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岭南宗教建筑发展的地域特色轨迹 王河 岭南是佛教从海道传入中国的初地,相传东汉末 18所;六祖出生地的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及罗浮山 年已有僧人到广州传经说法。在岭南建筑诸类型中, 所在的循州也分别有12所和1 1所寺院。此时,佛教 惟宗教建筑始终为盛。其原因,一是由于等级制度严 也传入海南、雷州半岛一带,但寺院并不很多。这一时 格限制着建筑形制和规模,只有在精神领域地位至尊 创建并香火延续至今的名寺,有潮州开元寺、潮阳灵 的宗教寺庙才能不受限制;二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光寺、新兴国恩寺、梅县灵光寺等。曲江华林寺、广州 诸教在岭南的宗教活动都很活跃。因而,宗教建筑的 光孝寺在唐代也有过扩建3。 兴建,甚或竭州县之财力,殚民间之积蓄。 隋、唐敕建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后世虽屡有修 随着中原晋室的永嘉之 ̄L(316年),唐代的安史 建,基本规制却无以逾越。 之 ̄L(755年)和宋代的靖康之难(1 1 26年)等历史动 南汉王国崇尚佛教,更加热衷于建寺造庙,各地 有28寺以应天 荡,中国文化中心的东南迁移,中原人士大批南下,给 寺院林立。环绕兴王府四方各建7寺,地偏一隅的岭南带来了若干中原古代社会制度和建 上之二十八宿。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境内南汉所建寺 筑制度的影响。由于岭南社会相对稳定,所以其古制 院有45所。如韶州建兴福寺,“数十里广置田庄”。南 得以较好的保存,这对于今天我们考察古代社会制度 汉时期佛教建筑遗构,有今存于广州光孝寺的西铁塔 和东铁塔,及存于梅州的千佛铁塔,是一批全国现存 和建筑历史研究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从岭南古建的大木构架形式分析,约在北宋时期, 有确切铸造年代的最早铁塔,形体硕大,工艺精湛。 些文化发达地区建筑的大木构架技术已经成熟。从 伊斯兰教创立不久,即开始传入中国。广东是我 梁架结构上来说,以北方抬梁式为主,兼有穿斗、干栏 国最先传入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尤以广州为早。历 一地方建筑特色的构架体系已趋完备。在具体构造做法 史上穆斯林居民的来源,一是唐宋期间来华贸易的信 上,许多明清代的建筑仍然保留了北方唐宋时期的月 仰伊斯兰教的大食(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二是明、清之 梁、梭柱、生起、侧脚、柱横、刮牵等做法1。 南派渐而被公认为正宗,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不断,有 交由各地入迁的回民。其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广 唐代,岭南佛教盛行,六祖慧能在岭南创立禅宗 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海南岛南部的沿海地区。 随着穆斯林的进入,在岭南出现了伊斯兰教建 不少高僧交汇于此,如不空南下、义净西行、鉴真东 筑,包括穆斯林进行宗教仪式的清真寺以及基地建 在阿拉伯商人聚居之处设有蕃坊,蕃坊 渡、金刚智等人华,推动了岭南佛教的传播,也带动了 筑。唐代广州,佛教建筑的兴建。 内即修建有清真寺。 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唐太宗贞观 鉴真第五次东渡飘流到海南,曾主持修缮延德郡 (今三亚市)大云寺佛殿,重建崖州(今文昌市)开元寺, 九年(635年),大秦国(波斯)有大德阿罗本带经书至 不仅州官支持,各界人士也都纷纷出钱出力,建成佛 长安,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此时进入中国的是聂斯 殿、讲堂、佛塔,是当地之重要建筑。鉴真具有建筑设 托留派,来华后被称为景教,他们的主要工作有:兴建 翻译圣经还有出版一些信道基要的书籍。基 计的才干,至今仍矗立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他 修道院、亲自参与规划主持建造的。可以想见他所主持的建筑 督教对岭南的影响,可以上溯至唐代,阿拉伯商人阿 哈爽在《印度中国见闻录》中称唐末黄巢进 工程,给岭南宗教建筑引进了大唐新风。今存的岭南 布·塞德·宋代寺庙建筑,如广州光孝寺大殿、潮州开元寺大殿、 入广州时。居住在广州的外国人多达12万人,共中包 南雄三影塔,尚可以见到唐代建筑遗风。 括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教徒4。但与伊斯 由于地方官倡导、民间信佛风气浓化及僧众的鼓 兰教相比,基督教对岭南影响并不大。在明清两代,基 动,将寺院建筑推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广东有 督教大规模传入岭南并产生较大影响。西方教会对岭 寺院1O5所。禅宗开宗之地的韶州(今广东韶关)有 南内陆的传教活动同样伴随有零星的西洋建筑活动 25所,“寺最众,僧最多”2;广州是中外交往频繁之 的发生。由于基督教堂建筑基本上在近代才在岭南地 地,禅宗、密宗、律宗荟萃其间,全州有寺院19所;在 区出现,所以将其列入岭南近代建筑的讨论范围较为 唐中、后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的潮州,寺院有 妥切,本章不将基督教堂建筑归入岭南古代宗教建筑 —.48—— 的讨论范围。 原营造礼制,但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岭南建筑的一 肖寺,即今资福寺前身。罗浮山上寺院建筑接踵而起, 道教传入岭南,有秦安期生入居罗浮山,成仙白 分析现存的岭南古代宗教建筑,大体上保持了中 成为岭南一处佛教发祥地6。 真正有史可稽的,应始于 些特征,反映出在严格的宗教礼制和营造法式之下, 云山之说,但均属神话传说,岭南古建筑根据自身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做出的 晋代。西晋东海(今山东郯城县北)人鲍靓,任南海郡守 变化,是中华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时在广州建越冈院,地址在越秀山南麓,为今三元宫 之前身。这是岭南有记载的最早的道宫。东晋咸和年 第一节彦 岭南寺观庙堂的兴起与特 间,葛洪南下人罗浮山炼丹著述,开创了岭南道教圣 地。他在罗浮山经常活动的东西南北四处择地建庵: 南庵为今之冲虚观,西庵为今黄龙观,北庵为今酥醪 观,东庵为今白鹤观。罗浮山时未开发,人烟稀少,葛 岭南是佛教从海道传人中国之初地。相传东汉末 年已有僧人安清来到广州说法。三国东吴孙亮五凤二 年(255年),天竺僧人强梁娄至(真喜)到广州翻译《十 洪建庵只为修炼之便,应只是一些简陋的茅寮。道教 在岭南长期么有很大发展,道观的建设和规模亦有 限,道观建筑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利用佛寺建筑,二 二游经》5。流放广州的经学家虞翻于嘉禾二年(233 年)病逝迁葬故里,其寓居改作“制旨寺”。这是岭南历 是利用民居住宅为馆,三是专门营建的道观7。 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所佛寺,也是我国南方继建业 以光孝寺为例,光孝寺原存的几座明清时期的古 (今南京)建初寺之后第二间寺院。这还说明了在岭南 建筑,都保存了宋代的建筑制度风格,并表现出岭南 的寺院建筑是以宅院规制为始。 建筑的一些特征,是研究岭南古代殿堂建筑形制与大 西晋以后,梵僧迭至,太康二年(281年),有天竺 木做法式的宝贵实例。除了光孝寺外,岭南至今仍有 梵僧迦摩罗抵广州。“于城中建三归、王仁二寺。”东晋 大量的优秀古建遗存,都保持着岭南地域特色。 隆安时(397—404年),厨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 耶舍到达广州,住白沙寺,在制旨寺相邻处创建王园 寺(一说王园寺为制旨寺译称),建大殿五间。这是岭 南最早的建佛殿的记载。 南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开来。广东先后兴建大 一.岭南古刹光孝寺 广州历来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光孝寺 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文物众多居岭南佛教寺庙之 小佛寺37所,集中于三地:广州19所、始兴郡1 1 所、罗浮山4所。这些佛寺的兴建多与西域僧人有关, 反映了海路在佛教传入中的作用。刘宋元嘉初年,天 冠。据史载,原光孝寺方圆几里,有骑马烧香的传说。 光孝寺天王殿的楹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 园开岭表,此为第一名山”,正是其真实写照。 光孝寺在广州光孝路,寺址原是西汉第五代南越 竺僧求那跋摩取道始兴北上入京,将始兴虎市山改名 王赵建德的王府。三国时,吴国骑都尉、易学家虞翻流 龙鹫山,辟建佛寺。西域名僧杯渡驻足屯门山(今香港 放南海,在此居住讲学,时人称为“虞苑”,又因里面种 青山),其后在此建有普渡寺(今青山禅院)和灵渡寺。 了苛子树、苹婆树,又称为“苛林”。他去世后,家人舍 刘宋年间,广州已建有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南齐时, 宅为寺,名为制止寺。 印度僧人昙摩伽佗耶舍、伽跋佗罗分别到广州朝亭 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译佛教重要论典 寺、竹林寺译经。梁武帝初,天竺僧人智药禅师经广州 《舍利弗阿昆昙》的厨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 上曲江,建宝林寺(今南华寺)。武帝中,有达摩泛海抵 在此创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刘宋元嘉 广州,其登陆处后人称“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还有 十二年(435年),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此建立戒坛 中国僧人兴建的寺院。南梁普通元年(500年)僧人贞 和毗卢殿,又称为制止寺。求那跋陀罗不仅是翻译了 俊、瑞霭在今清远飞来峡北岸云台峰创建至德寺,即 《杂阿含经》《胜矍经》、《楞伽经》等重要佛经的著名译 今飞来寺旧寺前身。民间传说此寺是轩辕帝两个庶子 经家,也是中土禅宗建立的重要禅师,其翻译的《楞伽 太禺和仲阳施展神力,使安徽舒城的上元延寿寺一夜 经》为禅宗的宗经之一。梁天监元年(502年),天竺神 之间乘风雨飞来峡山。此说透露出这一时期佛教建筑 僧智药三藏飞锡广州,从释迦牟尼佛证道处带来一株 形式也有从东南地区传入粤北的信息。与此同时。也 菩提树苗,植于寺内。大通元年(527年)九月,禅宗西 出现了官府主持兴建佛寺。南梁广州刺史萧誉在罗浮 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菩提达摩西来中土,曾驻锡 山上建南楼寺,即今延祥寺前身。当时山上又创建有 寺内弘传禅法。达摩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49—— 陈武帝天嘉三年(562年),中国佛教史中的三大 孝禅寺,易“苛林”为“诃林”。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曾于光孝寺内讲 《摄大乘论》、《阿昆达磨俱舍释论》、《大乘唯识论》、 授《四十二章经》。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朝廷敕 译经家之一真谛三藏南下广州在寺内译经,译出了 《俱舍论偈》等重要论典,推动了中国南北朝时代摄论 赐“光孝禅寺”匾额。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曹洞 宗大德海云寺派创立者天然函昱禅师受请住持光孝 宗和俱舍宗的成立。 他广集资金,重修殿宇(图1),并以佛教的慈悲喜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王园寺重修殿宇,改名为乾 寺,明法性寺。唐仪凤元年(676年),以行者身份接禅宗五 舍和儒家的忠孝廉节教诲门徒,因此宗风大振,法音 祖弘忍心法的六祖惠能来到法性寺,因风幡妙论打动 远播。 大众,持印宗法师之请,出示传承禅宗衣钵。于是,六 祖大师在寺内菩提树下落发、受戒,并登坛说法,开演 元、明、清时,寺内香火旺盛,寺庙扩建,有大雄宝 顿悟法门,成为禅宗南派的领袖,写下了寺史上的动 殿、毗卢殿、西方三圣殿、观音殿、罗汉殿、六祖殿、伽 人篇章。唐神龙元年(705年),中印度高僧般剌蜜帝在 蓝殿、韦驮殿、天王殿、番达太子殿、轮藏殿共1I殿。 寺内译出《楞严经》,成为当今汉传佛教早晚功课必诵 有戒堂、风幡堂、客堂、禅堂、檀越堂、十贤堂共六堂,经典。唐代译经家义净三藏和唐密大师金刚智、不空 有睡佛楼、钟楼、鼓楼共三楼。此外,还有方丈室、库 三藏,以及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等都曾在本寺过往存 房、僧舍、笔授轩、延寿庵、兜率阁、虞翻祠等建筑。