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574258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5.19
(21)申请号 201921795044.2(22)申请日 2019.10.23
(73)专利权人 西安中核核仪器有限公司
地址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
路108号
专利权人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72)发明人 刘月进 王超 李贵钦 汤丹杰
孙维泽 党柯 马盼盼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代理人 谭文琰(51)Int.Cl.
G08B 29/00(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5页
CN 210574258 U(54)实用新型名称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包括立杆、挡箱和第一钢丝绳,第一立杆上安装有第一电动摇轮和第二电动摇轮,第二立杆上安装有安装环和第三电动摇轮,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一电动摇轮内,其另一端固定在安装环上;挡箱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二电动摇轮内,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吊耳上;第三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三电动摇轮内,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吊耳上。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电动摇轮和安装环限位第一钢丝绳高度,进而限位挡箱高度,挡箱可以进行日常测试滚、爬入侵,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保障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
CN 21057425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杆(4)、第二立杆(5)、以及设置在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之间且供挡箱(7)滑移的第一钢丝绳(6),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设置在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波束(21)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1),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2),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形成微波束(3),第一钢丝绳(6)穿过微波束(3)、第一电波束(21)或第二电波束(22),第一立杆(4)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一电动摇轮(18)和第二电动摇轮(24),第二立杆(5)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安装环(23)和第三电动摇轮(26),第一钢丝绳(6)的一端卷绕在第一电动摇轮(18)内,第一钢丝绳(6)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环(23)上,挡箱(7)朝向第一立杆(4)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吊耳(28),挡箱(7)朝向第二立杆(5)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吊耳(29),第二钢丝绳(25)的一端卷绕在第二电动摇轮(24)内,第二钢丝绳(2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吊耳(28)上,第三钢丝绳(27)的一端卷绕在第三电动摇轮(26)内,第三钢丝绳(27)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吊耳(29)上,挡箱(7)的顶板通过悬吊线(31)与套环(30)连接,套环(30)套设在第一钢丝绳(6)位于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23)之间的绳段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摇轮(18)通过第一抱箍(12)安装在第一立杆(4)上,第二电动摇轮(24)通过第三抱箍(16)安装在第一立杆(4)上且位于第一电动摇轮(18)下侧;安装环(23)通过第二抱箍(15)安装在第二立杆(5)上,第三电动摇轮(26)通过第四抱箍(17)安装在第二立杆(5)上且位于安装环(23)下侧。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箍(12)和第二抱箍(15)等高,第三抱箍(16)和第四抱箍(17)等高。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之间的间距大于微波束(3)的最大探测宽度。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的结构相同,第一立杆(4)包括多根连杆(8),连杆(8)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杆(8)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嵌螺纹孔,相邻两个连杆(8)通过连接杆件(9)连接,连接杆件(9)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8)外螺纹配合的内嵌螺纹孔,连接杆件(9)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杆(8)内嵌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连杆(8)和连接杆件(9)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刻度。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4)中最底端的连杆(8)通过第一立杆底座(10)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二立杆(5)中最底端的连杆(8)通过第二立杆底座(11)固定在地面上。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底座(10)和第二立杆底座(11)内均设置有内螺纹,第一立杆底座(10)与第一立杆(4)中最底端的连杆(8)外螺纹配合,第二立杆底座(11)与第二立杆(5)中最底端的连杆(8) 外螺纹配合。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
2
CN 210574258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特征在于:所述挡箱(7)为立方体式挡箱,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长度为2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宽度为1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高度为10cm~20cm。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箱(7)内盛放有质量密度为1.0g/cm3~1.2g/cm3的液体。
3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1/6页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背景技术
