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4期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1.8,No.4 Oct,2011 2011年10月 认知隐喻理论视阈中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杜 佳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词汇教 学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 及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认知隐喻;二语习得;隐喻理论;词汇教学;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9.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50(2011)04—0379—05收稿日期:011—03—212 作者简介:杜佳(1978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学院2009年度院级科研课题(NSK2009/B31)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 ra,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传送、 转换”,即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 进行含蓄地比较,以表明相似或类似的关系¨J。 简而言之,隐喻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 事物的手段。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 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 深人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隐喻在日常生活中 是无处不在的。近年来,隐喻成为众多学科研究 的热点,尤其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现在越来越受到 免地带有隐喻的烙印。有关隐喻在语言形成和发 展中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也有全新的描述。哲学 家Gasset说:“隐喻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语言生 成力的力量。”语言学家Weinrich认为:“事实上, 每一个词都可能拥有隐喻意义,每一个事物都可 以通过隐喻来表达。”l3 Derrida指出,哪里有文 字,哪里就有隐喻 l5。。由此可见语言是隐喻性 的,语言和隐喻相辅相成。我们感知世界所需的 概念体系,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隐喻不是游 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 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 在 。在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 人们的重视。语言中隐喻特征的分析对揭示语言 运转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对语言教学(尤其是词汇 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认知隐喻理 论的角度出发,对这种理论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著名演说中,演说者大量地使用了生动的隐喻,将 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取得了极为强烈的认知 manacles of segregation”(种族隔离之枷锁)等 和修辞效果,如“beacon of hope”(希望之灯塔)、 “、语言与认知隐喻 等。隐喻大量地存在于语言中,具有普遍性、系统 性和生成性的特征。 (二)隐喻的认知本质 (一)语言的隐喻本质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它是人 们认知世界和思维的方式。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 与思维来进行的,而语言与思维归根结底具有隐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 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 还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认知现象。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 一喻的本质 J。同时,隐喻思维也极大地丰富了人 类语言,于是体现人类思想与文化的语言不可避 79— 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逐渐认识到隐喻 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 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有时还要发挥联想 力和创新力。人类通过隐喻与外界构成一种互动 式认知关系。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人 们本能地寻求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点,往往参照 他们熟知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经历和 对待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 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从而创造隐喻,发展语 言。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的新理 论,标志着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 进入新的领域,即隐喻的认知研究,将理性和想象 结合起来。作为人们语言、认知、经历、思维甚至 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 式,具有认知本质。 二、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隐喻问题 (一)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观 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与人类的大脑活动 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认知理论,一 个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最初简单的认知逐渐 组成复杂认知网络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动 态的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因此,在词 汇学习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将已有的知识作为认 知前的一种准备状态,另一方面又积极作用于认 知过程,激活大脑中已有的词汇网络,进行识别、 分析、连接,实现“精加工”,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 词汇网络,提高词汇能力。