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I I,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再说缓急。含 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凉、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 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 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 前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 有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 心亭》就不难了,如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 无际 ”是意义完足的句子宜前高后低.“楚天千里清 秋”读得高。“水随天去秋无际”读得低:是悲凉凄苦的 句子宜句的头部“楚天千里清秋”加强.句的后部“水随 天去秋无际”是悲凉的句子宜缓读。再如朗读“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宜前高后低,句的头部宜加 强,“献愁供恨”须得急读。 在朗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整体地 看看所学习的诗歌语言所代表的文体特征 就《水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而言,所承载的文本语言特征有上 片用意象组合、修辞手法.下片化用典故.表达报国无 路的孤寂、悲凉、凄楚的情感。所承载的文本表达特征 是用蓝天、绿水、青山、红目、“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 来陪衬、点染壮志难酬的孤寂、忧愁、凄楚 所承载的文 本结构思路特征是上片从远景勾勒报国之志难以实现 的无边的凄凉、忧愁和怨恨:紧接着近景落日楼头,借 游子写出自己的孤寂、悲苦、凄凉;最后写自己的两个 动作,直接抒发自己的孤寂、忧愁、悲痛。下片先化用三 个典故生动地诠释了“无人会.登临意”的心境 再用一 个问句进一步表达了一腔爱国情怀无人理解 整首词 构思巧妙,扣住标题“登”字展开,由景抒情,紧紧围绕 “无人会.登临意”抒写情怀 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抓住文本特征组 织教学。比如:《再别康桥》共7节,起首一节奠定情感 基调,结尾一节回应起首一节.总结全文的离情别绪: 中间借杨柳、青荇、水草等意象自上而下地描绘了康桥 迷人的风光和自己对康桥的迷恋.再由这风光集中到 “榆阴下的一潭”里,“沉旋着彩虹似的梦”,进而寻梦, 使诗意向纵深开掘.第6节诗由梦境回到现实.表达对 母校的离情 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应当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 的运用传递出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也应该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再如:《雨巷》借“油纸伞”“雨巷”“丁香”“姑 娘 ‘我 ‘篱墙”6个比喻性意象和实体意象.“油纸伞” “雨巷”“丁香”几个意象是为了表现“姑娘”这一意象服 务的.“篱墙”反衬着“姑娘”的形象。这些意象组合是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 18 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 心态.正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 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文本通过变幻的文法结 构.经过巧妙的意象与语言组合。实现了由散文到诗的 转化。作品运用音韵节奏的变换达到的神奇效果、押韵 传递出幽深空蒙的意境、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 的意境、借助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 颓圮、忧愁等表达了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传递出 现代诗歌语言的优美 总之.通过对教材选取的有代表 性的诗歌文本特征的理解分析.最终形成整体的诗歌 文体特征.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作者通联:四川泸州市实验中学1 “丈宇一丈章一丈学一丈化"的 理念 构建高中丈言丈教学的有效模式 画童敦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 这样规定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 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 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 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 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课标》对高中文言 文的教学是按“文化~文学一文章一文字”来提倡和要 求的 在教学实践中则应按照“文字一文章一文学一文 化”的理念来实施 借此理念.我尝试推行一种以文本为载体、少教多 学、少讲多做,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 式,即:初读抄查一翻译归纳一赏析挖掘一联想领悟一 拓展延伸一积累应用。看起来似乎环节繁杂原始,实际 可概括为“翻译解疑归纳(文字层面)、赏析挖掘领悟 (文章层面)、拓展积累应用(文学和文化层面)’'三大环 节.再简而化之就是“翻译一赏析一拓展”。操作简明有 效。其实质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师引导 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 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下面我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翻译解疑归纳——翻译文本。解答学生疑惑, 归纳文言现象 (一)初读抄查。首先是“初读”。就是学生调动积累 来朗读,边读边猜意思。“读”是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 进而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 础。其次是“抄”,“抄”是要求学生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 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以能体 现常用文言现象的字词句为主。教材的注释本是很详 尽的,给学生时间.学生完全可借这些注释大致读懂原 文,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它。“抄”这一做法,无疑是有 利于自主学习的。抄完之后还有不理解的怎么办?最后 就是“查”。注释再详,也不可能释尽原文中的每一字词 句.况且学生不同。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也会有所差 异。“查”,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 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一查相关工具书、参考书, 并将查得的东西用红色笔录于课文旁边.以便使难点 更醒目。此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翻译归纳。首先是“翻译”,即对着已“抄”“查” 好的课文,逐字逐句地口译。此过程肯定还会有疑问, 可以同桌或前后桌协作.也可学生互问互答.或与参考 书比对:最后再上传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就 典型问题进行点拨.既为点拨.老师便没必要对原文章 句作通篇的讲解.而应侧重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及重 难点的诠释、讲解。以学生对字、词、句的意思已没疑问 为分界线。至此,学生大致实现读通、读熟课文的目的。 “归纳”是指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并归纳文 言现象,即归纳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一义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为原则,其实就是结合语 境理解.归纳在笔记本上。“归纳”这一环节也可放在学 习完课文的复习阶段,可以整个单元一起分类归纳。