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方案设计说明

来源:筏尚旅游网


目录

 一 建筑设计说明

 二 总平面图

 三 效果图

 四 总平面图(蓝图)

 五 建筑平、立、剖面图

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11年3月

成都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科研楼项目

方案设计说明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 有关文件及规范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年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程》(JGJ50—2001) 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红线图

1.1.2 工程所在地区的基础条件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5353米,东临龙泉山脉,西临龙门山脉,真是“两山夹一平”啊。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平原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约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本项目地块呈三角形,东侧临金科东路,西侧临规划河道,南侧临迎宾大道。项目净用地

面积为3331.35平方米,现状为荒地,地理条件为平原,植被以草本为主。规划区内无需要保留的树木和建筑。

1.2 建筑性质规模及设计范围

本工程用地为公共设施用地,建筑性质为科研办公及地下停车库组成的公共建筑。主要建

筑1栋科研楼;总建筑面积13504.60平方米,总容积率为2.47,计入容积率的地上建筑面积为8244.40平方米,不计入容积率的地下建筑面积为5260.20平方米;本设计的设计范围为整个项目的建筑、总平面、竖向布置、综合管网及水、电、暖通和燃气等专业的设计。建筑精装修、道路、景观设计及建筑红线外的管网不在设计范围内。

1.3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3.1 设计指导思想

1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人居的环境空间。

2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

3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4 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人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1.3.2 设计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各专业的设计决定,均有明确的原则和具体的措施,现以原则带实例,分述于后。

1.3.2.1 着重解决建筑功能创新性与建筑风貌创新性;

1.3.2.2 合理利用现状地形,减少工程土方量,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实现建筑品质最大化,项目景观品质最大化。

1.3.2.3 应用信息时代技术,打好实现智能化城市生活综合服务体的基础。如电气专业,考虑对对

通讯设施、保安和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等的设计,并纳入综合布线系统,为信息传递提供了载体,且可随时代发展,持续更新,为居民交流、物业管理、商业营运、遥控办公、实现智能化城市生活综合服务体奠定了基础。

1.3.2.4 针对该地区特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改善功能要求,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能耗,节约投资。

防锈、隔热、轻质、高强、经久耐用,是设计的选材原则。

如建筑专业采用轻质、隔热效果好的页岩空心砖墙体,隔热效能好的塑钢窗,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省投资。

如给排水专业采用PVC、PPR等管材,电气专业预埋PVC管,以及采用光缆、节能灯具等器材。其优越性能远非昔日所用器材可比拟。

1.3.2.5 防火安全的设计原则是以建筑本体具有良好耐火性能为主,从建筑的布局、构造、人员疏散、自然排烟、天然采光等均满足耐火等级的要求。

1.3.2.6 抗震设计原则,首先从建筑体型、布局上满足抗震要求,再在构造上合理运用构造筋、构造柱和等。

1.3.3 设计特点

实现了上述设计原则和具体措施,设计特点便脱颖而出,即先进、实用、经济、可随时代发展、持续更新。

2 总平面

2.1 基地概况:

成都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科研楼项目坐落于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郎家村3组,项目用

地三角形,东侧临金科东路路,西侧临规划河道,南侧临迎宾大道;项目净用地面积为3331.35平方米,地形平坦,环境良好。

2.2 总平面布置:

项目总平面布置严格遵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用地现状与特色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设计中始终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凸显能反映现代城市生活的建筑特

色,二是处理好建筑与城市道路的地形关系,三是充分利用地块特征,营造良好城市空间与景观。

建筑总平面顺应地块形状,沿北侧及东侧主要城市道路布置建筑主要人行出入口,在东、北侧的城市道路上布置车行出入口。

2.3 道路布置:

地块内机动车直接由城市次干道由北侧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库,建筑周边的硬铺地可以做为消防车道,在景观布置上其最小宽度都大于4米,人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基本分离。

本项目机动车停车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建筑的负一层至负三层设置地下室内停车库,地下室内机动车停车位为102个。非机动车停车设置在室外地面上,非机动车停车位40个。

3 建筑

3.1 建筑布置

本项目建筑为一栋主体建筑,地上六层,地下三层,建筑高度23.9米,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临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的退界均符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建筑距其他已建成建筑的退距均符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

3.2 功能布局

本项目为科研办公用房,主要功能为科研办公、配套地下停车库,面积符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

3.3 建筑形式及风格

本项目毗邻大量现代风格的居住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造型追求现代感与商业建筑风貌的有机统一,注重造型元素与功能相结合,利用建筑不同楼层的功能变化形成的体块差异,强调形体感,高低错落,立面构件的新颖设计与功能性构件的合理运用,创造出时尚而不失稳重的现代主义建筑形象。

