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5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v 2006 第3O卷第3期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30 No.3 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 ——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周正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 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 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的。这是一种未经历史分析的独断。通过康德美学先验转向的历史分析,可以 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目的论的研究为审美判断力寻找到了先验的原理——目的性原理,从而澄清学术 界对于康德美学中目的论的认识。 关键词:康德美学;经验论;目的论;先验转向;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B516.31: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3—0024—07 1762年夏末,柯尼斯堡的居民突然发现我们的主人公康德先生中断了他户外散步的惯例,这让一 直以来根据康德散步的时间来安排生活的居民们一时间有些乱了方寸。原来,我们的主人公正被卢梭 的一本被禁止的小说——《爱弥尔》所吸引,内心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革命呢,下面的话记录了康德内 心的巨变:“我自以为我的求知欲极为强烈……有时我想:这一切将给人类带来荣耀,因此我鄙视那些 知识极端贫乏的庸俗之辈。卢梭纠正了我的看法。炫耀自己的特长的心情消失了,我学会了尊敬 人。”… 传记作家的这段记录,倒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康德:一个饱含激情与朝气,满怀人性与睿智 而又平易近人、风趣诙谐的,对于人性以及趣味有着浓厚兴趣的康德。他的学生赫德尔所留给我们的关 于康德的话语形象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常常怀着感激而兴奋的心情回忆起我年轻时候同一位大哲的 相处,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真正充满人性的老师。他在自己成熟时期所具有的那种乐观情绪和朝气,毫 无疑问一直保持到他的迟暮之年。他那广阔的有如为才思生就的一副前额打上了开朗豁达的痕迹,思 如涌泉的动人语言从他的唇际溢出。他非常善于运用诙谐、警句和幽默,而在人们哄堂大笑时他则保持 严肃。他讲的课有如愉快的谈话,他在谈到某个作者时总是既能设身处地而又能进一步发挥他的思 想。”…弼当然,最忠实记录思想家的思想的,不是关于他们的传记,也不是旁人的评述,而是记载他们思 想的文字。而《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①(以下简称《观察》)就是这样的文字,这篇文章语言幽默、文 体华丽、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它尽情展示了作者极富趣味的一面,表现出作者对美学的浓厚兴趣,因而 也被视为康德早期美学的扛鼎之作。( 其实,要想阐明这本书的核心内涵,我们必须厘清影响康德美学思想的两大思想资源:其一是德国 ①国内学者在翻译该书书名时并不统一,曾傻峰、韩明安翻译为《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何兆 武翻译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从该书采用的基本方法来看,该书采用的是经验观察的方法,并没有运用逻辑 分析的方法,因而第一种译法更能体现该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特点。 ②公允地说,《对美感和常高感的观察》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它不仅缺乏严格的推理的形式。而且从内容上说。它 主要是通过优美和常高这两个范畴来论述人类的情感,和他后来的《实用人类学》基本相同,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著作。但是。毋庸置疑 的是,这部著作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康德批判期的美学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故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康德早期美学思想的标志性著作。 收稿日期:2oo5一l2—03 作者简介:周正兵(1973一),男,安徽安庆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土的美学思想,即以鲍姆嘉登等人建立的关于“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为标志的认识论美学思想;其 二是缘起于法国并迅速席卷欧洲的浪漫思潮所倡导的“趣味(taste)美学”,即美并不是认识的对象,而 是趣味或感觉(taste)的对象,并且他们把这种趣味的标准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成为一股规模宏 大的风潮。在此前提下,我们再来审读《观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趣味美学”的典范之作。 不仅直观地从文本形式来看,文章语言生动诙谐,形象鲜活有趣,可以说是一篇极富趣味的文学作品,并 且据康德的传记作家称,这篇文章为年轻的作者赢得了文学上的名声。而且从文章的内容看,《观察》 的基本观点与经验主义美学也几乎同出一辙。