寺 化。 内佛像庄严,殿宇雄伟,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可惜清 光孝寺遭到严重破坏。顺治、康 宋朝初期,朝廷诏改寺名为乾明禅院,复改为崇 军南下,炮轰广州城,宁万寿禅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有几年曾 熙年问,殿堂有所修建。清末至民国期间,光孝寺长期 改为道教官观。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称报恩光 被文化教育部门和军政等机关占用,先后办过警官学 校、美专学校并驻军,致文物破坏,殿堂被毁。 1961年,光孝寺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 979年政府拨款60多万元,重修大雄宝殿 和六祖堂。1986年,光孝寺移交佛教团体管理。现光 孝寺有面积3.1万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 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瘗发塔,其西有大悲幢、西铁 塔。其东有六祖殿、伽蓝殿、洗钵泉,再东有睡佛阁、洗 砚池、东铁塔等。 光孝寺历史上祖师辈出,八宗并弘,是著名的禅 宗祖庭和译经道场,也是文人雅士吟咏、挥洒丹青的 好地方。因此,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外交流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对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 图1明朝光孝寺全图(引自光孝寺编印《光孝寺》) 的影响。 辱 鳖 , 川 ∞●霜叶 簟 .I1.- J l I蝴H 盘 .睦; 卜-一I· 量一私.t.q 图2清代时期的光孝寺大雄宝殿及其立面图(1860年,引自VaIery Gar ret eaven i S High,the Emperor Far Away)),立面图引自程建军、李哲扬《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生))) 一50一 光孝寺存有很多历史文物古迹,如始建于东晋的 遗构的特征,其正心慢拱之上各向两边出一假昂,形 大雄宝殿,南朝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惠能六祖的瘗 如“八”字,姑且称之为八字昂,这种做法仅见于山西 甏塔,密乘的陀罗尼石经幢,南汉踌造的千佛铁塔,宋 韩城司马迁祠寝殿以及佛山祖庙紫霄殿。从种种情形 时修建的伽蓝殿、六祖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树等。 来判断,光孝寺大雄宝殿保存了唐宋木构建筑的若干 整个寺院气势恢宏,殿宇广大庄严,不愧为我国建筑 特色,其主体构架为南宋特色,其柱子呈梭形,是一种 艺术之瑰宝。这些文物古迹,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佛 极古老的制度,北方建筑南北朝时有此做法,唐宋建 教史、文化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都具有相当高的 筑已无此做法的例子。 价值。 伽蓝殿(又名泰佛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单檐歇 大雄宝殿是光孝寺内最重要的建筑(图2),为东 山顶,绿琉璃瓦盖顶,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建于明弘 晋隆安五年(401年)昙摩耶舍始建。现大殿为重檐歇 治七年(1494年),1976年重修,斗拱做法效仿大雄 山顶,黄琉璃瓦顶,正脊两端是各一个相向倒立的鳌 宝殿(图3)。 鱼大吻。在上檐四根戗脊端部各有一倒立的鳌鱼张口 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住持僧道遂修饰伽蓝像。 咬着脊端。下檐角脊端部各有一条张口吞脊的龙。屋 弘治七年(1494年)住持僧定俊、戒钦募缘重修。嘉靖、 面坡度平缓,颇有唐代建筑风貌。大殿原为五开间,清 隆庆年间曾废为书舍。天启七年(1627年)僧通炯等赎 顺治十一年(1654年)扩建为七开间,面阔35.36米, 回作为禅堂。清朝乾隆年间复为伽蓝殿。现在殿内供 进深六间、24.8O米,高13.6米。全殿坐落在1.4米高 奉的是泰国教育部副部长与副僧王赠送的佛像,因此 的石台基之上,以石栏杆围绕。柱径与柱高之比为l: 称为泰佛殿。此殿是光孝寺得以恢复开放的因缘,更 6.7,斗拱高1.20米,柱高3.40米,显为南宋特点。 是中泰两国佛教友好往来的见证。 伽蓝殿后面为六祖殿(图4),五开间,始建于北 檐柱柱头斗拱为单杪下昂六铺作,材高20.5厘 宋大中详符年间(1008~1016年),为纪念六祖惠能 米,厚12厘米,絮高7.5厘米。其昂为插昂,也是南宋 大师与光孝寺的殊胜因缘,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1008年)檀越郭重华捐建六袒殿,扁日“祖堂”。南宋 咸淳五年(1269年),六祖殿被焚毁,住持僧祖中募捐 重建。后人又在殿外修建拜亭。此殿明清时期都有修 建,2004年落架大修。现在,六祖殿供奉的是六粗大 师真身的等身铜像。 瘗甏塔(图5),又名六祖甏塔,塔以石为基础,砖 灰沙结构,八角型,7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禅宗 Lj 面 … 六祖惠能得黄梅五祖印证,密传衣法,南归隐遁于四 会、怀集二县间。过了十余年,六祖到广州法性寺(即 2 l 蝌 睁 _一 光孝寺),遇二僧论风幡之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 惠能却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法 性寺住持印宗法师闻其出言不凡,知为接黄梅五祖心 法之人,遂请其显现衣钵,并召集国内十大律师,于翌 年(66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树下为其剃度受 戒。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出家剃度因缘,住持 僧法才募款建瘗甏塔于此。同年四月初八落成。 大悲幢建于唐宝历二年底(826年),幢高2.19 图3伽蓝殿立面图(引自程建军、李哲扬《广州光孝 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告》) 米,八面刻有小楷书《大悲咒》,字迹依稀可辨,有款识 霹_ 瓣_- _-r_ 二行,其左日:“同经略副使将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 博士庐江郡何宥则敬为”;其右日:“亡兄节度随军文 林郎守康州司马宥选造”。东面又有款一行:“宝历二 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涧寺大 图4六祖殿立面图(引自程建军、李哲扬《广州光孝寺 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生))) 一德僧钦造书。”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绝对年代可 51— 图5瘗发塔(引自光孝寺编印《光孝寺》) 东铁塔是内侍太监李托于南汉大宝十年【969 敕监铸的。此塔从莲花底座以上为七层方形塔 圭千佛浮雕像与西铁塔相仿,莲花底座添铸盘龙 ,图6西铁塔(引自 寺院的特点,同时兼具【IF 寺内不仅分布着众多殿 《光孝寺志》记载,光孝 建德的故宅,至虞翻宅卧 全塔高7.333米。此塔原来放置在开元寺(原址 惠爱西市场,后湮没),宋端平年间(1234—1236 多来此地并建塔殿,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修葺, 隆二年(1737年)和十三年(1748年)两次加贴 。成为光孝寺的重要构成: 已被列入“羊城八景”之 内后来更是建有白莲池 现存塔殿经乾隆二年重修,塔上金箔则荡然无 西铁塔位于大殿后西侧(图6)。建于南汉大宝六 l63年),比东铁塔早四年,为南汉王刘银的太监 寺最重要的景观要素。 光孝寺各建筑单体 艺上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科学价值。 1、梁枋 大雄宝殿殿身构架 四柱形式,殿内整体构 枢与其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出资筒造。东西两塔 相似,可证东铁塔是仿照西铁塔建造的。西铁塔 )世纪3O年代因台风塌屋压坏四层,现在只剩下 。原来有塔殿覆盖在铁塔之上,称为西塔殿。 光孝寺所表现出的岭南建筑特性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的测绘和研究,光 造”之制,一切梁枋椽桁 井。在程建军教授所调 仅布8例有天花的构造 除了遵照中原营造法式外,有很多地方具有典型 南建筑特色,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曾对光孝 行了专门的研究8。 筑大部分是有天花的做 气候差异的结果。在北 光孝寺在总体规划、空间结构上具有典型的禅宗 一52— 和封闭的外墙,还有精致的天花,既可防冬季的寒冷, 由于两山收山较大,配合深远的出檐和高高的起翘, 又增加室内的美观效果。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需要室 使整个建筑显得轻盈飘逸,振翅欲飞。正脊两端生起 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散湿,提高舒适感和保护木构 较大,脊面用灰塑工艺高大鳌鱼造型脊饰收尾,垂脊 件,所以建筑多不施天花,这从广东地区有天花的殿 采用瓦将军造型收口,戗脊则是类似大殿用卷龙造 堂主要分布在气温稍低的粤东北地区就可明了了。 之分。老角梁断面20.5~16厘米X 20厘米,梁长跨两 个步架以上,梁头卷杀成瓣状,仔角梁为“鹰爪”粱式, 型,脊面饰灰塑卷草,造型流畅生动,岭南地方建筑特 3、假昂 大雄宝殿角梁部分亦有仔角梁、老角梁和递角梁 色显著。 光孝寺大殿的又一个特别构造是使用假昂,其在 底面起脊卷杀。此种仔角梁构造方式不同于北方官式 《营造法式》中称为插昂。插昂仅在拱枋头上出跳,与 的仔角梁缓长略上折的方法,因而形成的起翘高度和 拱成斜交状,无昂尾。昂嘴采用枭混曲线的轮廓造型, 曲线址介于北方和江南之间的,即高于北方官式。又 这种做法也常为岭南地区殿堂式建筑斗拱所采用。使 低于江南的起翘高度,曲线柔和大度。 用“侧昂”做法的原因尚待深入探讨,但在岭南建筑地 六祖殿梁的断面近于圆形,大部分梁的宽度大于 域技术特点上,至少有两点是可与其呼应的。一是岭 高度1~2寸,这和宋《营造法式》规定的梁高宽比为 南建筑屋顶单位面积重量轻,出跳虽远但无需强有力 3:2大相径庭。其基本上保持了树木原料原生态的圆 的真昂承托屋檐重量,用一般拱即胜任;二是由于屋 形断面,只是梁的上下面由于构件衔接和美观的要求 檐较低,不宜用真昂再降低檐口高度。虽然《营造法 而斩平处理,使得高度略小于宽度。不过,这使得月梁 式》中有插昂的用法记载,但北方建筑斗棋中用插昂 形式的造型十分饱满,尤其是六椽袱梁头卷杀特点突 的仅有几座,而在岭南殿堂建筑中却是相当普遍。而 出,引人侧目。 梁、老角梁构成,老角梁断面梁长跨4个步架以上,十 分细长,梁头卷杀成瓣状。 且用昂长度大大超过《营造法式》所规定的长不过一 4、装修及塑像 六祖殿的角梁做法和大雄宝殿相类似,亦由仔角 跳的制度。 大殿上檐槛窗绕殿一周而设,形式为上下有华 伽蓝殿梁架还体现了一个南方建筑的特点:丁头 版,中为鱼鳞波纹格子。门扇上中上为万字腰花板,上 棋承托插入柱身的梁尾,南方建筑普遍采用,类似的 下尺度均分,上为鱼鳞波纹斜方格子,下为左右两分 还有福州的华林寺、宁波的保国寺等,而同时期北方 裙版,形式古典精致。有意思的是,鱼鳞格孔是嵌以半 做法则少见。由于伽蓝殿采用了彻上明造形制,为观 透明磨平的壕壳,即可采光又可防水防潮,此为岭南 瞻考虑,其主要的梁架都采用了月梁的形式。 2、立面 特色的门窗构造做法。壕壳窗在清末民初的岭南建筑 中多有使用,较为讲究的门窗格子就是用壕壳片加工 成薄片镶嵌,作为采光材料使用的,就地取材,地方特 征明显。门外设门亮子和竖权脚门,也是地方建筑特 5、收山 大雄宝殿立面外观为重檐歇山顶殿堂建筑形式, 高12.64米。从立面上看檐柱低矮,檐柱高仅3.1米, 斗拱铺作出跳,仅在内檐柱用一跳插拱出跳,所以出 下檐斗拱雄大,檐出达2.52米,较为深远。上檐不用 色。 檐较小,上檐与副阶起脊处垂直距离较小,使上下屋 六祖殿歇山顶收山的做法不同干宋代收一步架、 顶距离较为接近。加上屋顶坡度平缓,下又以平阔低 清代收山一檩径的做法。六祖殿的收山很大,接近一 矮之月台承托,使大殿给人以造型庄严稳固之感。在 个开问,也不用采步金梁,而是紧贴金柱顶的 ̄'I-N置 前面广庭古榕的衬托之下,更显其雄阔壮观及于佛寺 一横向承椽枋来承托侧面屋椽的顶端,承椽枋落在金 中的地位之尊。正立面在檐柱问全部开有门窗,现存 柱头挑出的棋方上,最后将该部分的重量传递给金 斗拱问无拱垫板,使其稳重造型之中又不乏岭南古建 柱,其构造较为简单。侧面丁袱、乳袱和割牵组成山面 筑空间通透之特色。屋脊线从中间向两端缓缓生起, 梁架,屋面重量分别传递到侧面檐柱和金柱承担,结 配上优美的屋顶和翼角檐口曲线及屋脊上的各种脊 构逻辑关系明确,受力更加合理。