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知识理论(十) 218.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21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凝滞 B.黏滞 C.数变 D.重着 E.升散
220. 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体现风性 A.为百病之长 B.轻扬开泄 C.善行而数变 D.主动 E.以上皆非
221.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不包括 A.外感性 B.季节性 C.传染性 D.地域性 E.相兼性
222.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致 A.流注经络,气机阻滞 B.停滞胃腑,失于和降 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D.阻滞肺气,失于宣降 E.留滞脏腑,升降失常 223. 痰饮痹阻心脉,可见 A.恶心呕吐 B.胸闷气喘 C.肢体麻木 D.胸闷心痛 E.胸胁胀满
224. 劳力过度,临床多见 A.健忘,早衰
B.心悸,失眠,多梦 C.腹胀,便溏,消瘦 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
225. 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
www.jinzhangedu.com
A.肝经湿热 B.心肝火旺 C.肠胃积热 D.肺胃热盛 E.肺胃津伤
226. 感邪后缓慢发病是 A.徐发 B.合病 C.复发 D.感而即发 E.伏而后发
227.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发病类型是 A.合病 B.伏而后发 C.感邪即发 D.徐发 E.继发
228. 小儿食积而致疳积,其发病类型是 A.伏而后发 B.徐发 C.继发 D.合病 E.复发
229.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正气 B.正气不足 C.邪气 D.邪气亢盛 E.邪气损正
230.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正气 B.正气不足 C.邪气 D.邪气亢盛 E.邪气损正
231.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E.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232. 易发生风温的季节是 A.春 B.夏
www.jinzhangedu.com
C.长夏 D.秋 E.冬
233.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邪犯少阳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234. 与湿浊内生关系最密切的是 A.脾失健运 B.膀胱失司 C.肺失宣降 D.三焦气化失司 E.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235. 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 A.气脱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虚
236. 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237. 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肺、胃、肾 B.心、胃、肝 C.肝、胃、肾 D.肺、胃、肝 E.肝、肺、肾 218.【答案】B
【解析】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善行而数变;3)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219.【答案】A
【解析】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220.【答案】C
【解析】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221.【答案】C
【解析】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包括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传染性为戾气的致病特点。
www.jinzhangedu.com
222.【答案】C
【解析】痰饮致病,随气上逆,易于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致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 223.【答案】D
【解析】痰饮痹阻心脉,阻滞气血运行,可见胸闷心痛等。 224.【答案】E
【解析】劳力过度,导致耗气,脏气虚少,功能减退,见少气懒言、神疲体倦、喘息汗出等。
225.【答案】C
【解析】过于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某些病变,偏嗜辛温燥热饮食日久,则易致肠胃积热等。 226.【答案】A
【解析】徐发,又称为缓发,即指感邪后缓慢发病。 227.【答案】B
【解析】伏而后发,即指感受邪气后,并不立即发病,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228.【答案】C
【解析】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基础上,继发新的疾病。其特点是新的疾病与原发病的病理上有密切联系。 229.【答案】B
【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30.【答案】C
【解析】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31.【答案】D
【解析】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而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的病机多见于心脾肾。 232.【答案】A
【解析】风温好发于春季。属环境影响发病的因素。 233.【答案】D
【解析】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阴虚则阳亢,抑制能力减弱,加之筋脉失之滋润,变生内风。 234.【答案】A
【解析】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因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停滞的病理状态。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235.【答案】E
【解析】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36.【答案】E
【解析】气脱,指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37.【答案】D
www.jinzhangedu.com
【解析】临床上常见的多为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肺主气,胃气宜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因此多见肺、胃、肝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