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审美的情感取决于主体 相应的情感能力,并由于外在的机缘而激发出来的一种“精致的情感”。康德是这样描述这种精致情感 的:“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那种精致的感情,主要的是如下两种: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为了 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 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_2 J2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美学思想的这样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康德 对美学的研究不是从客体和美出发,而是从主体的情感或美感出发,这显然是受到了经验主义美学的影 响。经验主义美学认为,情感不仅是美的特征和美的本质,而且审美的心理机制也就是对象与心理器官 或功能之间的某种关系所引起的快感或不快感。康德的观点与之并无二致,他也认为,“人们各种悦意 的和烦恼的不同感受之有赖于引起这些感受的外界事物的性质,远不如其有赖于人们自身的情感如 何”。 2 举例而言,同样面对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对于一个身处蜜月的新人而言是快乐而甜蜜的,而对于 一个失恋者来说则是痛苦而不幸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内心就潜在地具有了对于爱情的快乐或不快乐 的情感,眼前这对情人只是触发各自情感的偶然机缘而已,它本身并不能给情感带来任何附加的属性。 第二,康德对美感的研究不是从先验理性的角度,而是从生理和心理的经验角度,这表明康德早期美学 思想的经验主义性质。《观察》的主体内容是从优美与崇高的角度对人类情感的分析,但是,如果从美 学的角度而言,它似乎又是从人性的角度说明美感的特征。这篇文章的后三节就是分别从生理或心理 的角度对美感进行诠释的,就生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从人类的外形、气质、性别等方面进行分析的, 如男人是具有崇高感的,而女人则是具有优美感的;就心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是从民族、种族等方面 进行说明的,如意大利和法兰西人具有优美感,而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人则具有崇高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康德早期美学表现出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他在《观察》中所采用的分析 美学的方法也是经验观察的方法,而并没有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这些只能表明一点:在康德早期美学 思想中,美学还不是科学。这也是为什么康德美学思想虽然受到鲍姆嘉登认识论美学的影响,但在《观 察》一文中却几乎没有这个德国同乡的影子。 我们知道,鲍姆嘉登关于美的定义是“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并把这种研究“混乱的”感性认识方式 的学问命名为“美学”。就学理而言,鲍姆嘉登的美学思想是在对莱布尼兹一沃尔夫理性哲学中的美学 思想系统化的过程中,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门新的学科。既然美学可以被认为是一门归属于认识 论的科学,那么这门学科除了必须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感观认识之外,他的对象本身还必须具有一 定的规律或法则,这可以说是这门学科是否成立的试金石。鲍姆嘉登本人当然是肯定这一点的,他在 《美学》中就声称过,美学研究的规律可以应用于一切艺术,“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 也正是在这 一点上,康德与鲍姆嘉登表现出极大的分歧,他始终认为审美并不能像逻辑那样给予关于鉴赏的决定性 的先验规律,而只能在经验比较的基础上确立一些后天的法则,因此,事实上并不存在可以决定审美判 断的普遍性规律。也就是说,审美既然没有客观的决定性的规律可循,那么研究审美的学问——美学就 不能称为科学,康德一生恪守这一戒律,即便在成熟期的美学著作中,他还不忘告诫读者t“没有美的科 学,也不能有。” ∞ 既然对于美的研究不能称之为科学,也不能使用理性的逻辑分析方法,而只能启用经验观察的方 法,康德非常谨慎地把自己从事趣味批判的文章命名为《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这本身就是一个明 证。而且,从文本自身来看,该文通过人类学观察的方法,引用了大量人类学的经验资料,如关于人类的 形体、气质、心理、种族和民族等的直观知识,实质是一种建立在直观性与描述性之上的经验美学。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康德前批判期的美学实质上是经验主义美学,其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理性主 义从客体、从认识论角度研究美学的方法,而把美学研究导向科学的轨道上来,即从主体的、情感的角度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美学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康德美学在走出理性主义误区的同时却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 他在方法论上始终停留在经验主义的生理学、心理学经验观察的层面。他所分析的审美情感要么是生 理意义上的种族、性别或者民族的遗传,要么是心理意义上心理或情感的反应。