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8卷第1期2020年1月

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Vol.38No.1January2020

经济·管理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

祝 群1,梁添勇2,陈艳声1,刘润榕3

(1.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2.龙岩市农业学校 福建龙岩 364000;

3.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新常态下,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亟待依托新业态寻求新的增长点。龙岩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研究其经济发展现状,探索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需通过科技创新助推实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科技与金融创新有效结合,提供资金支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龙岩市;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20)01-0109-09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新常态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速放慢,亟待依托新业态寻求新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由粗放型发展转为集约型发展。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深受关注。国务院于2007年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出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为该类地区转型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和路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三五”时期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可见,科技创新在助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日益突显。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开始了对于创新的研究。创新一开始由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认为创新相当于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创新的定性问题、创新的技术变迁、创新扩散等关于创新需求拉动的研究,如SCHMOOKLER[1]提出了技术创新来源于需求拉动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创新的研究重点转向合作与技术革新等方面,例如ABERNATHY等[2]将创新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联系的AU创新过程,以及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DOSI[3]的主要观点是创新与经济变量的关系,认为需求要主导创新。20世纪90年代之后,创新的研究重点围绕国家创新系统[4],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核心在于消除技术流动障碍[5]。进入21世纪之后,跨学科融合研究成为主流,内生增长理论有了新的发展[6],在熊彼得的创新思想基础上,出现创新、资本积累、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二次创新等毁灭性框架的研究,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性成果。

国内关于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资源型经济的主要现象:如贸易条件恶化、

 收稿日期:2019-09-12     Doi:10.16813/j.cnki.cn35-1286/g4.2020.01.016人,龙岩市农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助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2018R0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面打嬴扶贫攻坚战背景下的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与策略组合研究”(19YJA790034);龙岩学院项目“结构化模型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LB2018006)。

作者简介:祝群,女,四川广安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资源经济。梁添勇,男,福建武平

109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经济·管理资源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预算困境、非理性消费、产业结构问题等,如张复明等[7]认为资源富裕区域容易形成对经济要素特殊的吸纳效应,并且资源部门的扩张产生的沉淀成本是造成资源优势陷阱的原因之一。(2)资源型经济的主要症结,如“高地”经济现象、外部不经济、经济脆弱性等问题。(3)资源型地区转型思路,如张复明[8]认为应该采用体制安排、投资策略、技术途径、产业布局等方式进行调整。(4)资源型地区的创新驱动转型思路,人力资本积累、文化创新、政府创新、技术创新,如孙晓芳[9]特别提到人力资本和体系创新。而郭丕斌等[10]进一步提出使用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对于资源型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人们的主流观点是资源型经济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挤出作用。邵帅等[11]实证考察了“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利用我国地级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得出资源型产业通过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私营经济、外资投入的挤出效应,削弱制造业发展的“荷兰病”效应及制度弱化效应,使资源诅咒效应发生。孙毅[12]从供求视角阐释了以山西省为例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进行检验,得出供求两方面都存在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通过将煤炭行业获取高额租金收益转化为技术创新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山西经济转型。

技术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方面,主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安虎森等[13]认为技术创新有利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区域之间差距的收敛,当技术创新率超过资源衰减率的时候可以破解资源诅咒。郭丕斌等[10]主张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程淑云等[14]认为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创新可以影响需求,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内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资源型经济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龙岩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助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证的支撑。研究龙岩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其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龙岩市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属资源型地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龙岩市,属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①龙岩市(通称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势上,龙岩市整体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现辖两区一市和四县,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309万。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七个县森林、旅游和水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中现已探明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上杭紫金山金矿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金矿,稀土矿远景储量占全省60%以上,东宫下高岭土矿是全国十大特大型高岭土矿之一,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15]这些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为龙岩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1.龙岩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一)龙岩市经济转型现状分析

“十二五”以来,龙岩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明显增长。2015年(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龙岩是福建少有的资源富集区,有丰富的矿产、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福建省共有三个地级行政区

26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5.77亿美元,均比2010年明显提高。人均GDP力均呈现良好增长趋势[16]。龙岩市近年国民经济指标,见表1。