[0002]核电站将安全放在首位,为了防止入侵等危害核电站安全的事件发生,核电站安装了实物保护系统,实物保护系统是采用探测、延迟及反应的技术和能力,阻止破坏核设施的行为和防止盗窃、抢劫或非法转移核材料活动的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出入口控制系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保通讯系统、安保照明系统及集成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是整个实物保护技防系统的外围系统,用于防范、探测、阻止、监视各种敌对入侵,对于外界非法入侵的防范,首先始于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它是防止外界入侵的关键所在,其目标是能尽早探知外界入侵,为响应措施赢得更多的响应时间,其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是探测核电站内是否有人侵入的重要感应仪器,具有探测区域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为了确保多普勒微波探测器的有效性,按照《核设施实物保护》、《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等要求,需要对多普勒微波探测器进行定期功能测试。现有的测试方式仅对保护区的低位进行测试,测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设计新颖合理,利用第一电动摇轮和安装环限位第一钢丝绳高度,进而限位挡箱高度,挡箱可以进行日常测试滚、爬入侵,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提高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试验水平,保障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便于推广使用。[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以及设置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且供挡箱滑移的第一钢丝绳,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设置在微波探测发射器和微波探测接收器之间,微波探测发射器和微波探测接收器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第一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一电波束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第二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二电波束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微波探测发射器和微波探测接收器之间形成微波束,第一钢丝绳穿过微波束、第一电波束或第二电波束,第一立杆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一电动摇轮和第二电动摇轮,第二立杆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安装环和第三电动摇轮,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一电动摇轮内,第一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环上,挡箱朝向第一立杆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吊耳,挡箱朝向第二立杆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吊耳,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二电动摇轮内,第二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吊耳上,第三钢丝绳的一端卷绕在第三电动摇轮内,第三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吊耳上,挡箱的顶板通过悬吊线与套环连接,套环套设在第一钢丝绳位于第一电动摇轮和安装环之
4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2/6页
间的绳段上。
[0005]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摇轮通过第一抱箍安装在第一立杆上,第二电动摇轮通过第三抱箍安装在第一立杆上且位于第一电动摇轮下侧;安装环通过第二抱箍安装在第二立杆上,第三电动摇轮通过第四抱箍安装在第二立杆上且位于安装环下侧。[0006]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等高,第三抱箍和第四抱箍等高。[0007]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的间距大于微波束的最大探测宽度。[0008]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结构相同,第一立杆包括多根连杆,连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嵌螺纹孔,相邻两个连杆通过连接杆件连接,连接杆件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外螺纹配合的内嵌螺纹孔,连接杆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杆内嵌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连杆和连接杆件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刻度。[0009]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中最底端的连杆通过第一立杆底座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二立杆中最底端的连杆通过第二立杆底座固定在地面上。
[0010]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底座和第二立杆底座内均设置有内螺纹,第一立杆底座与第一立杆中最底端的连杆外螺纹配合,第二立杆底座与第二立杆中最底端的连杆外螺纹配合。[0011]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箱为立方体式挡箱,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长度为2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宽度为1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高度为10cm~20cm。[0012]上述的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箱内盛放有质量密度为1.0g/cm3~1.2g/cm3的液体。[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00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挡箱对微波探测发射器和微波探测接收器之间形成的微波束进行阻挡测试,挡箱采用立体结构,即挡箱具有长宽高,测试过程中无论挡箱怎么转动或移动,均可阻挡微波束;微波探测发射器和微波探测接收器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第一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一电波束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第二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二电波束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利用第一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一电波束填补微波探测发射器周围微波束的缺失,利用第二多普勒探测器发出的第二电波束填补微波探测接收器周围微波束的缺失,实现多普勒、微波探测器有效测试,便于推广使用。
