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字理识字、做动作等方法认识“睡、那、海、同”4个字和目字旁,学习书写“同、学”两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轻声和句子的停顿,读好问句和感叹词“唉”。 3.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读轻声和句子的停顿,读好问句和感叹词“唉”。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板贴:目字旁和京字头,“明”字中日、月两个部件; 3. 棉花糖。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秋游,整体感知 1. 联系实际,理解“远足”。
(1)谈话导入:开学这么久了,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出去是干什么吗?
学生回忆、回答。
(2)出示本班学生秋游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理解“远足”。 (3)小结:这样步行走很远的路,边走边看看风景就是“远足”。 2. 回忆心情,初读课文。
(1)畅聊心情,引入谈话:这是上小学以后第一次和小伙伴一起远足,还记得前天晚上你的心情吗? 学生自由交流。
(2)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①过渡:课本里的小朋友明天也要去远足了,她在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呢? ②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③指名分节朗读,相机纠正字音。
重点关注:“睡、真、师、什”的翘舌音和“才”的平舌音;“真”的前鼻音。
(二)再读课文,读出疑惑
1. 引导: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女孩在想什么,并用横线把句子画出来。
2. 反馈找到三处语句: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3. 体会想法,读好问句。 (1)读好停顿和轻声。
①预设一:逗号的地方适当停顿。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②预设二:在多媒体中将“方、的、么、吗”字号变小,读好轻声。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点拨提升。 (2)感受心情,读出疑问语气。
①引导:远足前一天晩上躺在床上,小女孩脑袋中浮现了各种画面,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读好第一句。
②想象画面,读出第一个疑问句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 ③迁移朗读文中其他两个问句: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3)丰富想象,识记“海”字。
①提问:文中老师说的大海会有哪些颜色呢?
②随机出示不同色彩的海面,丰富学生的想象。 蓝色或绿色:因海底地势高低产生的不同的蓝色或绿色。 金色或红色:阳光照耀下的海面。 白色:白色的海浪拍打着礁石。
③识记“海”字。在不同颜色的大海场景中反复呈现认读“海”字。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三点水旁加一个“每”)
(三)指导朗读,体会期待
1. 过渡:远足前的一晚,躺在床上你会怎样? 2. 引导:诗里小朋友呢?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翻过来, 翻过来, 翻过来, 唉—— 唉—— 翻过去, 睡不着。 睡不着。 唉—— 3. 指导朗读感叹词“唉”。
(1) 引导发现“唉”字后面都有一条“小尾巴”,想一想怎么读?(课件标红三处“唉——”)
(2) 学生任选三句中的一句,自由尝试朗读感叹词。指名读,教师评价跟进。 预设1:有学生读得较好,把“唉”字读得长长的,请该生做示范。 预设2:学生读得不理想,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 师生合作,教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认识“睡”字。
师:刚才做动作的时候大家都闭上了眼睛,“睡”字左边是目字旁(板贴“目字旁”),右边是个“垂”,眼睑垂下来进入梦乡就是“睡”。 5. 多次练读句子:同桌读——指名读——集体读。
6. 连起来读一读整首小诗。注意读好诗句中的轻声和“唉”字的语气。
(四)写字时间:学写“同”、“学” 1. 识记并学写汉字“同”。 (1)认读“同”字,观察字形。
①组词认读“同”:在一起学习的是“同学”,坐在一起的是“同桌”。
②指导观察字形,形成星级评价标准:
★外框方正,横折钩的横略右斜(红色虚线辅助); ★“口”的横折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笔画标红)。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练写展评,根据需要再练习提升。 2. 观察、学写“学”字。
(1) 指导观察上下部件的关系和定位笔画,小结星级评价标准: ★学字头三笔方向正确; ★秃宝盖舒展;
★定位笔画位置正确(第二点、弯钩在竖中线上)。 (2)练写,教师提醒书写姿势。 (3)展评,根据需要再练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