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术

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术

来源:筏尚旅游网
《昼锦堂记书画卷》,绢本,纵4l厘米,横 《汉书・项籍传》“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之 180厘米,是著名的董其昌书画合璧作品之 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为北宋四 一。引首为行书“昼锦堂记”并落“董其昌书” 大园林之一。 款;中段以青绿山水绘北宋三朝名相韩琦在 《昼锦堂记》原碑位于宋代昼锦堂内,刻 安阳所筑昼锦堂意境;后段行书《昼锦堂记》 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已佚。今于昼锦堂所 全篇,末附跋(图一)。全卷书法与绘画相得益 见《昼锦堂记》碑,据《河朔访古记》载,乃元朝 彰,互为增色,充分体现了董氏的艺术理念和 至元间(1264--1294)摹刻,通高2.73米,宽 精湛的艺术造诣。该画卷钤乾隆皇帝的“三希 1.2l米,厚0.27米。此碑乃北宋大文学家、参 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乾隆鉴赏” 知政事欧阳修撰文,尚书刑部郎中邵必题额, “乾隆御览之宝”,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 大书法家、礼部侍郎蔡襄书丹,时称“三绝 宝”和宣统皇帝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 碑”,又因碑阴镌刻有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 赏”“无逸斋精鉴玺”,可见此卷原为清内府所 堂记》,又称“四绝碑”。 藏,并著录《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于吉林省博 观此卷绘画,乃以昼锦堂人图,绘一片茂 物院。 林远岫,连绵起伏,浅水遥岑,湖光浩淼,山峦 昼锦堂,原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文 密林之间茅屋数间,即所谓的昼锦堂。整幅画 峰中路路南高阁寺一带,是宋代三朝宰相韩 面丹柯碧树,红绿相间,一派秋景佳境,意境 琦(1008--1075)任相州知州时所建。其名取 平远开阔,气韵淡雅秀逸。 ~ I 63 l 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 设色亦不掩墨,开青绿山水又一格局,别具清 新秀丽的韵味。此法可与在青绿山水上有所 创新的文太史(征明)比肩。 董其昌于山水画提倡师古,主张“画家以 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他自20来岁起学画,直到82岁去世,临习传 统始终不辍,在师古的同时并主张对传统要 有“取舍”,不拘于一家一派的技法,摄取符合 自己审美趣味的技法要素。他在此图中就将 中国山水画之北宗的青绿画法与南宗的墨色 渲染成功结合,并自题云:“宋人有温公《独东 园图》,仇实甫有摹本,盖画院界画楼阁,小有 郭忠恕、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 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巨丽 耳。”可见董其昌将各种传统山水画技法,用 自己文人的趣味和审美去理解、提炼和融合, 化作自己的绘画语言,施于笔下,自创新格, 达到其在绘画笔墨上所追求的“生”“拙”“真” “淡”的效果,走出了一条“集其大成,自出机 轴”的成功道路。 董其昌笔下的昼锦堂,完全是隐身于山 野之中的一区茅庐,与安阳所建的那种近乎 中规中矩布局的锦绣厅堂则大相径庭。这既 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也反映了董 其昌对韩琦昼锦堂意境的深刻认识。董其昌 所绘的正是三朝元老韩琦真正追求的将士解 甲、隐归山林的理想境界,同时这也是中国传 统文人生性清高、隐逸宴居的生活情趣的真 实反映。 通观全卷董氏书法,皆以行书为之,洋洋 洒洒,信手挥就,足见其运笔娴熟,功力深厚。 特别是后段《昼锦堂记》全篇,整体布局疏朗 而有节奏,行距匀称,字无定式,大小错落有 致,行笔流畅,笔法圆劲又不失生动活泼之 意,是其集古法而大成之作。董其昌书法广 泛习古,自述“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 《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 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嘲 观此卷行书用笔,笔锋端正而圆润,运笔 自如,全无生涩拙滞之笔,勾挑之间,意趣活 泼,字与字牵丝顾盼,生机盎然。可见董其昌 书此卷时乃是笔的主宰,完全地控制它,以达 到笔随心转。他曾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 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 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 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嘲同时, 他遵循唐人对笔触的审美标准和用笔经验, 用悬腕和中锋来达到“屋漏痕”“折钗股”“锥 画沙”的效果。