[00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电动摇轮安装在第一立杆上,同时通过将安装环安装在第二立杆上,测试不同高度的波束时,第一电动摇轮和安装环随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的位置调节而调节,满足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的同时,减少安装调节操作,使用简捷,可靠稳定,效果好。[0016]3、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第一钢丝绳的高度,进而限位挡箱的高度,满足对保护区
5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3/6页
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同时第一电动摇轮和第二电动摇轮之间的间距、以及安装环和第三电动摇轮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保证对挡箱的便捷拉移,第二电动摇轮和第三电动摇轮不同时工作,而选择交替工作,实现挡箱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往复移动,模拟日常测试滚、爬入侵,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模拟测试,便于推广使用。[0017]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动摇轮、第二电动摇轮和第三电动摇轮均采用电动摇轮,避免人工手摇操作,省时省力。[00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利用第一电动摇轮和安装环限位第一钢丝绳高度,进而限位挡箱高度,挡箱可以进行日常测试滚、爬入侵,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提高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多普勒、微波探测器定期试验水平,保障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便于推广使用。[001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始使用状态俯视图。[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俯视图。[0022]图3为图2的左视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箱位于低位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箱位于非低位的结构示意图。[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微波探测发射器; 2—微波探测接收器;[0027]3—微波束; 4—第一立杆; 5—第二立杆;[0028]6—第一钢丝绳; 7—挡箱; 8—连杆;[0029]9—连接杆件; 10—第一立杆底座; 11—第二立杆底座;[0030]12—第一抱箍; 13—第一多普勒探测器;[0031]14—第二多普勒探测器; 15—第二抱箍;[0032]16—第三抱箍; 17—第四抱箍; 18—第一电动摇轮;[0033]20—第一转轴; 21—第一电波束; 22—第二电波束;[0034]23—安装环; 24—第二电动摇轮; 25—第二钢丝绳;[0035]26—第三电动摇轮; 27—第三钢丝绳; 28—第一吊耳;[0036]29—第二吊耳; 30—套环; 31—悬吊线。具体实施方式
[003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立杆4、第二立杆5、以及设置在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之间且供挡箱7滑移的第一钢丝绳6,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设置在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波束21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1,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2,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形成微波束3,第一钢丝绳6穿过微波束3、第一电波束21或第二电波束22,第一立杆4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一电动摇轮18和第二电动摇轮24,第
6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4/6页
二立杆5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安装环23和第三电动摇轮26,第一钢丝绳6的一端卷绕在第一电动摇轮18内,第一钢丝绳6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环23上,挡箱7朝向第一立杆4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吊耳28,挡箱7朝向第二立杆5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吊耳29,第二钢丝绳25的一端卷绕在第二电动摇轮24内,第二钢丝绳2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吊耳28上,第三钢丝绳27的一端卷绕在第三电动摇轮26内,第三钢丝绳27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吊耳29上,挡箱7的顶板通过悬吊线31与套环30连接,套环30套设在第一钢丝绳6位于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23之间的绳段上。[0038]本实施例中,所述挡箱7为立方体式挡箱,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长度为2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宽度为10cm~30cm;所述立方体式挡箱的高度为10cm~20cm。[0039]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挡箱7对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形成的微波束3进行阻挡测试,挡箱7采用立体结构,即挡箱7具有长宽高,测试过程中无论挡箱7怎么转动或移动,均可阻挡微波束3;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波束21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1,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2,利用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波束21填补微波探测发射器1周围微波束3的缺失,利用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填补微波探测接收器2周围微波束3的缺失,实现多普勒、微波探测器有效测试;通过将第一电动摇轮18安装在第一立杆4上,同时通过将安装环安装在第二立杆5上,测试不同高度的波束时,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随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的位置调节而调节,满足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的同时,减少安装调节操作,使用简捷,可靠稳定,效果好;通过限位第一钢丝绳6的高度,进而限位挡箱7的高度,满足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同时第一电动摇轮18和第二电动摇轮24之间的间距、以及安装环和第三电动摇轮26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保证对挡箱7的便捷拉移,第二电动摇轮24和第三电动摇轮26不同时工作,而选择交替工作,实现挡箱7在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往复移动,模拟日常测试滚、爬入侵,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模拟测试;第一电动摇轮18、第二电动摇轮24和第三电动摇轮26均采用电动摇轮,避免人工手摇操作,省时省力。[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动摇轮18通过第一抱箍12安装在第一立杆4上,第二电动摇轮24通过第三抱箍16安装在第一立杆4上且位于第一电动摇轮18下侧;安装环23通过第二抱箍15安装在第二立杆5上,第三电动摇轮26通过第四抱箍17安装在第二立杆5上且位于安装环23下侧。
