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探索

来源:筏尚旅游网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探索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网络教研运行模式

1.校长论坛——搭建管理者交流平台

由教研室初中组、小学组两位主任担任版主,根据阶段教学改革工作重点项目布置校长交流反思内容,可以是读书心得交流,可以是阶段工作总结,可以是工作思路汇报,可以是专题成果展示等。

2.主题论坛——搭建学科交流平台

分学科、分学段建立主题交流区,由教研员担任各学科论坛版主,各主题论坛又分设“问题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小板块,由骨干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担任版主。

3.“教育博客”——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我们把“教育博客”也称为“教师个人工作室”,要求将教育博客与传统教学常规有效整合,教师把自己的优秀反思、优秀教学设计、听课感受、读书心得等发表在博客上,一方面,积累专业成长资料,反映自己专业成长轨迹;另一方面,便于同事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对于网络教研的管理,我们采用“月报制”和分级管理的办法。

(1)月报制:即以校为单位,每月将学校网络教研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月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最有价值的跟帖,主要是对发布的主话题跟帖质量进行评价,看每位教师参与的态度与思考问题的深度;二是最值得推荐的优秀案例,包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分析等,主要在于推荐优秀作品,积累校本资源,提供鉴赏平台;三是最想探讨交流的问题,各校提供本单位校本教研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教研员对有关问题搜集整理,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每月的主问题放在问题探讨区引导大家交流讨论。

(2)分级管理:指的是学校、中心校、县(市)教育局形成三级教研管理机制,通过月报与通报反馈形式形成上下有效互动。如:对于博客,采取以校为主的管理办法,要求教师人人在教育网建立教育博客,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的传统常规进行科学改良,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常规要求,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各校则通过建立博客圈对本校教师博客进行统一管理,每月对教师博客进行评价,筛选优秀博文,上报中心校;中心校再次筛选优秀作品作为中心校优秀校本资源,同时上报县(市)

教育局;县(市)教育局对各中心校上报的资源进行展评,筛选优秀资源纳入局本资源库。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解放了教师思想,点燃了教师激情

盐湖区是传统的教育大区、教育强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步伐已经落后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相对封闭,中小学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学校信息化设施相对落后。为此,我们确立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以应用促建设的工作方略,建立了网络教研管理机制,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在区教研网注册,每月必须参与网络教研,局里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的情况纳入综合评估考核的范围。一旦进入全新的学习认知环境后,教师的思想认识立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幸福和自豪。许多教师从一开始的抵触、不理解、被动从事网络教研工作,到后来的接纳、理解、主动投入网络教研,从而使网络教研渐呈“星火燎原”之势。

2.拓展了校本教研的渠道,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

首先,强化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前,教师参与传统教研时,无论写听课体会还是案例反思,都存在应付抄袭现象,而现在自己所写的东西要在大众面前亮相,人人都有争强好胜维护尊严的心理,学习反思的态度和质量自然明显提高。

其次,拓展了交流空间。网络教研跨越时空界限,学校教研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它学校的教师可以帮忙解决,教研室根据实际,每月在网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费时费力费钱、参与人数受限、活动周期长的弊端。

再次,提升了教研品位。网络教研活动解决了偏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少、骨干教师缺、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

3.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优化了资源库建设

网络教研应用作为推力,促使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实施网络教研半年来,全区已经有6所中小学建立了电子备课室,许多学校开始筹划电子备课室建设和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三级网络教研管理机制通过优选、更新,不断丰富充实了校本资源库建设。优秀课件、优秀反思、优秀案例、优秀课堂实录等本土化校本资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到位,成为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瓶颈

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用机比例达不到10:1,甚至一些学校教师与学生共用网络教室;不少学校网速达不到要求,教师网上浏览资料、上传资料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教师在学校没有良好的条件上网,只能利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在家里上网。

2.管理脱节,导致教研实效性不强

管理脱节,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网络教研管理上,不能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网络教研常规管理要求,只是盲目落实教研室的统一要求,导致了只关注形式,不讲求实效,造成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抵触和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区教育部门由于教研人员数少、精力有限,在参与同步教研及跟进性评价上仍不能适应需求。

3.技术维护管理力量不足,影响网络教研健康运行

进行网络教研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进行维护与管理,而目前从区上到学校都缺乏足够的专业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电脑设备、网络运行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维护,资源库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与科学管理。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教研工作的认识

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校长抓起,通过专业培训和机制引领,让广大中小学校长认识到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2.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网络教研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实施项目到校、定向突破、经费调控、奖优罚劣等举措,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两年内力争实现教师用机比城区学校达到3:1,乡镇学校要达到6:1,学校要全部实现上网,网络宽带能满足网上办公教研需要。

3.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教研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各校的自主性,增强三级教研管理间的相互对接,增强专兼职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与辐射能力,在网络教研工作上实现简约、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

【组稿编辑:张平占】

(作者单位:044000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