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 课题内涵概要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 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 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 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 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 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 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 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 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 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预习 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 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
(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 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 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 解决该难点。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 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 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 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 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 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 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 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 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 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 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 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 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 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 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 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 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 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 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 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 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 习
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 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 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