[004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动摇轮18、第二电动摇轮24、安装环23和第三电动摇轮26均通过抱箍安装在立杆上,抱箍松卸时操作简单,便于沿立杆长度方向滑移,抱箍紧固时,同样操作简单,单人即可操作,且紧固效果好。[004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抱箍12和第二抱箍15等高,第三抱箍16和第四抱箍17等高。[0043]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第一抱箍12和第二抱箍15等高,第三抱箍16和第四抱箍17等高的目的是使挡箱7直接穿越保护区,且实际安装使用时,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的连线与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的连线垂直,挡箱7直接穿越保护区属于最有效的测试方式,若挡箱7斜向穿越保护区,增加报警风险。[004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之间的间距大于微波束3的最大探测宽
7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5/6页
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之间的间距大于微波束3的最大探测宽度
的目的是保证测试工作全面进行,避免测试工作存在遗漏。[004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的结构相同,第一立杆4包括多根连杆8,连杆8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杆8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嵌螺纹孔,相邻两个连杆8通过连接杆件9连接,连接杆件9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杆8外螺纹配合的内嵌螺纹孔,连接杆件9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杆8内嵌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连杆8和连接杆件9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刻度。[004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均由多根连杆8组装而成,实现现场组装,便于搬运;连杆8和连接杆件9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刻度可以快速实现第一抱箍12和第二抱箍15的等高、以及第三抱箍16和第四抱箍17的等高安装。[004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4中最底端的连杆8通过第一立杆底座10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二立杆5中最底端的连杆8通过第二立杆底座11固定在地面上。[004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底座10和第二立杆底座11内均设置有内螺纹,第一立杆底座10与第一立杆4中最底端的连杆8外螺纹配合,第二立杆底座11与第二立杆5中最底端的连杆8外螺纹配合。[0050]本实施例中,所述挡箱7内盛放有质量密度为1.0g/cm3~1.2g/cm3的液体,液体密度接近人体质量密度,便于模拟人体通行。[005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根据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之间的不同位置,逐一进行测试,以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形成的保护区最大宽度位置为例,将第一立杆4和第二立杆5安装在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形成的保护区最大宽度外,将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23安装在立杆的低位,使挡箱7接近地面,模拟人爬行,且挡箱7与地面的间距不足以使一个人爬过,此时,第二电动摇轮24安装在第一电动摇轮18下侧,第三电动摇轮安装在安装环23下侧,当挡箱7位于第一立杆4的一侧时,第二钢丝绳25保持松弛状态,通过第三电动摇轮26转动,卷绕第三钢丝绳27将挡箱7拉至第二立杆5的一侧,过程中,微波探测接收器2接收的微波束3的数量减少,则触发报警系统,实现微波探测器测试,若没有触发报警系统,则微波探测器失效,同样的,当挡箱7位于第二立杆5的一侧时,第三钢丝绳27保持松弛状态,通过第二电动摇轮24转动,卷绕第二钢丝绳25将挡箱7拉至第一立杆4的一侧,过程中,微波探测接收器2接收的微波束3的数量减少,则触发报警系统,实现微波探测器测试,若没有触发报警系统,则微波探测器失效。[0052]如图5所示,调节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23在立杆上的安装高度,使挡箱7升高,模拟人滚动或高空飞跃,同时,第二电动摇轮24和第三电动摇轮26的位置跟随第一电动摇轮18和安装环23的位置同步升高,但是第二电动摇轮24实时位于第一电动摇轮18下侧,第三电动摇轮26实时位于安装环23下侧,测试过程与挡箱7位于低位的过程一致,可以对保护区的低、中、高全部位进行测试,提高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中微波探测器定期试验水平,保障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0053]实际保护中,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所在位置处存在检测盲区,微波探测发射器1和微波探测接收器2的连线上设置有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和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波束21朝向微波探测发射器1,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朝向微波探测接收器2,利用第一多普勒探测器13发出的第一电
8
[0045]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6/6页
波束21填补微波探测发射器1周围微波束3的缺失,利用第二多普勒探测器14发出的第二电波束22填补微波探测接收器2周围微波束3的缺失,实现多普勒、微波探测器有效测试。[005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9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附 图
1/5页
图1
10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附 图
2/5页
图2
11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附 图
3/5页
图3
12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附 图
4/5页
图4
13
CN 210574258 U
说 明 书 附 图
5/5页
图5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