在此意义上,康德并没 有把审美的情感与一般的情感区分开来,因而他不能把握审美情感作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精神愉 悦的超越之处,也不能认识审美的“主观的普遍性”的特殊本质,更不能预见审美的人类学意义。 在康德的思想向批判期过渡时,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认识论的先验批判,康德对美学的兴趣暂时被 搁置起来,甚至于早期著作的那种诙谐有趣的优美文风也被搁置起来,文章变得晦涩难懂,连他本人也 不得不接受别人“缺乏通俗性”的指责。但是,正是在这种晦涩的文字底下,康德悄悄地孕育了一场美 学的革命,即美学研究的先验转向。 进入批判期以后,康德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已经为哲学研究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先验 批判的方法,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寻找到了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原理。然而,正是在这种先验批判 的背景下,康德在前批判期就已经意识到的关于美学的难题再一次充分暴露出来。在前批判期,康德从 经验主义美学的立场出发认为关于美不可能有一门称之为美学的科学,而只能有一种关于“趣味批判” 的学问,这种“趣味批判”的学问致力于通过经验观察与比较总结出关于趣味的经验规律。而在先验批 判的背景之下,这种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趣味批判”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因为一切纯粹经验的 知识都是混乱的、不可信的。而且,更糟糕的是,趣味批判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先验原理,因而,趣味批判 是不可能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的注释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惟有德国人通 常使用Aesthetik一词来表示别国人称为‘趣味批判’一词,这个用法起源于鲍姆嘉登这位卓越分析思想 家没有成功的尝试,他想把美的东西的批判研究归属于理性的原理,这样就把它的规则提高到科学的地 位。但是这些努力都一无所成,所说的规则或标准,以其主要来源而论,都是单纯经验性的,结果就永远 不能用作我们的审美判断所必须借以得到指导的有确定性的验前规律。反之,我们的判断乃是这些规 则的正确性的正当标准。为此缘故,最适当的就是把作为趣味批判用的这个名称放弃,而保留它作为真 正科学的感性学说的名称。” 可见,即便《纯粹理性批判》写毕之际,康德对于趣味的观念基本还停留 在经验主义层面,因而他无法承认美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也就谈不上什么先验原理的问题了。 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发生在1787年,当他完成《实践理性批判》写作时,就想把先验批判 的方法推进到自己哲学体系的其他方面,特别是鉴赏力的批判上。他在致友人卡尔・莱昂哈德・莱因 霍尔德的信中根据人类心灵的三种能力,相应地提出关于情感能力的先验原理的设想。在这里,康德根 据人类三种平行的心理机能做出类比推理,特别是基于《实践理性批判》通过先验批判的方法成功解决 有关意志自由的问题,认为鉴赏这种精神能力也应该有一种特定的先天的原理。因而,我们在学理上就 有理由说:“‘鉴赏力批判’的形成不仅在方法上源于康德采用了第-*LtN的方式来解决第三批判的先 验问题,同时,也在内涵上基于趣味判断和纯粹的道德抉择的相似性。” 在他看来,趣味判断和纯粹 的道德抉择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如无直接功利的精神愉悦性,建基在先验原理之上的自律性,特别是 形式上的必然性。在第三批判的具体文本中,特别是在对于崇高的分析中,我们会深刻地领会到这种类 似性。康德在论述崇高时这样类比道:在对崇高的判断中,“由于判断力在其中把想像力与作为理念能 力的理性相联系,我们就只是在某种主观前提下(但这个主观前提我们相信自己有权可以向每个人建 议)才作这种要求,也就是说,在人心中道德情感的前提下作这种要求,因而也就把必然性赋予这种审 美判断”。l 7_ 而且,在其先验批判视野中,审美普遍性的发现,是美学产生的重要理论契机。这是“因 为正是这种必然性在这些审美判断上标明了一个先天的原则,并把他们从经验性的心理学提升上 来——否则它们在这种心理学中仍然会被埋没在快乐和痛苦之下(只不过附带一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的修饰语:精致的情感)——以便将这些判断,并通过它们把这个判断力置于那些以先天原则为基础的 一类判断力中,但又将它们作为这样一些先天原则纳入到先验哲学中去”。l l7 l也就是说,审美不同于纯 粹感性的判断,其判断的根据只是人们自己的趣味,它也不要求别人把他的判断当作普遍的法则,而鉴 赏的判断则不同,它“必须提出对于普遍性,并且是先验的权利的要求”,_4ll 因而对于审美的判断力而 言,它存在着辩证论的必要。也正是在辩证论中,康德具体展示了其美学的先验转向的内在逻辑机理, 并从审美判断力的二律背反中推演出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于是,康德美学在其先验批判体系中一波 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三折终成正果,实现美学的先验转向。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具体而言,在康 德美学的这一转向中,他改变了美学研究的方法,即从对审美现象的经验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先验研 究——对审美主体先验条件的研究。 至于康德美学先验转向中目的性原理的发现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当他把情感的机能填充到先前确 立的意志与认识机能之中,建构心理机能的完整体系之后,他很快就发现“这个体系(即心理机能的完 整体系——引者注)把我引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它使我认识到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 先天原则。