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道上学、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眼保健操播、;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
2、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知道早读、集会、早操、上课、午间眼保健操播、十分钟队会的具体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课件展示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情景。问:我们在学校里应怎样做才能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呢?由此引出课题。
二、学习过程
1、请每个小组各选两个主题进行讨论——我们该如何做?(供选择的主题: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眼保健操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
2、请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3、出示学校对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眼保健操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学生进行学习。
上学:(1)按时上学;(2)穿校服(运动服)回校;(3)衣服要干净、整齐,不破烂,(4)短衫要束在裤子里,上衣纽扣要扣好(或拉上链);(5)佩戴红领巾要端正美观(红领巾要戴在衣领里);(6)主动向老师、同学热情问好;(7)星期一穿白鞋;
(8)不穿没袖的衣服、拖鞋;(9)不染发,不涂指甲,不戴首饰。 课间:(!)不吵闹,不追逐,听从值日生的劝导,开展有益活动。 (2)说话控制音量,走路放轻脚步,上落楼梯靠右行走。(3)讲卫生,不乱丢乱吐乱画。(4)爱护公物,爱护绿化。(5)文明有礼,使用礼貌用语,乐于助人。(6)玩耍时,见到来客、老师要停止游戏,行队礼,热情问好,并侧身让路。
午餐、午睡:(1)排队取饭,不争先恐后。(2)不挑食、不偏食,节约用水,爱惜粮食,不浪费。(3)及时把饭盘放回厨房处。(4)午睡安静,抓紧时间休息。
早读:(1)积极参与各项学习。(2)精神集中,姿态端正。(3)自治自理能力强。(4)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集会:(1)立得直,坐得正,手放在大腿上。(2)保持安静,适度鼓掌。(3)热情参与活动。(4)离场时,凳子拿在左手上。
早操:(1)集队要快、静、齐,行进中要保持安静。(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动作准确有力。
上课:(1)预备铃响,学习用品摆放整齐。(2)端坐静听多思、动口动脑动手。(3)“三个一”保视力,端正坐姿、写姿、读姿、握笔姿,养成良好习惯。
午间眼保健操播、十分钟队会:(1)做到广播响,齐安静。(2)认真听,跟着做。(3)队会轮流组织,形式多样,自主管理。
值日:坚持每天“二扫”:晨扫、午扫;每周一中扫;每月一大扫。保持窗户明亮,地面无纸屑,桌椅纵横对齐。
放学:排归程队放学,队伍整齐。不随意在学校内、外逗留。按时回家,注意交通安全。
4、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辨析。
三、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1、进一步学习石龙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要求。 2、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表现最好
第二课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即将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教学准备: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
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修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
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第三课 让意外伤害远离我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出: 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
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主持人:接着幻灯片打出第3个问题: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有说罚款的,有说判刑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以后要处事要慎重,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因为伤害了别人,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
学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再与同学随意玩笑,尤其是在楼梯、阳台、马路边、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因为一不注意,就会有意外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意外毁了我们的一生。
三、案例分析:
主持人: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案例: 出示资料: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四课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
二 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 ,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第五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3、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重点: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
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第六课 学习收养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收养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玲玲从小就被杨老汉收养。前不久,玲玲去看望亲生父母,生母见玲玲又懂事又会干活儿,十分喜欢,就让玲玲留在身边,不让她回杨老汉家。杨老汉几次催促都遭到拒绝。
请问:杨老汉能将玲玲领回去吗?
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我国于1991年12月公布了《收养法》。《收养法》第22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杨老汉收养了玲玲,并对她尽了抚养和教育义务,已经形成了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被解除。因此,玲玲的生母阻挠杨老汉领回养女是违法的。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杨老汉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请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一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建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自行解除。如果收养关
系的一方或双方希望解除收养关系,应该协商解决或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二、总结全文,分组讨论
第七课 报警、报案、急救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报警、报案和急救电话和方法 2、懂得自己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因此做为监护人不但应当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最常用的报案、急救电话的使用方法,还应当教会孩子这些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匪(刑)警报案电话:110
1.报案范围:各类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 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叙述一遍。
③主要说明案发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人数等;作案者(或受害人)的长相、身高、年龄、性别、衣着、特征等;作案时使用的工具;相关的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二)火警报案电话:119 1.报警范围:各种火灾
2.报警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9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火灾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时间、火势情况及发生火灾地方的周围环境等简要的说明。
③如果知道是由什么引起的火灾及主要燃烧物和火灾现场及周围有无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也最好说明。
④说明火灾现场能否进大车(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情况)。 ⑤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⑥待对方挂断电话,你再挂机。 (三)交通事故报案电话:122
