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指标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我国的企业共分为七种类型:一是国有企业,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企业类型。二是集体企业,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企业类型。三是私营企业,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企业型.四是联营企业,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的经济实体。五是股份制企业,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投资开办的企业类型.六是外商投资企业,指外国投资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涉外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中国境内开办的企业类型。七是港、澳、台投资企业,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参照内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开办的企业类型。目前,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进行,国有企业按行业分类,又可分为工业企业和商业及服务性企业两大类。
工业企业审计指标
综合性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离任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任期内总资产增长额同任职初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衡量其所在企业任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评价企业、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序。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增长率=离任时总资产增长额/任职初资产总额×100%
2、总资产周转率。该指标是指离任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同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
为:
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3、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是指离任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任职期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任职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表示所在企业任期资本的积累能力或情况,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资本积累率=任期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任职初所有者权益×100%
4、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成新率是指离任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当期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同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100%
5、总资产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利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式中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税金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其它税种税金
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利息收入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由于该指标计算比较复杂,举例如下:
某企业领导人员1998年8月底离任,计算该年度的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59.8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03.23万元,应交增值税51。34万元,利息支出28。66万元,年初资产总额1530.68万元,8月末资产总额1697。47万元。
总资产贡献率=(59.88+103.23+51。34+28。66)/(1530。68+1697。47)÷2×12/8×100%=22。60%
6、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净资产或国有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离任时所有者权益/任职初所有者权益×100%
式中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扣除的客观增减因素,是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国资企发[1994]98号)中规定的客观因素,具体包括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额和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额两大类.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离任时国家所有者权益/任职初国家所有者权益×100%
式中国家所有者权益=国家资本+专用拨款及各项建设基金形成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专用拨款及各项建设基金形成的资本公积+盈途公积+未分配利润)×国家资本÷实收资本。
7、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离任时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离任时负债总额/离任时资产总额×100%
8、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内一定时期内本企业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100%
或流动资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式中销售收入指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获得的收入。销售收入就百销售净收入,即产品销售收入是扣除销售退回、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后的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是指一定时期期初流动资产与期末流动资产之和的平均值。
9、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总额=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0、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职工平均人数×12/累计月数×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
式中工业增加值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从工业总产值中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加上应交增值税。即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其中工业总产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中间投入指工业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应交增值税指一定时期销项税额加上出口退税和进项税额转出数减去进项税额.二是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来计算工业增加值,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固定资产折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规定比率提取的基本折旧,另一部分是发生的大修理费用.由于大修理费用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因此可暂不计算.劳动者报酬是指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补贴、补助、奖金、实物等以及企业为职工提取的福利费,支付的保险费.生产税净额是企业向政府缴纳的营业税、产品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烧油特别税、土地使用税、关税、特别消费税、水资源费和水、电、煤附加等之和与政府向企业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营业盈余的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式中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现价)
11、产品销售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工业产品实现销售的程序,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式中工业销售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销售价值、对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价值。
(二)经营成果指标
1、任期利润平均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任期内企业利润的连续增长情况,体现企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计算公式为:
任期利润平均增长率=
2、任期资本平均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任期内企业资本连续积累情况,体现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计算公式为:
任期资本平均增长率=
3、经营亏损挂账比率。该指标是企业经营亏损挂账额与离任时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是对企业资金挂账的分析解剖,反映了企业由于经营亏损挂帐而导致的对所有者权益的侵蚀程序.计算公式为:
经营亏损挂账比率=经营亏损挂账/离任时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该指标是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入同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从现金流动年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任期内经营现金净流入/离任时流动负债×100%
5、利润或亏损额指标。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情况.
6、产品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产品销售所含利润的多少,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好.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利润率=利润额/产品销售收入×100%
7、上缴利税额指标。反映企业对国家上缴利税的情况,表明企业缴库数额。
8、人均利税额(元/人年)全年利税总额/职工人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