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卷3期 浙江气象 9 浙江省54年寒潮气候概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季致建 李邦宪 何丽萍 (金华市气象局,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利用浙江省1951—2004年全省68个测站的信息化资料,依据寒潮标准检索出的所有个例进行相关计 算和分析,分别统计出全省和n个地市的寒潮、区域性寒潮和全省性寒潮等个例过程数据,得出浙江省寒 潮年际变化、时空分布,以及最早初日和最迟终日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补充和完善了浙江省寒潮气候特征 分布方面的统计分析数据资料。最后列出浙江省历史上几次典型寒潮过程及其影响情况。 关键词:寒潮;气候;分布特征 引 言 分测站因库中缺资料而取自AO文件。全省68 个测站(最多时有73个测站)资料年限为建站 浙江省自1951年建立4个正规气象站以 以来至2004年(最多的有54年)。 来,至2004年已积累了54年的气象资料,国家 1.3统计说明 气象站也稳定在68个。过去虽然在建立预报 (1)为了便于寒潮个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工具时都对本地的寒潮气候作过统计分析,但 将2个高山站(58445、58653)资料剔除; 对全省54年来的寒潮气候情况和分布特征却 (2)因同一过程造成的南北不同影响日的 没有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此,我们在进行 寒潮,作为一个个例处理,取第一个影响日为个 “浙江省气象灾害数据库建设与开发”项目的寒 例日期; 潮这部分工作过程中,对全省的寒潮个例和寒 (3)24小时、48小时都达到寒潮标准的个 潮气候分布特征进行了较详尽的统计和分析, 例,取降温幅度大的数据; 得出了浙江省和11个地市寒潮年际变化、旬月 (4)将寒潮个例分成寒潮、区域性寒潮和全 分布、地理分布和初终日等基本气候特征分布 省性寒潮等3类,其标准为: 数据,补充和完善了浙江省寒潮气候特征分布 ①寒潮个例:全省有一站或以上达到寒潮 方面的统计分析数据资料。 标准。 1 资料来源和说明 ②区域性寒潮个例:全省有20站或以上达 到寒潮标准。 1.1寒潮标准 ③全省性寒潮个例:全省有3/4站或以上 中国气象局标准: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 达到寒潮标准。 ≥10℃(48小时下降≥12 ̄C)且最低气温≤5℃。 (5)由于1971年后全省的气象站网布点建 浙江省气象局标准: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 设基本完成,保证有68个测站,因此对历史个 8℃(48小时下降≥IO ̄C)且最低气温≤5 ̄C。我 例的统计分成两部分进行,即1951—2004年(54 们采用的是浙江省气象局标准。 年)和1971—2004年(34年)。 1.2资料来源、年限和统计说明 资料取自浙江省气候中心的检索数据(使 2 寒潮概况 用上述标准检索,最低气温取自影响日),少部 2.1寒潮气候基本概况 *本文是浙江省重大气象集资科技项目“浙江省气象灾害 根据以上资料的计算和统计分析,浙江省 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工作的一部分 寒潮气候基本概况为: 收稿日期:2007—08—15 (1)1951—2004年间共有寒潮个例275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浙江气象 29卷3期 (见表1),年均5.1次;全省性寒潮个例33个, 年均0.6次;区域性寒潮个例77个,年均1.4 (4)寒潮南下影响浙江省各地的速度有快 有慢,快的一天就影响全省(如1980年1月29 次;寒潮个例一年中出现寒潮过程最多的有11 次(1982、1987年),最少的1次也没有(2000 年); (2)当年l0月至次年4月都可出现寒潮,其 中l1、12、1、2月和3月年均有1次;单站寒潮最 早初日为l0月14日(安吉),最迟终日为4月22 Et(昌化),5—9月份全省没有出现过寒潮; Et过程),慢的从北到南需要3天时间(如1967 年11月28—30日过程和1978年2月9—11日 过程)。 (5)寒潮的最大降温幅度,除沿海和嘉兴地 区外都在16℃以上,其中单站48小时降温幅度 最大可达21.4 ̄C(缙云); (6)按全省11个地市分别统计,各地1951 —(3)影响浙江省寒潮的强度变化非常大,强 寒潮过程可以横扫全省(历史上有两次全省70 个站同时出现寒潮),弱寒潮过程只有1站达到 标准(1971—2O04年间有32次,占总数的18%)。 2004年间出现的寒潮个例在86~141次之间 (见表1),最多的是丽水141次、杭州140次,最 少的是湖州86次。 表1全省寒潮各类个例和l1地市寒潮个例表 2.2寒潮分布基本特征 3.1.-1年平均寒潮次数和最多寒潮次数 寒潮是大尺度系统,一次强寒潮可以横扫 全省各地;寒潮又是有附加条件(最低气温必须 小于5℃)的强冷空气过程。因此,寒潮除了与 全省各地年平均寒潮次数分布:≥2.o次的 只有平湖、嵊州、武义、永康、缙云、泰顺等一些 点,除温州地区和一些海岛在<1.0次以下之 外,全省其他地区都在1.0~2.0次之间(见图 1a)。全省各地一年出现寒潮最多次数分布:浙 北、浙中、浙南都有一年出现5次以上的站(其 中嘉兴、平湖、萧山、绍兴、嵊州、东阳有7次), 最少的站也有3次(见图lb)。 纬度有关外、还与测站所处地理环境和海拔高 度有密切关系。比如,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上 测站的最低气温容易达到≤5℃;地势低洼处冷 空气容易堆积;沿海和海岛容易受到海洋气候 影响,降温幅度变小。 浙江省地形地势特征正好是北部为杭嘉湖 平原和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中南部为西高东 按全省11个地市分别统计,年平均寒潮次 数和最多寒潮次数的南北差别并不大,年平均 低走向的丘陵山地、中部为一狭长的金衢盆地 (即北部平原纬度较高、南部山区海拔较高、中 部有容易堆积冷空气的盆地)。除沿海和海岛 之外,全省寒潮气候特征的南北差异并不大,各 站出现的寒潮年平均次数基本上是在1~2次 之间,最大降温幅度(除沿海和嘉兴地区外)在 16~2l℃,极端终日的南北差距也在20天之内 (除昌化站外,各站最迟终日在3月30日一4月 13 Ft之间)。 3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3.1寒潮地理分布 图1a全省各地寒潮年平均出现次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卷3期 浙江气象 图1b全省各地一年出现寒潮最多次数 寒潮次数在1.6~2.6次之间,最多寒潮次数为 5~8次(见图2)。 全湖嘉杭绍宁舟,衢金台丽温 省州兴州兴波山州华州水州 图2a。全省l1个地市年平均寒潮出现次数 全湖嘉杭绍宁舟衢金台丽温 省州兴州兴波山州华州水州 图2b全省l1个地市最多出现寒潮次数 3.1.2寒潮的最早初日和最迟终日 寒潮最早初日受纬度和地形、海拔高度的 影响,11月1日分界线基本上位于金衢盆地北 缘,经过大盘山脉、会稽山脉到达杭州湾;浙西 北地区最早初日大部分站在10月21—22日,浙 东和浙中、浙南的大部分站在11月9—10日,但 浙南山区的龙泉、庆元、泰顺因海拔都在200 m 以上,最早初日出现在10月28 El。而寒潮最迟 终日的南北差异却比较小(南北都有4月10 13 之后的),大部分地区出现在3月30 13—4月13 日之间(图略)。 3.1.3寒潮最大降温幅度 全省寒潮最大降温幅度分布除沿海和嘉兴 地区外基本上都在16%以上,其中浙中浙南地 区有18~21 oC(最大缙云21.4℃、永康20.9"C, 图略);在有寒潮过程的月份里,除10月以外其 他各月都可能出现≥16℃的寒潮;降温幅度最 大的月份是3月和11月,其数值接近年最大降 温幅度。这与3月份气温快速回升和11月气温 保持偏高的气候特征有密切关系,当寒潮影响 之时,3月份回温高和11月份基础温度高是造 成的降温幅度特别大的原因。 3.1.4各地强寒潮(全部测站都出现)个例分布 图3是全省11个地市出现全区性寒潮个例 次数和占寒潮个例的百分数比率。全区性寒潮 个例最多和所占百分率最高的都是衢州、金华, 全区性寒潮占总寒潮个例数的一半以上,这与 盆地地形容易堆积冷空气有很大关系(造成盆 地内所有测站都达到寒潮标准)。次数最少(百 分率最小)的是温州和台州,因为温台地处沿 海,海岛测站受海洋气候影响不易与陆地测站 同时达到寒潮标准。杭州出现全区性寒潮的比 例也不高,原因是杭州地区南北测站的纬度差 和海拔高度差比较大。 