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脑梗死患者早期情绪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

来源:筏尚旅游网


脑梗死患者早期情绪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討脑梗死的早期情绪干预方法,并分析其对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62例脑梗死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情绪干预方法,并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护理、辅助功能锻炼指导等的对照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功能的变化,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自评量表评价两组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1.2 情绪干预方法

观察组首先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脑梗死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病因,以及许多患者通过良好的治疗,完全康复为实例,提高患者对脑梗死的认识,增进医患沟通,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同时对于存在生活能力异常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行为干预,适当安排患者进行适宜的运动,并加强对受累肢体的功能锻炼,进行有效的饮食指导,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压抑情绪;加强患者融入社会生活的干预,提高社会认知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依赖心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的指导,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肢体以及语言功能,调动患者的自信心,并在患者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适当奖励,唤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患者的睡眠功能调节,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条件时可以采用单间配套的病房进行康复治疗,对于存在严重睡眠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辅助镇静药物处理。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护理、辅助功能锻炼指导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功能的变化,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焦的虑、抑郁情绪情况。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干预后观察组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值基本达到正常范围,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脑梗死患者情绪波动研究的深入,发现紧张、焦虑、压抑及过度的压力等心理改变均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存在不良影响,是治疗依从性的较大负面因素。其中睡眠质量是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独立因素之一[2],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比率和严重程度均较高,同时有研究提示负性情绪还将加重患者的躯体功能障碍,其中躯体的功能状态是脑梗死治疗后反映其

预后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指标,对于失眠的患者,往往存在宿醉感,白天出现头痛、头昏、昏昏欲睡感,但是又不能进行有效的睡眠休息,势必对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每天夜晚来临时,患者总是处于一种恐惧和矛盾的状态[3],加上脑梗死后出现的功能障碍,多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患者的生活压力,并加重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同时脑梗死患者局灶脑组织功能的缺血缺氧造成的功能损伤将加重患者的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病情越严重,其睡眠的质量相对越差,出现负性情绪的比例和症状也越明显。通过本研究采用的干预后,观察组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些患者发病后主诉,胸闷、肢体疼痛、食欲减低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等,此种症状往往不能单纯以脑梗死并发症解释,通过辅助检查等亦未出现明显的阳性体征,此时应该怀疑出现脑梗死后情绪障碍的可能。

脑梗死患者认知能力及其脑沟与外侧裂宽度、额角的指数、病灶的数目与部位以及有无白质病变等皆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况具有关键的影响[4]。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对突发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示难以接受,尤其是发病后存在严重活动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悲观、抑郁等,此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情绪干预,指导其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快速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对于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有一定的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同时,还要辅助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受累肢体进行被动的功能锻炼,以共同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功能锻炼应根据病情制订计划,待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越早越好,先进行被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5]。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值基本达到正常范围,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单是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客观、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满足脑梗死患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患者要主动接近社会,提高生活情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情绪干预,注重患者心理健康,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以及睡眠质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7-8]。

[参考文献]

[1] 石惠娟,夏永莲,刘静波.探讨心理干预改善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10.

[2] 曾秀月,谢佩,卿薛志.急性脑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心理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06,27(10):1591-1592.

[3] 王清梅,刘跃晖,熊钰.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5):397-340.

[4] 李秀杰.腦梗塞对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的作用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273.

[5] 沈利平,徐桂红,钟月桂.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6,10(2):28-30.

[6] 李松奎,王相立,孟琳琳.脑梗塞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探讨[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55-156,159.

[7] 纪艾玲,张晓健.早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8,7(12):711-713.

[8] 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