二语词汇习得是一种 认知活动,应该遵循认知规律。 词汇使用的动态性决定了词与词之间、词义 与词义之间有着各种天然的、隐性的联系,这是本 族语者词汇能力的一部分,二语学习者很难获得。 因此,在二语词汇习得领域,我们提倡一种能够增 强学习者认知处理能力的认知方法,以学习者为 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联想作用,以提高其词汇 推理能力,即学习者在构词、语义变化、词汇一语 义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二语词汇习得的根 本目的。同时,学习者习得抽象词语的能力也是 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具备能够用词正确指称周 围世界和社会的词汇指称能力(referentiality)以 及能够理解词的构成、派生和语义变化等心理机 制,能够感悟和产出新词的词汇推理能力(ferenti. ality) J。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80一 其系统性、认知机制、词语意义转移和演变的隐喻 性解释给二语词汇习得以重要启示。 (二)认知隐喻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学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问题。之前有关词汇习得的研究大都是从语言 学的角度来进行的,现在心理和认知的角度为该 领域的研究带来崭新的视角,与此相关的课题有 心理词汇、联想和隐喻。Ullmann指出,隐喻是 “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 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 口的方法”l5 J。隐喻导致词语的多义性。从语言 的发展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用一个异质而同 值的词语替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通 过联想和映射,抓住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也就是说, 大部分多义词可以看作隐喻化的结果 j24嗡。任 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 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来讲都是极其贫乏的,在 这种情况下进行充分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 喻,即发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另外,新 出现的事物在现有语言中没有恰当的词语来表 达,人们也常常通过隐喻化的手段用已有的熟悉 的事物来描述新生事物。 二语习得领域有关词汇的研究文献表明,二 语学习者习得词语时最初都经历翻译或转换的过 程。比较成熟的解决这一问题方案是二语学习者 应该经历像习得母语一样的历程 _29。这意味着 二语学习者也应该经历隐喻化的心路历程。严格 说来,词语一旦脱离了它原来所属的范畴用于新 的语境,隐喻便出现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 隐喻性语言的使用符合人脑记忆的经济原则。词 语已有的词义通过延伸域扩展派生出新的词义, 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的思 想。隐喻尤其是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的语义演变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隐喻能力的提高对扩展二语 词汇量、增加词汇深度以及提高二语词汇使用能 力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利用认知隐喻理论来指 导二语词汇习得,能提高词汇习得的速度和效率。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二语 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隐喻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应用。社会、历 史等外因只能说明词义发展的必要性,认知因素 才能说明词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而推动 词义发展的主要认知动因就是隐喻。认知隐喻理 论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分析。 (一)利用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与差异性 不同语言中存在概念隐喻的共性或相似性, 这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修辞意义的理解。由于部 分隐喻的存在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学习者从中能 联系到本族语言的思维模式,可以缩短语言间的 心理距离,这样有利于发挥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作 用。实践证明,此种方式更易被学习者接受和记 忆。我们对比英语和汉语,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 似之处,如:add fuel to the names——火上浇油;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swim with tides——随波逐流。如此一来,学生借助其已有 的知识体系,将在母语中潜在的无意识的隐喻认 知方式转化为目的语习得中的有意识的感知、思 维,从而实现理解性记忆。因此,学习者要学会挖 掘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次思维模式,善于透过 语言现象寻找并总结隐蔽的概念隐喻,再从概念 隐喻联系到相应的语言表达,从而逐步培养隐喻 的应用能力 。 同时,隐喻映射来自于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 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 面。如“蝙蝠”(bat)在中国民间被当作富贵吉祥 的象征,其原因是“蝠”字通“福”,人们取其谐音, 将它作为喜庆的标志;而在西方,“bat”则是不吉 祥的代名词,与之相关的谚语和习语也大都表达 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以隐喻 方式习得词汇时,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思 维方式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考虑。可见,隐喻语 言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好地解释认知隐喻 理论才能更深入地揭示语言的本质,进而对词汇 的出处、形成、比较、用法等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 础上的记忆和运用才能更加深刻和纯熟,学习者 的语言习得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利用隐喻掌握一词多义 众所周知,英语不仅词汇丰富、构词能力发 达,而且其日常用语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因此英 语学习者应该经历像母语习得似的隐喻化历程, 从这种意义上讲,英语习得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使隐喻在学习者的脑中复现。