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因果类复句的逻辑事理关系的表达规律 (一)并列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并列复句包含两种逻辑事理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式,另一种是对比关系式。 1、并列关系式
并列关系式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叙述彼此相关的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方面、相关的几种情况。几个分句的意思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又、也、既……又……、一边……一边……、一面……一面……”等。
这种关系在一般的阅读理解训练中是常见的关系式,对于句子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注意到其表达的特点:其中意思不偏重于任何一个分句,在理解其意思时,要全面概括各个分句的意思,既不能缩小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也不能扩大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例如:
①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第①句根据其并列的逻辑事理关系,应概括为“上云层的厚薄象征着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第②句则应概括为“描写这年轻人的年龄及穿着打扮”。 2、对比关系式
对比关系式的复句两个分句说明一正一反两种情况,肯定某一事物而否定另一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
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是……不是……、……而不……、不是……而是……”,其表达为先肯定后否定或否定后否定两种情况。 在具体应用时,先肯定后否定的句子其突出的中心意思在否定的分句上,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突出的中心意思则在肯定的分句上。例如:
③作为一个三好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④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第③句说话人的意图明显在于对这个三好学生的批评,对比关系中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前一分句是作为比较突出后一分句而存在的,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这个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第④句则是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王昭君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二)承接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承接复句包括三种承接关系:时间上的承接关系、空间上的承接关系和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
1、时间上的承接关系
这类承接关系反映连续动作或连续发生的事件,可不用关联词语,也可用表时间先后的关联词语,如“再、就、便、接着、于是、又、才、起初、最后、一……就……”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往往表现一个事件的先后过程,在理解上,必须概括出全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可遗漏。例:
①狗来了,这可怜的动物摇显然着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样表示微笑吧!它好奇地把湿滑的鼻子放在开盖的得水瓶口上。它惊恐地向后一跳,并冲着我尖叫着,发出一种责备的声音。 在理解这一段叙述性的话时,对于主要意思的概括,要抓住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抓住几个重要的动词:①“来”“摇尾巴”,②“闻香水”,③“惊恐地跳开”。由此概括其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写狗走过来闻到香水味,很惊恐地跳开去。然后根据前后承接关系的前因后果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狗很不喜欢香水。(原文主题是讽刺一些读者不喜欢高雅作品,反而喜爱
一些低俗的作品)承接关系的分析在小说阅读的情节分析中十分重要,小说的情节结构,实际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的语言结构。对于情节过程的准确把握,是分析人物,归纳主题的基本方法。
2、空间上的承接关系
空间上的承接关系的各个分句依次反映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事物。一般不用关联词语,用方位词起承接作用。往往按照由表及里(或由内到外)、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次序一一写出存在的事物。在理解这类关系的句子内容时,同并列关系式一样,要依次概括出各个方位存在的事物,不能遗漏。例: ②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 这个空间承接关系的复句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反映大殿所摆放的物品的,概括这句话的中心意思,要将全部物品涵盖,不能遗漏。因此,应当概括为:大殿里依次摆放着朱漆方台、金漆雕龙宝座和雕龙围屏。 3、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
这类关系的复句分句间的先后顺序实际包含时间先后和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又不同于单纯的因果关系。也不使用关联词语。例:
③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续起来的思索。
