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罗诚祖
【摘 要】In the article, the factors affecting MRI examination efficiency and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by comparing the key indexes of a 3. 0T MRI in 45 days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 optimization respectively in a tertiary hospital.%本文通过比较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台3.0T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后,各45个工作日的核心参考指标差异,探讨影响磁共振检查流程的各种因素,通过采取一系列流程优化手段,提高磁共振的应用效率.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2(019)011 【总页数】3页(P1039-1041)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流程优化;信息化管理 【作 者】周密;罗诚祖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办公室,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办公室,上海20012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7.32
磁共振已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替代的常规影像检查手段。由于单次扫描时间长而且设备昂贵,各级医院配备数量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临床要求,检查预约时间长以及不
同部位预约时间不平衡使部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上升,患者满意率下降。因此,使磁共振设备更有效率地运行,不仅是影像医师,也是医院管理者一直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磁共振检查流程的各种因素,通过采取一系列优化手段,提高磁共振的应用效率[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台3.0T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2010年6月1日至7月31日共45个工作日)与优化后(2010年8月1日至9月30日共45个工作日)的核心参考指标为研究对象。核心参考指标主要选取日均检查数量和日平均更替时间;其中,日均检查数量即扫描部位的数量,反映了“总体工作量”;日平均更替时间指每天相邻检查之间的平均待机时间,其长短反映了“衔接效率”。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运用Philips Utilization Service回顾性地获得流程优化前45个工作日各种部位检查数量比例和平均扫描时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系列流程优化措施。
1.2.2 统计方法 应用 MedCalc 7.3(MedCalc Software;Mariakerke,Belgium)软件对优化前后各45个工作日的日均检查数量和日平均更替时间进行团体t检验,显著性水平ɑ确定为0.05. 2 措施与结果
2.1 流程优化前准备工作 运用Philips Utilization Service获得流程优化前45个工作日各部位检查数量构成比和平均扫描时间,其中头颅、腹部、颈椎和腰椎、膝关节检查总量构成了总检查例数的90%,其他10%包括乳房、眼眶、盆腔等部位检查(表1)。
表1 流程优化前各检查部位构成比及平均扫描时间?
通过计算得出各部位检查时间的最佳比例:头颅:腹部:颈椎腰椎:膝关节 =(50% ×11 min)∶(12% ×16 min)∶(23% ×12 min)∶(5% ×20 min)=5.5∶1.9∶2.8∶1,并以此作为预约时间分配的参考标准,其他10%的检查由于比重较小,计算时未纳入。按照该磁共振仪平均每天小时运行时间(07:30至22:00)计算,理论上每天最佳预约数量为头颅39例、腹部9例、颈椎和腰椎18例、膝关节4例。 2.2 流程优化措施
2.2.1 科学预约 合理分配检查时间 在磁共振检查预约环节,每天尽可能按照上述计算得出的最佳数量分配预约名额。
2.2.2 集中安排相近部位检查 减少线圈更换频率 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次序,将相近部位检查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减少设备线圈更换频率,能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减少待机时间。需空腹准备的腹部检查一般集中安排在上午,腰、颈椎检查安排在下午,而头颅检查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住院患者,因此将检查时间安排在晚上。 2.2.3 做好检查前准备 提高衔接效率 预约时告知患者提前30分钟到达检查等候室,在前一名患者进行扫描时即开始下一患者的检查准备,由专人询问既往病史、是否安装起搏器或其他金属植入物,摘除随身金属物品,以减少设备空置时间。 2.3 结果 优化后日均检查数量为 56.20±5.99部位/天,优化前日均检查数量为53.58±6.69部位/天,P=0.0532,具有临界统计学差异;优化后日平均更替时间为263.40±36.87秒,优化前日平均更替时间为281.87±45.65 秒,P=0.0376(<0.05),有统计学差异。
对优化前某一天和优化后某一天24小时的详细扫描记录(图1、图2)作具体比较后可以发现,优化前(图1)上、下午均有较长的更替时间(黑箭所指)未被利用,而优化后(图2)的扫描记录中,可见检查安排紧凑,相邻检查之间的更替时间明显缩短。 4 分析与讨论