认知语言学认为, 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眭 映现 。 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构成一个以原型为基础的 意义网络,类似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减少学习者死 记硬背造成的记忆负担,有助于他们透过英语的 表层形式体会异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概念模式, 将有些看似互不关联的词语与其反映的底层概念 结构联系起来,这对于理解某些惯用语或隐喻表 达的意义来说效果尤其明显。例如,人体部位的 词常被用来喻指其他意义。 head:head of department;head of a page; head of a flower;head of a syntactic construction eye:eye of a potato;eye ofa needle;eyes in a lfower;eye of a hurricane mouth:mouth of a river;mouth of a cave; mouth of a hole;mouth of a tunnel 这类词核心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使得它们的修 辞意义在语言使用中确立下来,并成为该词的固 定意义。可见,认知隐喻理论的观点不仅可以很 好地解释词汇知识是如何得以构建和习得的,而 且对二语词汇教学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利用隐喻的义项图式进行词汇的意义 建构 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知是来 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互 作用,这种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 j1加。近年来, 随着学习理论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 者为中心”,词汇习得的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 交互式的学习理论将词汇习得视作一种认知的、 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是一种在语境中建构 意义的动态过程,远远超出了仅仅对于词汇表面 意义的理解。 词汇可以唤起图式,而概念隐喻又将图式映 射到其他图式之上,因此词汇可以激发隐喻性的 理解,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如 “head”的词义之间就具有明显的隐喻,其最基 本、最初的意义是表示“人或动物的头部”,其他 义项因与这一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关 系)而成为同一语义范畴。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 建构如图1所示(其中M=metaphor,Me:metony. my)。 当然,这不是词义的全部,更不能囊括所有词 汇的全部用法,但它不仅表明了义项之间的关系, 而且反映了人的认知规律以及词义发展与认知的 一81— 关系。通过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学习 者的记忆困难,同时还可以轻松地扩大他们的词 汇量,使学习者在词语运用方面更符合英美人的 思维习惯,语言的运用也将更加地道。 图1 head的词义演变 (四)建立基于概念隐喻的词汇网络 语言系统中任意两个词语之间都有发生关系 的可能,隐喻能改变现有的某种语言方式,从而改 变人对世界的认知,它充满选择的不确定性,也充 满创造的机会 l 】。二语词汇习得的一个误区 是,学习者在学会了一个词的本义(原型意义)之 后就想当然地以为学会了这个词,因为词原型意 义的突显性会占据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得学习者 失去了习得该词其他义项或用法的动机。概念隐 喻利用其系统性在某一概念隐喻下汇聚具有相同 或相似投射映现的不同词汇,从而构成一个词汇 场,这个词汇场内的词汇具有相同的潜在的概念 隐喻,从而构成了一个词汇模块¨ 。 对词汇构词作隐喻性解释,尤其是对英语中大 量的转义、转换、词缀和复合等进行剖析来解释和 扩展词汇,是词汇习得的有效策略之一。如 “cloud”(云)和“fog”(雾)可转义为“疑团”和“困 惑”;“trap”(陷阱,名词)可转换为动词,意为“陷 害”;添加某些后缀构成隐喻词,如后缀“一like” (childlike,lifelike);复合而成的隐喻词,如“corn— puterspeak”(计算机语言)、“bureauspeak”(官僚语 言)等。英语词汇构词手段相当丰富,规律性强。 在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积累了相当的感性材 料,对英语词汇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 后,他们如能利用隐喻理论知识对单词的结构进行 剖析,尽可能使其意义化,对扩大词汇量,增强词汇 辨识能力、猜测能力,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隐喻能力培养方略 对目的语的词语掌握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学 一82一 习效果的主要标尺,就二语词汇习得而言,“通过 已知认识未知”的能力对于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 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二语词汇教学绝不仅仅 意味着词汇单位在数量上的简单累积。“隐喻能 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是丹尼斯(Danesi) 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用隐喻方式说话 是人们讲本族语能力的一种基本特征,隐喻能力 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为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认识到隐喻意识与词汇教 学的关系,把隐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者词汇能 力的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对隐喻现象的理解和认 识以提高二语词汇习得效率。在这方面,外语教 师可以有三点尝试。 (一)明确目标,选择合适材料大量练习 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隐喻教学的目标,区分 隐喻类别,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和难度,选择合 适的、含有丰富隐喻表达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广泛 阅读,经常让学习者进行隐喻练习,如让他们阅读 小说、散文、诗歌等材料,这些文学作品中含有很 多的隐喻表达,能给人以较多的启迪,引起丰富的 遐想,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对隐喻能力的 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充 分考虑隐喻性信息输人量和频率设置以及对隐喻 语言的处理方式。 (二)引导学生正确推断词汇隐喻意义 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学生在词汇讲解、概念隐喻 总结、隐喻语言使用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以隐喻为 媒介,有效启发、培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及掌握能 力。学生不仅要知道语句中词汇使用了隐喻,更重 要的是他们还要能对该词作出正确判断,这时教师 应该调动他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词汇进行理解, 并鼓励他们敢于发挥想象力,尝试运用隐喻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其隐喻认知能力¨引。 (三)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注意跨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任何语言都是人类不 同文化的体现。隐喻能力具有跨文化、跨语言的复 杂I生,一些英语隐喻含有一定文化含义,中西方文化 差异是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词汇隐喻意义的重要原因 之一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 生多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思维方 式等;教师还必须考虑到本族语的影响,要对比英语 与本族语中对应词的意义发展方式和轨迹。如汉语 中的“败走麦城”和英语中的“meet one’S Waterloo”, 前者起源于三国故事中关羽兵退麦城,后者则起源 sions[J].Memory and Cognition,1993(1):343—346. [2]Kellerman F.Transfer and non—transfer:where are we now?[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2):37—57. 于拿破仑战败滑铁卢城,二者喻义相同,恰有异曲同 工之妙。又如,中国人历来把政治斗争看作一台戏, 汉语中素有“官场如戏场”的俗话,故中国的官员就 职、离职分别被说成“上台”“下台”,某人提出一项略 [3]Lam Lai—chuen.Conceptual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hinese ESL learner’S production of OUT and 有夸张的计划就会被称为“唱高调”,还有什么“幕后 策划”、“粉墨登场”等。虽然莎士比亚也曾借着他的 喜剧人物之口把整个世界比作舞台(All the world’S a stage),说男男女女都是演员(players),有出口(ex— its),也有人口(entrances),但他的隐喻是建立在整 个人生的意义上的,这种隐喻的内涵意义显然与汉 民族的“官场如戏场”大相径庭。可见,教师应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感,并考虑到学习 者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诱导、改变、维持和加 强学习者的 t7理准备。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逐步 获得隐喻的敏感性和隐喻意识、培养隐喻能力以及 隐喻语言使用的自觉性。 总之,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中开始最早、困难 UP particles in English verb particle constructions[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44—50.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04: 15—16. [5]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Blackwell,1962:212—213. [6]Lako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 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24—29. [7]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 2000(6):6—11. [8]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Sociolin— guistics.New York:Penguin,2002:269—293. 最大、结束最晚甚至无法结束的一项任务。在词 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 力,因为隐喻能力与词汇习得是相互促进和提高 的,这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 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提高语言教学 [9]Danesi M.Semio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Bruyter,2000:170—173. [10]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两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4:525—537. 水平的一个重要工具,外语教师要提高隐喻教学 水平,生动形象地教授英语词汇,提高学生上英语 课的兴趣。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隐喻学习和 练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隐喻能力,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Bobrow S,Bell S.On catching on to idiomatic expres— [12]唐燕萍.浅谈外语教学中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4):40—42. [13]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南京审 计学院学报,2006(1):80—82. (责任编辑:黄燕) Cognitive Metaphor an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Du Jia Abstract:Metaphor is the most basic cognitive way of human being.It’S the prevailing phenomenon of lan- guage.Vocabulary is the basi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theory of cognitive metaphor is very meaningful to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ask is to develop students’cognitive competence,which can improve learners’language competence,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nd teaching ability in second lan— guage・ Key words:cognition metapho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etaphor theory;vocabulary teaching;con— ceptual metaphor 一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