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着密 切的关系。本文从抓住契机,及时积累;品读课文,加强积累;多说多练,活用积累;激励评价,自主积累和课外拓 展,丰富积累等方面阐述了提高语言积累实效性的问题。 、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积累;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轻养学生热爱祖国语 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 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 语感,进而积累语言。同时,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 语言的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果他们的语言经验丰富,那么他们就能流畅地表情达意。因此 1.反复诵读,促进积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语言积累”走进课堂,让 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诵读记忆是语言 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发展语言。 积累的重要训练途径。因为语言的积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 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记忆。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 一、抓住契机。及时积累 学生通过背诵,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优美精妙历来是人们学习的 库存,并从诵读中领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存 典范,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 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使他们将终生受益。为了更好地让 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学习必须注意文化积累。而语言 他们积累,我会适当运用多媒体,设计趣味诵读游戏,读读议 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 议,再疑再议再读,最终落实为熟读成诵。基于集体授课的模 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教师作为先学者,自身的积累和引导对 式,就调动学生的兴致而言,笔者认为将比赛的方式巧妙地运 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言积 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很好的收效。比如:跟音响中的 累实效性,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范例进行适时的记忆、迁移、再 “老师”对比读,跟授课老师比读,跟同伴比读,小老师领头读, 创造,因此准确抓住时机,指点迷津,在关键处点拨,就能对学 擂台读,发现好词好句似的读……我经常把录音机带进课堂, 生进行启发顿悟。比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在复 录下孩子们集体的或个别的朗读,然后放给他们听,评议优劣 习引入这一环节时提了一个问题:小作者为什么决定和时间赛 处。我发现这真是常用不厌的兴奋剂,学生总是争着要“录音”。 跑?学生回答:“或许他已经懂得了时间宝贵……”我就抓住“或 如在《荷花》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 许”这个上节课出现的一个新词,马上表扬他会学以致用,一边 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时,提出问题: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 板书一边说:“今天老师教你们一个成语:学以致用。”学生觉得 么?学生回答“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 很有意思,马上动笔抄在自己的课本上。接着我又顺势根据学 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 生的回答教会了他们认识其他成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 状像个圆盘,大而美。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用 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传输我们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成 词的巧妙。当学生品读完课文后,提问:叶圣陶老爷爷把荷花写 语、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历代传诵的名言名句等,可以加强学 得如此美丽,你又会用什么词语来描写荷花呢?学生经过点拨, 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促进学 思维的火花在互相撞击中说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 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荷花、洁白无瑕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翩 翩起舞的荷花……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 二、品读课文。加强积累 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品味文本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 2.赏读回味,深化积累。张志公先生曾经形象地说过“阅读 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跳,获得与作者、 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 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 34 [作者简介】徐冬月,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屯桥小学教师。 刊f 彗 语文学刊 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 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 以往的阅读教学,常常是重“来”轻“回”,甚至是有“来”无 “回”,学生浅尝辄止只停留在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上,而 不能从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索语 言规律和技巧,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 表达思想内容的,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叙述和说明的方法,从 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学以致用。 回味与比较用语是指对文章经典语言,从炼字炼词的角度 体味语言的精妙,教师有意识地将文本中的经典语言推到学生 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 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 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灵活地运用语言积累。如在 《珍珠泉》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 积累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用“小导游”的 身份向同学介绍珍珠泉的景色,提醒他们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 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这样,学生兴 致盎然地向同学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活用了平时积累的素材。学生通 过多说多练,吸收了别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的 面前,通过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配之以感情朗 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皆出于我心,懂得这样用语的神 韵。例如有教师在《劳动的开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回味 到挑煤的艰辛,教师出示了一系列语言让学生品读。其中有一 组比较: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 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来歇一歇。 (2)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 到左肩,移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 歇。 教师先请学生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 了。 师:那么,你们觉得能说成移来换去吗?联系句子想想为什 么? 生:不能,因为作者挑不动煤,也不是一下子就挑不动的。 “换”说明还有些力气,“移”是力气已经不大有了,所以到后来, 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 一个“换来移去”,作者吴运铎把煤担压得肩膀越来越吃不 住劲的过程描述得十分传神。而通过与“移来换去”比较回味, 把作者的艰辛历程强烈而直白地表现出来。学生不仅能够感受 到吴运铎挑煤的艰辛,更体味到语言的魅力,简单的两个字不 仅表达清晰,而且意味深长,既展示了一个过程,也引发了诸多 联想。所以笔者以为,回味比较其实是对语言的一种反思,一种 站在语言之外看语言的方式。通过比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 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现而出。在课堂 教学中,比较的运用,还能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 形象的魅力,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通过比较,还能极大地 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玩味兴趣,探索语言的运用方式,从 而催生对母语的深厚情感。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 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 中读,反复诵读,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读 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材料。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好词佳句的品 析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 三、多说多练。活用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 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成功片段,是 积累。 四、激励评价。自主积累 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再单单是 一个等级,一个分数,是要在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和关爱的基 础上,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学生的潜 能和特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 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组织教学,开 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积累。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 现在语言、情态、行为上。在语言方面,教师可这样说:“你真会 运用”、“你真能干,能通过课外的学习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你真有见解”、“你很善于思考”;在情态方面,如教师信任的眼 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手势等;在行为方面,如抚摸、拉手、鼓 掌、奖励等形式。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仅使发言者主动 参与,而且能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使学生的思维 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 实践活动中来,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积累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教师不能把学生局限于窄小的教学空间和有限的校园 天地,而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 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 察生活,乐于积累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 实践中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 佳句、名言、成语等,随时留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谚语、 歇后语、广告词、电影戏剧的精彩片断等,把它们记录到积累 本中。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积累的语言越来越丰富,在与人们 交谈中畅所欲言,表现出色;写起文章来,就能挥洒自如地表 情达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丰富 的语言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让学生在今后语 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积累的过程中得到提 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0 o 、c)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