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刘 谦
(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辽宁 鞍山,114002)
[摘 要] 二战后,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成为世界各国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了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以期通过对本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长期调查,科学准确地观察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并建立符合本国文化特点的测试指标体系。我国已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但缺乏针对中小学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的相关调查。本项研究通过对中小学各科,共439名教师的调查研究,揭示了:(1)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高于一般公众;(2)文科教师、理科教师、综合学科教师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3)教师欠缺生活常识,并缺乏对简单生命现象的了解;(4)教师缺乏对科学技术新进展的关注;(5)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事情的认真负责态度和探究精神需要增强;(6)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再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关键词]科学素养 中小学教师 公众 调查 科学教育 [作者简介]刘谦(1963-),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师教育。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众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国家科普作家协会于195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科学素养调查。1979年,时任美国伊利诺宜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所长的米勒教授开始尝试在美国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连续调查中,建立对美国成年人(18-69岁)的科学素养评估体系。至此,一个真正科学意义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体系正式建立。[1]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了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通过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长期调查,才能科学准确地观察到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并建立符合本国文化和特点的测试指标体系。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印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科学素养教育也进入了印度的教育系统,科学技术内容已经成为印度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于1992年、1996年、2001年、2003年,进行了四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其中,2003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首次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
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1990年这一数字已达6.9%。此外,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排位靠后,瑞典高居第一,高达70%。[3]
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论如下:[4]
①不同性别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2003年男性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女性的比例为1.7%(2001年,男性为1.7%,女性为1.0%)。
②不同年龄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小(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60-69岁为0.5%)。
③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零。
④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15.6%),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2%)和专业技术人员(7.4%)次之,列第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5.4%)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4.1%),列第四位的是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2.5%)、商业及服务业人员(2.3%)、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2.3%)和离退休人员(2.0%),家务劳动者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均不足1%(分别为0.7%和0.3%)。
⑤城乡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2003年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乡村居民为0.7%。
⑥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东部地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西部地区为1.5%。
⑦城乡不同收入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城市高收入和中收入水平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其比例分别为5.2%、4.7%和3.1%;乡村高收入水平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明显高于中收入和低收入者,其比例分别为0.9%、0.5%和0.6%。
⑧公众对迷信的相信程度。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根据追问分析,其中真正相信迷信者占13.3%。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3-9年级开设科学课程,从2001年9月开设,在实验区正式开始施行。正如《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指出的那样,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一些高等院校,如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也开始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然而,科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走上工作岗位还有待时日。目前承担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其自身科学素养状况,以及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还有待研究。
本项研究的实施,旨在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分析,为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实验依据,并为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
2、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对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5]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提出了“2061计划”。该计划推出了一份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报告:《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报告以未来的发展和未来的工业化社会的需求为基础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并提出了在物理和信息
