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胡桂生教授讲血液病白血病病人心理上需要些什么

来源:筏尚旅游网
胡桂生教授讲血液病:白血病病人心理上需要些什么? 北京中科血康血液病医学研究院血液病专家胡桂生教授认为:人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而需要的满足与否是通过情感来体验的。白血病的发生是没有什么性别、社会层次的选择,因此病人的表现和需要有许多相同之处。疾病的痛苦使病人的需要比健康时更为复杂,尤其在多变的心理反应的作用下,更是如此。

(1)需要良好的疗养环境

人的心理状态与环境条件是相互协调的。白血病病人无论在医院治疗还是在家庭疗养,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外观或环境的评价中得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是清洁整齐的物质条件,还泛指精神生活环境。如病人一进医院,可被医院优美的环境、和蔼可亲的护士、舒适的休息环境和热心的病友所感动,心情舒畅,病也仿佛好了一半。因此,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庭,均应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柔和的光线和协调的色泽对病人的神经系统也会起到某些安抚作用。有研究指出,选用淡绿或淡黄等调和色可稳定病人的心境。鲜花和鸟啼常能唤起人对富有生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病人无论是刚进医院,或通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家休养,通常都有一个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感情上被病友或家属亲人接纳,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因此,病人到医院,除护士本身热情接待外,还要向全病室病友介绍新病友,请大家多互相关照,并熟悉自己的主

管医生,这样新来的病人会较快地从陌生和孤独中解脱出来。如病人出院回到家里,亲友均要热情迎接,愉快接纳,有热烈的家庭关爱气氛,让病人感到自己永远是家庭的一员,决不能有冷落、拒纳、回避或不敢接近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有重新踏上生命远程的征途、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

(3)需要被了解和被尊重

任何意识清醒的病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大多数病人认为自己应尽可能及早地被医生和护士了解,这是受到了医务人员重视的象征,从而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护理待遇。有地位的病人往往亦有意无意地透露(暗示)自己的身份,以期得到“应有”的关照。病人在家里疗养时,也希望家庭或单位人员能了解自己的处境,以获得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无论是医院的医务人员,还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或家庭亲友,都应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理解病人的心情,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或接受有关合理的请求和建议,使病人放心,并安心治疗疾病。不能因为病人患了什么病就瞧不起他,轻视他,甚至把他当成什么烈性传染病人一样回避他,不敢接近他,这样易挫伤病人的自尊心,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4)需要良好的睡眠和可口的膳食

睡眠除了能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外,还与脑的发育、脑内信息加工、激素分泌和觉醒时的行为等多种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缺乏睡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各种各样有害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焦虑、激动、易怒;或不友好、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减弱等。

睡眠失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时会加重乃至引起疾病。所以,病人在医院治疗时,医务人员要主动了解病人的睡眠状况。在家里疗养时,家属亦要经常了解病人的睡眠情况。如属情绪因素引起的失眠,护士或家庭人员要尽量了解病人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耐心地进行劝说,使其消除不良情绪,放下思想包袱,解除精神负担;如属外来因素干扰影响睡眠,应及时排除外来干扰因素,保持室内安静,造成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刺眼的光线和色泽影响病人的正常休息与睡眠。对严重失眠的病人可采用催眠暗示疗法,或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安眠。

饮食是物质需要,又是精神需要。可口的饭菜不仅可使人得到生理上的满足,而且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病人由于受疾病痛苦困扰,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往往会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降低。所以护士或家属应多关心病人的膳食情况,一方面应注意饮食要适合病人的口味,又要主动去征求病人的意见,问他(她)喜欢吃些什么,只要对疾病无不良作用的要尽量想办法满足病人的康复。要鼓励病人多进营养,增强体质,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对病人在治疗期间不便自己进食者,护士或家属要坐下来耐心喂饭。尽管病人没有食欲,不思饮食,但当得到医务人员和家庭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时,病人有时也会快慰而适当进食。

(5)需要了解疾病知识

人在健康的时候较少去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一旦生病,就感到非常需要了解与自己疾病有关的知识,希望能在治疗过程中主动与