寒 40 30 2O lO O 湖嘉 杭 绍 宁 舟衢 金 台 丽温 州 兴 州 兴 波 山 州 华 州 水 州 图3a l1个地市全区性寒潮出现次数 百分率/% 8O 6O 40 2O 0 湖嘉杭绍宁 舟衢金台 丽温 州兴 州兴渡 山 州华州 水州 图3b l1个地市全区性寒潮占寒潮个例的百分率 3.2寒潮的年际分布 全省寒潮个例次数的年际变化,最多的有 l1次(1982、1987年),最少0次(2000年),平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浙江气象 29卷3期 5.1次(图4a);寒潮次数年际变化的离散程度并 不很大,多数年份位于2~7次之间(图4b);仔 而不能算为寒潮,故1O月份的寒潮个例最少, 有3个地市(宁波、舟山、台州)10月没有寒潮,5 个地市(绍兴、衢州、金华、丽水、温州)l0月份只 出现过1次寒潮(详见表2)。 3.3.2寒潮旬分布 细分析:50年代处于较少期,60年代是个较多 期,70年代中期较少,80年代变化最大,90年代 初期和后期相对较稳定,1999年后又是一个偏 少期,从趋势线看,2005年之后可能有个较多 期。根据寒潮出现次数的频率统计,1951—2004 年的54年间,出现6次寒潮的年份最多,达 图5b是全省寒潮个例各旬出现次数分布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3月和11—12月的各 旬都在15次以上,最多的是12月下旬和3月上 25.9%;其次是2 5次和7次,在11%一15%之 间;2~7次占总数的90.6%,其他次数不到 10%。至今没有出现过1次和8次寒潮的年份。 寒潮次数/次 图4a 1951—2004年寒潮个例年际变化曲线 O l 2 3 4 5 6 7 8 9 lO 1l 寒潮次数/次 图4b全省54年间的寒潮出现次数频率分布 3.3寒潮月、旬分布 3.3.1寒潮月分布 根据寒潮个例统计,浙江省从当年1O月至 次年4月都可以出现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是3 月份,占总数的22.2%,1,2—2月差不多,各占 19%左右,出现频率最低的是1O月,只占总数 的1.8%(见图5a)。 , 另外,从浙江省各月寒潮平均出现次数(图 略)也可看出,l1—3月份的各月寒潮出现次数 都差不多(约1次左右),4月和10月最少,只有 0.2次和0.1次。4月份的寒潮虽然次数不多, 但由于已经是春季了,寒潮往往造成倒春寒天 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O月份是浙江省进 入秋季的第一个月,气温仍比较高,强冷空气的 南下影响,往往因为最低气温没有到达5 c【=以下 中旬,分别有23、21次和22次;最少的是4月中 下旬和1O月上中旬,在2次以下,其中1O月上 旬没有出现过寒潮。这和浙江省春秋季节气温 变化相吻合,即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4月 在15~l6oI=、10月在16~18。(=,一般的冷空气不 容易使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 颛率,% 图5a全省各月寒潮出现频率分布 寒潮次数肷 25 2O 15 1O 5 O 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1 2 3 4 10 11 12月份 图5b全省1—4月和1O一12月各旬寒潮出现次数 3.4全省和11地市寒潮主要特征数据统计结果 全省和11个地市寒潮个例的各月出现频 数分布、最多次数的年份、全省(全市)性寒潮出 现频数、最大降温幅度和各地寒潮初Et终Et日 期等的特征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4 历史上几次典型的寒潮过程 4.1影响全省范围(所有测站都出现)的5次 强寒潮过程 (1)至今为止影响浙江省最大的两次寒潮 过程:出现在1976年l2月25日和1980年1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卷3期 浙江气象 13 29日,都有70个站达到寒潮标准,平均降温幅 度都为12.6 ̄C。 (2)全省68测站全都达到寒潮的过程是 1972年12月12日,平均降温幅度达为12.5℃。 (3)1970年以前还有两次全省48测站全都 达到寒潮标准的过程:出现1966年2月10日和 站降温幅度最大。 (2)1987年11月27日,全省有65个站达到 寒潮标准,平均降温幅度为15.8cc。 (3)1966年3月7日,全省有41个站(当时 只有48个测站)达到寒潮标准,平均降温幅度 都为14.2 ̄C,但永康48小时降温达20.9 ̄C,为 全省单站降温幅度次大。 4.3造成浙江省寒潮最早初日的几次主要过 程 ・ 1967年3月4日,平均降温幅度分别有14.7cc、 13.9℃。 4.2降温强度最大的3次强寒潮过程 (1)平均降温幅度最大的是16.O ̄C,出现在 1988年3月14日,全省有58个站达到寒潮标 (1)造成寒潮最早初日出现在1O月份的3 次过程:1972年10月21日(浙北7个站)、1981 准,其中缙云48小时降温达21.4℃,为全省单 (下转第2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卷3期 浙江气象 乞l 握。笔者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设定的时 间与空间的“度”过于宽泛了。避免这种盲目宽 (5)结合服务。根据会商意见和政府领导 指示精神,对预报内容进行适合社会各行业安 排防御的服务加工; 泛的要诀之一是加强上下沟通,尤其是在一线 担任决策气象服务的人员更需要与上下级部门 的决策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尽可能使上下级 政府在防御布局上保持相对的协调。 (6)重点引导。根据所掌握的灾害时序、落 区、烈度等特性,并结合“敏感性”原理提出适当 的重点引导建议; 4 解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决策 (7)跟踪修正。根据形势与实况的演变适 时进行服务修正。这种修正应该体现出适当纠 气象服务的基本程序 偏、逐渐收敛和不断精细的过程,切忌轻易修改 笔者以为,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决策服 既定的原则性意见; 务原则上应掌握如下程序: (8)获取反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政府领 (1)发现端倪。决策气象服务者通过各种 导、政府部门及社会民众对本次气象服务的反 渠道获取可能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迹象的初 馈评论,从中获取鞭策力量,并借以分析气象服 始信息; 务效益; (2)分析求证。决策气象服务者通过所属 (9)总结提高。过程结束后及时进行书面 预报业务部门进一步分析,以及根据自身的专 总结,并适时组织相关业务服务会议讨论过程 业与逻辑知识进行探究求证; 服务的经验与教训,借此提高本局决策气象服 (3)组织会商。通过分析求证认为具有较 务的整体水平。 大的影响可能时,迅速组织预报业务人员进行 相关会商并形成集体意见; 参考文献 (4)服务汇报。根据会商意见,如可能对本 [1]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等.气象服务学基础.北京:气象 地区有明显影响的,按照可能的影响程度以及 出版社,2001 紧急程度向政府有关部门、分管领导直至主要 [2]季致建.浙江54年暴雨气候概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领导进行汇报; 闽浙赣皖军队、地方气象联防2007年会议论文集.2OO7. 287~28R (上接第13页) 年10月22日(浙中北8个站)和1978年10月 (2)另2次出现在4月份的过程:1987年4 28日(浙南山区3个站)。 月11日(浙西山区等6个站)和1974年4月1 (2)造成浙中和沿海共有22个站寒潮最早 13(温州、丽水等地9个站)。 初日的是1968年11月9 Et过程。 4.4造成浙江省寒潮最迟终日的几次主要过 参考文献 程 [1]祝启桓,张淑云,顾强民.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北京: (1)1980年4月13日过程,造成浙江省绍 气象出版社,1992 兴、宁波等地16个站数寒潮最迟终Et。 [2]张培坤,郭力民.浙江气候及其应用.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