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同伴互评培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8卷第1期 长沙大学学报 VOI.28 NO.1 2 0 l 4年1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Jan.2 0 1 4 网络同伴互评培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张志红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浙江宁波315016) 摘要:通过对宁波广播电视大学101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对同伴互评培训看法的调查和 研究,发现同伴评价培训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同时从心理上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 关键词:网上互评;同伴互评培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4)01—0154—04 问题的提出 同伴评价就是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彼此的作业和表现。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同伴评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在大多数以增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活动 中,学生们在评估过程中同时扮演着评估者和被评估者这两 种角色,即一方面要对同伴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给出评语,另 一看,经过培训学生们的确对同伴互评产生了积极的看法,同 时培训也减少了学生进行互评的害羞情绪和焦虑。但是综 合各种研究结果,目前对于能够证明评价培训和有效互评之 间有直接联系的文献还是比较有限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同伴评价培 训的作用。通过研究希望可以发现培训(1)是否对于知识的 掌握有所帮助;(2)是否可以从心理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方面又要通过查看同伴给出的评语来提高自己作业的 水平。 (3)是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评价练习。 很多研究都表明同伴互评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 促使深层次的思考和支持他们互助学习 。有的学者认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同伴互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工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 习,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 准,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肯定的影 响 。Lin,Liu和Yuan实验中的58名计算机专业的被试对 象认为利用网络互评系统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J。同伴互评 参与研究的对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101名高职应用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女生92名,男生9名。调查对 象的年龄从20到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1岁半。在101名 调查对象中,只有两人从未有过基于文本的网上聊天,约 57%的参加者有过很多次基于文本的网上聊天经验。这些 学生已基本完成英语基础、经贸英语和经贸相关知识课程的 学习。 (二】研究方案 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广泛的运用中得到了证实。Sung,Chang, Chiou和Hou在对自己设计的网络自评和互评的系统进行测 试后,证实自评和互评练习不仅促进学生回顾和判断作业的 质量而且可以获取修改作业的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J。 同伴评价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有 不少学者对学生是否具备进行互评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不 本次研究要求学生完成一封英文还盘函。还盘函是外 贸磋商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必修课《外贸实务流程》 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可以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英语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还盘技巧。学生在写还盘函时往 往过于关注还盘中的文字条款,而忽略了还盘技巧,比如通 过语言表达上的变化婉转地达到谈判目的。同伴评价研究 少学者都曾经质疑过学生的同伴互评能力以及给出有价值 的反馈的能力 。而且,简单的累积式的、改错式的以及说 教式的互评反馈同开放的、建议式的和形成性的反馈相比, 前者所能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Sitthiworachart和Joy 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评价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谈判磋商策略,掌握还盘技 巧,完成一封能够让谈判磋商双方都满意的还盘函。 (三)研究步骤 同伴的作业,即使评价标准解释得非常详细,同时学生在打 分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友情因素的影响 。Cheng和Warren 在对香港理工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研究 之后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系统综合的培训,让学生参与评分 本次同伴评价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讨论评分标准; (2)提交还盘函;(3)对随即分配的匿名还盘函进行互评; (4)阅读反馈回来的同伴评价;(5)根据同伴评价修改完善 还盘函。本文着重于对第一个阶段的测试和评估,此阶段的 标准的讨论,对评分达成共识 。根据调查和研究的情况 收稿日期:2013一lO—O5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编号:2010一YGH104。 作者简介:张志红(1973一),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讲师,悉尼大学经济与商务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开放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总第117期 张志红:网络同伴互评培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55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一个有关还盘函的案例来 熟悉撰写还盘函的基本原则和评分标准。教师先用了30分 所编制的网络课程学生对小组互动的看法和满意度量表 , 结合本次研究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的。本量表 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学生对小组互动过程的评价,对小组 互动结果的评价,和对小组讨论的综合满意程度,共l3个问 钟时间讲解还盘函的体贴原则和评分标准。这一标准是本 文作者在Mushy和Hildebrandt定义商务信函体贴原则的基 础上制定的 J,即传达每个信息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 虑问题。体贴原则又分为四个方面,即:①从“you”的角度而 不是“I”和“we”的角度说明情况;②信中体现读信人的利益 或者写信人对读信人的兴趣;③强调积极的愉快的信息;④ 要有诚信并遵守道德规范。学生们在进行互评时,需要从这 四个方面对还盘函进行打分,每个小点2.5分,共10分。掌 题或项目(见表1)。所有命题均采用李克式七级记分制来 打分,学生需要从7个选项(即7=非常同意,6=同意,5=有 点同意,4=不确定,3=有点不同意,2=不同意,1=非常不 同意)中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选项。 (五J结果分析 1.效度分析(validity)。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笔者对 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法斜交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 表的三个部分对应因子分析中的三个因子,量表的各个项目 握基本信息后,学生在3O分钟时间内登录同伴评价系统完 成一个案例。案例练习包括根据评分标准给其中的还盘函 打分,然后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各小组讨论打分情况。随后, 学生还要依次完成一封还盘函,对还盘函互评打分,并根据 同伴反馈改进还盘函。 (四)问卷调查 的因子载荷较高,不低于.50,并且不存在交叉载荷的项目, 三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7%,由此可见量表的结构清晰并 符合研究者设计问卷的假设。 2.信度分析(reliability)。为检验量表的信度,笔者对量 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过程评价部分的值为.8l, 结果评价为.88,综合满意度为.75。由此可见量表显示了较 高的信度。 同伴互评练习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标准 化量表和开放式问题。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电子邮 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15份,问卷回收 率为100%。在回收的115份问卷中,有10份来自未完成网 上小组讨论的学生,4份存在学生敷衍回答有关网上小组讨 论的问题,除去这14份问卷,最终分析的有效问卷为101 3.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对量表的描述性 分析结果见于表2。学生们对网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 有比较正面的评价,但是相比较而言,对过程的评价要高于 对结果的评价。综合满意度达到5.02。 份。样本收集后,采用SPSSI6.0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有关网上小组讨论的量表是笔者参考国外学者Driver 表1■表项目及各项目的因子载荷(n=101) 注:( )此项目需反向计分。 4.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量表的三个成分 过程评价的关系则达到边缘性显著(P<.10 o由此可见, 有比较高的相关性。过程评价和综合满意度的相关性系数 为.4l,结果评价和综合满意度的相关性系数为.56,过程评 价和结果评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48。 5.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笔者认为,过程评价 学生们更看重小组评论是否对他们韵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 其次才是小组成员是否积极交流意见并努力达成一致。 问卷调查针对培训这一部分的开放式问题有三个:①你 认为网上小组讨论对你所写案例分析有何影响?②在面对 面的小组讨论和网上小组讨论之间,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 和结果评价都可以影响到学生们对网上小组讨论的综合满 意度,针对综合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 们的综合满意度与结果评价的关系十分显著(P<.001),和 择哪一种形式?③对于你本次网上小组讨论的经历,有哪些 地方是你满意的,哪些地方是你不满意的? 156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1月 表2量表各成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n=101) 表3综合满意度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101) 受试对象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讨论中能够互相 交流意见,得到更多的看法,增长知识,明白自己原有看法中 可能的错误或局限性,避免狭隘或极端的看法,集思广益;② 在综合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对商务英语通信的原则和商务信 函的评分标准能够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入、更透彻,对案例也 有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③在讨论后能够取长补短,更好更 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写出更符合规范质量更高 的商务信函;④网上小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端 正学习态度,增进同学间的感情;⑤网上小组讨论作为一种 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 性;⑥讨论不够集中,有时候会偏离主题,出现闲扯的情况; ⑦讨论不够全面和深入,讨论虽然积极却缺乏重点效率不够 高;⑧某些小组的讨论,或者大部分的发言都来自小组的一 两个成员而另一些成员却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发言或不发言, 或者大家意见过于一致导致没什么好讨论的,又或者大家意 见差异太大导致很难统一;⑨网络速度不够快,软件设施需 要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这次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于同伴评价培训的看 法和态度,综合看实验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同伴互评培训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从心理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 培训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评价练习。 培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实验涉及的还 盘技巧——体贴原则——并不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公式,学生 们在撰写还盘函时不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套用练习,而是必 须经过思考巧妙地将还盘技巧体现在文字当中。提供案例 并组织小组讨论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反思和积极思考的 机会,让他们在解释与质疑、赞成与反对中主动地理解概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运用知识。 培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种作用 还从心理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培训增强了学生学 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增强了学习的主动 性和学习热情。受试的对象是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专长是 英语,因此经贸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此外, 经贸知识的一个很大组成部分是实践,如果没有实际运用过 课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贸易磋商和谈判,那么学生们 很容易产生纸上谈兵的感觉,对于实际操作缺乏信心。培训 中的小组讨论虽然只是学生间的小规模的意见交换,但是也 让参与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和支持,同时也了解 到同伴的学习状况,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小组讨论让同 学间避免抄袭,大家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减少一些同 学过于依赖的问题,培养了学习的独立性。学生们在小组讨 论时提出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并解释说明,这一过程是思考的 过程,可以让学生摆脱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增强了 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新形式的学习方法也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此外,网上讨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同学互动模 式,让同学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同学感情。小组讨 论的友好互助气氛对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 小组讨论这种同伴评价培训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 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从同伴评价本身这一研究来 看也起到促进作用。这次的受试对象是第一次参加同伴评 价的研究,对评价的技巧和给出评语并不擅长。通过小组讨 论,学生们在后续的同伴评价活动中对打分和评价更加适 度,评语的长度和质量也有所加强。 虽然这次同伴评价的培训经过试验证明是有意义的,但 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组讨论的效度和质量上。 首先,学生们因为初次使用这种平台进行练习,讨论一开始 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在问候和闲谈上,在没有人提醒和引导的 情况下,有的小组在题外话上浪费很多时间。其次,讨论是 在学生间进行,受到小组成员水平能力的限制,有的小组讨 论并没能让成员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影响他们后续 的同伴评价练习。