这就是一个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的复句,在“部署、决心、判断、侦察和思索”四个方面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也有前因后果的承接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因果的过程,而不是用原因来证明结果。理解这样的复句,必须完整反映这个因果的过程,因和果都是重要的。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应概括为:侦察和思索是正确判断的基础,正确判断是正确决心的基础,正确决心是是正确部署的基础。
(三)递进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递进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进一层,一般要使用关联词语。主要有四种递进的方式。
1、“不但……而且……”式
这是典型的递进复句,前一分句关联词语还可使用“不仅、不光、不只、不单”等,对第一分句的意思作不完全的否定,提示前一分句的意思是肯定的、正确的,后一分句表达的意思要进一层。后一分句的关联词语还可用“并且”。
根据这类复句的组合关系,可以看出,说话人对于两个分句的意思都是肯定的,但更偏重于表达后一分句的意思,起着突出强调后一分句意思的作用。这类复句常用于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分句是对上一段落的中心意思概括,后一分句是下一段落的中心意思的总提。例: ①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②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而且对学风问题谈了一些很有益的见解。 这类复句的中心意思概括要根据语言环境和理解的角度来概括。单纯理解其内容要点,要将两个分句的意思都概括进去,比如第①一句就概括为“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革命和开辟了各门学科的新时代”。但如果在承上启下的情况下,对于开启段的中心内容的概括,则只抓后一分句“突出了哥白尼地动力学说开辟了各门科学的新时代”。第②句的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
2、“……而且……”式
这种形式的递进复句只在后一分句使用关联词语,还可使用“并且、还、又、甚至、以至、更是、更加、尤其是”等。由于前一分句不用关联词语,作者对第一分句的意思完全肯定,
因此,其递进语气相比“不但……而且……”式要弱一些。在概括中心意思时,大多情况下应将两个分句的意思全部概括,不能仅偏重于后一分句。例: ③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④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愉快。
第③句是对天气的描写,两个分句均天气很热,后一分句用特例来突出热的程度。概括时不能仅抓后一分句。第④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女人们”是特指“青年人”中的“女人们”,其中心意也要两面兼顾,概括为“青年女人们喜欢想愉快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 3、“尚且……更(何况)……”式
这类递进复句前一分句提出一个明显事例,后一分句在程度、范围上进一层做出推论,并与前一事物比较。在表达上这类复句往往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抓住后一分句。例:
⑤我阅读唐诗、宋词尚且有困难,诗经、楚辞就更看不懂了。 ⑥秋天尚且这么热,夏天就可想而知了。
第⑤句的中心意思是“我看不懂诗经楚辞”。第⑥句的中心意思是“夏天更热”。 4、“不但不……反而……”式
这类递进复句说明一个事实,并用关联词语加以否定,后一分句逆向递进,对于这类复句的理解,表达重心在后一分句。
⑦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⑧他不但不感谢同志们对他的帮助,反而以怨报德。
第⑦句的中心意思是“母亲给我许多慰勉”;第⑧句的中心意思则是批评他“以怨报德”。 递进关系的复句常常有倒置的情况,将进一层的意思先说。出现此种情况时其表达目的在于突出进一层的意思。如:
⑨别人都这样看,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在于强调“大家都这样看”。 (四)选择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选择复句每个分句表示一种可能性,分句间的关系是选择关系。选择复句有三种关系式。 1、取舍关系式
取舍关系式的选择复句表达说话人对两种可能性主观上是有所取舍的。包括两种方式: 取前舍后:常用关联词语是“宁可……也不……、宁愿……也不……”等; 取后舍前:常用关联词语是“与其……不如……、与其……毋宁……、与其说……不如说……”等。
①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②他宁愿自己多做一些,也不把工作推给别人。 第①②句都是取前舍后的选择复句,但说话人的表达目的重心在后一分句上,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第①句的中心意思是“不将速写的材料拉长”,第②句中心意思在于“不推诿工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其中心意思也在于“不苟且偷生”这一面。 ③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
④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第③④句都是取后舍前的选择复句,说话人的表达目的重心在第二分句上,第③句突出“壮烈地去死”这个意思,第④句的中心则是“这个责任应该由牛金星来负”。 2、非取舍关系式
这类选择复句说话人主观上不作取舍,又可分为两种关系。
(1)相容关系,表示两种可能性可以同时存在。使用关联词语“或者、也许……也许……”等。作者的表达意图为两种可能性均可,在理解时应同并列关系式复句一样,各个分句的意