3.4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一、总规划用地面积:(㎡) 10119.40 二、规划净用地面积:(㎡) 3331.35 三、规划总建筑面积:(㎡) 13504.60 (一)地上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 8244.40 1、科研用房面积:(㎡) 7600 2、物管用房面积:(㎡) 100 (二)地上不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 0 (三)地下建筑面积及层数 5260.20 三层 1、地下机动车库面积:(㎡) 4560.20 2、地下设备用房面积:(㎡) 200 3、地下其他用房面积:(㎡) 500 四、容积率 2.47 五、基底面积 1333 六、建筑密度 40% 七、机动车位:(辆) 116 八、非机动车位:(个) 40

4 结构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设计依据的主要设计规范和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95-2003) 4.1.2.自然条件 ⑴风荷载:

基本风压Wo=0.30kN/m2(50年一遇),基本风压Wo=0.35kN/m2(10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C类。

⑵雪荷载:基本雪压S2o=0.10kN/m。

⑶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2 结构设计

4.2.1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 二 级。建筑抗震

设防类别为丙类。 4.2.2上部结构选型:

上部结构: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

4.2.3 主要结构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45。

钢筋:HPB235、HRB335、HRB400、冷轧带肋钢筋(CRB 550)。 钢板:Q235。 焊条:E43,E50。

填充墙体材料: 200厚页岩空心砖、M5.0混合砂浆。

4.2 基础型式:

由于暂无地勘报告,本工程基础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防水板。

5 给水排水设计

5.1 设计依据

(1)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

(2)甲方提供的城市给排水、雨水的有关资料及地区水文气象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3)建筑专业和有关工种提供的建筑物平、立、剖面图、总平面图和有关资料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 (9)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11)《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12)国家标准图集 5.2 设计范围

5.2.1 本工程用地红线内的给排水管网及构筑物设计。 5.2.2 市政给排水引入管由公用局有关部门设计施工。 5.3 设计内容

5.3.1 给水 1、生活给水:

(1)水源: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从不同的市政道路给水管上,各引入一根DN150mm的管

道(共两路进水),围绕地块形成DN150mm的环网。 (2)给水系统:1-6层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给。 2、消防给水:

(1)该工程为一栋建筑,为多层办公楼,根据现行有关消防规范设置了消火栓系统,自动喷

水灭火系统,地下车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电房、发电机房设置七氟丙烷气体自动灭火装置,并各栋相应配置了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2)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10l/s,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15l/s。屋顶设置有效

容积18m3消防水箱,保证消火栓、自动喷淋系统前10分钟用水。室内消火栓系统竖向成环。地下室水泵房内设有两台(一用一备)消火栓泵,以保证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水量及水压,室内消火栓系统设有二个地上式消防水泵接合器。地下室设有效容积300m3矩形钢筋混凝土消防池。以满足在火灾2小时延续时间内室内外的消火栓用水量1小时自喷用水量。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本工程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按中危险Ⅱ级设计,作用

面积160m2,设计秒流量30l/s,作用时间1小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量、水压由设于地下室水泵房内的两台自喷泵(一用一备)提供保证。系统设有两个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

(4)在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设置七氟丙烷气体自动灭火装置。 (5)建筑灭火器配置:按中危险级配置4kg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6)室外消防:室外给水管道成环,环网上设四组地上式室外消火栓。

(7)室内穿楼板的塑料雨水、污水管道凡管径大于等于DN100者,均在穿楼板处设阻火圈。 5.3.2 排水

1、 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排放,卫生间设置排水立管和专用通气管。所有污、废水经室外

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屋面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雨水井,总平面道路雨水由雨水箅子收集排入雨水系统,建筑周围设置绕屋暗沟收集雨水,所有雨水有组织的排入市政雨水系统。雨水排水的设计重现期取2年。 5.3.3管材及接口

1、排水管室内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承插粘接,室外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

2、雨水管室内采用硬聚氯乙烯专用塑料雨水管,承插粘接,室外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

3、生活给水管除住宅内支管采用铝塑复合管,卡接外,其余采用钢塑复合管,热熔接。 4、消防给水管采用内外热镀锌钢管,卡箍连接或者丝接。

6 建筑电气

6.1 设计依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 (3)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5-93) (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8)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68-2005) (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2000版

(8)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2003版 (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95) (10)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12)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1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15)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4-2007) 各市政主管部门要求及甲方设计任务书和其他现行规范进行设计;

6.2 设计说明

6.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成都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科研楼项目,总建筑面积13504.6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8244.4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5260.20平方米。

本工程拟在地下室内设一座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 在地下一层设一座消防控制室(有直通室外出口)。本工程火灾报警系统按二级保护对象保护。

