教师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小明写作业不专心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毛糙、敷衍、草草了事,像小明这样急于和小朋友玩耍而敷衍了事;一是磨蹭、拖拉、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是它化为习惯。”教育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这个主体。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是教师督促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醒悟——改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孩子做作业的好习惯,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要学习,我在学习,我会学习,我能学好。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另外,培养习惯不要着急,要一点一滴地坚持,只要不动摇,坚持行动就有了习惯的雏形,再一点点坚持,习惯就成自然了。
下面就学生做作业不专心以及对学生进行作业习惯的有效指导方面谈谈我与家长沟通后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如果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离座位或玩玩具次数比以前减少,就给以表扬鼓励,允许他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爱的活动;少于3次的给予奖励,否则就禁止当天看动画片和喜爱的活动。为达到目的,家长也应放弃孩子学习时的一切娱乐活动,不开电视,不听音乐,集中精力监督孩子。结果,第一个星期大部分孩子很是不快,只有3天达到了标准,而经过家长们四个星期的“监管”后,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完全达到我们这个最低标准了。
二、等孩子能完全做到每天做作业离座位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将标准调整提高。根
据孩子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情况,逐步地把标准提高到每天做作业离座位不超过2次、1次……,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大多数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速度慢拖拉的习惯,作业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坏习惯改掉后,还要加强监督,进行强化锻炼。这段时期,孩子最容易反复,稍有疏忽,就会功亏一篑,旧“病”复发。因此,要加强督促,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孩子进行“陪读”,巩固已有的行为,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真正形成习惯,不好的行为就不容易反复了。
对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这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种行为塑造策略,采用渐进方式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改善,逐步要求孩子递减不良行为的发生次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用这样的“加减法”,与家长配合,使学生的不良习惯一个一个减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一个增加。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希望某个不良习惯在一夜之间就消除掉,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才能看见孩子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最终得到预期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