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 院 基础科学学院 专 业 新闻系 导 师 刘 杨 学 生 吴 迪 学 号 200911510222
2012年11月4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教研室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符合我校的有关规定。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论文 题目 浅谈“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变迁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同时,削弱“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目的为在面对网络传播虚拟性、信息传播快捷性以及“意见气候”的转换等特点,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意义: 随着第三次科技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发展也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继续迈进。传统媒体由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发展到现今的新媒体互动式的传播模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介的革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交互性、广博性、公开性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媒体的变革和传播渠道的创新,使得媒介与大众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式的关系。 在上述的媒介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络空间消失,而是借助网络民主的假衣!以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着。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变迁,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受众的言论自由权得到充分保证,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 2.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1.1 “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过程 2.1.2 “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 2.1.3 “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2.2 “沉默的螺旋”的研究与评价 2.2.1 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同的见解 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意义 3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的局限 3.1 网络传播环境 3.1.1 网络媒体的普遍性 3.1.2 网络媒体的平等性 3.1.3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 3.2 “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的制约 3.2.1 互联网的虚拟性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的挑战 3.2.2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媒介控制的挑战 3.2.3 “意见气候”的转换对“沉默螺旋”的挑战 4 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4.1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 4.2 当下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4.2.1 一种模式 4.2.2 两种途径 4.3 “反沉默螺旋”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网络的匿名性
4.3.2 网络的交互性 4.3.3 网络传播方式的变化 4.3.4 从众心理的弱化 4.3.5 中坚分子的力量 5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延续 5.1 网络中个体的孤独恐惧感依然存在 5.2 网络中群体压力仍未消失 5.3 网络中从众现象仍然存在 5.4 网络的形成机制不变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录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进度安排 论文研究思路: 1.确定选题:2012年10月确定选题,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对网络传播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构成威胁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在网络传播中的变迁。 2.查找相关资料:查找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的资料,通过论文、期刊、书籍来了解时代特征和影响及意义。 3.按照自己确定的论文研究方法实施论文的写作,并对其进行修改定稿。 论文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 2.跨学科研究法:通过借鉴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从整体上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网络传播和传统传播的特点进行对比,结合受众心理,对“沉默的螺”理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4.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在研究时注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论文研究进度: 1.2012.10.15—2012.11.4,确定论文题目,完成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2012.11.4—2013.03,调研。 3.2013.03.15—2013.04,完成论文初稿,请导师审查。修改完善论文、定稿。 4.2013.06,准备论文答辩。
四、论文参考文献 [1] Ernst Cassirer. Language and myth[M]. New York, 1946 [2] 郑超然. 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汪碧芬、吴英. 网络空间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17-20 [4] 姚珺. 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286-288 [5]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7] 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J] . 当代传播, 1999, (4) [8] 陈力丹.学——导向研究[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9] Elisabeth N.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93. [10] Sort J, Williams E, Christie B.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 London: Wiley.,1976. [11] 刘建明.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 现代传播,2002(2):39-41. [12] 郭光华. 论网络交往中“沉默螺旋”假说的局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1):103-106 [13] 李淑艳.关于社会心理从众现象的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2) [14] 袁薇佳.沉默螺旋是否在网络媒体中失效[D]北京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4.12.10 [1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第4版 [16] 吴风. 网络传播学[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83-91. [17] 王 澜.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J] 新闻世界 [18] [美]伊丽莎白 诺利 纽曼. 大众观念理论—— 沉默螺旋的概念[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教学院长 签字: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