医务人员配合,尽快重新获得健康。通常,病人较迫切需要了解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疾病的诊断、转归与预后。许多病人都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能容忍有任何隐瞒。至于像癌症那些恶性病的诊断是否应直接告诉病人,目前尚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的做法是尊重家属意见,考虑社会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决定。护士、医生及家庭的意见应保持一致。②发解特殊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某些检查是司空见惯的,但病人对这些检查却很陌生。如白血病病人需要做骨髓检查,病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入院时做了,又要做骨穿?”这都要医务人员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告诉病人复查是为了解治疗疾病好转情况,好转到什么程度,下步用药是增加药物剂量还是减少剂量等。病人了解详情后,一般都乐意配合检查。当然去检查前还要向病人说明其安全度、检查目的及切实意义,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检查中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③需要了解治疗作用和药物反应。有的病人认为,凡是治疗都是有益的,所以不怎么过问具体机理;但也有不少病人对治疗作用和药物反应怀有深究以至警戒心理。不过无论对待什么病人,医护人员都应主动向病人介绍有关的知识,特别是某些药物有副反应,首先应告诉病人应放心接受治疗,同时又要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哪些副作用,要使病人首先有心理上的准备。病人会主动配合治疗,亦能及时反映副作用出现的情况。但亦不能把某些药物的作用或副作用有意夸大,使病人加重心理压力而产生恐惧心理,或有急于求成的思想。

(6)需要安全有保障

病人最根本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他们期待着令人信赖的医生和护士,希望疗效显著,不出意外事故,不发生合并症和后遗症。这些担心亦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病人,对医学上的许多问题不会了解得很深,他们会到处打听,观察同类病人的情况。比如,医生或护士在进行某种治疗性操作时,或操作很随意、不认真时,病人会往坏处联想:静脉注射会不会进空气?肌肉注射会不会损伤坐骨神经,手术时会不会将刀片或纱布留在腹腔内等,所以在未做治疗前就产生了不安全的紧张感。因此,在准备为病人做操作性治疗时,有必要首先向病人解说,要求病人与医生、护士取得配合,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同时亦要医生和护士有好的医德修养,有高超的医术技能,病人就会相应地产生信得过的安全感。由此可见,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护士技术,而且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适当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感到放心,感到安全有保障。

(7)需要亲友的探视

对于住院病人来说,亲友的关怀、爱护、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病人通过与家人、亲友、同事的交谈,可以从中获得对过去习惯了的生活的回味。如有位退休了的干部,当朋友去看他时,感到很悲观,伤心地落下了老泪,而看望他的一位老友说:“你要快一点把病治好,我们牌桌上现在一直三缺一,我们盼望你早日出院”。病人听后破涕为笑,而且和大家津津乐道地回忆起过去一起的快乐生活,竟把自己的病也忘记了。根据有关资料调查,病人希

望亲友探望的占90%以上。虽然有些病人口头上说:“你们很忙,我也很好,请不要来看我了。”但一到探视时间,就坐立不安地盼望着亲人或朋友来看望。有本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女学生这样告诉护士:“我因一场小病住进了医院,没几天就能下地活动了,但还是出不了院。随着病情的好转,我愈来愈想念同学和老师。每到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就站在医院大门口,寻找路过的同学。不论是哪个班的同学,只要我能叫得出名字的,我都喊他过来,哪怕只说上1~2分钟的话,我也特别高兴。有一天,老师带着同学来看我,我竟激动得差一点失眠了„„”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亲友、朋友的探视是一种良好的稳定病人治疗信心的心理抚慰。对那些孤独、少有亲人探视的病人,护士要主动关心,并尽量转移其注意力,减少他们的孤寂感。

(8)需要多样的精神生活

医院是个狭小的天地,病人的活动范围、个人的心愿和消遣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干扰,特别是医院严格的作息管理纪律,使病人更加感到不习惯。不管医院环境多么好,病人入院后几天很快会被厌烦情绪所代替。所以有些病人把医院比作“白色监狱”,这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他们颇有丧失“自由”之感。他的最大享受是眼望窗外看看天上变幻莫测的飘云,或利用“放风”的时间走到医院门口,看看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但是,限于条件,有许多医院缺乏供病人娱乐或散步的场所,病人生活确实显得单调而无聊。因此,组织恢复期病人的活动,关心病人精神需要也是不容忽视的。护士除应在这方面

多做心理工作外,还要适当组织游艺活动、棋类比赛,定时播放电视和录像等,改善病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对那些事业心较强的病人,医院应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看报、阅读、写作、座谈等活动,既不因为住院治疗而耽误了他们的工作进程,亦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对年轻病人,可以组织他们举行舞会,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组织他们唱卡拉OK。这样不仅可以安定病人情绪,而且也有利于病人康复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