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4期 2010年4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 ̄of HuBei TV Unive ̄ity Vo1.30,No.4 April.2010,084 ̄085 人类困境的冷静展示 重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 郭小娜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 510091) [内容提要]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 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它的价值也未给出恰当的评价。笔者认为,其价值在于冷静地 展示了人类的三重困境:生存的困境:道德的困境;选择的困境。其主题超越了时代与社会背景,具体的题材突 破了社会历史的思想意识,更趋向于生活实感和人性挖掘。 [关键词] 茅盾;水藻行;生存;道德;困境;选择 [中图分类号] I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4—0084.02 在茅盾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里,《水藻行》是一篇独特 系的把握与思考,显示出作者对人类道德的价值的一种质疑 并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及对人类困境的思考与启示。下面分述如下: 人们虽然注意到了它在茅盾文学作品中甚至在20世纪中国 一、生存的困境 现代小说史上的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纵观茅盾的短篇小说,不乏描写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 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对它的内涵、价值作出相 存困难的题材。但《水藻行》却是与众不同的。这篇小说既 应的评价。这篇小说写于一九三六年,发表于一九三七年五 没有《泥泞》中激烈的革命事件,又没有农村三步曲中复杂 月的《改造》杂志,是茅盾唯一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 社会下重大的经济破产和自发斗争。“没有正面去些农村尖 《水藻行》篇幅短小,只有一万多字,故事很简单,人 锐的社会矛盾,只把它放在背景上。”【3J 物只有三个:叔、侄和侄媳妇,侄媳妇连名字都没有。财喜 小说一开始,关于农村背景的描写就揭示了这一家的实 是个一贫如洗却充满活力的壮年农民(约四十岁),寄居在 际生活状况。其中有自然环境的恶劣:刺骨的西北风,铅色 秀生家中。秀生比财喜小十岁,几乎不能劳动,看上去比财 的天,昏黄的地,散落的甲虫似的矮屋,脱了叶的乌桕树…… 喜老多了。秀生那一份户外劳动实际上由财喜承担着。但是, 人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 财喜“鬼使神差”地与充满青春活力的侄媳妇(秀生大娘) 一贫如洗的财喜,寄居在秀生家中,一年中拼死劳动, 相爱了。秀生大娘怀了孕。在这样的人物关系背景下,小说 住的是羊棚,穿的是破棉袄,吃的是“冻得和石头一般硬的” 通过财喜秀生两人去打蕴藻的过程,展开了矛盾。 粗粉。即使他经验丰富,浑身总是像有使不完的劲,维持一 对于作品的主题,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 家三口的温饱也显得十分困难。 同的表述。现在能看到的大约有以下几种:描写国民党强权 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财喜和秀生到叉港里打蕴藻 政治和高利贷剥削下,农民失去了生活道路,终于奋起反抗: 的情景。“失却了豆饼的农民只好拼命和生活搏斗”,于是用 描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农民的严酷生活以及在苦恼中顽强 蕴藻作肥料,而这打蕴藻的过程就成了人与严酷自然的一场 的生活方式;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中国大 较量:财喜和秀生驾着一条破烂的“赤膊船”到离村二十多 地上真正的主人”;叙述侄媳妇与堂叔之间的乱伦关系,即 里的叉港去打蕴草,“西北风劲得很,他们两个逆水顺风, “红杏出墙”的现代摹写。若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言,“真正 财喜撑篙秀生摇橹”,到了目的地,他们一刻也不敢怠慢, 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无疑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茅盾晚年在 一口气也没有喘过来,财喜就对秀生说:“赶快打吧!回头 他的回忆录中说过:“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塑 他们到了,大家抢就伤了和气。”小说接着对他们叔侄俩热 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健康,乐观,正直,善良, 火朝天的劳动进行大段详尽的描写。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财 勇敢,他热爱劳动,他蔑视恶势力,他也不受封建伦常的束 喜,而单是秀生,这打蕴草的任务是觉得完成不了的。在这 缚。他是中国大地上的真正主人。”