科学以及工程学、生物与保健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数学、技术共五个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教育的改革目标。报告指出:
①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的主要场所。
②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该是“了解科学、技术和数学是具有推动力量和局限性的独立的事业,理解科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世界并承认其多样性和统一性,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处理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③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技能(又称思维的习惯),而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好奇心、对新观点的公开接纳和怀疑精神等科学态度,应该培养公众用积极批判,而不是对抗的方式看待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估算、操作、观察、交流以及对问题提出富有批判性的解答。
3、印度国家科学技术交流理事会对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6]
印度国家科学技术交流理事会,在针对印度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和达到某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无论他们的职业、生活地区和生活水平如何,是否应该对科学和技术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达到最基本的水平?……显而易见,我们非常需要对这种基本的核心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制订出详尽内容”。
由印度政府国家科学技术传播委员会资助的一个印度基层志愿科普组织撰写了关于提高印度公众科学素养的报告《全民基础科学》。报告指出:
①科学素养是对科学家或学者提出的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必须与科学家和学者分离开,使用同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
②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备保持自身健康、为群体健康做出自己贡献的能力,应该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应该具备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测量和计算方法的能力,应该具备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农业和工业产品的能力。
③科学素养不是指对基础常规科学的基本理解,而是终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报告提出的科普计划在印度社会各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响应。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应该引起我国科普机构、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4、国际成人素养方法研究所对农民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7] 国际成人素养方法研究所的多位教育家,以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农民为研究对象,撰写了报告《向科学素养迈进》,报告指出:
①世界的发展所受到的阻碍主要缘于各国没有适宜的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手段和措施,各国对成年人的科学技术教育还远没有到位。
②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缩小和消除不同文化和人类群体的„陈旧‟的知识——比如民俗文化——和国际科学新知识之间的鸿沟”。
③通过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环境相连接的方式,使成人的素养具备实用功能。 ④要培养农民用更具探究和实验的态度看待生活和工作。 ⑤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究精神(我如何知道这是真实的?)和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科学术语基本理解)。
⑥让普通公众能利用科学知识看待自然事物和人造事物以及自然现象,培养一个人终生的探究和实验精神。
《向科学素养迈进》所提出的培训计划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所有公民都具实际意义。
5、科学素养
①OECD论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
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还包括能够认识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8]
②米勒论科学素养
国际公众科学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教授米勒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它包括: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掌握科学推理的基本的能力;理解包含科学和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这一标准目前被世界各国采纳,作为测定和比较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参照标准。[9]
米勒指出,科学素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有足够能力阅读报刊中的各种科学信息和科学词汇,二是基本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三是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符合所有国家适用的标准是十分困难的。世界各国现在仍然在全部或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米勒的标准。我国此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采用了这一被公认的指标体系。
③PISA论科学素养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10]
④EU论科学素养
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领导人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研机构功能三部分组成。[11]
⑤我国学者论科学素养
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应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入手。[12]
⑥美国科学课程标准
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SES)指出了科学课程内容和标准的八个方面:统一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这八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各个组成部分。[13]
6、教师的科学素养
苏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的樊琪、赵骏,利用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提供
的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贵州、西藏等地区的400位小学自然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4]
①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自然教师总体合格率为83.6%; ②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总体合格率为83.6%。 ③科学精神的体现,总体情况尚可。其中涉及科学态度的题目,合格率较低,仅为26.1%。 结论:总体情况尚可,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尤其是教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需要提高。
