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养殖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大型饲养场集约化越来越高,禽类新品种的与商品活禽及其产品的销售运输范围大幅度扩展,各种疾病也日趋增多,鸡新城疫等古老的疾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胁着畜禽,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虽然鸡群做过疫苗,但仍然有不少鸡场发生鸡新城疫,所以人们对鸡新城疫越来越重视。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平县新城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诊断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城疫,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诊断,综合防治
前言
养殖业对农村和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养殖业,是实现“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
“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到2011年,我县养殖业经济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但在农户养殖过程中,鸡新城疫仍是威胁养殖
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新城疫的防治很重视,研制出不同毒力的疫苗,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养殖业的发展,只有认真地研究和解
1
决问题,才能进一步搞好我县的养殖业,为我县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新城疫的发病情况
2011年3月,我县养殖户张某购进蛋鸡3000余只进行饲养,110日龄 前做过新支流三联苗,200日龄时突然发病,2天后发病和死亡率升高,发病率30%,死亡率约9%。使用多种药物无法控制,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软蛋增多,蛋壳颜色变浅,破损率增多并出现鸡的部分死亡。
2、 新城疫流行特点
2.1新城疫病程短,发病急病,死亡率高 。 2.2本病不分鸡的品种、年龄、性别均可发生。 2.3本病的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当鸡只抵抗时可使鸡群80%以上的鸡只感染发病,90%以上的病鸡死亡和淘汰。
2.4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随着我国集约化养鸡业的兴起与发展,尽管人们重视了该病的预防工作,每群鸡在整个饲养周期(500天)内,经多次免疫,但本病仍有发生,就是说免疫过的鸡群同样可以发一,但以30-50天日龄的鸡群多发,是本疫的高发年龄段。
3、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新城疫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个型:
2
3.1最急型
此型多见于雏鸡和流行初期。常突然发病,无特征性症状而迅速死亡。往往头天晚上饮食活动如常,翌晨发现死亡。
3.2急型型
表现有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异常。往往以呼吸道症状开始,继而下痢。起初体温升高达43~44℃,呼吸道症状表现咳嗽,黏液增多,呼吸困难而引颈张口、呼吸出声,鸡冠和肉髯呈暗红色或紫色。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丧失,渴欲增加,羽毛松乱,不愿走动,垂头缩颈,翅翼下垂,鸡冠和肉髯呈紫色,眼半闭或全闭,状似昏睡。母鸡产蛋停止或软壳蛋。病鸡咳嗽,有黏性鼻液,呼吸困难,有时伸头、张口呼吸,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突然出现怪叫声。口角流出大量黏液,为排除黏液,常甩头或吞咽。嗉囊内积有液体状内容物,倒提时常从口角流出大量酸臭的暗灰色液体。排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有时混有少量血液。后期粪便呈蛋清样。部分病例中,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站立不稳,失去平衡等,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去,死亡率达90%以上。1月龄内的雏禽病程短,症状不明显,死亡率高。
3.3慢性型
多发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禽。耐过急性型的病禽,常为
3
以神经症状为主,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不久有好转,但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膀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在间歇期内一切正常,貌似健康。但若受到惊扰刺激或抢食,则又突然发作,头颈屈仰,全身抽搐旋转,数分钟又恢复正常。最后可变为瘫痪或半瘫痪,或者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但病死率较低。
4.病理变化
4.1急性型的主要病变是全身黏膜出血,淋巴组织肿胀、出血和坏死,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明显。嗉囊积液,腺胃粘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有鲜明的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这是比较特征的病变,肌胃角质层下也常有出血点;小肠、盲肠和直肠黏膜有出血点,肠黏膜上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病变,有的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即成溃疡;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充血,卵泡膜破裂后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4.2亚急性型主要病变是喉头、气管粘膜有较明显的浆液性、粘液性或出血性炎症,出血严重时,整个气管粘膜红染,甚至粘液带血。此外,鼻腔粘液较多粘膜可 能红染 ,肺有时可见淤血或水肿;新冠脂肪有细小如针尖大的出血点
4.3非典型性新城疫病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不典型而且轻微。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多不见变化,腺胃乳头出血也很少见到,即便有数量也很少,往往多剖检几只
4
病死鸡才能看到。肠道与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也不及典型性新城疫那样明显和特征。但一经发现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肠与泄殖腔粘膜的出血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在成年鸡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时,病死鸡的病理变化更不明显,有时根本见不到任何明显的肉眼可见变化。有的鸡却表现出其它疾病(如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等)的变化,这是继发性感染所致。
5、发病的主要原因
5.1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 。调入鸡苗处理措施不当,调入隐性感染鸡。许多养殖场(户)调鸡苗时不经检疫、消毒和隔离饲养,就马上混入生产禽舍,而导致全鸡群发病及死亡。
