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

来源:筏尚旅游网
·144· 哈尔滨医药2018年4月第38卷第2期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 疗效对比观察 廖振房 (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6) 摘要 目的研究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014年 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中选出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方式,微创组患者采用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传统组患者给予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 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JD>0.05);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比传统组少,且住院时间比传统组短 (P<0.01);术后3个月,微创组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传统组,且下腰痛JOA评分高于传统组(Pl<0.01);术后12个月, 微创组植骨融合情况与传统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应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治疗中效果 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全椎板切除术;老年腰椎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学科分类代码:32027 文章编码:1001—8131(2018)02—0144—02 腰椎管狭窄一般是由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是导 致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病程的延 长,患者会逐渐出现单侧或是双侧下肢功能障碍, 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残废等严重后果 。传统的全 椎板切除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压迫现象,减轻 神经刺激症状,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可能伤及脊柱, 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腰背酸痛等后遗症,不利于 患者生存质量提高I3J。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是 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微创术式,安全性高, 手术创伤较小,现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患者的临 床资料,探索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椎板的切除减压,将肥厚的黄韧带以及内聚的关节 突内缘切除,扩大神经根管,检查确定硬膜囊、神经 根可以上下推动为宜,切开纤维环,用髓核钳将病 变的椎间盘组织摘除,并且用刮匙刮除椎问隙上下 椎体终板,然后将切除的棘突、椎板制成小骨块植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 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管 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腰椎不稳、滑脱、椎弓峡部 断裂、多阶段狭窄的患者;排除有腰部手术史、肿 瘤、腰部骨折史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法进行 分组,微创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 64—76岁,平均(69.1±2.5)岁,病程2~7年,平均 (4.59 ̄0.36)年;狭窄部位:L3~4的有13例,L4~5的 有11例,L5~sl的有6例。传统组30例,男21例, 女9例,年龄62~77岁,平均(69.7 ̄2.8)岁,病程2~ 6年,平均(4.36 ̄0.41)年;狭窄部位:L3~4的有15 例,L4~5的有l0例,L5~s1的有5例。两组患者的 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微创组患者实施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 合术治疗:患者行全麻,予俯卧在腰桥上,于下腰部 后正中做一个大约8~12 cm长的切口,切开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露出深筋膜,紧贴棘突和椎板,推开椎 旁肌,将病变椎体两侧的小关节显露在术野中,于 病变椎体的两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进行病变椎体 骨,必要时还可以取髂骨植骨,置人合适的椎问融 合器。传统组患者给予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麻醉方 式、手术体位与微创组一致,于两侧骨膜下剥离椎 旁肌直达椎板外缘至关节突,然后在病变节段上下 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将病变间隙上位的椎体棘 突、两侧上位椎板下2/3、下位椎板的上1/3以及关 节突内侧的1/3切除,接着进行肥厚黄韧带的清 除,并且沿着神经根进行潜行减压,扩大侧隐窝、神 经根管,进行常规椎问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 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腰椎功能 指标(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评估患者的Oswestry 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JOA);于术后 12个月通过摄腰椎X线观察患者的椎间融合情 况,采用Bridwell法进行椎间融合等级的评估:I 级:植骨块融合重塑完全,且骨小梁存在。Ⅱ级:植 骨块完整,骨块的重塑不完全,但无透亮区。Ⅲ级: 植骨块完整,骨块的重塑不完全,骨块上方或是下 方存在潜在的透光区。Ⅳ级:植骨块出现塌陷、吸收 现象,无骨性愈合。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 7.0软件对数据进行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P> 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指标 哈尔滨医药2018年4月第38卷第2期 上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 表1。 表1手术指标( ) 2.2腰椎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ODI指数以及腰 腿痛VAS评分差异不显著,在治疗3个月时,两组 患者的ODI指数明显降低,且JOA评分显著升高 (P<0.01);其中微创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 低于传统组,且JOA评分高于传统组(P<0.01),详 见表2。 表2腰椎功能指标 注:组内对比 P<0.叭 2.3腰椎植骨融合等级: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 椎问植骨融合程度相差不明显(尸>0.05),详见表3。 表3腰椎植骨融合等级 3讨论 腰椎管狭窄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的 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的结构和容积异常现 象,管腔内径狭窄,从而导致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到 压迫,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 和间歇性跛行 。该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发 病较为隐匿,且发展缓慢,多数患者有腰背疼痛史, 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位置会从腰背部逐渐下移到 小腿,并且伴有局部的感觉异常、麻木感等嘲。随着 医学界对该病研究的日益深入,不少学者发现狭窄 的范围一般位于腰椎椎间隙、椎板间隙对应的区域, 而椎体后缘、椎板对应区域则并不狭窄。而传统的 全椎板切除术则在解除椎间隙狭窄的基础上切除 了较多的棘突和椎板,对于无需减压的区域也进行 了减压,而多余切除的棘突、椎板则对于腰椎稳定 性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不利 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145·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则经过术前的MRI、 cT等检查明确椎管狭窄、神经受压的部位、程度 等,然后结合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等明确减压范 围,术中将大部分内聚的关节突内缘、肥厚黄韧带 切除,从而确保受累的硬膜、神经根可以自如的上 下移动,达到满意的减压效果。在腰椎的稳定性上, 结合Denis三柱理论,人体椎弓后侧的部分缺失就 会引起腰椎的不稳,严重的会滑脱。由此可见腰椎 的后部结构完整对于维持腰椎稳定性起到关键性 作用,一旦切除很可能导致腰椎不稳,进而产生严 重后果,而全椎板切除术患者的椎板切除范围大, 术后容易出现腰椎滑脱。而且全椎板切除术后因广 泛暴露、血肿机化、异常骨化合粘连等反应会导致 致密瘢痕组织出现,其会牵拉硬脊膜和神经根,甚 至形成纤维束带卡压神经根。而微创腰椎后来减压 融合术则最大程度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有助于保 证腰椎的稳定性,利于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本 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 ODI指数显著低于传统组,且下腰痛JOA评分高于 传统组。植骨融合是预防腰椎不稳的重要措施,同 时也是纠正腰椎异常负荷承载方式的有效方法,植 骨融合能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的高度, 预防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发生,恢复正常的椎管形 态,促进神经症状的缓解,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床 活动,利于腰椎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 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上均优 于传统组,指出微创术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在术 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 腰椎管狭窄对患者创伤较小,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 性,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 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英谱,包晓群,杨小玉,等.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 定融合术治疗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EJ].中国 老年学杂志,2012,32(24):5417—5419. [2]周勇,刘章盛,刘青华,等.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77例疗效分析[J].广东医 学,2013,34(15):2368—2370. [3] 李群峰.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融合术的疗效分析[J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 (17):97—98. [4]姚辉,徐义春,侯刚,等.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椎间融合治疗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J].中国老 年学杂志,2016,36(22):5726—5727. [5] 吕锋.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624—1625. 收稿日期:2017—09—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