在 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整理.这样有助于词语的积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If Jl攀 累。把这些东西专门积累在本子上.长此以往就会积少 成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也为学 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文言文的 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环节.尽 量安排在第一课时当堂完成.不得已让学生带回家的. 要有检查落实的后续措施。 二、赏析挖掘领悟——赏析文本内容。挖掘并联系 实际领悟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疏通完文字层面的文意.接下来就是文章层面的 内容“赏析”了。可以像学习现代文那样,根据课文的教 学目标设计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具体清晰明了. 能引领全文和体现教学重难点.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据此先归纳各段大意或文章主要内容.再借助 设计的若干个问题赏析文本内容.挖掘其思想情感内 涵.并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来观照——古人的人生 观、价值观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学习后明白什么.悟 到什么,都应该归纳总结.以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 (一)赏析文本内容。即对文言文段落及全文,在内 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予以理解与归纳。如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 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 因为它是课 文的难点 要集中突破 第一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一段 讨论烛之武“退 秦师”的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二段。烛之武出场是 由于佚之狐的推荐.这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烛 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 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第三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 劝谏艺术.体会烛之武的辩才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 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四层:①“亡郑”于 秦无利可图。②“舍郑”于秦可得实惠。③晋君不可信。 ④阙秦利晋不可为。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 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 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 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 的外交才能 19 譬llI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第四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四段 晋文公最后以 “不仁 ‘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 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同时,“赏析”的过程,教 师切忌包办 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 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 力来解决的,教师适时提醒,及时鼓励:凡是经过点拨 课文的内容、结构及语言就能够理解和归纳了 (二)挖掘并联系实际领悟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即 挖掘文本语言文字表层下隐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 情感内涵.联系实际观照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如教学《烛 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 三、拓展积累应用——拓展同类课内课外文本阅 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经过了“赏析”的过程.学生能够揣摩咀嚼理解词 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挖掘文 本的深层次内容和观照古人的人生价值观。 1、晋国攻打郑国有“无礼于晋”和“且贰于楚也”两 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与秦国根本没有关系。为什‘么秦国 要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呢? 2、烛之武能说退秦伯除了有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 外,还有什么客观因素吗? 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四点理由中最关键的是 哪一点7 4、结合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究第一个问题.学生联想到秦国帮助晋国是作 为同盟者出兵,只是意图获取点好处。从而挖掘出秦晋 围郑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争夺利益.扩张势力.称霸诸 侯.进而联系实际得出“春秋无义战”的结论 探究第二个问题.学生联想到秦国和晋国只是为 了利益暂时联合,他们联合的基础不稳固。这是烛之武 说退秦师的客观因素之一。另外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胸襟开阔的君主.这也是客观因素之一 进 而使学生领悟到劝谏能否成功.除了要考虑劝谏者说 理的艺术,还要考虑被劝谏者的客观因素。 探究第三个问题.学生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阙秦以 利晋”这一点理由最关键 从而使学生联想明白国与国 之间的结盟或战争.都是一个“利”字使然。 探究第四个问题.学生一方面认可他是一个深明 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勇有谋的爱国者形象,另 一方面又认为他有些清高和孤傲。联系实际.从现代人 的眼光看,烛之武满腹才华,却等到70岁,才被启用, 除了有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等原因 外,也有烛之武自身的性格缺陷。这一个问题的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时能够一分为 二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人物和事件。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烛之武退秦 师》这篇课文就达到了深层次的赏析.提升了阅读品 位,明白领悟到了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以上两个小环节,可根据具体文本灵活运用。既可 l20 0 句而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接下来 就要借鉴古代文学大家的写作技巧.体味优秀传统文 化的深刻内涵,加强积累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 阅读能力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一)拓展同类文本阅读。即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可 介绍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读与其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 言文。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可向学生介绍《触 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等 同类型文本,它们都是古代臣子对君王的劝谏,因此。 