思要综合概括,但要注意到其表达的语气要比并列关系式弱,对事物的陈述是不确定的。例: 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雨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⑥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这两句话在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时就应综合思考,第⑤句的中心意思应是“南极有暴风雨之家和风极这两个别称”,不能只取其中一个。第⑥句的中心则是“她们有些后悔,也有些怨恨”。 (2)不相容关系,表示两种可能性互相排斥,不能并存。使用关联词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有时也用“或者……或者……”。这类选择复句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揣摩作者的意图,原句中作者的虽然只是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但是,在语境中作者是对两种不相容的可能性有倾向的。例:
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⑧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拿出勇气来战胜困难。
根据这两句话的语境,第⑦句显然是两种可能性中倾向于第一种“在沉默中爆发”;第⑧句则明显倾向“拿出勇气来战胜困难”。这就是作者运用这种句子的表达意图,是句子的中心意思所在。
3、疑问形式的选择复句
⑨她是从四婶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第⑨句是疑问形式的选择复句,这是表示对两种可能性的猜测、估计。其中心意思无偏重,要将两种可能性全部涵盖,但要注意到其语气的表达:祥林嫂成为乞丐的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从四婶家出去以后,一是到卫老婆子家后。 (五)转折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转折复句是指后一分句不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其转折的方式有三种情况: 1、让步转折式
这种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先承认某个事实,然后转到相反的意思上。也就是说,前一分句退一步,加大与后一分句的距离,形成较大的意思上的反差。关联词语常在前一分句使用“虽然、虽说、虽是、固然、尽管”,后一分句使用“但是、但、可是、可、然而、却”等。通常情况下,这类复句的前一分句起着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起着与后一分句对照的作用,其目的都在于突出转折之后的意思。例: ①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着的。 ②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
第①句的中心意思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着的”,第一个分句则起着缓和语气的作用,即不否认“不同方面的要求”。第②句的中心意思是“这一节江流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第一分句则起着对照的作用,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 这类转折关系也可以用倒装的形式来表达,前一分句不用关联词,后一分句用“虽然”来连接。倒装后的转折关系更加强调转折句。
③他一向是住在车厂里,虽然并不永远拉厂子里的车。 这句话的中心就是“一向是住在车厂里”。 2、一般转折式
前一分句不用关联词,只在后一分句用关联词“但是、但、可是、可、然而、却”等,转折语气通常较弱,其意思主要是通过对照突出转折句,如果要加强转折语气,也可以用“但”和“却”连用的方式。这类转折复句主要是通过对照来突出转折句的意思,前一分句就是起突出作用。理解句子的中心意思主要抓住后一分句。
④月球是个死气沉沉的不毛之地,但对我这个热爱高山的人来说,它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⑤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第④句的中心是“在我心中,月球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第⑤句的中心是“我并不留恋故乡”。 3、轻微转折式
在后一分句使用“不过、只是、就是”等关联词语的转折复句。转折语气更弱,更和缓,但无论语气怎样各缓,也只是为了听者更容易接受,表达的中心仍然在第二个分句上。 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⑦李成娘跟这口箱子的关系很深,只是金桂不知道罢了。 第⑥⑦句的中心意思都在第二分句上。比较下面相同意思的两个句子,更能看出表达上的特点:
⑧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⑨他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只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第⑧⑨句的中心都是在说“他学习方法不对头”,但第⑨句的语气比第⑧句要和缓得多。 (六)解证复句及其表达表达规律
解证复句是一个分句提出结论,其余分句加以解释、论证的复句;或者是一个分句总说一件事,其余分句从不同方面加以分述的复句。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1、解说关系式
这类复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又分为解说关系和总分关系两种情况。
(1)解说关系,一般先说结论,然后加以解释;有时也先解释,然后总结性提出结论。这类复句两部分之间是作者的观点和含义解释的关系。例: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②要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③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上面三个句子都是解说关系的复句,第①句是先说结论(引用观点),然后对这个观点加以解释。第②③句则是先说明含义,然后提出观点。
(2)总分关系,这类复句往往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先分说后总说,亦可以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例:
④我们这里给人做工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家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叫忙月。
