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绿色建筑的绿色理念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谈绿色建筑的绿色理念

摘 要 :以绿色建筑为主题 ,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 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 ,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其历史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 和成长 ,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 ,度 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 ,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 产力 ,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 ,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 的欲望 ,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 ,生存环境恶化 ,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 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 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 ,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 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 ,在世界 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 :“上古之世 ,人 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文

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 ,就地取材 ,对附 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 ,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 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 ,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 无休止膨胀的欲望 ,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 ,生存环境恶化。 20 世纪 60 年代 ,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 ,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 1972 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 题 ,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 ,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 毁灭人类本身。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993 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 模型。至此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 了高潮。

1.2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 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 ,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规划、设计、施工、运 行、拆除 /再利用 )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 ,绿色建 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 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60 年代 美

,是一个比较复杂

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 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3年V •奥戈亚(V • Ol-gyay) 在《设计结合气候 :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 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 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 (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 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它标

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 ,工业发达国家开 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 ,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 术应运而生 ,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80 年代,节能

建筑体系日趋完善 ,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 年代后 ,绿色 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 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 :“绿色建筑不仅 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

40 多年来 ,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 ,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绿色建 筑研究由建筑个体 ,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 ,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 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 ,形成了整体性 ,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 点。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 ,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 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 18 次大会发表 了《芝加哥宣言》 ,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

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 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 和工程师在 21 世纪中的工作准则。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3 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

3.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其对自然环境和 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 ,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我国传统建 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土取自于大地 ,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 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 然,融于自然”。

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 得出来的 ,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 ,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 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 ,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 特性 ,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 ,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 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我国各地民 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譬如关中民居

,关中地区气候

干燥,夏热冬冷 ,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 庭院。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 窄院和封闭的地方 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 ,也解决遮阳、 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 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究其原因 ,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 实践中 ,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 ,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 完整的理论。

3.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 20 世纪后半叶 ,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 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 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 年在北京召 开的国

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 21 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 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 色建筑实践 ,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 “健康住宅”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 2002 年年底 ,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 行了研究 ,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 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 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当前 ,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因此,传统的 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 ,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 ,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 式势在必行。

总之 ,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 ,绿色意识从无 到有,从弱到强 ,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 ,从理想到现实 ,发展迅速 ,成绩 显著。 4 结语

目前 ,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 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 ,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 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在笔者看来还 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 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 ,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 [M]. 北京 :中国计

划出版社 ,1999. [2]

夏 云,夏 葵,施 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

社 ,2001. [3]

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绿色建筑[M].朱 玲,郑志宇,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赵 群,周 伟,刘加平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

新建筑 ,2005(4):33-34. [5]

秦佑国.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外建筑,2005(3):59-60. [6]

徐 福 来 , 丁 敏 冲 , 潘 李 钦 . 绿 色 建 筑 设 计 探 [J]. 山 西 建 筑,2009,35(2):68-69.

[J].

我写作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次论文写作是从掌握关键词和相关词语的内涵、 外延入手, 采 取先诠释后分析论证的顺序。 根据该论文写作要求提示的几个论证方 面,逐项进行阐述、浅析、论证,并将五个方面的论述采取环环相扣 的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推出要论证的结论。

在写作的过程中, 紧紧围绕论证中心,把握其主题思想,着重论 证建立现代节能环保建筑的重要性。 依此来增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论证问题的水平。

本论文的论证资料既有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 也有课外学习和工 作阅历了解的有关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对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有了 较深刻的理解, 基本掌握了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明显提高了自己的 理论政策水平,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拓宽了自己的知识 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做到透过现 象看本质,分清问题的主次两方面;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要看 到其内在的共同点和外在的相互作用之处,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有现实意义;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 付诸于实践才能得到更好地检验和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