可以让学生以这四篇文言文为载体,搜集资料、探究古 人的劝谏艺术及其对现代人的处事意义 教学王安石 的《游褒禅山记》后,可让学生对比阅读苏轼的《石钟山 记》,探究二者在语言、写作方法及思想观点等方面的 异同。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可将本文与李白的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进行比较,探究魏晋人与唐人 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二)积累写作素材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即把文 言文中涉及的人、事、物及写作技巧作为作文素材和方 法积累在自己的写作素材和方法本里.在作文时有意 识地加以借鉴和运用。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 武其人其事就可用于作文时“爱国”“智勇”等方面的话 题;叙事过程中,作者体现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巧设伏笔.首尾呼应”、“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艺术 手法值得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借鉴。教学《鸿门宴》时, 刘邦、张良、樊哙、项羽、项伯、范增等其人其事可在作 文中灵活运用于各种话题。教学《劝学》时,苟子围绕 “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 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论述。其中所体现的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议论文写作范 式和在论述中运用的比喻、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都值 得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以上所介绍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视 课文篇幅的长短,或整篇进行,或逐段进行,也可根据 学情调整或删减部分环节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 习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 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市三明二中】 高中语丈情境教学的新呼唤 画吴生友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基于情境。高中语文教学需 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情境。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意 义.就是让师生进入某种适宜情境,师生在与情境的互 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合作探究.“浅入深出”,让课堂真 正成为一池活水.获得语文素养。这一新的主张彰显人 文情怀、皈依教育本真、改善教学双边关系的教学思想 越发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引领学生入境也因此成为 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方向 ① “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 ”根据高中学生的身 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时代变化.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的注意.把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抽象的思维想象、复杂的 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有境、有情、有味、有 品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 力.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意识和 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 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② 一 有环境 , 生成性教学理论认为生成性教学的核心是一定的 教育情境和师生两类人群的要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 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 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课堂教学活力根本在于生 成.创设环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 趣.才能促成教学生成。 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老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 据教学情境去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教学互动中实现和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II Il攀 谐生动的生态课堂。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一些抽象艰深的文章需要情境促进学习的深入。 比如学习苏教版必修课本中《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 先生描绘的月夜荷塘可谓轻柔动人,但学生如果缺乏 想象力.即使面对如此唯美的文字也无法体会到场景 的美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视觉情境,用图 片给学生展示月夜荷塘的柔和静美.还可播放柔婉的 音乐从听觉来营造氛围。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方式, 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月夜荷塘的美.还可以让学生 体会到“如在画中游”之感。 环境创设既能解决学生对抽象艰深文本的理解上 的困难.也有利于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般的场景中进 一步思考文章的见解.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 有得到释放的充足空间 情境教学还适用于某些特定体裁的教学。诗歌这 一文学瑰宝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要求是鉴赏和评 价.形象具体的情境创设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幅完美 的动态画面,诗歌的内涵就容易理解了。灵动的思维插 上想象的翅膀.带领着学生领略诗歌优美的意境。例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知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在老 师提供的山中月夜优美的景象中发挥想象:清秋新雨 后.碧山明净,月光皎洁,辉照着松林,潺潺流动的清 泉.与之映衬。晚归浣女的阵阵嬉笑.江面渔人晚归摇 曳着荷叶莲花,显得山居生活的闲适、宁静。诗歌这种 体裁本身就讲究“言象意”结合.由言及物然后达意.创 设环境营造出诗歌的意境是鉴赏评价的关键环节。 二、有情感 语文不是无情之物.人文化的语文课堂.需要为学 生提供情感熏陶的土壤 语文课文中孕育包罗万象的 社会百态,语文课堂里创设形形色色生动的生活场景。 但是语文教师要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让情渗透 在境中.“情”“境”二者相互促进,熏陶感染学生将身心 投入其中.进行喜怒哀乐的不同体验和感悟:还可以激 发学生与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思考、质疑、 探究,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打下良好的情感态度基础 正如聂勋伟老师讲授艾青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一文时那样.伴随着多媒体课件亮出的图片和声情并 茂的录音朗诵.聂老师深情地解读课文.随着艾青思念 之情的层层展开,让学生得到了不一般的情感体验。由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