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情感培养策略
作者:史光乾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5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改变传统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助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数学学习情感培养总结了如下策略。 一、合理处理教材,唤起学生探究策略
学习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求知情感的潜在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把数学知识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唤起学生探究的需要。我们应做到:
(1)要把教材知识巧妙地转化为有意义的潜在问题,使教学内容自发引起学生直接、迅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包装箱、教室、水池、鱼缸等,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样,将数学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情景问题中,去观察,去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呼唤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变换教学方法,调动学习情感策略
要培养学生渴望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富有意义,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公式、计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2)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思维。遵循科学的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应多采用以学生自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探究发现——交流归纳——新情景中迁移循环往复参与,动脑、动手、动口,互相合作中创新和发现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情感。
(3)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创新。活动是学习主体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应广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如引导五年级学生开展“用几何图形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调查农村(或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手机消费情况帮助爸妈选择用神州行还是全球通省钱”等系列实现数学活动。
(4)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和教师的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喜欢你上的每节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创设学习条件,提供成功机会策略 1.提供机会,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多重智力元素和大脑潜能都暗示我们,在我们的身体里,有的是学习潜能,简直是无穷无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而人的潜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它克服困难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教学中,首先把再创造做为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提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情景,提供再创造的条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重新创造、发现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其次注意设置疑难,体现思维坡度,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2.提供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性为老师所赞赏,就可能去再创造,久而久之形成创造性人格。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1)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
(2)暴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让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疑难中,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获得创造的愉悦体验。
(3)挖掘学生创造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中产生创造思维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一味的传授与讲解,而应更多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活动方式。唯有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会产生强大的后续学习的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