全市GDP总量达1738亿元,年均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达124.6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3.88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6.69万元,年均增长10.6%。2016、2017年和2018年综合经济实

表1 龙岩市近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项  目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

单位亿元元

2010年990.0938795.00

2015年1738.4966865.00

2016年1895.6772354.00

2017年2153.1381713.00

2018年2393.3090655.00

110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续表)

项  目工农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亿元亿元

2010年1490.91163.3266.75

2015年2324.39269.81124.61

2016年2609.85266.07131.41

2017年2899.99274.24138.75

经济·管理2018年

缺296.80151.27

近年来,龙岩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不断优化,效益逐步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GDP达到23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三大产业增加值结构10.2∶47.9∶41.9,人均GDP为90655元(约合13185美元)②,比上年增长7.4%。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福建省2016—2018年各城市GDP情况,见表2。

表2 福建省2016—2018年各城市GDP情况表[17]

城 市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福建省

2016年6684.796197.643861.743125.351895.671860.821823.431600.291457.7428519.15

2017年7547.837085.524351.723528.532153.132102.642024.661756.261620.5432182.09

2018年8467.987856.814791.413947.632393.302353.722242.411942.801792.5135804.04

单位:亿元

2018比2017的增速/%

12.1910.8910.1011.8811.1511.9410.7510.6210.6111.25

1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7%。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9%、17.9%、24.0%、3.5%。[18]以上数据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还是比较高,龙岩经济发展属于要素驱动,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依旧很强。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产业优势突出

龙岩市工业经济增长长期依靠资源类、初级原材料等为主的重工业行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但经济发展

2018年龙岩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83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

形势不断变化,社会对生态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单靠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支撑地方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龙岩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养新兴产业,挖掘生物医药、光电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2005年,龙岩市大力培育“10+3”产业,烟草、机械、钢铁、铜、煤炭、纺织、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11个重点工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2014年,提出“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机械、有色金属、能源精化、烟草、建材、纺织、不锈钢及特钢、光电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九大工业重点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积极培育发展“365”产业,培育千亿产业集群、百亿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以有色金属、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烟草、能源精化、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五个重点产业,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两个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2017年,九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8.46亿元,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6.6%。同时,以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信息化产品等制造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12—2017年产值年均增速为25.4%。

(二)科技创新助推龙岩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龙岩市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发展、支持闽西原中央苏区发展和“新古田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成效。

111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1.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经济·管理龙岩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深

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龙岩建设的若干意见》《龙岩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龙岩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等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实施了全省首个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及多项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2016年通过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通过实施两大工程、创新引才模式、政策加码和服务保障,加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为龙岩发展提供坚强智力保证和有力人才支撑。

2.突出企业主体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不仅是研究开发主体,也是创新利益分配主体。龙岩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意识

不断增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辅导,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指导,为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起到了良好指引作用。举办培训辅导班、组建科技重点企业库,同时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审查形式,在全省率先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企业形式审查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审查通过率。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9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2家。

报材料形式审查通过率从原来的52%提高到100%。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

3.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益凸显

龙岩市不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6年,龙净

环保和紫金矿业公司跻身全国首批1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龙岩市科技创业园成为福建省三明、南平、宁德、龙岩等山区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截至2017年,龙岩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34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8.8%;7.7%。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87.48亿元,年均增长18.6%。

R&D经费投入32.41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97%,年均增长30.7%;R&D占GDP比重1.505%,比增

创新投入以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表征,创新产出以专利授予数量与其组成结构来表征。龙岩

市R&D投入逐年增长,五年来增长了近7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逐年增长,2013—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重,见表3。

表3 2013—2018年龙岩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重

项  目        研发(R&D)投入GDP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单位亿元亿元%

 2013年

18.521480.711.251

 2014年

20.641621.581.273

 2015年

25.141738.491.446

 2016年

30.091895.671.587

 2017年

32.412153.131.505

 2018年

40.502393.301.629

专利产出稳步增加,专利申请及有效发明专利数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9.76%。2013—2018年专利申请及有效发明专利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情况,见表4。