5.2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很多养殖户在建场时没有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将规模鸡场(户)养殖小区建立在村子里或饲养密集的地方,并且不注意环境的卫生消毒,死鸡到处扔,粪便到处堆放,病死鸡随着收购者到处散播病毒,造成一家发病,户户发病的现状。新城疫病毒经多年的积累,目前大部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环境污染程度已很严重,免疫接种所产生的保护力是有限的,而环境的污染却是无限的,当养殖环境中存在的野毒超过免疫接种所产生的最大保护攻毒量时,即可能随时发病。
5.3饲养管理差,应激因素频繁。目前许多养殖场(户)不同日龄,多批次的鸡群混养,鸡群密度大,通风不良,氨
5
味过浓,气候忽冷忽热,冬季冷应激易发生呼吸道病,夏季热应激易造成拉稀严重;特别是消毒措施不到位,换料频繁,转群等应激因素 使鸡群抗病力减弱,各种微生物乘机侵入,引起机体发病。
5.4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影响。如:马立克、法氏囊、传染性贫血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鸡球病等疫病均可诱导免疫抑制,此外,使用某些药物、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亦可造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导致鸡新城疫疫苗后机体应答水平低下,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6、免疫程序方面的因素
6.1免疫程序不合理。据调查,许多养殖场(户),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是根据当地疫情,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养殖场(户)的免疫程序或仍然使用十几年前的老程序:例如20日龄才免疫注射新城疫油苗、肉鸡不免疫油苗,结果鸡群20日龄前就爆发新城疫;产蛋鸡20日龄防油苗、60日龄注射Ⅰ系,结果防过Ⅰ系或防过Ⅰ系后不长时间,鸡群就发生新城疫;蛋鸡没有在150日龄和180日龄时注射新城疫油苗,结果在产蛋高峰期间就发生新城疫造成产蛋下降,而在150日龄和180日龄时免疫注射油苗的鸡群几乎没有发病。
6.2接种途径不科学。据免疫效果证明,在常规的新城疫活疫苗接种以滴鼻和点眼免疫效果最好,而饮水免疫效果
6
则不理想,饮水免疫效果不到滴鼻和点眼免疫效果的1/4。据调查,部分养殖场(户)为图简便、省时省力,采用饮水免疫的方法,但是由于停水时间不当、疫苗饮水用量过多或不足、疫苗饮水不符合规定、配置稀释不当等结果,鸡群往往在30—40日龄发病,主要是雏鸡免疫系统不完善,较小的免疫剂量不能刺激机体很好的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
6.3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对雏鸡有一定的保护能力,但也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高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干扰作用是新城疫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抗体监测结果认为:带有高母源抗体的雏鸡,免疫后其HI抗体滴度较低,而且母源抗体水平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6.4疫苗的贮存不规范。据调查,目前许多兽医科技人员忽视疫苗的贮存温度和运输条件及疫苗的稀释度,而导致疫苗使用后效价降低,这一现象值得加倍重视。特别是市场上疫苗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新城疫发病的原因之一。
7、诊断
根据业主介绍,并参考该鸡场免疫程序和实际的免疫记录,结合临床检查和病死鸡的解剖,可诊断为鸡新城疫。 8 、综合防治
(1)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7
8.1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鸡场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禽生产各个环节,隔离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鸡场所有鸡全用新城疫IV系苗4倍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8.2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灭源工作。免疫注射后第三天每天用二醛、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剂交替使用。
8.3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1.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禽群,不轻易引鸡苗,若引苗时,必须从健康优质,无特定(垂直传染)病原的种禽场引禽,并需经严格检疫和消毒后隔离饲养20-30d才能转入生产禽舍,避免各种日龄的鸡群混养。
8.4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对饲养人员的管理及素质和责任心的提高。人员的流通,进入鸡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等要严格控制,并经彻底消毒后,方允许进入鸡场
(2)科学的免疫程序,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 2.1建立健全各项防疫管理制度和免疫档案及生物安
全制度。针对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必须采取密集性免疫。免疫前后2-3天添加免疫增加剂—免高力,以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2.2加强对垂直性及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根据检测的抗体水平,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等因
8
素,确定最佳免疫时间,确保鸡群拥有较高的抗体
9、小结与讨论
该病虽不属于呼吸道疾病,但发生较普?特别是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有明显的呼吸症状。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疫苗的远输和保存环境。二是由于鸡场是业主自主免疫,免疫接种技术操作、剂量的控制准确度以及接种的部位等都不能达到专业技术要求,以致造成抗体均匀度低,这也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三是免疫方法不合理,从业主免疫记录看,免疫间隔时间过长,根据临床经验,容易发生新城疫的鸡群大多是30日龄、80日龄和200日龄左右,因此要提前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对于新城疫的防治,关健是做好免疫接种。最好在7-10日龄用新城疫弱毒苗滴鼻点眼,间隔15天再滴鼻点眼1次.。 新城疫苗因其病毒亲?性较广泛,皮肤粘膜毒是所亲?的对象。因此,免疫接种的方法较多,可采用饮水、滴鼻、点眼及气雾免疫。滴鼻点眼效果较好,但要保证疫苗进入鼻腔眼内,活疫苗在1小时内用完,灭活油乳剂在24小时内用完。
参考文献
[1] 石玉英,李长存.化隆县鸡新城疫防治情况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4):22-22。
[2] 田生花,何成伟.湟中县2005—2007年鸡新城疫防治效果调查及分析[J].畜禽业,2008(8):59-61。
9
[3] 卢明永.非典型性鸡新城疫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07,34(9):56-57。
[4] 袁守奎,张万珍.新城疫感染性酸制剂对肉鸡新城疫防治效果的观察试验[J].中国禽业导刊,2002,19(6):24。
〔5〕数据来源,统计局。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