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灌 鹃 少的标准,要进行清理,削减五分之一左右。 发展缓慢有多种原因,最直接的有两条: 我国标准化工作 1)标准化的理论研究不够。科研资源投入少, 现在是四喜临门: l前言 1)国家标准化 体系成效显著; 2)工矿企业标 准化工作业绩优异; 3)WTO相关标 准业绩不凡; 4)标准化自主 创新方兴未艾。 我国标准化现 在正经历着从一个 高度跨越到更高海 拔的登山之旅—— 登上世界的高峰。 从量的足够到质的 哈尔滨锅炉厂口张琦恩 飞越,要做的事太 多,这不是件容易 的事。前不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 要》出台,确立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 方针,相应地国家标准委推出了《标准化自主创新 l2项新举措》,确定了在标准化领域的实施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经历半个多世纪, 从第一个标准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有五万多项标 准,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经济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目前我国标准化事业中的五个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出现了一些令业界人 士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标准化的自主创 新和发展。 (1)标准化的自主创新发展缓慢 发展缓慢在三方面比较明显: 1)自主创新标准微乎其微。我国标准化历经 半个多世纪,标准化人员估计有四五万,有五六万 项标准,但是真正自己起草的标准微乎其微。近年 刚有自己起草的芯片标准。 2)基础理论标准很少。比如动力设备的基础 理论标准,至今仍沿用工业发达国家的热力计算标 准,水动力计算标准等。 3)高新技术标准少。中低技术标准多。国家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数据公示,对技术水平低和应用 就没有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2)标准化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足。国家没有标 准化科学家,行业没有标准化专家,企业缺乏标准 化骨干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自主创新。 发展缓慢的结果是:我国标准在国际上是落后 标准,照这样的标准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 力。所以我们成不了一流产品的创新国家,只能成 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2)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体系出现了总体水平 偏低,标准老化,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1)总体水平偏低问题 我国标准体系的基础是苏联标准,最早的标准 资料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标准。后来,2O世纪80 年代前后引进技术,美英德日的标准成为我国标准 体系的另一基础。几十年前的标准,作为标准体系 的基础,再加上自己又没有吸收后再创造,陈旧的 依据一直沿用,必然使标准体系的总体水平偏低。 2)标准老化问题 标准老化的情况在五万多项国家标准中相当普 遍,在企业标准中,情况同样相当普遍。五年不修 订的标准不在少数,个别标准甚至l0年20年也不 修订。老化标准的适用性差,技术水平低,用之失 当,弃之可惜。 3)结构不尽合理问题 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标准三多三少”:制造标 准多,性能标准少;低技术标准多,原创标准少; 零件标准多。产品标准少。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导致三个后果: a)不能造世界一流精品 原因是自主创新性能标准少,没有自主创新的 标准,不可能有一流精品。 b)没有市场竞争力 其原因是低技术标准只能制造水平差的产品。 c)贸易困难 产品标准少(零件标准多,制造标准多),必 须用一大堆标准凑合起来才能描述一个产品的总体 概貌,而且还不一定能解释清楚,用户也不一定能 理解。造成交易困难。国际上都是一个产品,就有 一个产品标准(产品规程)。这是我国标准与国际 1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标准的差距之一,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毛病。 (3)国家标准体系与WTO/TBT国际标准体系 对接问题 用10年左右的时间跨越我国与发达国家标准化工 作30年的差距。 12项新举措是: 1)体系的对接 体系的对接,要求我国标准体系要同WTO/ TBT标准体系的《标准模式》一致。 WTO/TBT的标准模式是三位一体模式——一 个国家的某一种产品,应该有全国统一的一个《产 1)形成以企业为主定国 国际标准的新 机制。 2)形成以龙头企业专家为主体参与国 国内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新机制。 3)组建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品规程》,全国统一的一个《产品合格评定程序》, 全国统一的一个《产品技术法规》。用以上三种标 准来描述产品性能,评定产品质量,规定产品贸易 的市场地位。即三位一体模式。 我国的标准体系中,要实施三位一体《标准模 式》。 