和大殿相同,这种收 饰,又给大殿平添几分活泼优雅的气氛。使外观整体 山的做法是南方歇山顶建筑常用的手法,采用类似构 风格既有北方官式殿堂建筑之稳重,又不失江南殿堂 造的建筑还有广州府学大成殿、番禺学宫大成殿、福 建筑之轻盈,形成了岭南特有的殿堂建筑风格。 州华林寺大殿等。 6、平面 53— 六祖殿为单檐歇山顶,栋高1O.32米(脊栋上皮)。 一伽蓝殿其面阔3 间,宽1 1.87米,进深 3间,12.O6米。平面 宽深比为0.98:1。该 殿檐柱12根,金柱4 根,柱网规整,除正立 面的心间为门以外, I【 一¨¨『 一:·… …1一 — ’. .一 .} , 一一 _ J… 一 …一 一 f r l I. I … tt l1。 【f 其余墙皆开窗,趋近 于方形。这种大进深 攀 , O040 的建筑平面具有岭南 建筑的特征。 二岭南古庙三元宫 三元宫是广州著 Ij’ 。 。, j 名的道观建筑(图7), ,L i 2{ ‘ 在越秀山南麓、解放 北路清泉街。据《广州 府志》等记载,它由东 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创 图7三元宫(引自汤国华 南历史建筑测l 建,距今已有1600多 年历史,初名越冈院, 唐代改为悟性寺,明 万历年间重修时改称 三元宫,表达道教以 天、地、水为三元的意 旨。 三元宫的前身因 在城北之故,俗称作 图8 曲江南华寺鸟瞰图及山门(引自陈泽 北庙,相传它是赵王庙,是为奉祀南越王赵佗而兴建 的寺庙。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越 王台;而越王台则在观音山(孙中山纪念碑东面,镇海 楼南部)上,它是南汉时的歌舞岗。北庙旧址在象岗。 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前后。南越国灭亡 后北庙渐废。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信奉道教,最早把 级石阶方可上至山门,1 不凡。山门面阔、进深均 现存建筑为乾隆五十一 (1863年)重修。观门正 旁为石刻对联“三元古j 修时翰林院庶吉士有游 檐石柱上刊对联: 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t 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 宫门前立有一对高 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公元319年,他在原北庙IEl址 建造了越岗院,用于传授道家学说。当时,著名的道教 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289~364年,字雅 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投其门下钻研道术,并 官神像,故又称为灵官层 娶其女鲍姑为妻,此后葛洪在广东罗浮山整整生活了 三元宫的主殿——三元 3O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 三元殿建在北面高 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 问、20-27米,进深五 酥醪观,后来罗浮山成为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 棚,歇山顶,绿琉璃瓦剪 三元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从正 结合。殿前拜廊为卷棚I 门三元殿到IEl祖堂、老君殿,地势逐级升高,登40余 ——54—. 楼层较矮,卷棚顶与拜廊顶连为一体,并以三元殿前 南华寺内珍贵的文物是六祖真身像。坐像通高 檐相接,形制独特,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三元殿 80厘米,结跏趺坐,双后叠置腹前作入定状。此像以 四角檐柱为八棱形石柱,出一跳插拱承托挑檐桁。瓦 六祖肉身为基础,以夹 法塑造而成。唐太宗曾下诏 面四面上卷。现存三元殿为清同治年间重建,殿内供 赐六祖真身像为“国宝,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 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三尊神像。 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堕”。塑像至今已有 南华寺藏北宋木雕五百罗汉是我国现存唯一的 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因火烧毁补刻的。有 三元殿东北面为吕祖殿,前后两进,硬山顶,前座 1200多年历史了。 脊檩上书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后座供奉吕祖像。 堂、吕祖殿,西侧为钵堂、新祖堂、鲍姑殿。 三元殿后面为老君殿,东侧有客堂、斋堂、l13祖 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明代曾涂饰过金色。现存 三元宫内原有一口古井——虬龙井,相传为鲍姑 154尊罗汉身上刻有铭文,从铭文得知这批罗汉雕刻 所开掘,又称鲍姑井,井水清冽甘甜。三元宫所在街道 于北宋庆历五年至八年(1045~1048年),这批罗汉 为清泉街,即由此得名。据说井水可以治病,可惜现早 像是在广州雕好后运到南华寺的,很宝贵地留下了几 已湮灭9。 位刻造匠师的名字: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赦璋 等。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块木坯雕成,包括底座和坐像 两部分,通高49.5厘米至58厘米。罗汉像为坐像,却 三禅宗祖庭南华寺 南华寺在韶关曲江马坝镇南华山(图8),南朝天 无一雷同,仅坐式就有10种之多。手势随坐式和姿态 监元年(502年)始建,赐额“宝林寺”。唐仪凤六年 而变,形象生动自然,真实活泼,在有限的材料上创造 (677年),禅宗六组慧能来寺主持36载,被称为南宗 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技艺之娴熟。此外,寺 祖庭。南华寺曾改名中兴寺、法泉寺,北宋开宝元年 内还有北齐铜佛造像、唐代铁质观音像、天人像、释迦 (968年)重修后赐名南华寺,沿用至今。民国二十三 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都有 年(1934年)重修,将原来的平面四合院布局改为中 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10。南华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 轴线布局,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 保护单位。 有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 殿、法堂、六祖殿、方丈殿;左侧的虚怀楼、报恩堂、钟 四 中国古代四大海神之庙南海神庙 楼、伽蓝楼、客堂、待贤楼、香积厨、斋堂、回向堂、回光 南海神庙是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又称波罗庙, 堂、延寿堂、念佛堂、东贤殿;右侧的云海楼、西归堂、 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 鼓楼、祖师殿、云水堂、韦驮殿、维那寮、班首寮、如意 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图9),位于广州黄埔区庙 寮、禅堂、观音堂、西贤殿。寺东有无尽庵、海会塔,寺 头村,面对珠江口,古代属扶胥镇,曾是对外交通的重 后有飞锡桥、伏虎泉、桌锡泉。 要港口。从前,庙之东称为大海,庙之西至白鹅潭,称 寺内的古建筑,有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 为小海。各国商船不得超越南海神庙,系缆于此,向南 宝林门,清、民国重修;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的钟 海神庙拜祭。扶胥镇也成为繁华之地。 楼、鼓楼,明、清、民国重修,均为三层歇山顶,鼓楼底 南海神庙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唐代首 层立千佛铁塔一座;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的罗汉 次扩建庙宇,天宝十年(751年)封四海神为王,南海神 楼,清代重建改为天王宝殿,面阔5问,歇山顶;建于 为广利王。宋、元两代屡有加封,合称南海广利洪圣昭 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顺威显灵孚王,配以明顺夫人。历朝派官员每年到此 的藏经阁,两层单檐歇山顶,二楼挑出腰檐平座,四面 祭拜,经久不息(图10、11)。 辟廊,明间出一乘花亭,又名雨花台;建于宋代的灵照 南海神庙规制恢宏,前堂后寝,有两塾、仪门、复 塔,明、清、民国多次重修。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 廊及东西廊庑,尚存唐代制度。现存的庙宇,四周有围 年)的大雄宝殿,民国二十三年移位重建,面阔、进深 墙环绕,面积近3万平方米。前有“海不扬波”明成化 均7问,高16-7米,重檐歇山顶,五架椽,屋前后乳袱 五年(1469年)石牌坊(图12),为三间四柱冲天式。沿 用六柱,斗拱为六铺做三杪无下昂计心造。殿内正面 中轴线由南而北有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头 塑三宝大佛像,各高8.31米,形貌庄严。左右壁及后 门、仪门为清代建筑,礼亭、后殿于民国时改为钢筋混 壁是泥塑彩绘名山大川和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栩 凝土梁枋。 栩如生。 一头、仪门均为清代建筑。头门面阔3间15.35米, 55— 图9南海神庙复原鸟瞰(引自《龙庆忠文 ) 图12南海神庙f1楼现状 黉 圈 图13南海神庙大殿复原立面((引自《龙庆忠文集))) 进深2间9.4米。13架分心用3柱、硬山琉璃瓦顶, 脊饰二龙抢珠及鳌鱼。门前立明代石狮,两侧有灰塑 博古顶青砖影壁。仪门面阔3问13.3米,进深4间 12.1米,15架分心用5柱,门边大石鼓为清代千顷书 院遗物,无山墙,两侧通东、西复廊。复廊均面阔6间、 进深4间,13架4柱架分心墙随重,红砂岩鼓形柱础 有多种造型,台基上立花岗石栏杆。礼亭琉璃瓦歇山 顶,1990年重建,混凝土结构。大殿毁于1967年,仅 存台基,1989年按原貌重建,面阔5间23.5米,进深 图10明《南海庙志》庙图(引自《龙庆忠文集))) 3间16_2米,面积380平方米,高约13.3米。 头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两侧有青砖砌“一封书” 影壁。大殿原为明代歇山顶殿字,阔五间,深三间,毁 于1967年,现已按原样复原重建(图13)。 南海神庙内原存大量碑刻,为庙史、海外交通史 和历朝史的重要资料,可惜失散甚多,现尚存韩愈撰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等30余方。南海神庙所祀南海 神,称为祝赤,是祝融和南方赤帝的合称。祝融为楚人 之祖,赤帝即炎帝神农氏,因此,祝赤应是华夏南方民 族之祖神。 南海神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图11清末时期的南海神庙图(引自李昭醇、倪俊明 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一五天下四绝与雷祖祠 56— 落都参加共同祭雷,还吸引了高州、钦州、琼州、儋州、 郴州、漳州等州郡的人来参加,场面之热烈壮观难以 形容。 六宋构孤例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在潮州城区开元路,相传其前身为荔峰 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宋以后多次 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 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1982年以后连续三期大规模 全面修复。现有面积不及极盛时之三分之一,也有约 2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分中轴线和东、西路共三路,中 轴为照壁、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图14海康雷祖祠 后花园。从天王殿至藏经楼,两侧有东、西长廊连接。 东路有地藏阁、香积厨和伽蓝殿等,西路有观音阁、方 丈厅和祖堂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建筑群中以天王殿最有建筑科学价值。上 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寻 一雷祖祠位于湛江市雷州城西南的英榜山,称“雷 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图14)。