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举制度

来源:筏尚旅游网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结束于1904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科举制度产生前官员的选取办法: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君主不能任意罢免。 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察举:由公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当地品德高尚和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对于被举荐的人才,有时皇帝要考试,成为“策问”。

征辟: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征,是皇帝聘请;辟,是官府聘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被选者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文帝为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代科举:

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着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考试合格被录取叫“及第”落榜叫“落第”,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考上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才能授予官职。 考中后的活动:

探花宴:新进士都要去杏园举行宴会,由两名帅哥去采集名花点缀盛宴,称为探花使者。 曲江会:宴会完毕之后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 题名会:随后到慈恩寺大雁塔下提名,以求流芳后世,即“雁塔题名”

宋代科举:

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对于考中进士的人再进行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名次。宋太祖将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可直接授官。

从南宋开始,称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从元代开始实行乡试(省考),会试(京考),殿试(殿考)三级考试。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以后即奉为定则。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