表4 2013—2018年龙岩市全社会专利申请及有效发明专利情况表

项   目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有效发明专利数

单位件件件

2013年1121277233

2014年1274336320

2015年1242316442

2016年1841477597

2017年19654631020

2018年20895111393

112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经济·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益有较大进步。龙岩市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技术交易市场繁荣。建立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龙岩分中心,2家单位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望诚电子等企业以成果购买、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运用科技成果。2017年受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1项,合同交易额达6.37亿元,技术交易额达4.22亿元,为登记企业获免税优惠5000多万元。

4.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不断涌现

龙岩市重视人才引进。“十二五”期间,大力对接市外高校院所,与清华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科研院

所合作共建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2017年制定《龙岩市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九条措施》,2018年出台《龙岩市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有力促进本市传统机械产业与智能制造、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精、专、特的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和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99家,与“十二五”末相129家。[19]实施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和人才强市战略,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

比,分别比增100%和154%;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仅2018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二、科技创新助推龙岩市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龙岩市科技创新有较大进步,创新指标排名居全省山区市前列,但福建省科技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州、厦门和泉州,相比之下,龙岩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仍面临多重困境。

(一)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基础薄弱,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过去,龙岩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和简单技术就能实现产量快速提升,但一定程度导致资源型、原材料型传统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意识不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发展路径,自主研发与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深层次问题还比较突出,极易受到“资源诅咒”的威胁,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重视度不够从而被“挤出”,形成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聚集度不高,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能源消耗偏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同时重特大、高附加值项目较少,龙头企业不多,企业整体层次偏低,对产品深加工不够,同质化竞争较突出。

科技创新环境是需要政府和创新主体共同搭建和维护的一个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社会和商业环境。龙岩工业化、城市化尚在发展之中,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对人才吸引力还很不够,没法与国际国内发达先进地区(如美国、日本、德国、京、沪、深等地)相比,创新软环境和综合发展环境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亟需完善,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足

龙岩市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仍显不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创新治理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知识产权、技术权益为核心的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仍未形成;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技术市场发育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还较慢,中介服务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手段单一,难以向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例如,现有中介组织中缺乏直接围绕生产和创新开展的高端服务,如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风险投资、生产流程再造、供应链一体化设计等。

政府工作目标导向仍需改进,还习惯用传统方式抓经济,招商引资热情高,热衷于百亿级、千亿级规模扩张,对拿出上千亩地、优惠上亿上项目较易达成一致,城市建设改造上手笔很大,但对创新发展投入不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享受政策优惠。对于企业发展中的困难,职能部门往往通过下文件、上项目、给资金等方式来应对,政策性基金对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带动力不强、引导作用不明显,从而影响社会、企业、个人创新能力。

(三)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资源高端供给不足

龙岩市资源型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重视程度不够,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比例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13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产品不多,也缺乏保护专利的良好措施。从近年专利申请和批准数来看,批准数占申请数比52.4%,2018年情况有所好转,该比例为63.75%;但2018年发明专利获批数比例偏低,仅为5.11%,实用新型获批数比例最高,占比78.89%。2018年龙岩市专利受理、批准情况,见表5。

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少、研发创新力量薄弱是制约龙岩市科技企业发展的短板之一。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主流,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比例不高,截至2017年,龙岩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还不到20%,尚未形成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机制,企业高质量核心专利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产出的量和质都亟待提高,R&D投入强度较低,尽管近年R&D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仍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2017年龙岩、福建省和全国比例分别为1.505%、1.68%和2􀆰07%)。2017

全省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

经济·管理  表5 2018年龙岩市专利受理、批准情况

项  目申请专利数/项批准专利数/项

按类型分

发明891234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53683610

919732

合计71784576

例还不高。2017年专利批准数仅占申请数的

  表6 2017年福建省R&D经费投入情况

地区

R&D经费投入

/亿元543.09155.00142.3923.7820.6881.4244.6816.8032.4125.93

/%

/%

比上年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

19.526.621.010.718.213.117.28.87.732.7

1.682.183.271.160.971.081.251.031.511.45

1.62%,但仍低于2%,比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都低,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年,福建省R&D经费投入情况,见表6。2018年龙岩市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增长20%左右,达到