人们可以一一地列举它们,可以确切地规定以这种方式可能的知识的范围——理论哲学、目 的论、实践哲学”。l4…。这种研究结果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但是,“他一旦掌握了这个思想,就立即探讨美 学并把它包括在批判哲学的体系中”。_8 这就意味着,正是目的论的发现促使康德把鉴赏力批判纳入更 为广泛的反思判断力的问题域内,他才有可能为鉴赏力寻求到先验的原理。对此,鲍尔-古耶尔的论述 十分精辟:“虽然康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会让我们觉得这部著作(《判断力批判》——引者注)应该直接从 主观的普遍性问题开始,并为确立这种主观普遍性寻求先验的原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恰恰相反的是, 康德首先把关于鉴赏的问题纳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反思判断力的问题之中,进而为反思判断 力寻求先验原理。” 就此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康德美学中先验原理的形成过程的解读就有失偏颇,特别表现在论述审美 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在论述两者关 系时常常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 的,他们认为,“审美判断力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目的论只不过是审美判断所提供出来的合目的性 形式的概念通过与艺术品的类比向自然的客观质料上的推广应用,以帮助知性的认识向理性的更高统 一性(即把整个自然界统一于一个目的的系统之中)上升”。ll o l这一说法的根据在于康德本人的这样 一段话:“至于那必须有自然的客观目的的,亦即只作为自然的目的才有可能的事物,是完全不能提供 先验根据的,甚至于不能从自然的概念,不论是作为在一般里或作为特殊里的经验对象,来阐明它的可 能性。而只是那自身不包含先验原理的判断力在(某些结果)出现的场合里包含着法则,以便帮助理性 来运用目的的概念,当上述的超验原理已经替悟性把目的的概念(至少是关于它的形式)运用到自然上 去作了准备以后。”[4 J3 但是,这种逻辑推论的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注意到第一版与第二版“导 论”之间的巨大区别,①没有注意到这一巨大差别所隐含的康德美学的内在发展线索,从而武断地从标 志康德走向成熟的美学宣言——第二版“导论”中,并仅从纯粹逻辑的角度分析两种反思判断力之间的 关联,而不是从两大“导论”的演进与发展中,进而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康德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 程。②因而,他们的解读在学理上遮蔽了康德美学的内在发展逻辑,从而在理论上低估了这一问题的复 杂性,其关键之处在于混淆了逻辑前提与认识前提的关系。 第一,从逻辑的角度而言,目的论判断力不能提出这样一种先验原理的要求,即“不能提供先验根 据”,这是因为它本身不是一种可以独立的心理机能,而审美的判断力则是一种独立的情感机能,因而 只有它才能类比地提出先验要求,要求一种先验的原理,从而在逻辑上为目的论判断力做好准备。 上述邓晓芒先生的观点虽然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厘清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的关系,但是,就局 部而言,即在论述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逻辑关系上,邓晓芒先生的论述是比较清晰准确的,这 是值得肯定的。邓晓芒这样推理道:“所有审美判断力是按照情感能力的先验原则来判定自然的合目 的性的,目的论判断力则不是什么特殊能力,它的作用如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样也是致力于理论 ①西方有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区别,如Henry E.Allison就从两版“导论”论述的重点不同阐明其中蕴舍的巨大差别,具体请 参见Henry E.Allison:Kant’s Theory of Judg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1:55—59.更为重要的是,康德在此所表述的思想并 没有出现在第一版“导论”中,这表明这一思想是康德在修订《判断力批判》时后来加上去的内容,而在此修订之前的第一版“导论”中康 德已经从认识论的角度发现了目的论判断力的原理——自然目的,因而以此为据在逻辑上是有f*-I题的。这也是国内学者在解读康德美 学时往往只注重审美判断力的研究,而忽略目ej3 ̄#,1断力分析的重要原因,在他们看来,目的论判断力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录,即便 没有它,审美判断力也可以独立成篇。 ②《判断力批判》第一版的“导论”比较忠卖地反映了这一点,该“导论”从第五节到第八节主要分析审美判断力的先验原理是如何 一步步从反思判断力中推演出来的。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认识,但针对着自然的某些特殊对象(如有机体),并且不是进行普遍规定而是对特殊原则进行反思,即 不是纳入知性范畴(知性概念)而是按照自然的目的理念(理性概念)来判定。” M邓先生从康德的先 验哲学体系表人手定位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不同的判断力之间的内在 逻辑联系,这是十分有见地的。