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芬奇密码》浅谈知识性悬疑小说的特征
[摘要]《达·芬奇密码》一书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普遍的凡响,继而在文学界被称作一种现象。通过小说本身的特点结合现代读者的心理特征对这一现象作一简要的解读,浅析这一小说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达芬奇现象 学者型的作者 宏大题材的陌生化 语言的柔化
2003年,一股文坛劲风先后席卷了美洲,欧洲以及世界各地:《达·芬奇密码》以它几乎完美的姿态被翻译工作者们分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拥有了广泛的读者,其中很多成为了“密码迷”。在2005年四月二十日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六届英国图书奖的评比中,《达·芬奇密码》一举获得了“年度图书”大奖。作者丹·布朗也从文坛上的一无名小卒成为最畅销书作家。《达·芬奇密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随后又有一系列的被称作“知识悬疑小说”的书籍在各地出版, 究竟在这种小说上有什么样的特质,能够吸引如此多人的眼球呢?在这里,笔者愿以《达·芬奇密码》为例,浅谈一下这种新的“知识性悬疑小说”的几点特征。
一、学者型的作者
在传统的关念中,文学家与学者是两种的概念,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通常是由前者所创作出来,而后者则负责文学作品的研究。而《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则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丹·布朗毕业于安赫斯特大学(Amherst College)的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他全心投入写作之时,一直担任该学院的英文老师。丹·布朗的父亲是一名曾获得总统荣誉奖的数学教授,母亲是一名职业宗教音乐家,因此,他从小就生活在科学和宗教并寸的环境中,为他今后的创作方向与路线奠定了基础。而丹·布朗
的妻子既是一名艺术历史学家,也是一名油画家,就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中,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学者型作者创作出的小说除了包含其对生活的体验以外,最大的亮点就是小说中包含的丰厚的知识元素了。可以说,在《达·芬奇密码》中,宗教,历史,艺术,逻辑等这些元素无处不在。
二、宏大题材的陌生化
所谓“知识性悬疑小说”,其情节必须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支撑,而在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知识”大多指的是宗教知识;而作者正是把这些“知识”以一种陌生的面孔呈现给读者。“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1]也就是说,在丹布朗的作品中,读者会经常发现自己在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一种以前大家都认为最为平常的或是理所当然的事物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对其中的知识背景相关的宗教历史进行陌生化:对于教徒来说,上帝耶稣是至高无上的神;对非宗教信仰者来说,耶稣也许就是一个虚构出的人物,然而在这本书当中,耶稣却被描写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拥有皇室血脉,有妻子,有后代,并且直到今日他的血脉仍在延续着!而达芬奇著名的画作《蒙那丽莎的微笑》也被诠释为达芬奇的自画像;《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旁竟有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所有的这一切看似无稽之谈,却又因为本书开头的一句“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议事的描述均准确无误”显得合情合理,甚至真实可信,从而真正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境界。
三、后现代主义的体现
(一)反体裁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作家是勇于旧秩序,以从事消解游戏为业的一代人,他们消解自由之类命题的同一性,代之以一种多元性的无中心的离心结构。他们切断与传统的前辈作家对自己的影响,走一条文学范式的彻底创新的道路。于是,与前辈的“严肃小说”相对立,后现代小说家被逼进既不同于“严肃小说”又不同于“消遣小说”的胡同,“……反体裁已成为我们时代主导的模式。”[2]也正是在这种主导模式下,“知识性悬疑小说”也应运而生,其体裁的边界已经很模糊,以《达·芬奇密码》为代表的这类小说,叙事情节完整,注重历史,人物形象鲜明,逻辑清晰,这些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然而它又勇于历史,且可读性极强,注重娱乐功能,又是通俗小说的典型特征。不同背景的读者在其中都能找到与自己相符的兴趣点。
(二)通俗化倾向
以上提到“知识性悬疑小说”有通俗小说的一些特征,其实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倾向,即通俗化倾向。后现代主义宣布:“我们不需要现代主义者所具有的个人风格,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我们的目标是给人愉悦……有离奇的情节,可读性较强”[2]有了这样的情节,其中有加入了不少高雅元素:如《达·芬奇密码》中对名画的解读,对宗教的热爱,对历史的重释,对科学的运用等,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还要颇费力的反复思考一个符号的意义,甚至还学到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确是长了见识,又娱乐了身心,这种被朱振武教授(丹布朗作品的主要译者)称作“雅俗交融”的写作特点,使这类小说拥有了广大的读者。
(三)语言游戏与读者解读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不确定性,多元性随处可见,且要读者不断去发现和品味。[2]而丹布朗深知语言的这种符号意义,将符号与密码运用得得心应手,各种文字游戏在其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语言、字母或代码被赋予双关性:如馆长留下的最初线索,从一开始的毫无意义的数列13-5-2-21-1-1-8-5,到被兰登和索菲发现是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而最后又成为取款机的帐号;“Pope”这个极为平常的单词也被赋予了两种含义,分别是“教皇”和英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亚力山大·蒲伯”;而P.S.又从“Postscript”(附言)到被悟出是索菲的昵称“Princess Sophie”……读者似乎一直畅游在作者的圈套中,体验着柳暗花明的感觉。而最大的圈套或是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最后对主题,也是对圣杯概念的消解既自圆其说,又不会违反历史史实,可谓两全其美。
四、语言的柔化
虽然是悬疑小说,其中必定有搏斗及凶杀的场面,然而在丹布朗的笔下,情节虽惊心动魄,这些场景却被赋予了艺术气息与道德元素,于是似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腥之感。即使是看似最冷冰冰的密码在本书中也有很多是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诗的形式呈现的。如在兰登和苏菲打开密码筒之后发现的竟是一首诗, 而塞拉斯虽犯案重重,却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他在杀死桑德琳修女前还说道:“亲爱的上帝,我今晚的工作是为您而做的……”描写索菲与兰登之间爱情的语言更是显得含蓄委婉,第一次迸出火花的情景被放在了银月星光下凉风徐徐的夜晚,意境十足,之后更是以两人的一个约定而结束了对他们之间爱情的描写。结尾处的描写同样充满诗意: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古老的智慧之语……轻轻地,从地面的裂口处朝上方悄然低语……
《达·芬奇迷码》所有的这些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元素,决定了它的成功之路,成就了丹·布朗,同时也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一期,总期192期.
[2]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 载《外国文学》2005年第四期,总期195期.
[3]丹·布朗,朱振武等译,《达·芬奇密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