他又云:“发笔处便要提得笔 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 难,难在道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 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 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_7J可见董 其昌对书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同 时他更是一位将理论付诸行动的实践者。 董其昌在论及书法用墨时曾说:“用墨, 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 恶道矣。”通常毛笔偏软,饱蘸水墨后,落笔重 则容易浓肥。须控制得法,藏锋于内,达到“绵 里藏针”的效果,使线条道劲圆浑,体现出含 蓄的力量美,才是精良之作。观此卷行书, 墨的枯湿浓淡并用,富有变化。而此变化,完 全是笔随心走,自然成趣,可见董其昌非凡的 书法功力。 再细细观察此卷每字的结体,在笔画的 布置上突破汉字特有的横平竖直的特点,使 其间架结构看似倾斜欹侧,但实则对称均衡, 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对于字的结体,董其昌 提倡“以奇为正”,云:“古人作书,必不作正 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 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 若形模相,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 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嘲 其实就是在追求“既得平正,须追奇险”的道 从《昼锦堂记书画卷》看董其昌书画艺 理。 中有规施于韩公。犹尔文人落笔,何得容易!” 此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董其昌鲜明的个人 性格。 纵观全卷,绘画色泽温润,气韵淡雅秀 逸,体现出董氏追求生拙的情趣;行书笔势圆 劲秀逸,平淡古朴,章法疏朗匀称,与绘画异 曲同工,相互呼应,无不透露着“生”“拙”“真” “淡”的审美趣味。二者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始成一气呵成之势,不愧是董其昌书画艺术 从章法上看,此卷行书字体大小有致,墨 色浓淡相间,字与字偃仰顾盼,行气联缀,风 格秀逸,规避了董氏所反对的字如算子、叠字 如行、列行成章的呆板形式,在整体章法上达 到了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董其昌所书《昼锦堂记》全文,与原碑文 相校勘,发现有7处更动:将“庸人孺子”更为 “庸人竖子”;删除了“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 时”的“于”字,在“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的 的一件代表作品,同时更是一件精品之作。认 真观察和揣摩此卷,对于研究和认识董其昌 “之”后加“所”字;删除“既又刻诗于石,以遗 相人”的后4字;将“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中的“鼎”“彝”顺序对调;去除“幸尝窃诵公之 诗”中的“窃”字,并将“乐公之志有成”的“公 之”易为“其”。这些更动,说明董其昌对欧阳 修所撰的文学水平与文意有所微词,也是董 的书画艺术十分有益,同时对理解和体会董 其昌的审美观点、艺术理论也能更进一层。 [1]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2,载《中国书画全书》 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015页。 [2][3]同[1],第1014页。 氏对自我水平与地位的标榜,正如董其昌在 此卷跋文中对欧阳修所作的评述:“韩公昼锦 记,欧之文,蔡之诗书,虽繇魏公勋德世无间, 然假令出他朝士手,不近于谀哉!记中云士以 此望于公,乃欧公自占地步,语不纯,以颂颂 [4]同[1],第1013页。 [5儿6]同[1]卷1,第1001页。 [7][8]同[5],第1000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上接56页)角度开发井陉窑这块尚待开发 的处女地。 市电视台拍摄《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河北电视台承担了 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拍摄任务,笔者被聘为顾问,协同编 导李根源先生,对窑址和有关文博部门的访问。 [3]a.赵庆钢等:《千年邢窑》图版第四部中有双鱼瓶残 器照片,文物出版社,2004年;b.王会民等:《邢窑遗址调查 第五,目前井陉窑的研究资料很缺,尤其 是窑址资料更缺。笔者期待井陉窑的发现认 定者和发掘者孟繁峰先生能够尽快完成《井 试掘》图二九中有双鱼瓶残器线图,《考古学集刊》第l4辑, 文物出版社,2004年。 [4]1986年在内丘西关村东北蜂窝煤厂南墙内,出土 了一批唐代白瓷残器,唐代细白瓷璧足碗即为其中之一。 陉窑发掘报告》,尽快公布有关井陉窑的考古 资料,以便促进对井陉窑的研究。 [1]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 物馆馆]q]}2000年2期。 [2]1989年,外交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l0个省 [5]清・钟文英修:《井陉县志》卷之3《物产志》,雍正庚 戌刊刻“井陉县县衙藏本”卷3第12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