祠始建于唐贞观 十六年(642年),历代有修拓,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 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 找与日本佛教著名东大寺佛殿(日本称为“大佛样”) 样的宋代建筑模式。早在日本奈良时代(相当于唐 布局。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康、钟鼓楼、碑廊 玄宗时期)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三年(741年)颁诏令在 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顺山门青石板 各地建立国分寺,寺号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 台阶抬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在此前一年京都先建的“东大寺”,称“总国分寺”,统 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洞堂之一。山门依屋字三间面宽洞 现建筑占地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 再建的东大寺佛殿, 开而开,为硬山顶。二进为洞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 辖全国各地佛教。后来寺遭焚毁,是由南宋时期明州(今宁波)匠人李和卿,按宋代寺院 东、西侧殿。正殿前设有拜事,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 当时建筑新模式,担任总大工(即总建筑师)修建的。 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即汉朝的李 因此路秉杰在江浙一带寻觅,即使是福州华林寺大 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桐三殿”。主体建 殿,虽说系现存著名之宋代木构建筑,路秉杰总觉得 筑保留了明构形制,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 仅能说只有点味道,一直到1 992年他在《岭南古建 柱穿斗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顾出檐极宽,达 筑》的封面照片上,终于发现了“大佛样”——潮州开 1 1步架之多,建筑古朴雄伟,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 随即奔赴潮州,做了详细认真的 方特色。沿着前增顾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 元寺二山门天王殿,田野调查,并在该年5月同济大学校友报告会上,宣 风精雕细刻,玲挑剔透,巧夺天工。祠内存乾隆御笔 读撰写的《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筑价值新发现》考察 “茂时育物”匾及历代碑刻30多通1 1。雷祖祠为全国 报告,证明日本东大寺就是按此天王殿形制营造的,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在全国仅此孤例,证实了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为宋代 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 建筑的历史价值。 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就是发生在 雷祖祠的民俗事家。“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 洞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换鼓”仪式。 “雷州换鼓”源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 雷活动。为使天鼓长鸣,雷雨有致,先民们将人间最好 天王殿面阔1 1间50.97米,进深4问15.84米, 建筑面积为807平方米(图15)。面阔为传统木构建 筑之最高规格;明问较宽,其余各间渐次缩小,为较早 期之布局特点,从面阔与进深比推测其为南北朝时期 的鼓送给天神,每年以新鼓换旧鼓,以换来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这种将新鼓送给天神的仪式慢慢地便形成 了大型的祭雷活动。“雷州换鼓”的妙绝之处在于祭 建筑平面遗构;以板筑贝灰沙夯墙代替末闯屋架,整 体性能好,墙身下厚52厘米、上薄36厘米,收分明 显,以厦两头四片纵向隔寺抵住纵向水平推力,增强 房屋的纵向刚度;其正立面屋顶中央高、两侧低,正面 雷时打雷。古代的雷州由于在祭雷活动中引来电闪雷 所辟三门明间高而次问低,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天 鸣,因此便名声大噪。影响深远。不仅雷州半岛所有部 一57— 王殿梁架由明间、次间、稍 间(图16)、尽间(图17)以 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 组成。其中明间、次间、稍间 三缝较为一致,尽问与厦 头、转角屋架各为一种形 式,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 结构。斗拱高度近乎柱高一 半。是天王殿梁架构造之突 出特点。檐柱以木石相衔 接,下端为八瓣圆肚型石 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 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在石 柱之上,后檐柱的木石柱之 间垫有圆斗,斗底平面作十 字形卯榫与石柱的顶部相 交,柱础为石覆盆。后檐明、 次间石金柱也安于覆盆柱 图15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正立面、平面图(引自吴国智《开元寺天王殿建筑构造》) 础上,柱上一共安有12个 圆形瓣式檐斗,层层叠叠承 托着檐檩。在平梁和四椽袱 底左右两端。均出二跳华 拱,在六椽袱底下出三跳华 拱,而在六椽袱上于四椽袱 上端共迭四个圆斗,接上又 迭有四个方斗承托着檐檩 (图18)。 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 图16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屋架图(引自吴国智《开元寺天王殿建筑构造》) 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 层层叠叠的铰打叠斗,可能类似古书记载的樽栌,即 矮柱。铰打叠斗的“铰”指构件节点的卯榫形式;“打” 斗拱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也许是构成后代成朵铺作 指完成这种卯榫的过程与方法;“叠斗”指垂直方向的 的基本体12。 构件由一付一付的十字斗拱重复垒叠而成。 金刚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问,单檐硬 铰打叠斗是斗拱的一种形式,一种原始的形成于 山顶。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 排架柱梁结构的形式。它可以代替柱的作用,在某些 五间,进深三问。殿身设附阶周匝,殿前有花岗石砌月 场合起到柱所不能起的作用,可称之为柱的一种特殊 台,月台与附阶共嵌有78块石栏板,每方高80厘米、 形式。历来认为斗拱由屋檐悬挑出跳的支撑物——栾 宽1 10厘米,殿前栏板镌刻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 演化而来,重点解决房屋屋盖沿水平方向的屋檐延 风永扇帝道遐昌”16个大字。其余则雕刻着释迦牟尼 伸;铰打叠斗作为柱的一种形式,可推测由柱的长度 出家故事和奇花异草、珍禽瑞兽,造型古朴凝练。石刻 方向的组合演化而来,解决房屋屋盖沿垂直方向增高 板历代重修,今存多为明清之物。 所采取的措施。排架式柱梁屋架大量运用穿插做法, 开元寺内保存的文物中,还有一批珍贵的古代雕 由于铰打叠斗的应用可由插榫转化为阴阳嵌卯接,即 刻,包括唐代石经幢、宋代阿育王石塔及元代石雕香 由水平方向的安装程序转化为沿垂直方向的装配方 炉、明代木雕千佛塔等13。 法,既增强了构造节点沿水平方向的牵连拉固作用, 又是构成排架式柱梁屋架的一种装饰。天王殿屋架上 七一南汉广州二十八寺之大佛寺 58— 大佛寺前身为新藏寺,始建于南汉时期 (917—971年),为当时广州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 一,时规模不大,“梵宫佛殿而已”。宋代已默默无闻而 废,元代在新藏寺旧址再建殿宇,名日福田庵。明代扩 建,改名龙藏寺,寺院建筑颇具规模,当时寺院面积曾 达30000余平方米。明末被当局改为巡按御使公署。 . I 清顺治六年,平南王、靖南王平粤,战火持续10 月,公署毁,沦为废墟。后。平南王尚可喜鉴于屠城之 一 一 墅 烈,拟建寺祈福,亲自主持重建佛寺,康熙三年(1662 年)年竣工。此时,殿宇布局与制式,悉仿京师官庙,主 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 殿。大雄宝殿“庄严雄壮,观者耸焉”,殿中供奉3尊三 一 鎏一 《 -_ 一世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 之大,寺佛之大,为岭南之冠,故取名为大佛寺。雍正 十一年,世宗皇帝振兴佛门,广州府选大佛寺作宣谕 之所,“特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增建韦 驮、枷蓝二殿;在寺院外街建东西两座门楼东标‘佛 躐 r一- 止 ,境’,西榜‘禅林’。此时的大佛寺,为广府五大丛林之 又是广州市现存唯一按清代官庙建设的寺院。 由于历史原因,大佛寺建筑损坏严重,现状仅存 大雄宝殿为清代遗留,其他多为现代后建之新建筑。 紧邻大雄宝殿南面和东面是改革开放后重修的天王 图17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尽间穿斗屋架(引自吴国 殿、地藏殿和客堂。1986年冬,大佛寺恢复开放,1995 智《开元寺天王殿建筑构造》) 年冬,佛寺的首期重修和临建工程完成。1993年8月 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 单位,2009年初,大佛寺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所在街区位于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中段,北 临西湖路,南至惠福路,东侧为北京路,西侧为惠新西 街,规划地段占地约1.2公顷。大佛寺所在的北京路 一上 一.c工二=I j I 蜒 i‘y/ 磊么 l 嚣≮ ,— 卜— _—— ‘圣 ] 屡 -- 沿线自古以来就是广州市传统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 段,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是广州市古城市中轴线的重 要组成部分。根据近年考古研究所见,这些地区内包 含了大量反映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文物及文化遗址、 遗迹,如南越王宫署、南越国木构水闸、千年官道等。 对于研究广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十分重要。 _嘤 理 —— 量 骛}, ,, ¨ 、 上r ¨ [ 厂 J![ .-j:[ I:! 一 :一!/!; 大佛寺大雄宝殿从布局、形式、用材、装饰等方面 均按清代官庙制式建造,既体现了官庙的威严,又从 艺术上表现了佛教建筑的特色,并使二者寓于一个统 一车 I、1 l一:r—r J i ]卜—/ ‘ 耍舀 。 【l丫1 l 体之中。大雄宝殿上作为装饰的一些艺术品,如楹 阱 中2叠I I;l 联和匾额等,其造型、纹饰等也具有艺术价值。如孙中 山亲笔书赠的“阐扬三密”四字大匾(图19)。大雄宝 ’中疆戈曩 申l金 / 殿坐北向南,面阔7间36.32米,进深5间25.36米, 图18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明间屋架北金柱铰打叠 殿高18米。其建筑主体经过多次保护性修缮,结构稳 固,装饰装修基本保持原貌,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图 斗(引自吴国智《开元寺天王殿建筑构造》) 一59一 原重建,强调“‘寺’与‘市’的共 生”的设计原则,突出大雄宝殿 的文物价值和地位,将大佛寺 设计为相对开敞的半开放式两 进院落结构,使大佛寺及其周 边地区成为一个宗教与世俗融 为一体的文化街区。 笔者参与了“大佛寺”的复 原建设和设计,和大佛寺主持 耀智方丈就寺庙的建筑形制和 如何体现大佛寺作为南汉广州 寺庙的特点等反复探讨,查阅 了大量的资料,复原设计基本 上尊重了大佛寺建寺之初的技 术特征,同时在复原设计中体 现大佛寺各个时期的建筑及装 饰特色(图21)。 