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 T ^ llilRICULTURAE 华北农学报__骶aLl-SIHI曲 ・2014,29(1):98-102 大麦苗期根系和茎叶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栾海业 ,吕 超 ,张新忠 ,陈 和 ,陈 健 ,沈会权 , 陶 红 ,乔海龙 ,臧 慧 ,许如根 (1.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以耐湿大麦品种泰兴9425与湿害敏感品种Franklin构建的DH系及亲本为材料,在湿害胁迫条件下,考察 了大麦苗期与耐湿性相关的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茎叶鲜质量和茎叶干质量,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 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结合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Cartog— rapher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5个根系及茎叶性状共检测到13个QTL,除第2、5染色体 外,其他染色体上均有分布,LOD值为2.59~3.83,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0.99%一20.7%。其中最大根长检测到 2个QTL,控制根系鲜质量和干质量的QTL分别为2,3个,与茎叶鲜质量和干质量相关的均为3个。在第6、7染色体 存在QTL成簇分布的现象,表明可能存在一因多效或QTL紧密连锁的情况。为大麦苗期耐湿相关根系性状的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麦;苗期;加倍单倍体(DH)群体;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根系和茎叶性状 中图分类号:¥5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91(2014)o1—0098—05 QTL Mapping of Root and Shoot Traits at Seedling Stage in Barley LUAN Hai—ye ,Li3 Chao ,ZHANG Xin—zhong ,CHEN He ,CHEN Jian2, SHEN Hui—quan ,TAO Hong ,QIAO Hai.1ong ,ZANG Hui ,XU Ru—gen (1.College of Agricul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Jiangsu Coastal Areas,Yancheng 224002,China) Abstract:A population of DH was constructed,which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aixing 9425 with water- logging tolerance and Franklin which is susceptible to waterlogging.The five characters associated with waterlogging tolerance including maximum root length,root fresh weight,root dry weight,shoot fresh weight,shoot dry weight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water stress.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s for all traits were observed in the population,and their frequencies were showed a continuous distirbution.The characters were controlled by multi-genes with major effects, and minor modiifers.Based on the linkage map,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approach of QTL Cartographer 2.5 was used to detect the QTL for these traits.A total of 13 QTL associated with root and shoot traits were mapped on all chromosomes except 2 and 3.All QTL were responsible orf interpreting 10.99%一20.7%.and the range of LOD were 2.59—3.83.Among these QTL,2 QTL controlling maximum root length,2 QTL controlling root fresh weight, 3 QTL controlling root dry weight,3 QTL controlling shoot fresh weight and 3 QTL controlling shoot dry weight were detected.Tightly linked QTL regions on chromosome 6 and 7 were identiifed,which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pleio- tropic or genetic linkage.The above result played a vital role i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QTL associated with root and waterlogging tolerance. Key words:Barley;Seedling stage;Double haploid line p0pulati0n;QuantitatiVe trait locus;Root and shoot traits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世界上最主要、最 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玉 收稿日期:2013—08—1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298;30971779;31071407);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5);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 创新资金项目(CX(12)3067);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基金项目(YHS201102) 作者简介:栾海业(1984一),男,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麦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许如根(1967一),男,江苏姜堰人,教授,主要从事大麦遗传育种研究。 