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孤独寂寞者形象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孤独寂寞者形象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孤独寂寞者形象

张梅静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从古至今,孤独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友谊、爱情,都企盼心灵的充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希望被人了解、渴望得到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真正的爱情,虽事殊世异,我们依然可以于其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通过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孤独寂寞者形象的探究,我们可以找到其痛苦的根源,从而给我们现代人以借鉴,使我们更好的把握住心灵的方向,做一个快乐的人。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孤独;寂寞中国分类号:I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4-0040-02《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丁玲因其独特的女性意识的体验而一鸣惊人,登上文坛。虽然时代不同,但孤独的体验使各个时代的人们得以拥有心灵的共鸣。莎菲的孤独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所造成的,同样,我们现代人的孤独寂寞也有着自身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到寂寞的根源,才能更好的摆脱痛苦,拥有美丽的人生。

1莎菲孤独寂寞的原因探析

(1)社会背景

的身世,渴望“有那末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与沟通,她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与她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漂泊无依的她内心始终存在着复杂的斗争,在这种复杂的斗争中她找寻着自己,然而却是徒然,因此寂寞之感就愈加明显。

(3)心灵的皈依

人是群居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呵护,都希望得到爱的体验。然而当时的莎菲却找不到真正的心灵的皈依,因此而孤独寂寞。苇弟只是一味的对莎菲好,对她百依百顺,而他既不符合莎菲的审美标准,也不能与她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凌吉士虽然有美丽的外表,但却拥有着“卑劣的灵魂”,这就使得莎菲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找不到心灵的方向,从而也就更加重了她的孤独与寂寞。

信念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必须,因为信念的存在,人们才会朝着自己的方向更好的迈进,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莎菲找不到自己的信仰,找不到拯救自己孤寂心灵的良方,所以她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探索着自己的方向。坚定的信念会引领人们前进,而莎菲却在“寻找信念的路上”。

2孤独寂寞者形象的现代意义

(1)孤独寂寞的普遍存在性

丁玲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五四

退潮和大革命失败的时期,处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就因此而产生了苦闷与彷徨,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找不到社会的出路,因此就愈加的烦闷,而这种烦闷却无人了解,因此一种孤独寂寞的体验就应运而生了。作者的体验,反应到作品中,就产生了莎菲这样一个孤独寂寞者的形象,她是时代的产儿,也是女性独特心理体验的代表。

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那其中不也体现着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心灵孤高的“狂人”想要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莎菲,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她的想法也同样不能被身边的朋友、追求者所理解,她属于那个时代,而又高于那个时代,因此她是孤独的。

(2)漂泊无依

莎菲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她远离家乡、孤独无依。虽然有几个友人的陪伴,但那远不如家的温暖,因此产生孤独寂寞感是一种人之常情。中国自古就有游子思乡、羁旅之人思归的情怀,又何况是一个孤独无依的女子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也依然存在于莎菲的心中,为了自己的梦想,她漂泊远方,而自己的梦想得不到实现时,就更增加了她的孤独寂寞感,她需要的不仅仅是家人无私的爱,更是他们的了解,然而,连爱也在远方,了解就更无从谈起了。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孤独是一个不变的话题,莎菲感慨自己・40・文学界

通过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日记的孤独寂寞者形象的探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命体验,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都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感,但只要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对我们的正常活动产生影响,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因为这种孤独寂寞的体验而走向了极端,他们的心因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痛苦着,因此我们需要找出痛苦的所在,找出走出困苦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体验,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还是《长恨歌》中的唐明皇,抑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孤独寂寞的感觉。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有时我们甚至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让孤独的心灵有所皈依,从而更好的生活。

虽然,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时代不是莎菲那个充满黑暗与苦痛的时代,虽然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羁旅之情减少到最小的限度,虽然物质生活的丰富给予课我们更多的医治我们心灵创伤的良药,然而孤独的体验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得到别人的了解,找到真挚的友谊、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2)找到自己心灵的依托

莎菲由于没有真正的心灵依托而显示出颓废的色彩,通过莎菲,我们应该反观自己的生存境遇,我们要力求摆脱莎菲的暗淡的生活色彩,找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现代物质生活的充裕并没有减少精神的疾病,反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无形的压

力让我们感觉到了莫名的苦痛,竞争让我们永远把最机密的事情留在心里,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莎菲为鉴,面对社会大背景,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心灵的依托,从而摆脱痛苦,更好的实现自己心灵的完满。

王蒙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中曾说过:“从梦坷到莎菲到贞贞

)到黑妮(),她特别到陆萍(《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善于写被伤害的被误解的倔强多情多思而且孤独的女性。”是的,正因为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敏感而又多情的女性就更加的容易对孤独寂寞产生深刻的体验。因此,丁玲小说中也就经常出现这种孤独寂寞者形象,她试图告诉我们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总会有自己的出路。虽然莎菲在暗),淡中收场,但随后的贞贞、黑妮在到后来的杜晚香(《杜晚香》他们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们拥有了自己心灵的依托,拥有了在那个时代中走出黑暗的法宝。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虽然不必每个人都有一样的信仰,都找到相同的心灵寄托方式,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依托,我们可以构建自己的信仰,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是建立在正当的方式上,都是一种走出心灵的困境的正途!

21世纪的我们,远远比莎菲那个时代的人幸运的多,虽然不

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苦闷,但是不管怎样,社会大背景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时代。现代人的孤独体验也与莎菲的孤独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对莎菲的孤独寂寞的解读,从而了解到痛苦的根源,找到医治的良方,我们需要以她为鉴,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我们需要完善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拥有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当代作家评论1997;[2]王中忱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作家网;

[3]邹永常莎菲形象与现代意识———解读丁玲《莎菲女

士的日记》名作欣赏;[4]陈漱渝《观察丁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张梅静(1988-)女,河北昌黎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上接第39页)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客体

事物的认知永远也不能摆脱认知主体自身结构的限制。然而这个认知主体的自身结构,也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等,由于有着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势必要限制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另外,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则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都不可避免的是从‘自我’这一角度出发,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角度的局限。”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又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

2)文化障碍

这里我们要讲的文化并非是指人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而是更多地与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等相联系。由于自然地域、生态环境、种族特征等情况,使得人类有着众多相异的生活区域、产生了诸多各异的民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信仰。在同一事物的看法上,由于这些差异,就会产生看法上的不同,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障碍。

3)经验障碍

关于经验障碍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由于人的经验各异,所以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态度总是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则影响着我们的相互交流、沟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障碍。产生经验障

碍的原因有很多,个体体验、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都会产生经验

障碍。就如常被我们提起的“代沟”,也就是因为经验的不同所产生的。

其实,影片《七宗罪》中所透射出的人生问题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几个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从人生的角度入手,试图为影片的分析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提醒人们对影片所反映出的人生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影片《七宗罪》所反映出人生问题的分析,获得洞察艺术本质、事物实质的释然。“终极视点极大的开拓和提升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使人类的思想在终极视域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解放”。总之,在艺术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应该坚持用人生的视点进行解析,开拓出阐释艺术深层意蕴的分析方法,释放艺术作品的全部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与人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于野《文学与生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1版.[3]胡山林《寻找灵魂的归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文学界・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