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No.8,2007SerialNo.158
[经贸论坛]
影响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马健美
[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势头强劲,因此有专家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就这一问题,本文从印度的自身特点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其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经济崛起;促进因素;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07)08-0012-03
印度自1991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其崛起势头强劲。2005~2006年,印度GDP增长率为9%,2006~2007年达到9.2%,印度正与中国一起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2007年,随着卢比对美元的比价持续坚挺,印度的GDP总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因此,有专家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经济的崛起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那么印度的经济缘何能高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又会受到哪些制约?印度能否在2025年成为影响世界的又一极?本文将对印度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利弊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一、印度经济崛起的促进因素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说过印度是不能做二流国家的。她要么成为世界上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在世界上销声匿迹。不能把印度与巴基斯坦等量齐观,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 。正是印度素有的大国梦想和大国目标指引着其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并逐渐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当然,印度经济的崛起是与其自身优势和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可耕地面积约1.7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三熟,这使得印度能够以世界2.4%的土地养活世界17%的人口。另外,印度一国几乎拥有了南亚地区的全部矿产资源,除石油外,印度的铁矿、煤矿等资源均列世界前茅。同时,印度还拥有丰富的水、森林和畜牧渔业等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印度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民主、法制健全
1947年印度独立后基本沿袭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
立的议会民主制度。这套完整的议会制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运转,虽然在实践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政治生活基本保持正常,从而为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保证。印度健全的法制也保证了经济能够在法制的框架内运行,经济秩序井然。这也使得印度经济的崛起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
(三)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印度自改革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工业基础坚实
印度在工业领域已经建立起了种类齐全并具有相当规模的体系,从独立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重工业、国防工业、尖端工业和轻工业齐全的结构,资本品自给率达90%以上。
近年来,印度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平均年增长率在8%左右,2005~2006年,工业增长为9.1%,2006~2007年将达11.3%。工业的高增长不仅能够拉动内、外需求的增长,同时还可以拉动自主创新的开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因此,工业的高速发展既是印度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崛起的关键拉动力。
2.IT力量雄厚
印度IT产业实力雄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短短10余年,印度软件业就跃居世界第二,把日本和欧洲远远甩在后面,南方的班加罗尔更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IT产业是带动印度经济起飞的龙头产业。2006~2007财年,印度IT业产值478亿美金,比1997~1998年的48亿美金增长了10倍,对GDP的贡献率由1997~1998年的1.2%增长到现在的5.4%,就业人数128万人。据预测,2007~2008年,印度IT业产值将达159亿美元,增长率
!12!马健美:影响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21%;IT业的BPO出口可超过310亿美元,增长32.6%,就业可超过160万人;到2010年,BPO出口可达600亿美元。印度IT产业的雄厚力量和发展潜能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海外人才与资金,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因此,IT产业已成为印度经济崛起的核心动力。
3.私人财团壮大
印度的第一批财团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形成,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财团的崛起和抓住知识经济机遇的老财团继续腾飞,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化、钢铁、水泥、化纤和汽车等领域的实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的5%。
私人大财团的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已经很成熟,非常接近世界水平,因此它们中发展为印度跨国公司的就有20家,为印度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同时,私人大财团也是引领印度经济向服务大国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印度经济崛起的中坚力量。
4.资本市场规范、繁荣
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由国有、私人和外资三类银行共同经营,按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准则进行借贷,再加上健全的法制,透明、高效、快速、负责成为宗旨,避免了政府行为。
此外,印度的股票市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比较成熟、稳定,有利于资本的有效、透明和无混乱交易。特别是2003年以来,资本市场非常繁荣,股市一路攀升不止,Sensex指数上涨356%,指数曾逾13187点,创历史最高。目前,印度股市市值占其GDP的比重已达124%。资本市场的成熟、规范和繁荣是印度市场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障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为其崛起奠定了良好的融资基础。
(四)科技和人才优势明显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已不仅是资金、资源和管理的竞争,而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历届政府都根据国际科技发展潮流,结合本国国情制定明确的科技政策纲领、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印度已经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电脑软件、分子生物、太阳能应用等高技术领域和前沿科学方面有较强的实力。
印度政府也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教部门,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发达和高效。目前,印度有大学和专科院校达900余所,在校大学生人数700多万。印度高校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教学水平也很高,其中由中央设立的16所大学就有14所闻名世界,教学和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差无几。印度尤其重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其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有着英语教育的传统,印度人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好,与英语母语国家人士之间
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对印度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使印度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可以无障碍地与世界接轨。
印度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明显优势已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两种优势必将在将来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分别成为印度经济崛起的先导力量和坚强后盾。