1期 栾海业等:大麦苗期根系和茎叶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n C T n IIBRICULTURIlE _I硼 LI-81JIJ朋 米、小麦、水稻,居谷类作物第4位。湿害是影响大 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我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影响严重,耐湿性研究是大麦抗逆性研究 中的重要部分¨ 。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提供的75 个大麦DH系及亲本为材料,DH系由亲本泰兴 9425(Taixing 9425)和Franklin的杂种F 花药经加 根系是农作物吸收营养物质以及受湿害影响的 主要器官,已成为麦类作物抗逆性研究的热点 。 根系活力越强,根系越发达,抗逆境胁迫的能力就越 强,越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 成 ]。人们对大麦地上部的研究和改良已经取得 倍单倍体技术培育而成,其中母本泰兴9425为我国 耐湿的二棱大麦品种,父本Franklin为澳大利亚不 耐湿的二棱大麦品种。 1.2试验设计与考察性状 很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 麦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发展迅速,Tinker等 用2个春性二棱大麦品种Harrington×TR306杂交 采用塑料盆钵种植(钵高30 cm,直径25 cm), 于200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池中进行。播种 构建的一个含150个家系的DH群体,定位了产量、 抽穗期、成熟期、株高、倒伏、粒重、粒容重等性状 QTL的主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共检测到56 个QTL。 前,取前茬闲置、肥力均匀、无黄化叶病土壤,筛去碎 石块,将拌匀的土壤装盆,保证每盆的土壤一致。每 钵播种8粒种子,出苗后定苗至6株,试验设置3次 重复,于三叶一心期进行淹水处理,淹水至Franklin 目前对相关根系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的报 道还较少,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根系的形态表现、活 中部叶片发黄并开始死亡时,将土壤与植株轻轻倒 入网袋中,然后用流水慢慢冲洗,收获其茎叶与根 力系数及其与抗性的相关性上 j。穆平等 以2 个水稻品种杂交产生的DH群体为研究对象,定位了 分蘖期与抗旱性相关的根系性状的QTL。周晓果 等l9 以小麦DH群体为材料,对水培条件下幼苗根系 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关于大麦根系性状QTL 作图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花药培养加 倍单倍体技术以耐湿性好的泰兴9425与对湿害敏感 的Franklin为亲本构建了DH群体。在淹水条件下, 系,考察单株的根长、根系和茎叶鲜质量;新鲜根和 茎叶分别在烘箱内105℃杀青30 rain,然后8O℃烘 干至恒重,称量根系和茎叶干质量。 1.3数据分析 该试验的分子标记通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 学周美学博士提供,共含有436个分子标记,381个 为DArT标记(是一类基于生物芯片的显示DNA碱 基序列差异的分子标记 。。),20个SSR标记,35个 AFLP标记,连锁图谱覆盖965.i cM,平均标记间距 采用盆钵栽培的方法,考察了大麦苗期的根系和茎叶 性状,并对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为其精细定位以 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2.2 cM。其中第6染色体被分隔成2个连锁群,存 在较大空隙。 表1在湿害胁迫条件下,亲本和DH群体根系及茎叶性状 Tab.1 Summary statistics of the root and shoot of the parents and their DH populations under waterlogging stress 注:MRL.最大根长;RFW.根鲜质量;RDW.根干质量;SFW.茎叶鲜质量;SDW.茎叶干质量; 和 分别代表在0.05和0.叭水平上差异显 著。表2同。 Note:MRL.Maximum root length;RFW.Root fresh weight;RDW.Root dry weight;SFW.Shoot fresh weight;SDW.Shoot dry weight: and signiifcant difference at 0.05 and 0.01 levels.The sa/lle as Tab.2. mean the 通过SPSS软件对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QTL 的定位分析利用Windows QTL Cartgrapher 2.5软件 中的复合区间作图 “ ,LOD阈值取2.5。QTL的命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害胁迫条件下,亲本和DH群体表型鉴定 名原则参考McCouch等 方法,具体方法是q+性 状名称缩写+染色体号一QTL编号。 湿害处理下亲本与DH群体根系及茎叶性状的 测定结果如表1。两亲本间比较,除茎叶干质量外, ● 0 T -一 sBI 墅 啦 ^EIE●U 10o —lI_IC●-———————————-———————————————————————————————————--——————— —————————--—————————————————-———-————————————————————. ——.. .....———二 华北农学报 29卷 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泰兴9425的值 均大于Franklin,说明了泰兴9425的耐湿性要好于 Franklin。DH群体各性状均值介于双亲之间,变异 系数较大,都在20%以上,其中根鲜质量的最大,达 到42.31%,表明湿害条件下,群体各株系在根鲜质 出群体中具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双亲基因的重 组和交换在群体中得到了表现。 DH群体根系及茎叶性状湿害条件下的分布情 况见图1。该群体的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表 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QTL分 量性状上的分离最为明显。从各性状的变幅可以看 析作图群体要求。 