同时,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除新罗、上杭和武平之外,其他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比

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级孵化器至今尚未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总量较小、规模较小、比重偏低,总体层次不高、实力不强,创新引领能力、带动作用、产业支撑作用还不明显,没有形成带动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四)科技创新产出数量及转化率都不高,难以满足转型发展需求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创造及实现产品化、商业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龙岩市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率均偏低,产学研用脱节现象仍未根本改变。重要科技成果项目少,更不用说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并且真正实现产业转化的更少。主要原因是转化观念落后、转化应用技术成熟度低和政策支持力不足,科研机构游离于市场和企业之外,导致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产业化能力有限。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间面上合作多、深层次合作少,具体项目多、战略合作少,短期合作多、长期稳定合作少,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直接影响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五)科技创新人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相对缺乏,能带动学科发展、具备省内外领先水平的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短缺,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推动转型发展智力支撑不足。龙岩市每万人科技人才数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虽然加大了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一定程度缓解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同时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缺乏高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大多数均集中在科研院所、学校和医院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属于企业主导型的,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集中在企业,且集中程度都超过50%,如美国超过70%,日本高达76%;新兴工业化国114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家和地区的“四小龙”“四小虎”中的泰国比例最低,也达到了51.7%。

经济·管理三、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机制,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地方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在科技管理方面,应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发挥舆论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氛围,使人们尊重创新、重视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转型的实践经验,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休斯顿、日本北九州等资源型地区[20],结合龙岩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完善相关机制,深化经济、科技、政府治理、人才发展等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探索具有龙岩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完善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支撑保障力度,改革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坚持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以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获得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结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促进专利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提升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专利转化率。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动力和能力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当前,我国创新要素在向企业集聚,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贯彻落实《龙岩市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通过创新引领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成果应用主体。推动企业“高升强”,培育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小升高”,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壮大创新企业群;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六有”(指有研发、有团队、有高新产品、有专利、有设备、有制度)为目标,通过规范引导、科技创新、项目扶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姻、专利导航等途径,促进科技、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关键。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参与政府支持的技术研发

项目,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实施国有企业创新引领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创新活动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成果丰硕的企业,引领龙岩市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助推工程,选择一些具有创新力和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资源重组,使之成为创新型主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成长工程,使之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工程,壮大企业数量,做大产业规模。

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结合,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主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加速转化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

1.改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依靠科技创新对原有资源型同时又是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煤炭、矿产、高岭土等)进行产业改造,增加

其产品纵向发展深度,从而实现产业转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创新为支撑,推进其相关产业向市场主导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清洁低碳型、安全保障型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倒逼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发展、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实现行业内部的“良币驱逐劣币”。

2.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快、潜力大、爆发力强、附加值高,是引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

115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经济·管理必须做到:(1)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集聚优势力量,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攻克阻碍生长的技术难关,减少重点行业对外技术的依赖性。(2)开展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强化政策、研发平台、项目、园区、人才、产业化等一体化布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壮大机械制造、有色金属、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光电新材料、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能源与精化、烟草、农产品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利用龙岩丰富的森林资源,发挥相关产业较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发展基础及其较强的关联带动效应,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和户外木屋等林业特色产业。

3.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争取国家、省政府的支持,全面开展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创新驱动

发展,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1)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精准对接,策划一批“365”产业、“双培育”计划产业重点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尤其是高端创新资源供给,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转型发展。(2)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强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基础力量。深化与中科院、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重点围绕本地支柱产业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3)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按照“产学研用,关键在用、检验在用”要求,强化目标导向,完善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1.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投资调控手段,推动投资向投融资转变。坚持社会投资为主和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原则,完善政银

企合作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龙岩经济转型发展。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其结合力度,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探索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财产险、农业险等各险种的覆盖范围,形成多层次支持经济转型的资本市场体系。

2.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助推科技创新转型

科技创新投入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增长机制,逐年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科技投入总量增加。建立转型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投资、补助和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性产业和接续产业发展,培育一批能够展示本地区制造与服务优质形象的品牌与企业。二是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可采取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和风险保障等手段,调动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性,逐步形成金融机构融资和贷款为支撑、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复合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五)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转型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关键。制定并实施人才战略规划,发挥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作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服务于该地区转型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选拔、培养、引进懂科技又懂市场经济、能创新又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夯实转型发展的智力支撑,引进、支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实施“才智龙岩”高端人才聚集计划。

注释:

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按照资源开采周期,资源型城市具体分为四类: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其中成熟型城市141个中地级行政区66个,福建的这三个市都属于成熟型地级行政区。

②人均GDP按2018年12月31日外汇汇率1美元=6.8755人民币计算得来。

①全国目前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

116

科技创新推动龙岩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SchumpterJA.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M].Bost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4.