说明:有些地方尚未统一使用122报案电话,应以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交通事故报案电话为准。
1.报案范围:各类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22(就当地交通事故报案电话)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交通事故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一遍。 ③说明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车型、车牌号码、事故起因、有无发生火灾或爆炸、有无人员伤亡、是否已造成交通堵塞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四)急救中心求救电话:120
1.急救范围:各种突发的严重急病和受伤。
2.求救的正确方法: ①拨打12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病人或受伤害的病因、病情简单说明。如果知道病人或受伤者的病史及过敏药物和血型,也最好说明。
③说明病人或受伤害者的详细地址和发病时间。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⑥可到路口去迎接救护车,以免救护车因找不到病人的地址而延误时间。
提醒监护人特到注意: 监护人应当让孩子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在没事的情况下因为好奇就认为好玩而随意拨打这几个重要号码或虚假报警,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课 亲生父母“卖”了自己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父母是无权“买卖”孩子的。
2、当自己遇见这样的事,应当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懂得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数日来,本报与福州《东南快报》展开新闻联动,为刚出生80天就被拐卖、如今已经三岁的亮亮寻找亲人。近日,神秘人物再次打进热线,一解小亮亮被拐“内幕”。记者根据神秘人物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亮亮的亲生父母,可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几天前,一曾扬言“再报道下去大家都有麻烦”的神秘人物终于再次打进热线,揭开了小亮亮被“拐”内幕。神秘人物自称姓廖,是小亮亮亲生父亲的好朋友,在看了亮亮被拐事件的跟踪报道后,他被报社浓浓的爱心感动,终于“站”出来道出详情。他说,亮亮的父母都是四川来蓉打工人员,于1998年5月生下亮亮。当时,夫妻俩已经有两个儿子,一家5口全靠夫妻俩每月500元工资度日,生活十分艰辛。因此,亮亮的父亲便萌发了将孩子送人的念头。正好他以前的同事,即抱小孩接头的四川妇女表示愿意牵线搭桥。不料,那四川妇女竟将亮亮“转”给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再将亮亮卖给闽侯大湖乡珍珠村郭厚金。此后,小亮亮的生父得到6500元“寄养费”。四川妇女和王某也都从中谋取到部分“劳务费”。
根据廖先生提供的线索,我们终于在闽侯南充鞋厂找到了亮亮的亲生
父母。他们承认廖所说都是实情,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看到关于亮亮的报道,一直不敢露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孩子卖掉已属违法行为,何况还有6500元“寄养费”无力偿还等情况,而要回孩子必须做亲子鉴定,这一系列麻烦让他们望而却步„„
在我们游说下,亮亮母亲终于答应去看看孩子。但车到半路她又不顾一切跳下车不去了。她说家里太穷,实在无力养育孩子,然后调头就走了。
二、分组讨论,总结全文...
第一课 法律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1、法律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的遵守,培养学生遵守法律,不做违法法律的事情。
2、法律是规则,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懂得只有遵守法律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秩序,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
法律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的遵守,培养学生遵守法律,不做违法法律的事 教学难点:法律是规则,养学生遵守法律,不做违法法律的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法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规则。 二、教学新课
1、法律既然是我们生活的规则,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社会变得有秩序,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同学们,走让我们进大风车,感受美国的法律:行人优先,汽车让人“是美国交通的基本法则。感受绅士的风度。
在美国,司机碰到行人会怎样做?想一想在我国情况又会怎样? 从中我们感受到法律的重要!
3、智多星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法律,感受法律规则的种种: 国家,学校都可以制定规则。
法律规则代表国家,只有国家才能制定。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守法律规则。 遵守法律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
4、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赛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制定了什么样的规则?
5、教师讲故事《知错就改的咪咪》,听完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从中学到什么?
三、动动手动动脑。
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规则,请你围绕“我的一天”描述一下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规则。
请你想一想,我们的衣食住行,那些地方需要用到法律?
请你想一想,下面那些做法违反了社会的规则? 贝贝担心上课迟到,骑自行车闯红灯。 佩佩给新来的同学起外号。 雷雷抄了好朋友的作业。 三、全课小结:
第二课 法律来源于生活
教学目标:
1、生活需要规则,就形成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法律。 2、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学习新课
1、生活需要规则,于是人们共同制定了规则并加以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法。
2、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法律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法律。法律也给我们的生活带了方便。
3、同学们,有了法律规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看哪一个组讨论的做好!
4、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些规定,将会怎样?畅所欲言。 走进“大风车“,暑假的一天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找”法律“来帮忙。
5、“智多星“爷爷告诉什么? 6、“你知道什么?”新加波、德国、瑞典等国家有哪些规定? 故事城“法律规则就在身边”。 7、动动脑动动手。
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需要用到法律? 如果老师上课时让你罚站,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三、课后小结
第三课 生活离不开法律
教学目标:
1、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限制。 3、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我们的安全无法保证,生活将会变得混乱。 教学引入:
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1、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限制。
2、走进“大风车”小亮在放学后和几位同学玩起了公用电话对不对?为什么警察叔叔对小亮和明明批评?
3、衣食住行,法律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体现,请同学举出身边的例子。
4、“你知道吗?”法律知识的扩展延伸。 5、走进生活,感知法律。 6、教师讲故事《家庭与法律》 7、动动手动动脑。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呢?生活中那些地方离不开法律? 请同学们说一说,法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三、课后小结:
第四课 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
教学目标:
1、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里。 2、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3、培养学生讲究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培养文明习惯,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热爱关心集体,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出:
教师讲 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平时因权势互相勾心斗角。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讨论:假如我们不遵守法律,会怎样?
