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贸

来源:筏尚旅游网


10化贸 何柳红 1005200037

你认为哪个贸易理论比较科学?为什么?

我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比较科学。

那什么是竞争优势呢?竞争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波特,其主要内容是:国家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和行业竞争优势的问题;一个国家应该使得本国的企业和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一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包括:①生产要素,包括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等,是一种先天条件;推进要素是指开发新产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这些是后天开发的,这些要素是国外竞争者极难模仿和超越的,同时这些要素是变化的,今天的高级要素明天可能变成一般要素,最关键的是各国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推进要素生成、发展、提高的环境。②需要状况,包括需求的时间差和规模差。时间差是指本国消费需求走在世界消费者的前列,引导世界消费潮流;规模差是指消费领先的国家可以凭借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向后进国家市场大量出口。③相关行业。上游工业有效率,对下游有利,一国相关产品领先世界,为更多企业发展提供了紧密合作的可能。④企业的策略与竞争。企业的竞争策略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竞争、制造工艺竞争、营销技巧竞争和要素成本竞争,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能否持久地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按照波特的论述,竞争优势还包括政府政策和机遇等外在因素。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

1

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

2

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得知,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之初凭借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可能出现陷阱,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而发达国家的产品成本中劳动力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中国依赖进口做出口,而大量进口的结果造成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出口竞争加剧,使出口价格下降,出口形势恶化,而价格低又引起国外的保护主义。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运用,将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为竞争优势。首先,利用对外贸易发展来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而不是简单的视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应发展进口替代、扩大内需,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跨国公司竞争,争取双赢。再次,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合理确定中国的开放规模和速度,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开放不如不开放,因为发达国家千方百计以各种手段阻碍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发展到现在,有了一点大国的意思,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处处设防,处处戒备,其实也是我们争取来的。如果追溯到100多年前,他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早来瓜儿分之了。为什么会这样?肯定是国家强大了。这就是国家的优势,怎么在国际竞争中保持这种优势,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领域占领前沿,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问题是如何留住人才,说起来也可笑,我们国家不仅大宗的生活用品,还出口大把的人才,所以弄话来人才甚至比拉来的投资更重要。国家具有竞争力,还在于国家要教育国民有忧患意识,从历史上看,天邦上国的为我多算思想要不得,国名应该随时了解世界,追赶世界,随时置身于竞争之中,才能保金身不败。另外,团结也很重要,家和万事兴,一个团结统一的国家永远具有竞争优势。

经过以上的种种分析与叙述,我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比较科学。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