⑤有的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有的人对工作敷衍塞责,这是对待工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上面两个句子都是总分关系的复句,第④句先总说“做工分三种”,然后分别说明这三种的名称及含义。第⑤句则是先说明两种情况,第三分句进行总结。 解说关系复句的理解重点是显而易见的,结论的部分或总说的部分是句子的中心意思,而其余分句则是具体内容或含义的解释。概括句子的中心意思要抓住结论部分和总说部分,解说含义要抓住解释部分和分说部分。 2、例证关系式
这是在议论性说明性文字中常用的一种句式,一般结论在前,举例在后。关联词语常在举例的句子前用“如、例如、比如”等。例:
⑥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⑦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第⑥⑦句就是属于例证关系的复句。第⑥句的中心内容是“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后一分句用事实加以证明。第⑦句的中心内容是“早春跟晚春不相同”,后面的分句用事实证明这个观点。
因此,概括这类复句的中心意思要抓住结论部分。举例部分只是起着用事实证明结论的可靠性、正确性的作用。
二、因果关系类复句的逻辑事理关系的表达规律 (一)因果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因果复句主要有两种形式:说明因果式和推论因果式。 1、说明因果式
说明因果式的复句主要使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也可以在结果部分单用“因而、从而、以致、于是”等,第一分句原则上不单用关联词语(因果倒装除外)。 说明因果式复句的表达,说话人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原因的说明来证明结果部分的正确性、必然性和可靠性,以结果部分为表达的重点,也就是说,结果部分是作者希望读者接受的观点。因此,概括说明因果式复句的中心意思应抓住结果部分的内容。例如: ①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 ②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③哥白尼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球转动的学说,从而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
这三个例句都是说明因果式的复句,第①句的中心意思是“歌声能听得很远”,第②句的中心意思是“很寂静”,第③句的中心意思是“哥白尼粉碎了神创论的宇宙观”。说明因果的复句在表达上往往原因部分很详尽,在阅读理解时往往使人将注意力转到原因部分,忽视了作者的表达意图,概括中心意思时要加以注意。但也不能忽视原因部分的表达作用,在写作时,这是写作的重点,原因清楚,结论才可靠。
说明因果式常可以倒装,用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连接,也可以在原因部分单用“因为”。这类复句在表达上往往是为了引出对原因的阐述,因此,其表达的中心意思则转到原因上。例如:
④青蛙所以能够具有这样一套特殊本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 ⑤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之所以可贵,是由于他们有非凡的创造力。
第④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其表达目的是要引出对青蛙眼睛的说明,因此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青蛙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第⑤句的中心意思是“艺术家和哲学家有非凡的创造力”。
2、推论因果式
推论因果式的复句前一分句说明一个原因,后一分句是推断出来的结果,表示说话人对前一分句提出的事实必然做出的主观反应或前一事实产生的必然结果;亦可以由果推因,前一分句说明一个结果,后一分句推断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使用关联词语“既然……那么……、既然……就……”。
推论因果式的复句的中心意思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由因推果的复句表示了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断,故推论的结果部分是表达的目的,其中心意思是在表结果的分句上;由果推因的复句,说话人的目的则在“因”上,其中心意思就在表原因的分句上。无论哪种形式,用来作推论的前提的那个分句,都起着突出结论的可靠性必然性的作用。例如: ⑥我们既然不内行,就要从头学起。
⑦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⑧她今天既然没有来上班,一定是家里有什么事。 这三个句子都是推论因果的复句,第⑥⑦句都是由因推果的,其表达的中心意思都在第二分句上,第⑥句“要从头学起”,“不内行”强调了“从头学起”的必然性。第⑦句中心意思是“无话可说”,第一分句强调“无话可说”的必然性。第⑧句是由果推因的复句,主要表达目的是“她家里有事”,“没有来上班”是已经存在的结果。
推论因果的复句由于表达的是说话人主观的推断,它的中心意思在必然性、可靠性方面都较弱,它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表达上比说明因果式的复句语气态度方面都要弱一些。
⑨因为他身体不舒服,所以今天没有来上班。//既然他身体不舒服,今天就不会来上班。 第⑨句就是相同意思的两种形式,前一句是说明因果的复句,说话人的语气是确定的,后一句是推论因果的复句,对其结论的表达语气明显要弱一些,只是一仲可能性的推断。 (二)假设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假设复句一般是前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说明由此产生的结果。 假设复句有三种形式: 1、条件关系式
前一分句以假设情况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这个分句产生的结果。主要使用关联词语“如果……(那么)就……、假如……就……”此类复句由结果的必然性强调条件的重要性,因此表达目的在于假设的条件部分(第一分句),往往结果是肯定的,就肯定了条件,结果是否定的,也就否定了条件。例如:
①如果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宗教式的教条主义态度,学术就无发展可言。
②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 ③如果目前的状况得不到改变,那么再过30年甚至20年以后,中国人就有可能喝不到纯净的水了。
这三个句子都是条件关系式的复句,第①句用结果“学术无发展可言”强调了对“教条主义”的否定态度,中心意思是“反对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第②句则用“爱因斯坦阐明相对论原理”这个结果,强调爱因斯坦“诗人般的想象力”,第③句则用“中国人喝不到纯净水”来强调“必须改变目前的状况”(对结果的否定就否定了“得不到改变”)。 条件关系式的复句亦可对结果进行假设,然后说明产生这个假设的结果需要什么条件,其表达的中心意思仍然是在条件句上。例如:
如果再过30年甚至20年以后,中国人仍有可能喝到纯净的水,就必须改变目前的状况。 这是对结果的假设,表达的中心意思仍然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 2、让转关系式
让转关系式的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先假设一种条件成立,后一分句表示与前一分句相反的结果。使用关联词语“即使……也……”,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还可以用“纵然、纵使、哪怕”等。让转关系式与转折关系的表达作用类似,只是转折关系的前一分句表达的是一种客观事实,条件复句的让转关系式前一分句的内容是主观的假设。说话人表达的目的也在后一分句上。例如:
④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吃粥。 ⑤纵然老天不下雨,我们也有水浇地了。
⑥他虽然有病,但仍坚持工作。//他即使有病,也坚持工作。 第④句的前一分句是假设成立的情况,后一分句说明由此产生的相反结果,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这屋子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第⑤句也是一样,中心意思是“我们有水浇地,不受老天的影响”。第⑥例转折关系的复句和让转关系式的假设复句的比较。前一句是转折关系,“他有病”是客观存在的,结果是相反的;后一句是让转关系式的假设复句,“他有病”是主观假设的,结果是相反的,但两种句式的中心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他在有病的情况下坚持工作”。
3、对比关系式
对比关系式的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假设 一种情况,后一分句与之形成对比,借以突出后一分句的内容。关联词语常使用“如果说……那么就……”等。这类假设复句的中心意思在后一分
句上。例如:
⑦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⑧如果说一个古代的“君子”能做到这样,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就更能做到这样了。 第⑦句前一分句假设“瞿塘峡像一道闸门”,与巫峡的情况对比,突出“巫峡的秀丽”(原句为比喻)。第⑧用古代君子对比,突出“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能做到这样”。
假设关系的复句亦可以倒装,将结果部分先说,然后再说假设的部分,关联词语只在后一分句使用,其表达的意思仍然在原式应强调的句子上。例如:
⑨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三)条件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条件复句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结果。也分为两种形式: 1、有条件式
有条件式的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条件,是产生某种结果的必要或充足条件,后一分句说明由这些条件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类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等表示相互关系。其表达规律是用后一分句的必然结果强调条件的重要性,条件部分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例如:
①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 ②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第①句用“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这个结果,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性,这是作者表达的中心意思;第②句用“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强调第一分句“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 2、无条件式
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表示结果不以条件为转移。常用关联词语“无论(不管、不论)……都(也)……”等。无条件式复句的结果不以条件为转移,即那些条件对于产生某个结果不起作用,是对条件的否定,因此,说话人的表达重点在于结果部分,其条件部分在于强调结果的确定性,是一种不可改变的结果。例如:
③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看起来多么悦目,它是必然要破裂的。 ④无论科学如何昌明,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地理环境。
这两个无条件式的复句,第③句的中心意思是“肥皂泡必然要破裂”,不以前一分句为转移;第④句的中心意思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地理环境”,不以“科学昌明”为转移。 (四)目的复句及其表达规律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说明目的,另一分句说明达到目的采取的行动。表达目的的分句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目的在前的目的复句,往往在前一分句用关联词语“为了”,目的在后的目的复句往往在后一分句用“以便、为的是、借以、以免、免得”等关联词语。