4.1 研究背景分析 磁共振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已日渐成为一项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很难满足临床的检查需求,如本研究所使用的磁共振仪,每日工作时间16小时,一周六个工作日,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设备昂贵,设备配置受到限制;
②单次检查耗时较长(以头颅为例,MR扫描时间至少是CT扫描的5倍);
③检查前准备工作繁多,如需询问病史,询问是否安装起搏器、支架及其他金属植入物;
④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高度配合,患者轻微的体位改变或呼吸运动都将造成伪影而需要重新扫描;
⑤不同检查部位需要更换线圈,不恰当的预约顺序会导致线圈更换频率增加,延长了设备等待的时间。
因此,在日渐饱和的工作状态下,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检查数量,缩短预约时间,为病患提供更及时的检查是本研究重点考虑的问题。
4.2 主要研究工具分析 磁共振检查相对比较复杂,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整体的扫描效率。对磁共振检查的某个时间段内各项相关指标(如患者数量、各种检查部位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各种检查部位的比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改进无疑会有助于磁共振检查流程的优化。
图1 优化前某一天Philips Achieva 3.0T MR扫描的Patient scheduling图(※图中深灰部分代表扫描时段,淡灰色部分代表前后患者更替时间,白色表示设备处于睡眠状态,可见上、下午均有较长的更替时间〈黑箭所指〉未被利用。) 图2 优化后某一天Philips Achieva 3.0T MR扫描的Patient scheduling图(※图中深灰部分代表扫描时段,淡灰色部分代表前后患者更替时间,白色表示设备处于睡眠状态,可见检查安排紧凑,相邻检查之间的更替时间明显缩短。)
医院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必须依靠医院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医院信息系
统是医院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2,3]。由于传统的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和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大多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统计信息,如某个时间段内接受磁共振检查总人次,无法细分到每台设备的工作量,更无法统计每台设备每个检查部位的工作量;如果用人工方法统计,不仅增加工作量,而且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因此,基于这些信息所产生的流程优化有时显得比较主观盲目,缺乏客观依据。
Philips Utilization Service的信息化技术主要通过设置在磁共振扫描机上的传输系统将扫描信息经互联网发送至服务器,实现数据汇总、统计,并能精确记录每天设备空闲和工作的时段、进行序列、哪个部位的扫描,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不仅能够回顾某个特定时段内接受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数量,更可以了解平均每天设备运作的时间、某种检查方式花费的平均时间、患者与患者之间更替所占用的时间、各种检查的比例等,进而了解磁共振的运行状况及其效率高低,从中发现影响流程的瓶颈,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整,使磁共振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4.3 流程优化前后比对分析 本研究通过优化磁共振检查流程,使日平均更替时间为从281.87秒显著缩短至263.40秒。虽然缩短的日平均更替时间仅有20秒左右,但按照一天70个检查部位累加起来则相当于每天额外增加了23分钟可供支配。日均检查数量从优化前的53.58部位/天增加至优化后的56.20部位/天,虽每天仅增加2.6个检查部位,但按照每月22.5个工作日计算,每月可额外增加59个检查部位,仍然可以反映出流程优化对磁共振检查效率提高的作用。
4.4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的预约比例计算是根据优化前45个工作日回顾得到的,样本量较小,并且是建立在一个简单按照比例分配时间的模型基础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磁共振检查衔接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虽然本研究中采取了合理安排预约时间,尽量集中安排相同部位的检查,避免频繁更换线圈,通知预约患者提早30分钟到
达检查地点等一系列优化措施,但就诊患者的依从性仍有待提高,迟到、因故取消、住院患者运送衔接的不及时也时有发生,对流程形成了干扰。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胡祖斌,易 红,刘 蔚,等.医院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理论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29.
[2] 来勇臣,宋 镇.业务流程重组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50-752.
[3] 吴 昊,刘国祥,任家顺,等.业务流程重组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56-5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