再加上中国的学生又比较适应传统的以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缺乏信 心,使得部分小组讨论参与度不够高,无法全面体现集思广 益的效果。再者,学生们第一次使用同伴评价这个网络平 台,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影响学生正常思考和表达自己 的意见。 考虑到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特点,对于接触同伴评价 体系比较少的学生,在进行同伴评价培训时建议可以在培训 初级阶段多增加教师的引导和监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 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讨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进行自 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同伴评价的网络平台可以在这方面 给予更便捷有效的支持。 另外,本次研究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掌握评分标准。虽然经过培训学生们都反映对标准 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在后续的同伴互评中学生的评语从量 到质上都还有所欠缺,因此以后的培训可以考虑针对互评的 技巧和评语的质量,以便学生们在同伴互评练习中可以有最 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Davies P.Using student reflective self—assessment for awarding de— glee classiifcation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 national,2002,(4). 总第117期 张志红:网络同伴互评培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Direc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1,(87). 157 [2]Pope N.An examination of the USe of peer rating for formative assess— 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J].Assess— ment&Evaluation in Hisher Education,2001,(3). [6]Sitthiworachart J,Joy M.Web—based peer assessment in learning computer programming[M].Athens:ICALT03,2003. [7]Cheng W,Warren M.Peer assess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J]. Language Testing,2005,(1). [3]Lin S S J,Liu Z F,Yuan S M.Learning effects of web—based peer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with various thinking styles[J].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2001,(4). [8]Murphy H A,Hildebrandt H W.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M].New York:McGraw Hill,1988. [9]Driver M.Explor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group interaction and clss asatisfaction in the web—enhanced classroom[J].Internet and Higher [4]Sung Y,Chang K,Chiou S.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web— based self—and peer—assessment system[J].Computers&Educa- tion,2005,(2). [5]Svinicki M D.Encouraging your students to give feedback[J].New Education,2002,(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Web——based Peer Assessment Training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Zhih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016,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tudents’perception of peer assessment training.Participants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101 an— 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Applied English at 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Results indiate that training for peer assessment can not only assist students to master English knowledge,but also help them conduct autonomous English study. Key Words:web—based peer assessment;training for peer assessment;teaching effects (责任编校:ill纬纬) 石 \! 写\! 石\! \! ; 、 (上接第120页)涉及到多模态分析中语言模态在海报中所 [2][1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 起到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调查和探讨。更重要 语,2009,(1). 的是,以多模态分析方法研究电影海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offunctional rgammar(2nd edition) 示:人们可以更深入地通过研究海报,了解电影的主题及所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当人们在欣赏电影之后,再次见到电影 [4][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of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 海报时,可以回忆起电影中的某个为之心动或触人心弦的 tion)[M].London:Edward Amold,2004. 情节。 [7][8][9儿10]Kress G,Van eL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rgam— mar of visual desing[M].London:Roufledge,1996. [11]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参考文献: (5). [1][6]Kress G。Van Leeuwen T.Muh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hte Poster for the Film So Young DENG Xizh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m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 1 2008,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nalyzes a muhimodal discourse of the poster ofr the film So Young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representa— tion,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 meaning within the visual grammar theoretical framework.It explores how the representation meaning, interaction meaning and composition meaning Kre realized in a film poster.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heighten each other in a muhimodal discours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otla meaning the poster tends to express,which arous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youth. Key Words:film poster So Young;muhimodal discourse;representation meaning;interaction meaning;composition meaning (责任编校:陈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