大佛寺大雄宝殿的正脊、 正吻样式,正脊两头的腾龙造 型威武雄壮。飞檐龙回头之特 色造型以及重吻的脊和龙头的 造型更加增加了大雄宝殿英武 神武(图4—22)。此大殿在屋面 图19 别、中山为大佛寺亲笔书赠“阐扬三密”四字大匾 鞲蕊 黼 “~ 黼 露 图20广州大佛寺大雄宝殿立面复原图、现状 和构件的戗兽、头兽、二兽、三 兽、未(尾)兽和将军运用了岭 南工艺美术灰塑的艺术造型的 手法,活灵活现,高低错落,抑 扬顿挫,充分体现岭南古建的 魅力(图23)。 八宋代木构遗珍梅庵 梅庵在肇庆市区西江路梅 庵岗上,北枕北岭山,面对滔滔 西江水,是岭南少有的千年古 刹。创建时间,一说北宋至道二 图21 广州大佛寺新建宗教文化大楼剖面 年(996年)14,一说五代15。明 清历经修葺,1 979年重修。梅庵为供奉六祖惠能而兴 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1 996年梅庵被列为全国重 建,梅庵是广东省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尤其是大 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唐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回新兴时路过肇庆宦 雄宝殿,其梁架、斗拱均保留了北宋及以前建筑的结 便 构风格,堪称岭南珍贵的北宋遗构。在佛教史上有着 在此山岗插梅为记。后来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不可低估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梅庵的建筑,在我国 惠能插梅处建庵,取名梅庵。梅庵占地面积5000习 古建筑的结构上、建筑艺术上和建筑技术史上,都有 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j 一6O一 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 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 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 两侧的众缘堂、荃香室、常光 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今 梅庵现存山门、大雄宝殿,祖师 殿三部分。大雄宝殿保存了唐 宋结合建筑特点,以斗拱设计 称绝,古法罕见。 梅庵大雄宝殿保存了唐代 和宋代的建筑特点,以斗拱设 计称绝,对于我国古代的建筑 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图 24);山门前有六祖井泉和碑 廊,廊中保存了很多碑文;庵内 有凉亭花圃,满岗的梅树使梅 庵显得优美雅致,富有诗意 梅庵面南偏东,依岗势前 低后高。岗高出地面6~8米, 登20余级石刻可达庵前平台。 山门左前方有六祖井,右前方 一榕如盖。山门及祖师殿为清 道光二十一年(1 841年)重建遗 构。山门面阔三问、硬山顶,凹 门廊,两侧耳房,门厅有屏风, 后附设檐廊,青砖磨平对缝,山 墙承托桁条(图25)。祖师殿建 于0.55米高的台上,面阔三 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以山墙 承重,后檐以砖墙封顶。两檐柱 下与石柱础上使用木横。 大雄宝殿明间4.84米,次 图22广州大佛寺大雄宝殿飞檐龙回头和顶层垂脊 间3.16米,折宋尺与《营造法 式》规定吻合,大殿用材高、厚 比为2:1,约合《营造法式》规定 之“六等材”。粱架为+架椽,建 前后乳卡付用四柱,柱头用普柏 5,是北宋早期建筑特色。 枋以增强构架整体强度,有宋构建筑特色。大殿正面 斗拱与檐柱高之比例约为2:前后檐柱侧脚,檐柱和金柱均呈梭形,保留了古制。白 及背面外檐斗拱均为八朵,檐柱上各有柱头铺作,补 石柱础呈短圆柱状,收腹,与宋覆盆式柱础迥异,是岭 间铺作为明间两朵、次间一朵。大雄宝殿前檐斗拱为 南地方特色16(图26)。 七铺作,双杪三下昂,出跳总长达12O分,位居全国斗 拱前列。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 的古风;斗底刻皿板,保留中唐以前之古制,同时斗拱 还保留有拱栓、昂栓,这一突出特色,实属全国罕见。 一图23广州大佛寺大雄宝殿戗兽、头兽、二兽、三兽、未兽和将军 九元代木构瑰宝德庆学宫 德庆学宫位于肇庆市德城镇朝阳路,始建于宋祥 61— 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 年(1297年)重建,建筑群由 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乡 贤祠、杏坛等建筑组成,占地 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是我国 元代木构建筑的瑰宝。学宫 原形制甚备,现仅存大殿及 东西庑。大殿迭经明万历三 十二年(1604年)、清康熙五 十六年(1717年)以至1973 年大修,仍保留宋元建筑风 格。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 的孔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在南中国众多的孔庙大 成殿中,论建筑规模之大,结 构之巧,气势之雄,应首推德 庆学宫大成殿,是广东省唯 一现存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 古建筑,大成殿以“四柱不 顶”闻名于世,被誉为南国古 建筑明珠(图27)。 德庆学宫大成殿设计 者,独辟蹊径,打破了传统厅 堂那种“八柱撑空”的木梁架 结构而采用“四柱不顶”的独 特形式以满足建筑物防灾的 一62— 为罕见,其出跳总长居全国现 存唐宋同类斗拱(七铺作)之首 位。上檐前后檐斗拱。是元代 遗构,其采用象鼻子昂的形 制,为较早形态,其后流行于 清代。 大成殿的装修装饰有浓 厚的岭南地方特色。殿门上部 橘扇用宫式万字花纹,殿内重 檐后金柱问的由额和顺身串 间置一花罩,花纹别致。大成 殿上檐正脊中央为莲花宝杯 及光环,下垫以夔纹饰块,正 脊两端为夔脊饰,靠内侧两边 各置一鱼龙。戗脊为游龙卷 草,龙身绕脊出没,形体生动。 下檐角脊上端为鱼龙吻,下端 为卷草,稍靠上为一虎。正脊 和垂脊两边满绘有“三狮会 燕”、“金玉满堂”以及松鹤等 图26梅庵大雄宝殿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引自吴庆洲《岭南最古的木 构建筑——肇庆梅庵大雄宝屡殳》) 彩画。灰瓦顶屋上檐边用红色 陶质勾头滴水镶边,下檐用蓝 绿色琉璃勾头滴水镶边。 大成殿在防洪上采取了 有效的建筑技术,加高了殿堂 台基;设置了高35厘米的花 岗石门槛,前檐用花岗石柱, 左、右、后三面围以高墙;采用 图27 德庆学宫大成殿(引自吴庆f/,1、谭永业《粤西宋元木构之 瑰宝——德庆学宫大成脚)) 庆真楼等。锦香池为中心,池南为戏台娱乐建筑,池北 为祭祀殿堂建筑,主要入口设在以锦香池为前导空间 了花岗石高柱础,尤其是正中 四根金柱,石础高达82厘米。 德庆学宫大成殿,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 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典型的岭南建筑,是不 的庭院两侧,不同于一般寺观祠祀建筑布局。其整体 可多得的建筑佳品,因此受到我国古建筑学家的高度 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 评价,认为这座大成殿是祖国科学文化的结晶,在当 时处于古代建筑领先地位1 7。 +岭南建筑装饰工艺精华之佛山祖庙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 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 然起敬之感。 灵应牌坊是祖庙里的重要建筑(图28),建于明 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创建于北宋 景泰二年(1451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 元丰年问(1078—1085年),原名北帝庙。明洪武五年 祠,所以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 (1372年)重建,景泰年问敕封灵应祠,明清以来修建、 为三楼三层式,12柱3间4楼木、石牌坊。通高1 1-4 扩建达20余次。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光绪二十五年 米,通阔9.2米。斗拱出挑,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 (1899年)重建。 造,心间为阙道,次间为高石台基。飞檐叠翠,飘逸凌 祖庙占地3500多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设置万 云。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曾经承受过十二级的 福台、灵应牌楼、锦香池、钟鼓楼、庙门、前殿、大殿和 台风而安然无恙。 一63— 万福台是华南地 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 的古戏台(图29),建 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初名华丰台,光绪 时改今名。歇山卷棚 顶。台高2.07米,面阔 3问12.73米,进深 11_78米,以金漆木雕 大屏风分隔前后,雕刻 内容为八仙故事、三星 拱照、降龙伏虎、大宴 铜雀台等。台前有宽阔 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 是两层式长廊供民众 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 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 廊,再到灵应牌坊,形 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 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 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 果。300多年前的戏 台。如今还照常使用, 盥 侧 d 礅测“ 现状 纵剂Il 正 足见中国建筑声学技 术之高超。如今世界各 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 台视为粤剧之源。 图28佛山祖庙灵应牌坊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东西长20余米,南北宽 11米许,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原为土池,明天 启三年(1623年)拆毁照壁砌池中石桥,后拆毁。清雍 正年间砌石池,加上雕栏,部分为明雕件。池中有象征 北帝的石雕龟蛇像。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 常考究。面宽九开间,顶端有一条1米多高30米长的 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是贴金木雕,中间是红色沙岩围 墙并排配以三个进深为一米的圆拱门洞,下为石砌抬 级,整个建筑壮丽威严。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歇山顶式建筑, 檐下为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面宽3间 13.34米,进深3问15.87米。有4根木柱和16根石 柱。地面以尺寸不一的长方形花岗石铺砌,接缝密致, 脊。 图29佛山祖庙万福台 间辟石券拱门,门扇为镂空木雕,屋脊为高1.48米, 传说缝隙灌铅填塞。清光绪年问重修时曾加添人物瓦 长30多米的陶塑人物石湾琉璃人物,脊中置高大的 一对铜质鳌鱼争珠。檐下通栏金漆木雕花衽。红墙有 16根白石檐柱,4根木柱,石砌台基高1.17米,台阶 庙门建于明景泰初年,广9问31.7米,硬山顶。 东西连接崇正社学和流芳祠成一门庑式建筑。中间三 通宽15米。 —.64—— 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 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佛山祖庙中,这种佛山 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l:lr..1:t皆是。如祖庙两旁门、 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 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此外,还有“八仙”, “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 品。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 丽。 