分 最大根K/el 根鲜质量/g 根干质量/g iiRL RF■ 肋■ 分 广 ] 茎叶鲜质t/g h0口 口£ 茎叶干质tt/g SFW SDW 图1湿害条件下DH群体根系及茎叶性状的次数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root and shoot of DH populations under watedogging stress 2.2 DH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根鲜质量与茎 湿害胁迫条件下的DH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系 叶鲜质量、茎叶干质量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1 数见表2。可以看出,除根长与茎叶鲜质量、茎叶干 和0.6。表明苗期湿害胁迫下,根系对地上部植株的 质量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性状间都 重要性,强壮、发达的根系是大麦耐湿涝所必需的。 表2 DH群体在湿害条件下根系及茎叶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Tab.2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oot and shoot traits in DH population under waterlogging stress 2.3 QTL定位与分析 效应为负,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Franklin。 5个根系及茎叶性状在湿害胁迫下共检测到13 根鲜质量:检测到与根鲜质量相关的QTL为2 个QTL,除第2、5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均有分布 个,都位于第4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3.22和 (表3),LOD值为2.59~3.83,对表型变异的解释 3.49,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4.54%和 率为10.99%~20.7%,其中3个QTL的加性效应 13.83%,其中qRFW4一 的加性效应为正,表明其增 为正,其余均为负值。图2展示了各性状QTL在染 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泰兴9425,而qRFW4-2增效等 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位基因来自亲本Franklin。 最大根长:检测到与最大根长相关的QTL为2 根干质量:检测到与根干质量相关的QTL为3 个,分别位于第3和第7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 个,分别位于第4、6、7染色体上,LOD值为2.59~ 3.06和2.8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6.26% 3.06,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0.99%~20.7%,其 和11.08%,其中qMRL3一J『的加性效应为正,表明其 中qRDW4. 的加性效应为正,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 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泰兴9425,qMRL7一j的加性 亲本泰兴9425,其他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 ● B T ● 1期 栾海业等:大麦苗期根系和茎叶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101 ●_RIB佣ElCUUU_^t iO.-!哪I曲 Franklin。 位基因来自亲本Franklin。 茎叶鲜质量:检测到与茎叶鲜质量相关的QTL 茎叶干质量:检测到与茎叶干质量相关的QTL为 为3个,分别位于第1和第7染色体上,LOD值为 3个,分别位于第6,7染色体上,LOD值为3.00~3.83, 2.81—3.08,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2.22%一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l4.63%一16.08%,加性效应 18.1l%,所有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其增效等 均为负值,表明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Franklin。 表3 DH群体在湿害条件下根系及茎叶性状的QTL定位 Tab.3 QTL mapping for root and shoot traits detected in DH pop ̄afion and grown in waterlogging stress 55286 O768;68O62 4l514a1 9605;l一一一一一2一一一一-一.一b.一一一一一l『_一一一一一f94 2845bb 铀 Eblibhb■bh}日2 6827832664}9 i8 3{87703692lOO26in拈睢 44i7}bhbBh;脚1£¨盹 孙 脚¨砧 驰¨坩 O97O342 7 0 76 lO377978 0 6 D7 78 0 6 05 236 bB a nb 一5 h,B glDl一一2.一 6lO l7 bb O垂M啪 1 一 b 目b一8b一燃 b4一 0h1 h一}●一4. hc 踟c4 .1b:一6b垂0464}3555 {30l3& eO}ii9 IH bPb_6296 l bPh一2897 bib-3226 bib-7625 bib-5923 bib-4394啪-7345 bib -460bPb一1558 啪1; l b b—l338 bib-0773 bIb一0917 bPb一1793 bPb一5871 bib-3956 bib啪-1956bPb41 l bib-7185 bPb-6621 ,+ ‘▲ b囊i-' 849 2 一。 。 bPb-4924 b —8938 b .曰914 bPb一7丁丑l bPb一1079 bPb—l404 bPb-8074 bib-I598 p礅lg1b46。。 bIb-5348 bib-19t6 bPb一口817 游 bPb-8735 bJ。。 ta%g20217 。1b】 一76Da bib一7437 -1454 2Pb-69l59} l bPb一68‘5◆ bPb-802o bPb-333。 《 ‰鸳搿 bPb—lO3丑 hPb一8051 hPb—l050 bPb一5o口1 'bbPb一1494 bl 一6821 -8660 bPb一啪4 b 一他45 bPb一6l72 hPb一6386 hPb 7 EbJzac0603 b b-4268 一。 Bl hPb一3138 bi b-9166 bib-0361 -6453 bPb一3727 bPb-3022 bPb一1098 l{ bPb—472S Il 蹴1:7器嚣 769 bPb-B12l l{ b啪p”Plb0b  ̄啦一 5。5。8 ■.最大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十.茎叶鲜质量:<.茎叶干质量 ■.搬L.◆.P,FW;▲.17J)W;t.SFW;(. 