根据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表,④每一种独立的心理机能对应一种先验原 理,认识的先验原理是规律性,欲求的先验原理就是最后的目的,那么,审美判断力“对于普遍性,并且 是先验的权利的要求”‘4 Jl“又是什么呢?如果按照先验哲学体系表来判断的话,这个答案似乎可以轻而 易举地做出,到此为止,邓先生的分析也几乎无懈可击。但是,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康德 的这个结论做得并不轻松,其间最起码有两道障碍是必须跨越的:其一是审美判断力如何能够提出“对 于普遍性,并且是先验的权利的要求”,因为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康德对于趣味的观念基本还停留 在经验主义层面,他并承认美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更谈不上什么先验原理的问题了;其二是目的论如 何成为审美判断力的先验原理的。 康德的这些疑问以及这些疑问解答的方式在他写给友人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的信中有着 集中的体现:“现在,我试图发现第二种先天原则,虽然过去我曾认为,这种原则是不能发现的……这 样,现在我承认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先天原理,这些原理都可以列举出来,并且人们可以 准确地界定以这些原理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哲学、目的论和实践哲学,其中第二种确实在先天规定根据 方面是最薄弱的。我希望能完成第二部分哲学的手稿,也许能在复活节时付印。这部著作将题名为 《趣味的批判》。”… 准确地说,至此为止,康德对于趣味批判的态度最终明确下来,他根据人类三种平行的心理机能而 做出类比推理,特别是基于《实践理性批判》通过先验批判的方法成功解决有关意志自由的问题,认为 鉴赏这种精神能力也应该②有一种某种特定的先天的原理。康德原本打算立即动手写作第三批判,但 是,他关于“第二种确实在先天规定根据方面是最薄弱的”的意识打乱了他的计划,他不得不在正式的 写作之前花一些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篇题为《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的论文。在这 篇文章中,康德在自然的生物有机体之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领域,这个领域中的一切产品都是有机的 东西,这便是艺术。正是这种发现,使康德能够理直气壮地把自然和艺术相提并论,把它们都看作是合 目的性的有机体,从而他把目的论的原理拓展到美学的领域,并以此为契机发现了判断力的先天原 理——合目的性原理。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邓先生所引以为据的康德有关目的论逻辑前提的论述并没有出现在第一版 “导论”中,第一版“导论”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审美判断力的原理是如何逻辑地从反思判断力中推演出 来。显然,这一内容是康德在写作第二版“导论”时从审美判断力的角度提出来的,即只有审美判断力 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机能,只有它才能有这种对先验原理的要求。然而,审美判断力所能做的也仅此而 已,它并不能从认识上提供这一原理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审美判断力并不能为自身提供关于这一先验原理的实质性内容,而只 ①心意机能表: 先验诸原理: 认识的机能 规律性 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机能 合目的性 欲求的机能 最后的目的 认识的机能: 应用: 悟性 自然 判断力 艺术 理性 自由 ②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康德这里只是根据人类三种心理机能所做的类比推理。他觉得这种先验原理应该是目的论原理,但是对 于这种原理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来他还不甚清晰,所以,这里的目的论只是一个应该的概念。 ③国内的学者当中,劳承万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在他看采,“康德美学的皇皇外观、华美结构,是著名的审美四契机图式,然 而其内在的脉络走向,却是由道德形上学(神学)而来的目的论”。参见劳承万《康德“判断力”原理是怎样的原理》,《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OO4年第1期。另外,朱志荣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也认为,“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就曾依次对知、情、意作过研究,在其 批判时期,受前两大批判的启发,特别是通过目的论的研究,康德发现了审美的先验原理,使心灵的三种能力的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参见朱志荣《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目的论判断力才能提供这种原理产生的认识契机。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无法在第二版“导论”中找 到相应的说明了,倒是第一版“导论”的第七节——“论判断力的技巧作为自然技巧概念的基础”提供了 这样的说明。在这一节中,康德关于自然目的的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即由合目的的“自然技巧” 向合目的的“判断力的技巧”转变,正是它真实地反映了审美判断力及其原理产生的认识过程。