北京市对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历方面,高学历教师的科学素养明显高于低学历的教师。70.6%的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足,63.6%的教师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的状况缺乏了解,50%以上教师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的理解水平也不高,60%以上的教师不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15]
7、研究目的
目前对国内教师的科学素养研究,仅限于小学自然课教师,针对所有中小学教师的科学
素养的研究还很缺乏。本项研究的实施,旨在探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与公众科学素养之间的比较。 第二,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第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九所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后备人才培养的师训计划”实验学校共439名中小学教师。其中,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教师82人,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192人,综合科(艺术、体育、计算机、活动)教师165人。
2、设计
实验共进行两周。
第一周,测试和结果统计。利用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2005年6月)的机会,进行集中公开测试。时间为30分钟。事先告知被试: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之用,与个人的学习成绩考核无关。如果本人愿意,可以留下联系电话,以方便测试后的电话追踪研究。
第二周,针对测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电话追踪采访,以增加对测试结果解释的科学性。
3、工具
①问卷。问卷采用“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16]
②公众平均值。将教师的答题百分比与公众的答题百分比平均值进行对比。[17] 4、实验过程
①使用“分子”、“DNA”、“Internet”、“纳米”四个科学术语,测试被试教师对科学术语的掌握情况,并与公众进行比较。
②使用由16个题目组成的科学观点问卷,测试被试教师的科学观点,并与公众的测试情况进行对比。
③使用科学研究、对比研究和概率三个分析题,测试被试教师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并与公众进行比较。
三、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
1、被试对科学术语的了解及与公众的对比 对比统计见表1。
表1 教师对科学术语了解的程度(%)
学科 题目 分子 正确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正确 DNA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Internet
公 众 15.3 11 13.2 60.6 17.1 17 5.6 60.4 14.1 20 5.1 文 科 52.4 29.3 17 1.2 87.8 7.3 3.6 12 50 6 31.7 理 科 48.4 27.5 21.3 2.6 87 9.4 0.5 2.6 38.5 6.3 52.1 综合学科 40.6 32.1 15.7 10.5 76.9 12.7 8.4 2.7 42.4 5.8 47.8 正确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正确 纳米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60.6 21.2 18.3 4.9 60.6 1.2 65.8 31.7 1.2 2.4 2.6 69.3 29.2 1.4 — 3.8 67.2 16.3 12.5 3.8 ①对分子术语的掌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对“分子”术语的掌握对比(%)
正确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公 众 15.3 11 13.2 60.6 学科教师 平 均 47.1 29.6 18 4.76 文 科 52.4 29.3 17 1.2 理 科 48.4 27.5 21.3 2.6 综合学科 40.6 32.1 15.7 10.5 分子 教师回答为“正确”、“基本了解”的平均值分别为47.1%、29.6%,远高于公众的平均值(15.3%、11%),教师回答为“不知道”的平均值为4.76%,远低于公众的平均值(60.6%),显示了教师的高素质。但是教师的错误率平均为18%,远高于公众的13.2%,对此进行的电话追踪调查中,33位教师表示,自己过于粗心大意,只看选项,没有看题目;13位教师表示,自己已经发现错了,只是没有改正而已。
②对Internet术语的掌握,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对“internet”术语的掌握对比(%)
正确 Internet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公 众 14.1 20 5.1 60.6 学科教师 平 均 43.6 6 43.9 2.5 文 科 50 6 31.7 1.2 理 科 38.5 6.3 52.1 2.6 综合学科 42.4 5.8 47.8 3.8 教师回答为“正确”和“基本了解”的总和为49.6%,高于公众的34.1%,教师回答为“不知道”的平均值为2.5%,与公众的平均值(60.6%)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了教师对网络的熟悉。教师回答错误率的平均值为43.9%,远高于公众的5.1%,对此进行的追踪调查表明,教师们均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网络,也知道Internet,只是不知道Internet的具体含义而已。
③对DNA术语的掌握,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对“DNA”术语的掌握对比(%) 正确 DNA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公 众 17.1 17 5.6 60.4 学科教师 平均 83.9 9.8 4.2 1.1 文 科 87.8 7.3 3.6 1.2 理 科 87 9.4 0.5 0.6 综合学科 76.9 12.7 8.4 2.7 教师回答为“正确”和“基本了解”的总和为93.7%,高于公众的34.1%,教师回答为“不知道”的平均值为1.5%,与公众的平均值(60.4%)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教师的回答错误率平均值为4.2%,仅比公众的5.6%低1.4个百分点,表明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欠缺。
⑤对纳米术语的掌握,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对“纳米”术语的掌握对比(%)
正确 纳米 基本了解 错误 不知道 公 众 21.2 18.3 4.9 60.6 学科教师 平均 67.4 25.7 5 2 文 科 65.8 31.7 1.2 2.4 理 科 69.3 29.2 1.4 — 综合学科 67.2 16.3 12.5 3.8 教师回答为“正确”、“基本了解”的平均值分别为67.4%、25.7%,远高于公众的平均值(21.2%、18.3%),教师回答为“不知道”的平均值为2%,远低于公众的平均值(60.6%),显示了教师对新科技的关注。但是教师的错误率平均为5%,与公众4.9%相当,表明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综合学科教师回答错误率为12.5%,高于公众的4.9%,显示出艺术、体育、计算机、活动课教师对科学技术进展关注欠缺。
2、被试对科学观点的了解及与公众的对比
问卷选取16个科学观点测试题,对被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6。