砖雕、石雕艺术也是佛山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主 要用于建筑装饰上,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 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 饰建筑物甚为流行。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 图3O佛山祖庙屋脊装饰 大殿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庙中最早、最 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是佛山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 一重要的建筑。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 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 。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 (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 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 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 括,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 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大殿广3间14.34米, 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佛山祖庙的砖雕在砖与 进深3间15.83米。歇山顶,清光绪重修殿脊泥塑和 砖的接缝处没有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陶塑,脊中宝珠高耸,凤凰、鳌鱼对立,走兽力神、人物 陶塑瓦脊均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修时 故事、花木藤蔓,斑斓璀灿。屋面举折平缓,前檐采用 所增设。建造灰脊的店家分别是:庙门为石湾文如壁, 斗拱,明间2朵、次间1朵,心间次间比为1:5,斗拱 前殿东、西廊为石湾均玉,前殿为石湾宝玉,大殿为吴 用五等材,双杪偷心三下昂人铺作,有侧昂,保留了宋 宝玉,庆真楼为石湾宝玉荣。只有庆真楼小院灰脊是 制。最突出的是前面三下昂,后面三撑杆。大殿三面围 1 959年将原汾水吴庙前壁灰脊移建于此,长8.5米、 墙不设窗,殿内光线阴暗,更显神秘气氛。殿中供北帝 高1.4米,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湾文如壁店造。砖 铜像,重约2500公斤,铸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 雕分别置于钟、鼓楼北侧墙壁,同为光绪二十五年 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神台为枯木镂空多层次高浮 (1899年)郭连川、郭道生合作雕制。木雕遍饰庙内各 雕,共刻有126个历史人物,设计者为佛山黄广华木 建筑物,庙门花衽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承龙街泰 雕作坊艺人黄秋涛。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 769年),二层镬耳歇山 顶楼阁。1 975年维修,将木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 构。 隆造。还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承龙街黄广华、成 利店造重漆木雕神案以及黄广华造金漆木雕彩门。祖 庙中神像除铜像外,尚有24个干漆夹苎神像。为清代 佛山制品,其中有“本镇承龙街杨胜合造”、“本镇杨太 元塑造”等字样18。佛山祖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十一“古坛仅存”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祖庙中陶塑灰脊、砖雕、木雕、石雕集佛山建筑装 饰工艺大成(图30)。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 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 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 长32.O2米。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 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 三江汇流处,因其蕴涵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古建筑文 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釉色 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设 化、风水文化和历史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是我国古建 筑的明珠,享有“古坛仅存”的美誉。龙母祖庙地处“灵 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 气独钟”的形胜宝地之上,她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 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 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式“五龙护珠”之势。庙前, 灰塑又叫灰批,是佛山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 之一,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 一“灵水洄澜”,波不扬涛,西江水流经龙母祖庙前似有 65— 图31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石牌坊(引自吴庆洲、谭永业僬庆悦城龙母祖庙》) 灵性,团团回旋,不愿离去。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 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据《德庆 州志》,唐代已有重修记载。历代 不断扩修,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 至光绪年问,集中两广能工巧匠 和技艺大师历时七年时间建造而 成,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 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 龙母祖庙由中轴线上巍巍的 蕊贯祖黼 一t囊 牌坊(图31)、雄伟的山门、独特 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神秘的 梳妆楼、古朴的碑亭、庄严的龙母 墓等建筑物组成。总面积13000 平方米。庙内殿中有殿,规模宏 大,富丽堂皇。石雕、砖雕、木雕、 灰雕技艺精湛,独具匠心;陶塑、 壁画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历代名 人石刻对联,对仗工整,意蕴隽 永,书法各具特色,堪称珍品。 由西江畔宽阔的石砌码头拾 级而上,有广2000平方米的广 图32德庆悦城龙母庙大殿正立面、横剖面图(引自吴庆 洲、谭永业《舌惫庆悦城龙母祖庙》) 花雀替有多种,另有木雕云拱,驼峰、花板、花墩、额 场。位于广场中的4柱3间5楼 石牌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 907年)。石牌楼两侧 坊,莫不精丽活泼。香亭和山门均建于光绪三十一年 各有一石券洞门,以高约2米的直棂石栏杆连接,总 (1905年)。大殿又称龙母殿,面阔5间19.28米,进深 宽35米多。山门面阔5间19_28米,深3间12米, 5问14.80米,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 绿琉璃瓦硬山顶,镬耳山墙,陶塑脊饰。山门的石、砖、 大殿保留了早期建筑特点(图32),前后重檐金 木雕都很精美,门前两塾上立两根透雕龙柱,盘龙栩 柱与前后金柱间分别施用乳袱、驼峰、斗拱、搭牵、托 栩如生,龙口中宝珠可以滚动。头进天井中立有香亭。 脚;重檐金柱间施用阑额一圈,在柱头和阑额上施铺 平面正方,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下檐角脊端部施吻 作,柱头铺作出横拱二层,前出三跳平昂。后出三跳华 兽。内外檐柱均为四根,外檐柱为透雕蟠龙柱。木质雕 棋,均为偷心造。补间铺作当心问一朵,次间一朵,栌 一66— 斗承托,斗拱结构 与柱头铺作同。后 座为龙母寝宫,建 于清咸丰二年 (1852年),二层楼 阁,面阔5间进深 3间,绿琉璃瓦硬 山顶,镬耳风火山 墙,楼上前廊用 轩。碑亭在山门东 北,从形制看为清 以前遗构。八角重 图33 民国初期的镇海楼及现状(图左引自李昭醇、倪俊明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檐攒尖盔顶,黄琉 璃瓦盖顶,绿琉璃 瓦镶边。上檐垂脊 置2条琉璃金龙, 下檐垂脊各置1 条金龙。宝顶为仰 莲座托金葫芦。 上、下檐斗拱均分 柱头铺作和补问 铺作,比例雄大, 有宋代风格。上檐 铺作出二跳华拱, 图34番禺学宫棂星门ZL-t ̄ 下檐铺作出三跳华拱,前出均为重拱计心造,后出均 为偷心造。上檐较为深远,柱子有明显侧脚。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 380年)。当时镇守广 龙母祖庙最值得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其建 州的永嘉候朱亮祖把宋代的东、西、子城三城合一,并 筑体系按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 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 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石板铺设, 处建楼一座,高五层。当时珠江水面宽广,登楼而望,每逢西江发大水淹过后,底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 波澜壮阔,故楼名为望海。后来又名为镇海,为雄镇海 庙内稍作清扫便干净如故。自光绪三十一年重建至 疆之意。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有崇楼四 今,历经洪水雷雨而墙不裂、地不陷、害虫不蛀、雷电 不侵,堪称建筑史上一绝。其高超的防洪、防虫、防雷 ……北口镇海,在粤秀山之左。洪武初,永嘉候朱亮祖 的建筑设计,令人叹为观止1 9。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现 所建,以镇紫云黄气之异者也。广州背山面海,形势雄 大,有偏霸之象。是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雁翅,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四楼 十二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 唯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 即粤秀)之冠,雨则为昆仑(蕃 镇海楼俗称五层楼,又名望海楼,坐落在越秀山 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小蟠龙岗上,被冠以“五岭以南第一楼”和誉为“岭南 大舶也)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 第一胜览”(图33)。镇海楼玮丽雄特,被誉为岭南第 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镇海楼踞山海之胜,玮 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 丽雄特,连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也不及其 的羊城八景之一。数百年来,骚人墨客留下许多动人 形胜。一的篇章。