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兴善寺天王殿的建筑分析

大兴善寺天王殿的建筑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大兴善寺天王殿的建筑分析

【摘要】:古建筑特别是古代寺庙,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因此,笔者通过到西安大兴善寺实地勘察其正殿——天王殿,从而对其建筑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以领略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和精华。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而在众多寺庙中,天王殿作为正殿成为了寺庙建筑结构特点的经典.

【关键词】:大兴善寺、天王殿、寺庙建筑

一、历史背景

大兴善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小寨。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5年)。隋唐时是国立译经场,是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尊为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寺庙已经不复过去繁荣。经过近年来重建。已有五殿(山门殿、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菩萨殿)、二堂(说法堂、罗汉堂)、一院(佛学院)、一楼(藏经楼)的佛教建筑群。同时在东西两厢修建亭、廊、阁,建有佛教宾馆、素餐馆、大茶坊等配套建筑。寺藏珍宝宋代木雕千手观音菩萨像已于中被毁。

天王殿是山门后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宇,内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弥勒佛,为明代托纱金装,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

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兴善寺中所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 \"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 \" 。故传说为弥勒化身,后人塑像供奉。

东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握蛇,职顺。

在弥勒菩萨造像后方则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韦驮尊天菩萨,现存造像为明代木雕,是二十诸天中地位最显赫的天神之一,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因护卫佛祖有功成为寺庙的守护神,其形象如同中国古代的将军,戴头盔,穿金甲,手执法器金刚杵,威风凛凛。韦驮菩萨的姿势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笔挺直立;另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前者表示该寺庙为十方丛林接待寺,后者则是表示该寺不接待寄宿僧人。

二、大兴善寺天王殿的建筑特色

首先天王殿作为整座大兴善寺的第一正殿,其地位尤为突出,因此它的建筑结构也是集中了中国众多寺庙的典型特点.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 高,五开间,殿通面宽22米,通进梁16米。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

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俗称九脊顶。宫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其次,天王殿屋架外观为面阔七间的重檐歇山屋面。靠纵横两个方向的梁枋交结,然后在相应的位置上,灵活设立桐柱便实现了对角梁的支顶。除两侧的厦头梁架及梢间夯土墙外,殿身中段按左右中轴对称的原则设4对、共8榀梁架。若按宋代《营造法式》中表现的“殿堂”与“厅堂”结构特点论,就整体结构方式而言,表现出倾向“厅堂式”构架的特征,内柱升高、柱位灵活、各榀梁架之间相对;但从各榀梁架内部考察,又不完全是“厅堂式”构架的组合,还有诸如部分内柱同高、柱头止于大梁之下而不是随举高直抵檩底、构件按材栔规律层叠等类似“殿堂式”构架的做法。这些做法都需要加以仔细的分析,不宜仅以基于宋代文献整理出的“殿堂”与“厅堂”结构特征,过于概括地对天王殿构架进行简单的归类定性。否则,将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细节,也可能会犯“以后代证前代”的逻辑错误。再者,《营造法式》中“殿堂”与“厅堂”的区分意义主要在于界定建筑物等级及其用材等相应经济指标的高低,在实物分析中似不天王殿的柱子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大殿由横八纵六根的柱组成的柱网支撑起来。在中国的木构架建筑中,柱作为整个建筑的对地面的传力结构,而墙本身是不受力的,因而其形式较为多样,可做系列装饰性布置。柱础为石制,有大斗形和圆柱状;柱身呈圆柱状,据资历料它是采用中间粗、上卞略细的棱形柱体为支撑,显得特别刚劲灵巧,与隋唐时代的直柱支撑迥然不同。不过目测外观它直径似乎并无大的变化,无相应雕刻装饰,应该未受外来之风影响。

提之古代建筑,不得不说的就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也一直是我对木构建筑一个感兴趣的重点之一,在天王殿中作为重要建筑元素出现,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出挑

的屋檐是古建筑外观上的一大特点,出挑长度可达三米,这种特点如无斗拱传力支撑根本难以实现。因而它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传力构件;二是增加建筑造型的美观;三是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模数。

斗拱在两汉时期就已出现成形,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有单拱或重拱;有出跳三四。从天王殿中柱头的外观上看,它属于二层的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二升斗拱受力及作用都不是太合理,所以用得不多,现存斗拱也多为一斗三升式的。两汉时对转角斗拱的处理似乎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法。而看左图角檐处的斗拱处理已相当自然,若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建,那么证明当时对转角斗拱的处理已经相对成熟。它只是在转角45度角的位置从内面伸出一根悬臂,并在第一层斗拱里增加一个承接部件托住那根悬臂,这悬臂正好也托住纵横梁的交接部位。从以上斗拱的受力分析看,各梁的受力均传给斗拱,再由拱传向柱子传向地面。斗拱整体并没有多余装饰,这个特点很符合斗拱发展的历史。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最后,整座正殿的角檐也深深地吸引着我,飞翘而起的角檐宛若欲展翅而非的鸟儿,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尽管天王殿檐角弯曲并不明显,只是微微有点上翘,基本呈直线形,出檐深2.5米,但是依然具有它的灵动性。

三.小结:

1.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古代建筑,我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并对建筑的构造艺术以及装饰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 实践中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掌握了测绘的方法与技巧,并能快速的将建筑的重点把握住。

3. 通过制图,我们提高了徒手草图和墨线制图的技巧和能力。

4. 通过对天王殿的测绘与调研,我们明确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建筑的认识。大兴善寺天王殿作为中国寺庙建筑中的典例,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部石刻的史书,在带给人们艺术和美的视觉享受时,更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沈福煦:《建筑历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刘徐杰:《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四库·子部·释家·释氏稽古略卷二·元魏[M].

[5]传世藏书·子库·佛典·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后周明帝修起寺诏[M]. 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3月。 [4]大藏经第五十册·史传部·续高僧传·卷二十三·上·释僧猛[M].

[6]传世藏书·子库·佛典·广弘明集·魏书·释老志[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年3月。

[7]传世藏书·子库·佛典·广弘明集·卷十·辩惑篇第二之六[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