表6 对科学观点的了解对比(%) 回 答 正 确 率 科学观点测试题 1、地心的温度非常高 2、地球围绕太阳转 3、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 4、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5、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6、电子比原子小 7、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 8、宇宙产生于大爆炸 9、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漂移并继续漂移 10、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 11、吸烟会导致肺癌 12、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13、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 14、光速比声速快 15、所有的放射性现象都是人为造成的 16、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 公众 理科 文科 综合 46.6 81.3 86.6 67.2 80.2 95.3 100 87.8 64.2 64.6 59.8 45.4 47.1 56.3 64..6 60 18.9 72.9 72 81.2 22.7 53.6 52.4 45.4 18.2 55.7 41.5 64.2 19 52.1 53.7 81.2 45.1 86.5 95.1 83 71.8 87.5 89.6 76.9 84.1 74.5 87.8 87.8 31.8 83.3 87.8 66 32.6 94.8 85.4 69 73.1 94.8 91.5 89 40.2 87.5 84 80 38.3 65.6 68.3 64.8 除编号为3、11的测试题以外,教师对其他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均高出公众。对标号为3的测试题“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回答,只有理科教师的正确率稍高于公众,文科教师和综合学科教师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公众;对编号为11的测试题“吸烟会导致肺癌”的回答,理科教师的正确率(74.5%)低于公众(84.1%)。显示教师对一些简单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缺乏。
3、被试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及与公众的对比 被试对科学方法理解的测试结果见表7。
表7 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比(%)
测试题 科学研究 对比实验 概率 公 众 37.3 17.8 41.6 学科教师 理 科 87 42.7 94.3 文 科 79.3 67 89 综合学科 76.9 38.7 81.8 在对科学研究、对比实验和概率三个分析题的回答中,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与公众的回答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具有较高的本专业素质。
四、讨论
1、中小学教师对科学术语的掌握
在对科学术语的掌握中,教师回答为“正确”、“基本了解”的比例(界于49.6%和93.7%之 间)远高于公众(界于34.1%和39.5%之间),教师回答为“不知道”的比例(界于1.1%和4.76%之间)远低于公众(60.4%和60.6%之间)。这一结论与国家重视教师的入职资格,以及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不无关系。
教师对“分子”术语回答的错误率平均值为18%,高于公众的13.2%;对“Internet”术语的回答错误率的平均值为43.9%,远高于公众的5.1%;对“DNA”术语回答的错误率平均值为4.2%,与公众的5.6%略低;对“纳米”术语回答的错误率平均值为5%,与公众的4.9%相当。对此进行的跟踪调查表明,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粗心大意,只看选项,不看题目,而且发现自己做错了,也懒得更正。表现出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事物缺乏积极主动性,协作性较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对事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二,缺乏对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们都知道并且经常使用Internet,但是,真正探究Internet的真实含义的教师,仅占到被试教师的一半。
第三,缺乏对科学技术新进展的关注和了解。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的关注较少,不能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进展。
此外,在各题的测试中,除了“纳米”术语一题综合学科的教师错误率较高(12.5%)外,其他测试题目,文科教师、理科教师、综合学科教师之间没有表现出过大差异,说明,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科学素养较好。
2、中小学教师对科学观点的了解
在对涉及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药学、病理、进化、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共16个测
试题的测试中,除第3题、第11题外,学科教师的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公众。说明中小学教师在拥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是,部分教师对一些简单的生命现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活常识(吸烟会导致癌症)缺乏了解。
在16个测试题中,综合学科教师在11个测试题的回答正确率上,均低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这一结果显示艺术、体育、计算机、活动课教师的非本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文科教师在9个题的回答正确率上,稍高或较高于理科教师,表明文科教师对非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逊色于理科教师。同时,也说明,理科教师对一些本专业中的常识性知识的忽视。
3、中小学教师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在对科学研究、对比实验和概率三个分析题的回答中,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和综合学科教师的回答正确率均与公众的回答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和综合学科教师中,综合学科教师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稍逊色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这可能与艺术、体育、活动课本身的特点有关。
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之间,在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五、结论
1、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高于一般公众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教师继续再教育的推行,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学素养均高于公众。
2、文科教师、理科教师、综合学科教师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除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外,文科教师、理科教师、综合学科教师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整体较高的素质。
3、部分教师欠缺生活常识,并缺乏对简单生命现象的了解 在具有较高和较丰富专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中小学教师对简单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的了解,有一定的欠缺。
4、教师缺乏对科学技术新进展的关注
由于应试教育还没有真正退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关注应试教育,而对科学技术新进展缺乏应有的了解。
5、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事情的认真负责态度和探究精神需要增强 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事物缺乏积极主动性,协作性较差。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缺乏探究精神。
6、在教师继续再教育课程中,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在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中,增加科学教育课程,丰富教师多方面的知识,并及时为教师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进展,使教师成为全社会中科学素养最高的群体。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毕诚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对毕诚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记者.中国人科学素养怎么样?[N].光明日报,2002-1-30 [2][6]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科学素养[DB/OL].