(五)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当今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和平与稳定,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对于印度而言,经济要崛起就必须拥有安全的外交环境。
当前,印度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一是争取周边环境的稳定。近年来,印巴矛盾已大为缓和,两国开始全方位接触,印度已酝酿尽早从克什米尔撤军。二是积极发展大国外交,争取有利的全球政治环境。印美已在印度核试验后达成谅解,并已建立了盟国级关系;印欧、印日关系也在印美关系带动下继续深化;印中关系已稳步推进,经贸稳步增长。
总之,印度目前正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这也是保障印度经济崛起的基本条件。
二、印度经济崛起的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后发优势明显,但其固有的经济、社会矛盾业已凸现,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其经济崛起路上的绊脚石。
(一)商用能源短缺
商用能源一直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印度国内的石油资源十分有限,所探明的储量只有6.65亿吨,只占全球石油储量的0.5%。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印度的石油生产仅能满足其经济增长需要的30%,而且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石油产量,不到25年印度的石油资源就将被开采枯竭殆尽。因此,有专家预计,印度今年有可能超过韩国成为亚洲第二大能源进口国,并将有可能在5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世界第四大能源进口国。
能源的稀缺和不稳定已给印度经济的崛起带来了不安全因素,而且印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引起了美国等国的不满。
(二)基础设施薄弱
印度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很差,而且劳动生产率很低,赢利性差。
印度铁路网总长虽居世界第二位,但其现代化程度却落后于许多国家。其铁路轨道至今还分为宽轨线、米轨线和窄轨线三种,给铁路运输带来了不便,而且也会因转轨提高成本和造成货物的损坏。与铁路相比,印度公路很不发达,不仅一半公路不适合高速行使,而且多数公路缺少安全措施,甚至至今仍有13以上的村庄没有公路相连。另外,印度的港口基础设施不足,船舶滞留时间很长,其2003~2004年度水运总量仅为3.45亿吨。同样,印度机场的设施也很落后,堵塞现象非常严重,其2003~2004年度空运货运量仅为106.8万吨。
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其货运能力,
!13!马健美:影响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也严重影响了吸引外资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人口负担沉重
目前印度人口约11亿,并将于2050年达到16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并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制约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1.失业印度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多年来,历届政府都将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但其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1991年3月底,全国登记失业人数为3460万,到2003年增加到4000多万。据印度前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估计,除了已公布的4000多万登记失业人员外,至少有另外4000多万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而且还有数目庞大的部分失业人员。由于印度的土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农村中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占农村人口的大约34,使农村贫困人口无法摆脱贫困。农村的贫困失业人口涌入城镇,使得城镇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失业即意味着贫困。
2.贫困
印度的贫困问题相当普遍,贫富差距也相当悬殊。据统计,1999~2000年,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分别为:农村30.2%,城镇24.7%,国家28.6%,即全国有3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按国际贫困线标准统计,2001年印度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占16.6%,每天贫困缺口为1美元的人口有3.9%;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口占46.7%,每天贫困缺口为2美元的人口有18.4%。
总之,由于失业和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富差距悬殊,特别是地区间的贫富发展很悬殊,所以在印度出现了很多反政府武装,穷人组织的武装,对印度社会的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有负面作用。
(四)初等教育不足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根本的途径。在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水平很高,高技能人才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其初等教育状况却不尽人意。印度初等教育中的失学辍学现象严重。2000~2001年度,虽然中小学入学率达到81.6%,但小学辍学率却为40.7%,初中辍学率更高达53.7%。同时,印度的初等教育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落后阶层教育薄弱,贱民的识字率仅为13%,远远低于印度官方公布的
65.8%的识字率(2003~2004年度)。
初等教育不足、文盲众多导致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中层劳动力短缺,这是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五)社会矛盾突出
印度社会结构复杂,民族、宗教和种姓矛盾尖锐。印度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是民族分离主义的倾向,有些民族的激进势力还开展了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或暴力恐怖活动。印度教派冲突主要体现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印度高低种姓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印度社会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目前种姓冲突愈演愈烈,集体屠杀贱民事件也屡见不鲜。
印度国内严重的安全问题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威胁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而且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其经济崛起的极大障碍。
综上所述,印度的经济已经起飞并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但其经济的崛起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从印度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其经济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在很多方面仍处于落后阶段。印度要想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崛起,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展经济,同时也必须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稳定国内局势、解决国内各种矛盾与冲突。总之,印度经济的崛起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峰君.印度社会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张敏秋.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吴秋景,王铮.放松管制与集中所有权:印度软件产业的成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6]袁宗建.印度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意义[A].南亚季刊,2004,(4)。
Abstract:TheIndia∀seconomyhasbeendevelopedrapidlyrecently,withanincreasingmomentumofeconomicrising.SosomeexpertspredictthatIndiawillbethethirdeconomicentityoftheworldby2050,whichwilljustbebehindChinaandtheUS.Withthisquestion,thispaperstartsfromthecharacteristicsofIndia,andanalyzesthoroughlyandsystemically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duringtherisingofitseconomy.
Keywords:risingofeconomy;promotingfactors;inhibitingfactors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