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科技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极强,许多学生常在这类文章面前望而却步,担心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懂,于是就凭感觉去答题。答题的准确率非常低。其实这种担心大不可必。因为科技类阅读文章试题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其实,只要能够把握科技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点,进行适量的针对性训练,就一定能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
首先,要吃透“考纲”,熟悉“考题”。
科技类文章阅读测试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从考查点看,一般包括:①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③筛选并提取信息,④归纳内容要点,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⑥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从选文看,一般有如下特点:①内容的即时性。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是近几年的新发现、新创造和学术的新观点。②表述的客观性。如果说文学作品重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那么,科学论文则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③内容的单一性。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内容不复杂;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④语言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科学论文则相反,用语明了,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其次,从设题的角度看,科技类阅读文章设题相对固定,常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选项设置的迷惑性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 1 -
一、张冠李戴。这种陷阱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例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8题 C项“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材料,其能力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就属于张冠李戴,应为“在灯丝表面生成一种光子结晶,使红外线光波不复存在或者不会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线光波,就能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使白炽灯使用效率较高。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就是将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概念偷换或转移。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B卷《植物睡眠之谜》5题的C项“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就是偷换概念,第一自然段表述是“自然界有许多植物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能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这里的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不等于所有豆科植物,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前面有一个关键的词“许多”不容忽视。
三、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就是引用文章只截取一句或几句的意思,而不能顾及全篇内容。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一项。答案选C。C项说:“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句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四、无中生有
- 2 -
“无中生有”就是把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作为一个选项。例如,2005年全国高考B卷中《计算机能思维吗?》第5题的A项“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无法控制机器思维能力。”这种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纯属杜撰。
五、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是绑在一起,让人费解。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的吗?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
六、倒置错位
所谓倒置错位就是把原先符合逻辑顺序的词句隐含的调换位置来说,改变了本来意思。它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等。如1999年高考题18题C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以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两对照可以发现选项恰恰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七、范围不明
如1998年高考题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从原文相关语句来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种得到推广种植,选用“都”明显是错误的。在解题一定要注意范围表述,防止认偏概全。
- 3 -
八、弄清时态、模态
时态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已经如此”还是“将来如此”,不要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横态是逻辑学上一个概念,从这个角度设置选项时,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不要把可能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是往往。如1998年高考题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的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这个选项错误在于“已经”二字,原文只是说“可能”如此。
针对科学类文章阅读题设置的主要特点,要突破它,较有效的方法程序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如此反复,读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这为后面做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读不懂,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步: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的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信息。科技文阅读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位置,便于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将大开方便之门。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 4 -
第三步: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把选项和选项有关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细心对照基础上,经过一番分析、综合,然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判断了,这些判断包括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要点归纳是否全面等,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