http://www.szkp.org.cn/kepuluntan/kepu-view.asp?id=1069,2005-05-13 [3]中国公众科技网.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现状仍堪忧[DB/OL].
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views/artic/40521134231.html,2004-05-21/2005-06-08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3-12
[5]深圳大学.科学素养不同的概念和内容[DB/OL].
http://www.szu.edu.cn/sky/nei2/nei85_about/News_Show.asp?News_Id=55,2005-05-12 [7]刘华杰.最新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点评[DB/OL].
http://www.chinaese.org/show.asp?id=1115,2001-10-22/2005-05-13 [8][10][11][12]宋天乐.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有待提高[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2):58-63 [9]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2004(10):12-13
[13]杨智慧等.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9):419-420
[14]樊琪,赵骏.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评价[J].小学自然教学,2002(9):18-20. [15]张奇等.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66-69
[1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3-12
[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4,6,12
附录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2003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一、选择正确的科学术语概念 (一)、分子
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正确) 2、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基本正确) 3、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错误) (二)、DNA
1、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核酸。 (正确) 2、生物学名词,与遗传有关。(基本正确)
3、人体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错误) (三)、Internet
1、由一些使用公共协议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正确) 2、由多台计算机和线路连接而成的区域网络(基本正确) 3、全球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总和(错误) (四)、纳米
1、长度计量单位之一(正确) 2、一种高科技材料(有些了解) 3、水稻新品种
二、选择正确的科学观点 1、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对) 2、地球围绕太阳转(对)
3、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对) 4、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对) 5、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错) 6、电子比原子小(对)
7.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错) 8、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对)
9、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漂移并继续漂移(对) 10、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对) 11、吸烟会导致肺癌(对)
12、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错)
13、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错) 14、光速比声速快 (对)
15、所有的放射性现象都是人为造成的(错) 16、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错) 三、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一)、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研究)
1、观察,推理,实验。(正确)
2、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 3、观察,解释。 (二)、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在以下的方法中,您认为哪一种方法最正确?(对比实验)
1、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
2、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3、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正确) (三)、医生为一对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进行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结婚生育的话,他们的孩子患遗传病的可能性为1/4。您认为医生的话意味着什么?(概率) 1、如果他们生育前三个孩子都很健康,那么,后面第四个孩子肯定有遗传病。
2、如果他们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有遗传病,那么,后面的孩子三个孩子将不会得遗传病。 3、他们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正确)
4、如果他们仅生育三个孩子,那么,这三个孩子都不会得遗传病。
An Investigation on Scientific Literacy
of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Scientific literacy was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processes required for personal decision making, participation in civic and cultural affairs, and economic productivity. It also included specific types of abilities, and it meant that a person can ask, find, or determine answers to questions derived from curiosity about everyday experiences. Many countries adopted Scientific Literacy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descript and scale the public‟s scientific competence and their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china, since 1990s, 4 researches had been practiced, but there was no particular data about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some data desired. The article analyzed statistical data, and had these conclusions: a) teachers‟ scientific literacy was higher than the public; b) there existed no prominent difference among science teachers, literature teachers and other teachers; c) some teachers was short of common sense, and had little effort on the creature‟s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d) they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new progress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 it was necessary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ing; f)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be added as an core course in curricula design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 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ublic investigation science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