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
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等优秀品质。 感受鲁迅刚
正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鲁迅先生的第一部文集就叫《呐喊》,呐喊始终是鲁迅先生生命的主旋律,下面我们来听听鲁迅先生为在“3.18”惨案中为中国、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刘和珍等人发出的呐喊。 二、 了解背景、解题
(一)通过注释①,了解“3.18”惨案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1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 明确: 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说明: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叙事目的部分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语言表述不要求一致,但意思要大体相同。
开头写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应有她”。 “生活艰难”,“毅然”,“预定全年”。 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第三部分写在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不为势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不为势利所出,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表现刘和珍疾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表现刘和珍有自己的思想,富有责任感。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烈士的遇害过程。 “欣然前往”,中弹后“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并非“受人利用”;遭遇的是虐杀。
表明刘和珍是一人追求真理的爱国青年,是一个有思想、疾恶如仇、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好青年,她英勇,勇于牺牲,绝不是“暴徒”,绝不是受人利用的。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 唤醒哀、愤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2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3、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还分析了文章第一二小节,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
3
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二)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 “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
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4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 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 (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板书) 反动政府 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 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 继续战斗 麻木的民众庸人 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 否定 惨案的意义 微茫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2、4小节、完成配套练习册 2、课后练习一(1、2)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