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我心中埋藏了很久的一个词,从我走入教学岗位十几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几十节了,今天——参加完市级创新课更是深有体会。把我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果能对年轻教师有所帮助,避免走我所走过的弯路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薛树霞老师说:吴红这两年为什么进步这么快?
在我工作了近十年,感觉专业课已经达到了一个层次,优质课也曾经在省里获奖,好像没什么发展潜力了,有点沾沾自喜。就在自己原地踏步的时候,一起进校的老师却跑在了前头,闲谈之间薛老师说了一句话:吴红为什么进步这么快?因为她不懒,什么活动都参加,创新课、优质课、公开课、论文评比等等,一次次的锻炼使得她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句不经意的话如醍醐灌顶,敲开了我继续努力的大门,我认识到差距是在惰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明白一个问题:努力工作和学习是个人能力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笔独得的财富。从此我积极参加各级公开课、撰写论文等,并连续三年参加校级创新课
孙明霞说:你上了一节好课?可创新点在哪里?
2000年学校举行了第一届创新课,我积极参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师生配合默契,课堂预设成功,教学环节紧扣,我有点洋洋得意。评课时孙主任说了一句话:你上了一节好课,可创新点在哪里?我一下愣住了:是啊,这只是一节优质课,而非创新课。从此我明白了:优质课是一节追求完美的课,而创新课是一节有“问题”的好课,重在创新,在优质课的基础上重在对教材的处理和传统教法的创新,是老师与学生的共鸣。
赵国强说:你的课就是用你手中的绳子牵着学生走!
在我参加第四届学校创新课之时,身上已明显少了自负,更多的是理性思维,抱着学习的态度请教听课老师时,赵校长一针见血:你设计的课已经有了新意,对教材把握也比较好,能驾驭课堂,但感觉是你设计好了一条路,用手中的绳子牵着学生走过,随时根据需要把学生拉回来,不是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恍然大悟,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口口声声转变教学观念却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抓住新课改的实质,学生变了、教材变了,我的步伐没有跟上。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有度、有序、有理,虽然每一个预设的环节的都在意料之中,但又引发新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是水到渠成的。如同一件标准尺寸的大衣,要求不同体型的学生穿上,全然不顾服装大小样式是否符合学生,而创新课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老师帮助修改。
乔层林说:一节课应该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乔老师说:明线是教材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等,暗线突出新课改的理念: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教育,也就是设计意图,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是讲授课本知识、突破重难点,重要的是知识背后体现的教与学的统一性。一节好课不是只停留在表层,更多的是暗线给人的启示。
吴红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今年教科研的主题”吴红说。我认为有能力的老师能站在高层对教科研的方向把握得很到位,听从他们的建议,有利于创新课暗线的设计。因为教科研的主题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的,也是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只有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才能及时把握新的教学
动态,只有全面审视每一节课才能全方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生物组说:形式不能代替内容
在试讲过程中,同组的老师不遗余力鼎力相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课的形式多样,学生活动较多,但忽略了知识的传授,教材的挖掘不到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待完善,等等。于是大家建议: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改为简单有效,将使用笨重的人体模型改为对照自己的身体,把制作小肠模型的实验删掉,将明线改为一连串的故事,把知识线索设计成板书……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加工,每一次评课都要否定或删减大部分内容,犹如待产婴儿:痛并快乐着!
很多老师说:让我来帮你!……
我说:创新课之我见
1、课的设计不拘泥于课本。课本内容可以调整、挖掘,吃透教材才能熟练运用教材。
2、注重实验的呈现形式:不是讲实验、做实验,而是设计实验、验证结论从而发现问题。并且实验是可以改进的。如《小肠绒毛的观察》我就比较了鸡、猪和羊的小肠,决定选择羊的小肠,并且一改课本纵剖观察的方式,把小肠反转过来套在小试管上,更容易看到绒毛和皱襞。
3、能做到与学生交融,有较好驾驭课堂能力。学生的课堂问题是不能预设的,如本节课“链接生活”环节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问题:人为什么会放屁?引起一阵哄笑。但站在生物学的角度上这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的资料中恰好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既解决了难题又让学生明白了查找资料的真正目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记得陶安泰老师在市优质课上有学生问到的温泉问题,他马上利用互联网查找了相关条目作了详细讲述,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六中的田昌凤老师在公开课之前也涉及好了一定框架,但实际授课时由于启发引导得好学生非常活跃的,临时改变了授课方式:由举手回答改为自由回答,形式上的放手导致学生思维的开阔,到下可仍意犹未尽,师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讲求“师道尊严”,让学生对你从尊重开始到佩服结束,你头上的“光环”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个人的魅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有的老师课上用发小橘子的方法引起学生的配合,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4、细节决定成败。如在讲课过程中的口头语往往会大煞风景:有一个老师爱用“我的、你的”等词,在讲人体系统生殖时,就出现了“你的”子宫的话语,令听课老师捧腹;语言要有抑扬顿挫,不能因为是理科不是语文就忽略了文字的推敲;教师的身体语言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方面:切忌不停的走动或不下讲台的做法;讲解要精炼,尽量不重复;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而不能总是“下一个问题是”。
5、要有良好的心境:具有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教学水平一定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否则,无论准备的多么充分,也有可能发挥失常。
6、简单才是成功的秘诀。有的老师在设计完成一节课时追求“高、大、全”使用教具多、方法多样,表面的热闹给学生一种错觉:我会做„„而不是我学到了„„
7、过分依赖课件,成为课件展示课,板书、结论甚至评价都用课件出示,这怎么会有创新呢?
一节好课老师如同长江的源头,学生的活动如同涓涓细流,汇成长江也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教师个人素质对这样一节课当然很重要,但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是经典的一句古话。教学绝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师之道。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如同蝉蜕一样,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一次质的飞跃。历练的过程更大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有了更多的宽容,心态更趋于平和。这是我从一个年轻懵懂的教师成长到今日的感悟,也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因为这是大家的智慧、是集体的精华,作为这样一个优秀教师群体的一分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得更好?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经过了一轮轮选拔和评课,而每一次我最满意的课也是正式参赛的课,因为这是又一次的脱胎换骨,参赛后的喜悦之情如凤凰涅磐,感觉一身轻松的背后是收获的巨大喜悦,尽管已有几日的不眠,尽管身心俱疲,仍然有一种动力支撑着我完成这样一篇感受:不是不吐不快,而是用这样一种形式来感谢每一个关心和支持我的同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