清末李棣华所撰楹联至今悬于顶层: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古今; 一镇海楼因历代自然和人为的灾祸,屡遭损坏,多 次重修,其中大的修葺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67— 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宫北部及 西北部改为八桂中学堂,尊经阁、射圃等已荡然无存, 开马路又拆去门前的照壁。 现存建筑为中路建筑,是清乾隆年间平基重建。 沿中轴线由南而北,最前面为棂星门(图34),为六柱 三门冲天式石牌坊,雕有云龙等纹饰,刻工精细,石坊 门间为红砂岩高墙。进棂星门即见泮池拱桥(图 4—35)。泮池为半圆形的水池。天子可以用圆形的璧 图35番禺学宫泮池桥现状 水,如明堂、辟雍等都是。孔庙等为侯王级庙宇,水池 只能用泮池。番禺学宫泮池桥为单孔石拱桥,明洪武 十三年(1380年)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桥长约十米,桥形秀丽。 过拱桥后约30米,为大成门。大成门为单檐硬山 顶建筑,阔五开间、22_7米,进深二间、7.89米。前后 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施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斗拱。 后出三杪偷心造。拱高0。99米,檐柱高4.3I米,斗拱 与檐柱比例为1:4.36,为明代斗拱的比例。当心间用 二朵补间铺作,次问、梢间各用一朵,尚存宋代遗制。 全殿结构呈分心斗底槽型制。柱础高0.56米,下为石 制,上带木质。山面以墙代角柱,或许是清代乾隆年间 重修所成。从整体而言,大成门尚保存明初风格。屋面 图36番禺学宫大成殿立面(引自《广州市文物志》) 覆盖黄琉璃瓦,用团龙瓦当,牡丹花纹滴水。正脊、山 脊均为五彩琉璃花脊,为清光绪佛山文如璧的作品。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1928年、1946年和1952 正脊两端为夔纹、倒立的鳌鱼,正中脊刹为宝珠。 年。1 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 凝土结构,但砖石砌筑的墙壁基本属明代I159物。自 1 928年重修后,镇海楼就为广州博物院所在。 山墙和后墙的第一、二层用红砂岩砌筑,三层以上为 过大成门后,为大成殿(图36)。大成,取义孔子 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大成殿为奉祀孔子的主殿,配祀 颜子等四人,其余著名儒学弟子祀于大成门与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高1.55米的石台基之上,四周绕以 现镇海楼阔31米,深16米,高28米,东西两面 之间的两庑。 青砖墙。底层石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复檐五 石栏杆。殿前月台宽14.88米,深14_22米。围绕月 层,绿琉璃瓦歇山顶,上有琉璃花脊,脊上有“民国拾 台、台基的石雕栏杆、栏板刻工精致,以暗八仙为栏板 柒年(1928年)”、“石湾均玉造”字样20。2013年国务 装饰图案,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景观。大成 院公布镇海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面阔五间、24_72米,进深三间、14_22米,14椽前 后三椽袱用四柱。单檐歇山顶,与大成门大体相同。其 十三番禺学富 前后檐补问铺作为当心间两朵,次间、梢间各一朵,是 番禺学宫在广州中山四路,是番禺县的县学和祭 宋代遗制。山面当心间为三朵,已非宋制。斗拱高1.01 祀孔子的文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县吴忠、训 米,檐柱高4.39米,斗拱与檐柱比例为1:4.37,是明 导李昕在现址创建。 代比例。大成殿翼角采用平行椽,为南北朝前古制,北 原番禺学宫规模宏大,广三路,深五进。中路主要 方建筑唐代以后即不用此式。大成殿的梁架斗拱基本 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 上保持了明初风格:用月梁、用托脚、斗升有凹。用普 尊经阁;左路建筑主要有儒学署、明伦堂、光霁堂、名 柏枋,石础上有木横,檐柱有侧脚,等等,但局部也可 宦祠;右路主要有节孝祠、训导署、忠义孝悌祠、射圃、 见到清代重修的痕迹。 乡贤祠等。四周绕以宫墙。大成殿、崇圣殿、碑廊等原 大成殿用黄琉璃瓦,正脊、垂脊、戗脊均为五彩琉 为绿琉璃瓦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时,改 璃脊。正脊两端为夔纹、双鳌鱼,中部为双龙戏珠。正 一68— 脊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多 样,有暗八仙图案,有牡丹 花喻富贵,蝙蝠象征福,仙 桃喻长寿,脊刹明珠下正 脊有“福禄寿”三字,点出 主题。上有“光绪戊申”、 “文如壁造”字样,两端另 有“平安”、“福寿”字样。光 绪戊申即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由佛山琉璃工 艺大师文如璧设计制作。 大成殿的双龙戏珠脊饰为 清代广东琉璃脊饰的代表 作之一。 图37 广裕祠大门 崇圣殿,原名启圣殿, 清雍正元年(1 723年)易 更像是一座古代的城池。府衙在中,平民百姓分列周 名为崇圣殿,为祭祀孔五代先祖之处。殿面阔五间,进 围而居,门楼和更楼成了城门与碉楼,村墙便是城堞, 深三问,建于平台之上。前有月台,栏板亦用暗八仙图 外围深池作城河。 案。歇山顶,夔纹双鳌鱼火珠脊,盖黄琉璃瓦。构架为 广裕祠兼具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是 清代风格。 考据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互相借鉴发展 东路尚存明伦堂和光霁堂,硬山顶,青砖石脚,木 的一座重要古建筑文物。据钱岗村的《陆氏家谱》记 构。光霁堂后东墙上嵌有六块碑刻21。1926年5月 载,“孟尝公于永乐二年甲申岁(1404年)自舍宅田场 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番禺学宫举办,毛泽东任所 一假四正方圆,曾孙聚平二、广平、原英、积忠、风鸾、 长。1 961年番禺学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积善等,会众协力同心,选于永乐四年丙成岁(1406 年)十一月壬寅日建立祠堂一座三间。”据此可知广裕 十四 岭南祠堂建筑年代标本广裕祠 祠始建于1406年。始建至今逾600年的历史,,并以 祠堂作为民居的代表,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刻凿的形式记录的重修或重建时间一共有五次。广裕 它既传承着一个宗族的渊源,也标志着宗脉的走向。 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考 可以说祠堂文化就是一个宗族之魂。 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古祠在之 广东从化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化太平镇钱 后有5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 岗村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比从化建县的 碑文上。 时间还早200年,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一说,其 广裕祠依地势而建。坐北向南,面宽三间13.94 历史悠久可见一斑。其中坐落在钱岗村的广裕祠是全 米,进深三问一照壁59.115米,总建筑面积达825平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37),据说当年南宋宰相陆 方米。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 秀夫(图38)在广东崖门以身殉国后,其南迁的部分 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 族人秘密逃到此处藏匿,广裕祠就是陆氏家族的宗 例。从南至北依次由低而高建有照壁、八字翼墙,第一 祠。 进门堂、天井及东西廊,第二进中堂、天井及东西廊, 北回归线从东至西穿越钱岗古村,广裕祠位于古 第三进祖堂。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悬山顶,第一进前 村的中央位置,其布局规划以及和周围民居的位置关 隔广场,有砖、石结构带瓦檐顶的八字照壁,与第一进 系别具一格。纵观广东各地,祠堂作为最重要的建筑, 相连为翼墙,两者相对而立,这一作法为官样模式。其 般都建在比较显要的村面、村首等处,后带民居。广 八字形照壁是广东地区仅见之例(图39)。 一裕祠坐落于古村的中心位置,民居则围绕祠堂排列坐 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立有四个门楼,旁建更楼, 第一进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两侧分别浮 雕有青龙、白虎和其他简洁的图案,雕刻风格写意为 各门楼问以高墙连接,在墙外则是清冽池塘。钱岗村 重,古拙沉稳。头f-j- ̄立日柱,_承1 1架梁,为抬梁式梁 一69— 刻阳文:“时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次丁卯季冬 谷旦重建”,这证明了在清中后期曾有重修之作,因而 木雕明显带有这一时期繁复细腻的特点,以写实的手 法装饰。这一进前封檐板上雕刻有折枝花草、折枝葡 萄、布幕皱褶等,这显然是受到了西式建筑风格的影 响。 第二进也以粗大木棱柱承托梁架,13架抬梁式 梁架,柱式、梁架的做法与第一进相同,皆是明代遗 物。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岁 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梁底,驼峰上之雕刻大部分是 卷云纹饰,风格粗放古拙,体现了明代风格。值得注意 图38 广裕祠内陆秀夫雕像 的是,这一进前后封檐板刻漏如意纹饰。与第一进封 檐板的雕刻风格相去甚远,这一种纹饰在从化好几处 明代建筑上都能找到,例如邓氏宗祠、从化学宫孔圣 先师殿等,很显然,第二进的大部分结构和装饰都是 明代的遗留。挡隔二进与后面廊间左侧墙内嵌一重建 碑记,日《重建广裕祠碑记》,述重建祠堂之原委及捐 款者芳名,落款时间为:“时大明崇祯岁次己卯(1639 年)季夏吉旦重修”。后两金柱间有六门屏封。 第三进立6根木柱,下承鸭屎石质柱础,柱下亦 有柱横,这一进以木柱和后部墙体承重。与第一、二进 精雕细琢抬梁式梁架不同,第三进采用穿斗式梁架, 13架,前带卷棚为廊。脊檩下刻阳文日:“时大清康熙 六年(1667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 建”。康熙六年尚为清初,在改朝换代和社会发展以 后,北方建筑已逐渐由明代简洁粗放过渡至清初的繁 复细腻,岭南地处南方。受北方建筑影响较少,但影响 也不是完全没有,因此,第三进梁架结构虽为清初重 图39广裕祠八字形照壁 建,但仍带有明代风格,如棱柱有收分,柱与柱础间施 柱横,用月梁等,因此第三进结构属过渡阶段产物。祖 堂后两柱间额枋下亦刻阴文,日:“民国四年(1915年) 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这一进两次 问后墙头画丹青工笔花乌画,明问绘博古纹饰;山墙 墙头绘卷草纹饰。 图40广裕祠西楼封檐板上雕刻珠江江城图 第一、二、三进及天井地面外沿铺红砂岩石块,内 侧为灰砂夯土地面,两天井均建有东西廊。广裕祠墙 体结构非常特别,为“防盗墙”,第一、二、三进山墙高 架,外檐柱为花岗岩石柱,下承花岗岩石柱础,出两跳 插拱承托挑檐梁。内6柱粗大,是梭形木柱,有收分, 柱上施柱头斗,柱下承红砂岩石质柱础,柱与柱础之 从5_7~7米不等,它的砌法是:用青砖垒砌丁顺外 墙,墙厚约50厘米,墙体中空,在中空处先斜放大块 青砖在底,再于这些砖上斜竖放第二层砖,与底层青 砖成一夹角。而第二层砖则作为第三层的底砖,第三 间置木横,月梁与柱之间的夹角施雀替,梁底木雕线 纹和铜钱纹,雕凿深刻,简朴明快。所有的这些柱式、 梁架等木作早期风格明显,特别是棱柱、月梁、柱槽, 层与第一层平行,依此类推,所垒砖块从墙脚一直至 红砂岩柱础等均是明物。而驼峰上雕刻有麒麟、花鸟 墙头。如果有盗贼想在黑夜穿墙进入祠堂,他先得在 等,雕工精细讲究,这些都是清代建筑的特点。脊檩下 外墙开一洞,然后伸手掏中间的砖块,他每取一块,上 一70— 25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山门)、仪门(牌坊)、 面的砖同时往下掉,而砖在下降的过程中相互碰撞, 3434.发出较重的响声而被发现。 拜厅和中厅、后厅(后座)及东西廊庑,此外,还有东西 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其明间为 广裕祠还有一件珍贵的宝贝是藏在西更楼的主 衬祠。 梁里。