[1]但好在茅盾先生用的 里虽然也凸现了财喜的雄壮与乐观,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 是“有一个目的”来表达他的写作意图,而不是直截了当地 然而也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劣。 用一种一元的表达方式:“我写这篇小说的目的”。而小说本 而把秀生他们推倒生活边缘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人 身开放式的召唤结构与这一自我表述正好呼应了作者本人 的因素,作者通过秀生的话:“我活厌了。一年到头,催粮 提出的“开篇入题、结尾含蓄”,“要留些东西让读者去 的,收捐的,讨债的,逼得我苦!吃了今天的,没有明天的, 想”L2 的创作原则。因此,以上的几种说法都不无道理,然 当了夏衣,赎不出冬衣,自己又是一身病,……我活活厌了! 而,对于能真正欣赏的读者来说,写实层面的内容是不断被 活着简直就是受罪!”从这绝望的控诉中,我们可以窥视到 淡化的,思索占上风,引入历史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产 当时的社会环境给农民的压力。小说中还有多处写到这种艰 生清醒的、理智的判断。于是,我认为,这篇小说最主要的, 难的处境,农民们怎样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 还在于展示了人类的困境——生存的困境,道德的困境,选 苦苦挣扎——卖柏子的钱,赎了冬衣,便缺油少盐,乡长又 择的困境。从这个角度去看,《水藻行》才是独特的,它突 来逼债,并强拉秀生拖着病应征去筑路。 破了社会剖析的思想意识依据和社会历史性质,而更趋向于 在这种难以承受的压力下,本来就病弱的秀生,终于失 生活或人性的挖掘。通过作家对婚姻中男女关系及其伦理关 去了生活的信心与勇气。然而,令人想到更多的却是他们精 [收稿日期]2010—02.23 第4期 郭小娜:人类困境的冷静展示——重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 神状况—— 二、道德的困境 “一般说来,道德即伦理,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 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和 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 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4】道德是一定的 社会文明逐渐积淀的产物,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指引 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 中心的,男子掌握经济权,同时独占伦理的解释权,一向以 奉行“三纲”“五常”为美德。并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全然的占有一个女人是一夫一妻制的本质。”【5]尤其在中国 传统婚姻伦理中,男女两性关系首先不是平等独立的个人关 系,而是归属关系,所谓“夫为妻纲”。丈夫可以借着强大 的伦理道德规范,合理合法地占有妻子,视之为自己的私有 财产。在中国的贫困农村,也出现过“典妻”的情况,柔石 在1930年3月发表的《为奴隶的母亲》中描述的故事可以 说是这种畸形夫权的极致产物。中国的性道德从来都是针对 女人,而对男人几乎等于无,男人三妻四妾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这种背景下,出死力帮助工作的财喜,因为“鬼使神差 地与秀生的老婆有了那么一回事,这可就像他的出死力是别 有用心的了。”“他觉得十二分对不起这堂侄儿”,这说明受 传统道德浸染的财喜,站在一个普通的农民的角度,感受到 自己行为的不道德。小说中写道:“他对于自己和秀生老婆 的这种关系,有时也感到极为痛苦。”他对秀生的愧疚,便 是对丈夫的合法地位与权利表示尊崇和默认 如德国著名社 会学家埃利亚斯特所言:“羞耻感的产生是由于违反了自我 和社会的禁律。”【6】他没有办法制止秀生打骂怀着身孕的老 婆,也是对这种传统夫权的一种屈服的表现。但同时,正如 作者自述中说到的,他也不完全屈服于旧道德小说接着写 道:“然而他很不满意秀生那样的见。在他看来,一个等于 病废的男人的老婆有了外遇,和这个女人有没有良心,完全 是两件事。”在这里,他又从一个人出发,把一个女人是否 遵循妇道与良心分开了。 财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深知当时的伦理道德, 他心里明白他与秀生妻之间的关系不仅不合法,而且不正 常。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是亲属,实际上用伦理道 德来衡量,是一种乱伦关系。因此,他常常后悔。 从另一层面上讲,作为一个男人,他从秀生的立场知道, 自己十二分对不起这堂侄儿。他从心里可怜这个“病,穷, 心里又懊恼”的侄儿。并且明白,自己的存在正是秀生的懊 恼的根源,而秀生老婆的挨骂挨打,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财喜,这个乐观、健壮,身上藏着无穷力量的男子汉,想到 这里,“便有一道冰水从他背上流过。”善良的内心,朴素的 情感,使他只能发出一生叹息“唉!”而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对三个人的未来的思考,又使他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三、选择的困境 自从秀生因财喜无意间唱他们村里人常唱的俚俗歌曲, 而大受刺激,第一次提出要他走之时,财喜便面临着走或留 的选择。虽然秀生的激愤的话:“我,是没用的人,病块, 做不动,可是,还有一口气,情愿饿死,不愿意做开眼乌龟!” 显示的不过是一个身心贫弱,自卑至极的男人对女人的用有 权的最后维护,但财喜“心里涌起了愧疚”。并且,从此开 始了灵魂与智慧的内心对白,拷问自我的审判过程: 1.