当康德 在第一版“导论”中完成对反思判断力(准确地说,是目的论的判断力)的客观原理——“自然的技巧” 的合目的性的说明之后,他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在自然产品中意识到自然的技 巧的?”ll z l正是这一问题迫使康德转向主体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目的论范畴。康德认为,目的论并不是 经验的建构性原理,而毋宁说是我们对客体进行反思时在我们判断力的机能中发现的原理。因此,“只 有判断力的机能才是具有技巧的,而自然只有在谐和于并促进判断力这一富有技巧的过程时才是具有 技巧的”。¨l 2_ 也就是说,只有到了这里,康德才真正发现了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力的主观的合目的性 原理才第一次浮出水面,而至于第二版“导论”所提到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范畴显然已经不只是逻辑上的 预设,而是基于第一版“导论”的结论,也就是从目的论判断力那里接受过来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结论 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两种不同反思判断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审美判断力是目的论判断 力的逻辑前提,只有它才能提出先验原理的要求;另一方面,目的论判断力是审美判断力的认识前提,只 有它才能对这一先验原理的内容给予实质性说明。① 因而,我们认为,“目的——‘目的论’——是鉴赏力批判形成的重要契机”,L6 。具体而言,正是目的 论判断力的发现才使康德找到了认识审美判断力先验原理的契机,这一点集中地反映在《判断力批判》 一波三折的成书过程上。我们知道,在1787年写给友人的那封著名的信件中,康德只是通过类比方法 认为趣味判断力存在先验原理的可能性,他仍然无法确立这一先验原理的具体内容。倒是他意外发现 的目的论开辟了一种崭新的视域,而且只有当康德“把审美的判断力与目的性判断力(同‘目的论’判断 力——笔者注)归于一个观点下的时候,他关于美学范畴和艺术的观点才开始改变的”。 我们知道,康德对目的论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前批判期的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康德就 对通过机械力学方法解释生命有机体现象表示出深深的困惑,下面这段话生动地表达了康德内心的这 种疑虑:“难道人们能够说,给我物质,我将向你们指出,幼虫是怎样产生的吗?难道人们在这里不是由 于不知道对象的真正内在性质,并由于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所以一开始就碰了壁吗?”…H正是在《宇宙 发展史概论》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促使康德提出自然的目的性的原理,并把它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人 类对理论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解剖学),而且找到了自然目的论的实践标准——“在生命形式里 面,没有什么是无用的”,_l 3j拍在康德看来,自然中有些现象,特别是有机体现象是无法用机械因果律所 能说明的,于是他引入了“目的”这一理念,希望以此作为有机体研究的指导法则,然而这一“目的”理念 叉只是主观预设的观念,因而它只能是有机体研究的范导性的观念法则,而不能作为认识的建构性原 理。具体点说,就是如果人类在有机体研究的过程中,能具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合目的性的自我意识,那 么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以“合目的性的因果联系”作为有机体组织的内在原理,并始终在这一原理 的指导下去看待有机体,同时,我们也就会发现有机体中的一切部分都是有用的,都是互为因果的合目 的性的存在。康德还借用了当时解剖学的例子对此进行了说明,科学家要想研究有机体各个部分的构 造及其成因,就必须具有合目的性意识,就不能摆脱目的论的原理,这是他们用以分析有机体的重要线 索,只有在这一原理的“光亮”之下有机体才能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解释,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对于康德来说,目的论乃是考察对象,特别是有机体的一个原则,在有机体之中一切部分都是互相 联系,互为目的的,每个部分都是有用的。但是这种目的并非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知性的技巧,是人类 为了~定的目的而预先设定的。然而,有趣的是,康德在目的论原理的“光亮”之下叉发现了一个崭新 的领域。1788年,在他的《论目的论在哲学领域中的运用》中,康德在“人的活动中也发现一个领域,在 这个领域中结果也就是某种有机的东西。这就是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在自然的生物有机体 之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领域,这个领域中的一切产品都是有机的东西,这便是艺术。这种发现使康德 ①把逻辑与认识区别开来。这在康德哲学方法论中并不鲜见,特别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自由问题的论述中更是屡见不鲜。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能够理直气壮地把自然和艺术相提并论,把它们看作是合目的性的有机体,从而把目的论的原理拓展到 美学的领域,并以此为契机发现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合目的性原理。事实上,“康德在合目的性原 则上对活生生的自然和艺术创作采取统一的态度——这是《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思想之一”。