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统计表后出现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继续以“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来学习本课。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和谐互助”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
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进入冬季,天气转冷,那么这个月的平均气温有多高呢?下面一个小朋友统计了北京一个月的天气情况,下面我们各位同学来统计一下。自然而然引出本节问题。
2、提出问题。
面对统计出来的数据,我们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呢?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么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呢?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作统计,那么哪种方法更直观、更形象呢?
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体验统 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
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充分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本例题让学生讨论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完成统计图。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绘制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制方法,绘制时做到既整洁又美观。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