道德的判决——离开! 财喜心里明白,只要他一走,这种令人痛苦的“三人结 构”会自动消解,秀生从此再不必懊恼,不必做“开眼乌龟”, 而秀生老婆也不必再忍受秀生的打骂,非正常关系也自然会 回到传统的、正常的婚姻关系中。自己的内心也从此宁静, 不必再常常感到后悔,愧疚。只有离开才能平息矛盾,解决 纠纷。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要走,然而,他心里的另一个声音, 却是另一种选择。 2.理性的判决——留下! 理性就是要从现有的处境出发,努力做出可获得最大利 益的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讲考察,离开是一种最不明智的做 法,离开的结果是悲惨的,甚至是残忍的。可以设想,病弱 的秀生,即将生产的秀生妻,定会因财喜的离开而陷入生存 的绝境中。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财喜虽不是家庭成员,但实 际上他却是整个家庭的支柱——经济的支柱和精神的支柱。 他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户外的劳动,凭他的丰富经验,健壮的 身体,在打蕴草时将自己的破棉袄脱下盖在秀生身上叫他 “歇一歇”:又赶走了恶狼一般又催债又逼着病人去筑路的乡 长,并且安慰秀生:“随他去。天塌下来,有我财喜!”可以 说,正是他这种勇敢与不屈服的正气感染着秀生,让他还有 一点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年 多了,财喜不仅与秀生妻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与秀生 也是一种相依相靠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在打蕴草过程中,他 们虽然有过激烈的对话,但一旦面对生存问题,立刻又成了 头一条船上的战友。而在财喜赶走乡长受乡长恫吓说要“报 局”去时,秀生也担忧而关切地问:“唉,财喜,报了局, 抓了你,可怎么办昵?”可以说,这三个人在恶劣的生存环 境中已形成一种互相扶持的稳定关系。财喜的离开,不仅是 经济的破产,更为严重的是精神支柱的倒塌。这对这个小家 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 我们每天都处在一种选择之中,小到每件事,大到应该 走怎样的路,我们的心里总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衡量标准,而 这个混着各种因素的标准之中,道德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准。 它告诉我们,何谓善恶,何谓是非,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 是不可以做的。然后,我们遵循着它的指引,去作出我们必 须承担后果的选择。但在《水藻行》中,我们看到,人类的 道德、法律的约束有时并不能阻止男女作出非道德但合乎人 性的抗争。因为有时候,法律和道德会给给人性带来不合理 的束缚,而作者在对社会和人生作出判断时,所依据的价值 标准并不一定是采取现行的标准,而是依据人性发展的合理 性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 的答案,财喜是走是留,仍留给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米兰 ・昆德拉谈N-'J,说创作时说:“创造想象的田园,将道德判断 在其间中止,乃是有意义的功绩;只是在这里,想象的人物 才能发展,也就是说根据预先存在的真理设计的人,不是作 者善恶的范例,或作为互相对抗的客观规律的代表,而是作 为自主的、建立自己道德的的人。”[71不要说小说家按照一 定的预设标准把事情写得一览无遗,而是写出合乎人物性格 发展逻辑的人来,在这些人物身上,道德判断是隐藏其间被 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的。 既定的道德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日益变为窒息人的生命 真情的精神枷锁。可以说,财喜内心的冲撞与困惑,最终构 成对人类生命存在形式和意义的一次令人震撼的追问。生存 意志,道德意志,该怎么协调,这或许仍是今天真诚的人们 不断面对的两难选择。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 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茅盾,则正视人 类的困境,并且用冷静的笔调将它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作 品中未给出答案,但小说家从来不善于为社会弊病开药方, 这也不是他们的职责,记录它,并且努力寻求一种走出困境 的道路,引起思考,已为今天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精神 价值。 [参考文献] f[2]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l】[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J].解放军文艺,Jl1977: . 1959,8. 【4李广德.论茅盾的道德观——茅盾的文化观之四【41J]_湖州师专 学报,1996,4. [5]佛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王佩莉,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第2 6]卷)[M].三联书店,1999. f7】米兰・昆德拉 孟湄译.被被判的遗嘱【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