经济·管理MangementScience,1975(3):639-656.

[2]ABERNATHYN,UTTERBACKJM.DynamicModelofProcessandProductInnovation[J].Omega-internationalJournalof[3]DOSIG.TechnologicalAradigmsandTechnologicalTrajectories-ASuggestedInterpretationoftheDeterminantsand[4]LUNDVALLB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TowardsaTheoryofInnovationandInteractiveLearning[M].London:Printer[5]NELSONRR.NationalInnovationSystem:AConparativeAnalysis[M].Cambridge: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6]AGHIONP,HOWITTP.EndogenousGrowthTheory[M].Cambridge:MITPress,1997.

[7]张复明,景普秋.资源型经济的形成:自强机制与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17-130.[8]张复明.资源的优势陷阱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4):8-13.

DirectionsofTechnicalChange[J].ResearchPolicy,1986(11):147.Publishers,1995.

[J].煤炭经济研究,2011(1):25-31.2013(7):29-46.

[9]孙晓芳,景普秋,陈茜茜.资源依赖区域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为例[10]郭丕斌,周喜君,李丹,等.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11]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开发,内生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S2):112-123.[12]孙毅.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基于山西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21):142-145.[14]程淑云,吴秀菊.论资源型城市的科技进步[J].行政论坛,2000(5):44-45.[15]龙岩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龙岩概览[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8:前言.

[13]安虎森,MuhammadImran.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机理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7(2):100-106.

[16]主要年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龙岩统计年鉴-2019[EB/OL].[2019-08-20].http://lytjj.longyan.gov.cn/tjnj/2019/.

dz2019/index.htm.

[17]市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福建统计年鉴-2019[EB/OL].[2019-08-20].http://tjj.fujian.gov.cn/tongjinianjian/[18]龙岩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龙岩调查队.2018年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8-23].[19]佚名.实施创新驱动三年我市科技企业迅猛发展[EB/OL].(2019-02-13)[2019-08-23].http://kjj.longyan.gov.[20]光文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28-30.

http://lytjj.longyan.gov.cn/tjnj/2019/.

cn/zwgk/kjyw/201905/t20190531_1536060.htm.

〔责任编辑:张 强〕

CountermeasuresbySci-TechInnovationonPromoting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

DevelopmentofResource-basedRegions

ZHUQun1,LIANGTianyong2,CHENYansheng1,LIURunrong3

———aCaseStudyofLongyanCity

(1.LongyanUniversity,Longyan,Fujian364000,China;2.LongyanAgriculturalSchool,Longyan,Fujian364000,China;

somenewbusinessmodelstoseeknewgrowthpoints.Asatypicalresource-basedcity,it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statu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trytoexplorethepathsforthetechnologicaltransformationtopromote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Researchesshowthat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resource-basedregionsneedtobeenvironmentforinnovations;strengtheningthedominantpositionofenterprisesandstimulatinginnovations;fosteringneweconomicsecurity.

Abstract:Inthenewnormalstatus,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resource-basedareasurgentlyneedtorelyon

3.ShandongUniversityofArchitecture,Jinan,Shandong250101,China)

promotedthrough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nsforminggovernmentfunctions,improvingrelatedmechanisms,andcreatingagoodgrowthpointsandcreatingneweconomicdevelopmentengines;promotingtheeffectivecombinationoftechnologyandfinancialinnovationstoprovidefinancialsupport;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strengtheningthemarketbytalentsandprovideintellectual

Keywords::resource-basedregion;LongyanCity;technologicalinnovation;economictransformation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