图2 湿害胁迫下耐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 Fig.2 QTL ofr waterlogging tolerance related traits under waterlogging stress 09O一 一 5 3 5 8 433l 一一一一 78t2 啪 5 2 7 8493 6h4b一2 4b9b 一 B B6 76 58 5 _C T—_一 蚰脏nU●lRleUⅡUR§E 102 SIHI曲一 华北农学报 29巷 3 讨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啤麦主产区之一,但由 于地下水位过高以及降雨量过大等原因,也是大麦 湿害的常发区¨引。湿害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由于 土壤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缺氧及有毒物质的产生和 参考文献: [1]王三根,何立人,李正玮,等.淹水对大麦与小麦若干 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作物学报,1996, 22(2):228—232. [2] 张晓勤,吴克利,薛大伟.湿害对不同大麦基因型抗氧 化酶系统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 版,2009,35(3):3l5—320. 积累,对根系产生严重的伤害¨ 。湿害条件下,作 物根系活力降低后,有的作物为适应缺氧环境,会诱 [3] Somerville C,Briscoe J.Genetic engineering and water f J1.Science,2001,292:2217. 导产生许多不定根。同时湿害会造成植株生理缺 水,表现为叶片黄化,叶绿素含量降低,植株生长放 缓等,且这些特征的表现在不同品系间存在着基因 型差异 。 近年来,对根系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 到重视,并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和抗逆性分 子机制的探索。景蕊莲等¨ 研究了根系等相关性 状的遗传力大小,并分析了其与耐旱性的关系,发现 小麦苗期的抗旱性与根系的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且不同品种的根数及根长对根干质量的贡献率存在 基因型差异。周晓果等 利用小麦DH群体,检测 到了39个与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张正斌等 利 用小麦重组近交系(W7984×Opata85)通过水培方 法对其根系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但由于2个供 试群体的遗传背景以及环境的差异,两者的定位结 果差异较大。 本研究以大麦DH群体(泰兴9425×Franklin) 为材料,检测在湿害胁迫条件下控制大麦根系与茎 叶性状的QTL,共检测到13个QTL,对表型变异的 解释率均在10%以上。其中检测与最大根长相关 的2个QTL,控制根系鲜质量和干质量的QTL分别 为2,3个,与茎叶鲜质量和干质量相关的均为3个。 从定位的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来看(表3、图2), 由根干质量检测到的qRDW6. 与茎叶干质量检测 到的qSDW6一 均位于第6染色体的bPb.2751~ p14b3区间;由根干质量检测到的qRDW7, 、茎叶鲜 质量检测到的qSFW7.2和由茎叶干质量检测到的 qSDW7一 均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bPb-9155~bPb一 6453区问。这些QTL成簇分布的现象,表明这些基 因可能具有多效性,表现出一因多效,也可能是影响 不同性状的QTL紧密连锁的原因。通过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育种等方法聚合、重组相关目标基因,为大 麦耐湿性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4]胡兴明,郭龙彪,曾大力,等.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 和上位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396— 400. [5]Tinker N,Mather D,Rossnagel B,以a/.Regions of the ge— nome that affect agronomic performance in two—row barley [J].Crop Science,1996,36(4):1053—1062. [6]段舜山,谷文祥,张大勇,等.半干旱地区小麦群体的 根系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1997,8 (2):134—138. [7]李鲁华,李世清,翟军海,等.小麦根系与土壤水分胁 迫关系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1): 1—7. [8]穆平,李自超,李春平,等.水、旱稻根系性状与抗旱 性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J].科学通报,2003,48 (20):2162—2169. [9]周晓果,景蕊莲,郝转芳,等.小麦幼苗根系性状的qt1 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1951—1957. [10]Wenzl P,Carling J,Kudma D,et a1.Diversity Arrays Tech— nology(DArT)for whole—genome profiling of barle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the U— nited States of Ameirca,2O04,101(26):9915—992O. [1I]Wang S,Basten C J,Zeng Z B.Windows QrL Cartogra・ pher 2.5.Department of Statistic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NC,2007. [12]McCouch S,Cho Y, ̄ano M,et at.Report on QTL nomen— clature[J].Rice Genet News.1997,14(1):11一l3. [13]卢良恕.中国大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113一l15. [14]李真,蒲圆圆,高长斌,等.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苗 期耐湿性的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 286—292. [15]刘友良.植物水分逆境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144—188. [16] 景蕊莲,昌小平,朱志华,等.小麦幼苗根系形态与反 复干旱存活率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 (2):243—249, [17] 张正斌,徐 萍.小麦基因组研究进展[J].遗传, 2002,24(3):3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