目的复句的表达往往用“目的”来对“行动”作肯定或否定,正确的、重要的目的肯定行动,错误的目的则否定行动。因此,其表达的中心意思在表行动的分句上,而不在表目的分句上。例如:
①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竺可桢并不限于在北海观察。 ②他研究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以便为农业生产服务。 ③行车时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以免发生意外。 ④你把钱再数一遍,免得出错。
这几个句子都是目的关系复句,第①句的中心意思是“竺可桢不限于在北海观察”。第②句的中心意思是“他研究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第③④句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语句,其表达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第③句的“以免发生意外”显然是用来强调“不把头和手伸出窗外”这个行动的。第④句则说话的目的显然强调“把钱再数一遍”。
三、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及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复句的使用往往不是像上文说到的各种复句关系那样简单。为了表达更为完整复杂的意思,复句常常由一重逻辑事理关系扩展成多重的逻辑事理关系。因此,要理解复杂的复句的中心意思需要对多重复句进行层次分析,从中找到表达作者意图的关键语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复句的中心。
对于较为简单的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直接分析的方法,首先根据全句的关系,将复句分为包括全句逻辑事理关系的两个部分,然后再对局部扩展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复句的逻辑事理关系,找到表达中心意思的分句,从而概括其中心意思,或者准确完整地提取句子的信息要点。例如:
①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②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③也意味着愉快和欢乐。 (因果) (并列)
这是一个包含两个层次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次为因果关系,是一个倒装的说明因果式的复句,根据其表达规律,其中心意思应在第②③分句上。第二层次为并列关系,根据并列关系复句的表达规律,其中心意思应包含并列的各个分句。因此,这个复句的中心意思就概括为:这秋色表示着成熟和繁荣,意味着愉快和欢乐。再如: ①一个荔枝的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②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③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转折) (因果)
这个复句第一层次为因果关系,第二层次为转折关系。第①②分句是一个对照式的转折关系复句,但处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因果关系是主要的逻辑事理关系,根据说明因果复句的表达特点,其中心在第③分句上,由于这个分句是用谚语来表达的,改为一般书面表达,可概括为“荔枝开花多结实少”。 对于三重以上的多重复句,由于分句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很难理清相关的逻辑事理关系和层次,可以采用“框式图解”的方法,理清其层次及关系。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一) 给复句的各个分句标上番号;
(二)将代表分句的番号依次写于草稿纸上,同时将相关的关联词语也抄在番号旁。 (三)用框线从局部到整体,分析分句间的逻辑事理关系,直到将全句连接为两个部分; (四)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构层次,从最高层次逐层清理该复句的表达重点,找到关键的分句,最后根据全句的环境,概括全句的中心意思。例如: 第一步:给分句标上番号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②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③教人活泼不得;④只有孔乙己到店,⑤才可以笑几声,⑥所以至今还记得。 第二步:抄下番号及关联词语 ① ② ③ ④只有 ⑤才 ⑥所以
第三步:从局部到整体分析层次及关系
说明:分析的过程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先将①②分句连在一起,然后将④⑤分句连在一起,这样整个句子就由六个意义单位归纳成四个意义单位;第二步,将①②和③三个分句连在一起,意义单位由四个归纳成三个;第三步将①②③三个分句与④⑤两个分句连在一起,全句归纳成两个意义单位,这之间就是全句的第一个层次。
第四步:根据上述层次及逻辑事理关系的分析,第一层次为说明因果的关系,其中心意思应在第⑥句上,前面①②③句与④⑤句是并列关系,形成对比,突出孔乙己到店对我的影响,以此为原因,产生第⑥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的结果。因此,本句的中心意思是“我至今还记得孔乙己”。 再如:
①语言表面看来虽然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②做社会交际工具之用;③但事实上,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它却被涂上了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的感情色彩,④或者凝结了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的思想意义。 框式图解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为转折关系,其语意重心在③④两个分句上,而③④两个分句又是一个相容的选择关系,其信息要点包含两点:一是语言在事实上涂上了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的感情色彩,二是语言在事实上凝结了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的思想意义。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语言在事实上具有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 再如: ①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②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③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④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⑤自觉地“克服那种认为劳动是一个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讨论一定报酬的习惯”。
根据上述分析,这句话第一层为递进关系,信息要点从总体上看包含两个方面,①②分句是一个方面,指出纺线的浅层意义;③④⑤分句则进一层说明纺线更深刻的意义。①②分句为第二层次,是一个并列的复句,那么,纺线的浅层意义包含两个信息要点:一是物质上的意义(经济上保证有衣穿),二是对个人的意义(学会了劳动本领)。③分句和④⑤分句之间也是第二层次,是解证关系,即④⑤分句解释③分句的含义,④⑤分句又是一个并列复句,即解释“思想上教育了大家”的两方面含义:认识劳动的意义和克服认为劳动是负担、劳动要讨论报酬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分析,句子的信息要点是非常清晰的。而在此基础上概括中心意思也非常容易。根据第一层次递进关系的表达特点,该句的中心意思应在③④⑤分句上,而根据③④⑤分句的解证关系,其中心应在第③句上,因此,这句话的中心概括应为:纺线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
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使我们能很好地把握复杂句子的信息要点和中心意思。由于更高层次的语言单位组合方式与复句大致相同,因此,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句群、段落甚至篇章。例如:
①还有些作物品种,其所以能抗病,是因为体内缺少侵入的病菌所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病菌侵入以后无法生存。|②与此相反,有些抗病品种的细胞中,会有浓度过高的生长素,又能使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③例如小麦细胞中的生长素——吲哚乙酸的浓度达到四亿分之一的时候,就能使小麦腥黑穗病菌无法活动。
这是一个句群,包含三个句子。运用句子组合的逻辑整理关系,这个句群有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并列关系(①与②③之间),第二层次为解证关系(②③句之间)。根据这个关系,这个句群包含两个信息要点。
再通过对各个句子的分析,可进一步明确信息要点的中心内容。 第一句:
①还有些作物品种,其所以能抗病,|②是因为体内缺少侵入的病菌所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③病菌侵入以后无法生存。
这个句子为三个分句组成的二重复句,第一层(①句)为倒装的因果关系,第二层(②③之间)为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逻辑事理关系,这个句子的中心意思应为:有些作物品种由于缺少病菌所需营养物质,病菌无法生存。 第二句:
与此相反,①有些抗病品种的细胞中,会有浓度过高的生长素,②又能使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这只是一个一重关系的因果复句,中心意思是浓度过高的生长素使病菌生长受到抑制。 第三句是举例证明第二句的。
根据上述逐层分析可知,这个句群的中心意思是“某些作物缺少病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生长素浓度过高都可以抑制病菌生长生存”。 再看下一个例子:
①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解证)
②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③如果他 (并列)
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以后,过之未尝不哭
也‟,就是这个原因。|④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 (并列)
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个句群是很多同学在理解时都容易出错的一个句子。由于结构复杂,对这于这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和信息要点很容易忽略一些内容。这个句群的第一层次为并列关系,但由于前三个句子对游牧民族叙述较为详尽,对汉民族叙述较为简略(第④句),又是从游牧民族的角度来说的,所以在概括中心意思时很容易将第④句的内容忽略。而根据句群的层次及事理关系,这句话所说明的阴山以南的沃野的战略地位,是针对汉民族和游牧民族两个方面来说的,概括是就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不能简单地从详略的角度来取舍。同时,在理解阴山以南的沃野的战略意义时,也要注意到第①句的递进关系,及第②③句有针对性的解说,其信息要点必须包括“生存”和“扩张”这两个方面。所以,这个句群的中心意思的理解应概括为:阴山以南的沃野是游牧民族生存和扩张的重要根据地,也是汉民族排除外来入侵的战略要地。
语言的逻辑事理关系不仅在复句、句群中存在,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也体现了这种逻辑事理的关系,作者采用这种语言的组合方式,必然反映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重点。对于篇章结构上的分析,限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根据上述的分析方法,便可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