_】]18s 因 此,可以说正是《论目的论在哲学中的运用》中对于目的论的论述使他发现了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康德 美学才实现其先验转向并最终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当中,并正式开始了美学著作的写作。 到了1790年,康德美学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书名没有用康德原先拟定的“趣味的批 判”,而更名为“判断力批判”,书的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更为重要的是,康德终于寻找到了审美判断力的先验原理——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从而也找到自然与 自由两大领域之间联系的根基。因此,就其学理而言,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全面而客观地描述康 德美学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前后期美学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解读 康德美学的整体结构,把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看作一个相互阐明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把目的论当 作一个附庸;甚至,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康德美学所蕴涵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在矛盾,在康 德先验批判哲学体系的二元性与复杂性中理解矛盾,而不是局限在经验主义领域中作茧自缚。 参考文献: [1]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鲍姆嘉登.美学・导论[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 [6]ZAMMITO J H. e Genesis ofKant's Critique ofJudgmen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7]KANT.Critique of Judgment[M].Translated by Wemer S.Pluhar.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9:125. [8]瓦・费・阿斯穆斯.康德[M].孙鼎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24. [9]GUYER P.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7. [10]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1]康德.康德书信百封[M].李秋零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0. [12]KANT.Kritik der Urteilskraif[M].Herausgegeben von Wilhelm Weischedel,Suhrkarnp,5.Auflage,1981. [13]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册[M].韦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On the Transcendental Turn of Kant’S Aesthetic Theory ZHOU Zheng—bi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81) Abstract:In the present Chines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judgment and teleological judg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urposefulness of nature in Kant philosophy,the teleological judgment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ramification of the aesthetic judgment,and purposefulness of nature is seen as provided by aesthetic judgment.This article holds,however,that this point of view is a kind of dogmatism without any sound historical analysi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Kant’S transcendentla turn,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ires to illuminate how Kant,through his teleological research,finds for his aesthetic judgment a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the purposefulness of nature.clarifying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Kantian teleology. Key words:Kant’S aesthetic theory;empiricism;teleology;a transcendental turn;historical analysis 责任编校:林一哲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