2、遵纪守法,从我做起。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是鱼,集体就是水,我们离不开集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3、一个人只有服务于集体,才能服务于集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4、走进“智多星”让同学们感知什么是集体?
5、在“故事城”里,感受关心集体,帮助同学的浓浓情意。 动动手动动脑
想一想,我们生活的集体有哪些》请你来列一列.
学校文艺汇演,你参加了学校合唱训练,但你马上要才加实例的选拔赛还要练钢琴,面对这种情况,你打算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第五课 养成好习惯 克服坏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好的习惯使我们的生活幸福,学习进步。 2、坏习惯不要养成,它会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违法法律的行为。 3、所以我们从小他、养成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二、教学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习惯有关。习惯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心灵。
2、坏习惯不要养成,它会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违法法律的行为。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坏习惯?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插队,没有礼貌等。
小组之间互相表扬,小组成员之间有哪些好习惯?(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进门前敲门,不在楼道大声喧哗,按时到校不旷课,不给他人起外号等)
3、“你知道吗?文明语言
故事城——尊敬老师是一种好习惯。 动动手是动动脑 4、你有哪些好习惯?请你写下来吧!
5、请你自己想一想,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应该怎样改正? 好习惯告诉我们这样做:
对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家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公共场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全课小结
第六课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七课 法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在校园中无处不在,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校园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自己怎样做才能不违法,如果遇上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用法保护自己。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做遵纪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媒体和课堂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2、自己怎样做才能不违法,如果遇上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用法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法律书籍。
师:今天老师带了几本书到课堂,请同学们看看。(学生读书名) 2、师:这些书你们看过吗?(没有)
3、师:其实这些书籍中的法律条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与我们生活。(板书课题)
二、观看实例,学法明理。 (一)课件一:晨会上的升旗仪式。
1、请学生观看晨会上升旗仪式时一年级部分小朋友的表现。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在影片中发现的不和谐画面,并说明原因。还可以说一些影片中没有的现象。
3、老师小结,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第3和第13条,学生齐读。
4、布置任务:星期五到一年级四个班做有关《国旗法》的宣传。 学生用本子做记录。 (二)课件二:钱丢失后。
1、影片一:晨会过后,三(1)班的郑凯林同学为爷爷买七十岁生日礼物的300元钱掉了。
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2、影片二:郑凯林同学在搜查同学的书包。 学生说说这样对不对,为什么? 看看三(1)班的班主任是怎么说的?
3、情境一:李丽同学是叶凡同学的好朋友,她发现叶凡同学的一些可疑之处。
学生讨论交流李丽同学该怎么做?
课件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4、情境二:老师引导叶凡同学承认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生小组合作想象老师引导叶凡同学承认和认识自己错误的情景。 全班交流。
学生说说叶凡同学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
课件出示《刑法》第151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管制。
(三)情境三:老师体罚学生。
1、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指出他的错误,并罚他站。 2、学生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
3、课件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老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侮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出现“笨”“傻”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词语。
4、引导学生老师有这种行为时该怎么办?并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这样做的苦衷,从而达到体谅老师的目的。
三、总结课堂,感情升华。 1、老师总结板书。
2、向学生推荐百集动画片《小小律师》。
3、课件出示《小小律师》的片尾曲歌词,学生配乐齐读。 4、布置课后作业:看看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用到法律条文。
第八课 我们身边的法律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2、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法制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当你走在僻静的乡间小路留恋于周围的美景时;当你与别人交往接待时;当你购物或售物时;你是否想到\"侵权\"两个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欢乐,让我们多掌握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身边的法律》
二、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竟答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和生效的时间? 一组一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2、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是什么?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全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与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那些原则?
下列原则:(1)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抢答题: 1 什么是未成年人? 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方面做了那些规定?
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使得使之辍学。
5、《未法》对父母不履行法定职责作了那些规定?
对不履行职责或侵权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经教育不改的,撤消监护人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
6、对违反《义务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适龄儿童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除教育批评外,对监护人或招用人并处罚,责令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三、观看小品,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懂得了法律对我们的意义,而且掌握了许多法律常识,下面,就让我们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出来。
第一小组:小明的妈妈因家境困难不让小明上学(这样做是否违法) 第二小组:见义勇为需要大家参与。(见义勇为者被刺围观者未一人支援)
第三小组:强行借物(钱)不\"私了\"
四、联系实际,交流观看小品的感受。
1、师:同学们,刚才同学们表达的特别精彩!课前老师让我们和社会上进行实践,你发现没发现身边的违法行为,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议一议。
生1,有的同学向我借钱,我不借地就找人打我。
生2,我的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仗,不带就不够意思, 生3,放学生有人跟踪我,怎么办?
生4,我看到有人偷别人材,我不知如何是好? „„
2、观看幻灯,了解用法律保护自己知识和方法。 五、总结课堂
法律像眼睛时刻伴我行,安全像耳朵把我来提醒,让我们提高自我保 护意识,法律常识承记心窝,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幸福快乐永远与你相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