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术和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3、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机能的作用。
5、联系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①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6、发展 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矛盾 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保留又克服。
9、规律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实践。
10、实践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1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2、认识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4、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发生和形成于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关系中。价值的特性:①客观性。②主体性。③社会历史性。④多维性。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
15、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③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7、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18、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结构构成:①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和劳动者。②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19、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20、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建设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1、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2、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3、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4、人民群众 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