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⑵从学生身边找课题;⑶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