弱电室设在负一层,内设各弱电系统相应的器件设备。 6.2.2 工程拟设置的建筑电气系统

强电系统:10kV配电、低压变配电系统、柴油发电机系统、正常照明、应急照明、电力、控制、建筑物防雷、接地及安全系统等。

弱电系统:有线电视、电话、数据网络、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安防监控、火灾报警及联动(包括火灾应急广播、消防电话系统)、公共广播、停车库管理系统、BA系统等。 6.2.3配电系统

1)级别以及总负荷估算容量:

a、 本工程按民用建筑设计,其中消防用电即:消防水泵、应急照明、防火卷帘、排烟风机、消防控制室电源等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地下室排污泵、走道照明、弱电电源、生活水泵、客梯电源等为二级负荷,其余的用电负荷均为三级负荷。

b、 负荷估算容量:

本工程用电按中等标准确定用电量。地下车库用电按10W/m2(包括照明、插座、动力设备用电)左右估算。

本工程照明、动力负荷计算负荷约为6754kW。.

本工程拟设1台800KVA变压器供住宅及其他性质建筑照明和电力用电。 10kV系统供电容量约为:800kVA。

2)电源,城市电网提供电源的电压等级、回路数、容量:

本工程由城市区域开关站引来一路10kV电源。在10kV系统均采用环网柜。低压系统采用固定分隔柜。本工程总供电容量约为800kVA。 3)拟设置的变、配电房的数量和位置:

本工程拟在地下室设1座变配电房(内设10kV配电、低压配电、变压器等设备)和1座柴油发电机房。

4)确定自备应急电源的型式、电压等级、容量:

本工程设一台150kW左右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二级负荷、消防负荷等的备用电源。当停电时能在15S内自启动,输出~380/220V低压电源。

柴油发电机房设储备不超过8小时使用的油量,密闭油箱设于单独的储油间内。并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上设置带阻火器的呼吸阀。油箱的下部设置防止油品流散的储油盘。 6.2.4 其他建筑电气系统对城市公用事业的需求

1)在残疾人卫生间设求助按钮及报警器。

2)选用低噪声的产品。震动排放达到GB10070-1998中居民、文教区标准,噪声排放达到GB3069-2008中2类标准(白天60dB,夜晚50dB)。

3)选用各电气设备均达到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要求。 6.2.5 建筑电气节能说明

1)各气体放电灯均应补偿无功功率(带节能型电子镇流器),在灯具处功率因数达到0.9,低压配电系统设集中自动补偿柜,使低压电源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各灯具光源均选用高效节能灯具及节能光源。高压系统端功率因数不低于0.9。

2)选用高效、节能电气产品。不使用已淘汰产品,低功耗的电气设备。各楼层公共走道、楼梯、前室均采用节能控制方式。

3)在本建筑各部位,照明设计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照度以及照明功率密度值(LPD)要求,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低于80。主要部位在相应照度标准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小于如下要求: 主要部位 照度 照明功率密度值 办公室、消控室、弱电室 300lx 11W/m2 变配电房、泵房、风机房等设备用房 200lx 8W/m2 地下车库 75lx 5W/m2 6.2.6、本电气方案说明为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进行编写。

7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说明

7.1设计依据:

7.1.1 (1)建设单位提供给设计院的有关资料。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2009版

以及其它有关技术规范与技术措施。 7.1.2 室外气象参数:

按成都市气象参数进行设计。

7.2 空调设计:

7.2.1 建筑地上部分采用中央空调。 7.3 防排烟及通风设计:

7.3.1 地下车库按防火分区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设置一台双速风机,高速排烟,低速排风;排风排烟换气次数为6次/h,排烟按实际层高计算,排风按3m计算,车库利用车道及进风竖井自然进风.

7.3.2 地下室不具有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7.3.4 管理用房设机械通风系统,通风换气次数按10次/小时计算;水泵房,生活水箱间设机

械通风系统,通风换气次数按10次/h计算;其余设备用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按6次/h计算.

7.3.5 大楼所有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换气次数按10次/h计算. 7.4 环境保护:

7.4.1水泵、风机均设减振措施。

7.4.2风机进出口设软接头,水泵进出口设橡胶减振接头,立柜式、通风设备及部分风管、水管吊架采用隔振吊架。

7.4.3通风系统均采用低噪声设备,噪声较大的设备均由设备机房隔离,并在系统上设置消声器。

7.5 通风系统防火措施:

7.5.1 通风系统的风管穿越机房隔断及防火分区处均设70ºC熔断的防火阀。 7.5.2 通风系统的风管均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7.6 管材:

风管均采用玻璃钢风管。 7.7 节能篇:

7.7.2 所有设备均采用节能产品。

7.7.3 合理进行管路系统设计,降低管路阻力,从而降低设备功率。 7.8 环保篇:

柜式风机、水泵设减震垫减震,吊装设备均设减震吊架;设备进出口设软接隔震,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消声。 7.9 卫生篇:

通风换气次数按规定值取值。

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11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