其西更楼上的一块长8-7米、宽0.3米的“江城 这就是历 图”封檐板,反映了清代广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风 门,次间、梢间均为高出地平98厘米的台,光和乡村生活风情。封檐板以浮雕、镂空雕的形式,向 史久远的塾的制度。 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珠江两岸的风光:河边有下棋 据《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垫,党有庠。”孔 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有民居、商铺;东部 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为一巷。巷 的大沙头,当年仍是郊区,一片田园风光,牧羊、砍柴、 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 呈现农耕风貌。有人将封檐板称作“广州的清明上河 于塾。故云‘家有塾 ’。又据《尔雅·释宫》:“门侧之堂 图”(图40)。 谓之塾。”堂在古代有台基之意。如《礼记·礼器》:“天 一座祠堂内有5个不同的确凿重修年代记录,在 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 “堂”即台基。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可知“堂”所指 的乃是四方而高的台基或坛。因此,头门的次间、梢间 岭南地区实为罕见,而每一进脊檩下刻的重建时间, 与每一进大式木作结构和雕刻手法、风格完全吻合: 明代建筑之简洁豪放风格在中堂,清初由简洁向细致 繁复的过渡风格在祖堂,到清中后期以写实风格为主 的精细雅致建筑则在头门。而《陆氏家谱》中则有广裕 祠多次重修过程的文字记录。这些对于研究古代建筑 及祠堂文化有重要价值,成为了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年 代标尺22。 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广裕祠,获得了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 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联合国的 获奖公告指出,广裕祠的修复是村民、政府机构和技 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保护地方遗产的杰出范例。 2006年广裕祠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番禺沙湾留耕堂 沙湾留耕堂是番禺四大祠堂之一。四大祠堂是沙 湾留耕堂、石楼善世堂、南村光大堂、大石敦镇堂(已 全毁)。留耕堂以规模之宏大、建筑艺术之精湛而雄踞 四大祠堂之首。 留耕堂是沙湾的何氏大宗祠,据《沙湾何氏宗谱》 (清嘉庆抄本)记载,何人鉴是何氏定居沙湾的创始人, 于南宋绍定六年(1 233年)买了官荒山园而迁来此地。 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后来毁 于战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重建,清康熙三年 图41 番禺留耕堂仪门正立面(-i-1 ̄昊羽提供) (1664年)禁海移民,“奉诏拆毁”,康熙三十九年(1 700 年)扩大重建,到雍正十二年(1 734年)全部落成,费时 共34年。文革中留耕堂受到冲击和破坏,1983年政 府拨款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耕堂前有大池塘,旗杆夹石列于大天街前,其 平面为三进院落,建筑结合地形,前低后高,平面中轴 对称。头门两侧有钟鼓楼和左右两列村祠,建筑占地 一图42番禺留耕堂中院落现状 一 71一 高出的台,确是“塾”,是周代的遗制。中原一带,此制 字形。厅内梁枋都雕饰卷草缠枝花、云朵等纹样。中厅 在宋以后即已失传,而岭南广东的清代祠堂,却常常 面阔五间,深三问,又名象贤堂,厅内悬有“大宗伯”木 可以见到,比如广州陈家祠,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均有 匾,是“广东行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为洪武辛亥科 门塾。这三座著名的宗祠建筑的中路山门都是五开 进士何子海曾祖,淳佑庚戌科进士,朝散大夫,太常正 间,都有门塾,但陈家祠和龙母祖庙均为一门两塾,为 卿何起龙立”题款。“大宗伯”是太常寺正卿的别称。 士大夫的等级,留耕堂头门却是一门四塾,为天子诸 过中厅为后院落,左右两边是四架梁卷棚顶的两 侯的门堂等级。不过清代时,北方的门整制度巳失传, 廊。梁枋均雕花。后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其前檐正 清朝制度中巳无门塾之规定,否则会有僭越之罪。大 中四根檐柱及其前左右廊四根檐柱均为八角石檐 门分上下两层开启,也是古制,中原在元以后失传。在 柱.其中红砂岩石雕、仰莲须弥座式柱础,是明代遗 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尚可见到这种门制。头门前檐 物。后厅为硬山顶,屋脊两端塑金鳌、银鳌及珊瑚海藻 用如意斗拱承托檐部,明间补间斗拱七朵,次间、梢间 为脊饰。后厅为奉祀何氏祖宗第一至第五世神主之 各五朵。其背立面得屋面是硬山形式,与正立面呈歇 所。前檐下悬挂“留耕堂”木匾,是“翰林国史检讨古岗 山形式不同,令人称奇。其背立面檐下不用如意斗拱, 陈献章书”。 而用隔架科斗拱作为补间铺作,而柱头不用柱头斗 留耕堂建筑有许多独特之处,打破传统手法。比 拱。后檐的明间补间斗拱为二朵,次间为一朵,与宋制 如仪门正楼上塑一条龙,左右不求对称,龙头在东回 补间规定相符,有明代遗风,与前面清康熙三十九年 首西顾,龙尾在西上翘东弯,形制十分独特。留耕堂在 所用如意斗拱之制有别。 砖雕、石雕、木雕、灰塑上,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布 头门门额,原有“何氏大宗祠”横匾,后失去。两侧 局、规制很有特色,是广东祠堂建筑艺术的瑰宝23。 有木刻门联(重新刻制): “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 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 大门彩绘门神。门额枋正面雕衣锦荣归历史人物 1程建军、李哲扬.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 工程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 版 故事。梁枋、斗拱、柁墩雕刻工艺精湛。 仪门是三间四柱三楼式木石牌坊门(图41)。明 间正楼为庑殿顶(五脊殿顶),次问楼为歇山顶(九脊 顶),用如意斗拱承托楼顶。补间铺作明间为五朵,次 2余靖.武溪集.卷七.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 3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9月第1版 4参见张星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中华 书局。1977 间为三朵。明间正面门额有石刻“诗书世泽”四字,为 明代名儒陈白沙(献章)所题。背面刻“三凤流芳”,亦由 陈白沙书。清代重修时复刻。“三凤”指何棠、何栗、何 渠兄弟三人,同为北宋政和年间进士,为人们所称 道。 5(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6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9月第1版 7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9月第1版 8光孝寺岭南建筑特性归纳于程建军、李哲扬. 门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后人耕”,点出 了堂名留耕之意旨。 仪门左右连以高墙,各开券拱门。进仪门为中院 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告.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9三元宫部分资料引自吴庆洲.广州建筑.广东 落(图42),左右为廊庑。前面为拜厅,厅前为高1。28 米、阔16米、深6米多的大月台,俗称钓鱼台。台的正 面束腰镶有15幅灰石浮雕,正中一幅是老龙教子,其 他有凤凰富贵、双狮戏球以及玉兔、喜鹊、麒麟、犀牛 等祥瑞动物,配以松、竹、梅、菊等花卉,构成装饰图 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0南华寺资料主要引自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 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1杨森主编.广东名胜古迹辞典.北京燕山出版 案。月台后面为拜厅,基座左右各镶红砂岩石雕,为卷 草图案花纹,刀法古朴,线条流畅,为明代遗物。拜厅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次间装槁扇门,梢间前檐 为墙,上部用砖雕透花窗。 拜厅和中厅相连。两座硬山顶相接,削面成“M” 一社。1996年4月第1版 12吴国智.开元寺天王殿建筑构造(二).古建园 林技术,1987.4 13潮州开元寺部分资料引自陈泽泓.岭南建筑 (下转37页) 72— 完成九龙山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上接72页) 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4黎民表.重修梅庵碑记 世界顶级资本运作大家罗杰斯团队将成为我们 的股东 九龙山的成功运营,将数数家企业,提供永不落 幕的旅游交易平台,完善的专业系统保障您钱途无 忧。高效的服务体系让您大展宏图!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造属于大家的旅游优质 平台,去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 业奇迹! 九、后记 15吴联.重修佛殿碑记 16吴庆洲.肇庆梅庵.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 (第八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17吴庆洲、谭永业.粤西宋元木构之瑰宝——德 庆学宫大成殿.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 1992.2(总35) 18佛山祖庙资料引自佛山祖庙文物管理所官方 网站(htip://www.fszumiao.com/):陈泽泓.岭南建 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9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九龙山国际文化地球村不夜城…… 1.地址在遵义枫香镇; 2.该土地为林权证租用五十年,正申报商住用 地中; 3. 九条龙东青粉南赤黄西白蓝北黑紫龙踞8 方; 2O镇海楼部分资料引自吴庆洲.广州建筑.广东 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金龙居中海拔1861米,最高可以看到遵义全境, 金龙馆展示世界两百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 美术馆音乐斤演艺馆博物馆科学馆林立 21番禺学宫部分资料引自吴庆洲.广州建筑.广 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2李剑波.岭南古祠堂建筑的年代标尺——广 裕祠.岭南文史,2005.1 设计费用9亿人民币集世界十家顶尖设计公司 经费来源于九龙山集团公司—一—亿人民币 23番禺留耕堂部分资料引自吴庆洲.广州建筑.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4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7 4.风力、水牟、太阳能发电,投资商投资 座300米高杆榫重力加速永动磁悬浮发电机 (世界第一台) 5.三千品种植物馆创新世界纪录… 6.养生休闲亲子世界风情休验会馆林立… 7.世界最大不夜城地下地质博物馆,酒吧街,姻 缘介绍租用站 8.预估年参观人数达千万人次 9.集食疗中医道家长寿养生世界研究中心 10.无人驾驶小的士全场定位系统服务 1 1.植物馆内百对婚宴场地美食一条龙服务 12.世界最大摩天轮(杆杆发电) 13.发明专利研究推广中心 14.九龙山各喷九条龙水,贯穿九龙山岚。藏风 聚气。展现立体山水植物动物活动其问,风水空气带 来九龙山的生态环境生命力。 15.九大国际酒店88000客房。 16. 高速路口由80车道变20车道再变40车 道之后分,10条4车道龙路,以车道计共80公里。 (泛华集团广东设计分公司;2018.3) 一37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