2)规则的对接 规则的对接,要求我国/地方,标准化 机构和企业都要遵守:《标准体系规则》、《采用国际 标准规则》、《透明度规则》、《有限干预规则》、《全 国划一规则》、《非歧视规则》、《标准协调规则》及 《良好行为规则》等WTO/TBT标准化规则。 (4)管理不顺 部级标准化机构撤消,行业标准化机构不健 全,企业标准化机构只能自已管自己。由于市场的 激烈竞争,互相技术保密,造成各级标准的制定和 标准技术交流停顿。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研究所没有能力承担行业标准化工作。 (5)宏观不力,主体能力不强 上级标准化部门对标准化事业较少强有力的指 导,服务不尽到位。标准化机构设置不健全,有国 家机构,没有团体机构。有管理机构,没有科研机 构。标准化财政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工作难 以为继。 企业人才和科研能力薄弱,创新主体能力不 强。有些企业标准化机构取消合并,标准化人员减 少,其中也有国营大中型企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进 程减缓。 以上五个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是 自主创新的障碍。但是,我们一定能解决。标准化 也一定能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3标准化自主创新12项新举措 2006年7月12日国家标准委推出《标准化自 主创新12项新举措》(以下简称12项新举措),要 14 4)设立标准化创新贡献奖。 5)改变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实行责任制审查 备案制度。 6)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 7)实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造就百万标准化 专家队伍。 8)建设新型国家标准体系。 9)我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设置要同国 际标准化组织的专业设置对上口径,组成2600个 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0)用三年时间,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l1)以科研带动标准化事业发展,鼓励自主创 新标准化项目。 12)尽快建设和启动国家标准化信息网络服务 平台。 l2项新举措是对全国标准化自主创新的有力的 指导和推动,是解决上述标准化五个问题的好办 法,也是加强对标准化指导服务的最新力作。 ’笔者将12项新举措与笔者观点综合起来,论 述标准化自主创新的目标、方法和可行性程序。 (1)自主创新第一目标:三位一体的新型国家 标准 按照可行性程序做工作,对有基础的、条件好 的先做,这样容易成功。良好的开端,首战必胜。 还要先做重要的、有经济效益的工作。三位一体标 准是直接与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 的标准,其条件成熟,我国有大量的可用标准。可 以采取《集成创新》的方法,集中我国标准优点之 大成,创新成为《产品规程》、 《产品合格评定程 序》、《产品技术法规》三位一体的新型国家标准。 选取本项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有三大优点: 1)有基础、有条件,能成功; 2)完成三位一体的新型国家标准,为新型国 家标准体系的建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做出重大 贡献。 (2)自主创新第二目标:自主创新设计新型企 业标准 目前企业的标准是较为齐全的,也有标准体 系,而且也比较系统实用。这是我国标准化工作半 个多世纪打下的基础。但企业标准有两个致命弱 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标准太少;标准老化,技 术依据陈旧。 标准陈旧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原创标准少企业 就缺乏高新技术,这两点对企业发展都是致命伤。 因此,企业标准的自主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 要,是迫在眉睫非做不可的事情。 企业标准是国家标准的基础,如果所有企业都 具有众多自主创新的企业标准,国家就有了众多自 主创新的国家标准。因此,自主创新企业标准又是 国家标准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的急切需要, 不做不行。 自主创新设计新型企业标准要满足两个条件才 能做得成功: a)企业要有标准化骨干人才和标准化专家 如果有专家,要重用。如果没有,要培养要造 就,12项新举措中第7)项明确要求应该这样做。 b)企业要加强科学研究,创造本企业的专有 技术和独占高新技术 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标准少,就是因为不 进行科学研究,照抄国外标准,没有自己独树一帜 的技术。自主创新设计新型标准只有一种方法,那 就是科学研究,走自己的路,用自已的新知 新 观点,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标准。自主创新的新型企 业标准必须要有充足的科研投资,要进行大量的科 研工作,必要的投入是不可少的。 12项新举措中第11)项指明“以科学研究带 动标准化发展。”企业的实践证明了此项举措的正 确性。工业先进国家的标准,大多数是通过科研制 定出来的,证明了科研是标准化的源头,可以推动 标准化工作跨越式高速发展。 (3)自主创新第三目标:企业为主体的,产学 研结合的标准设计体系 l2项新举措的第1)项就指出:“形成以企业 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新机制, 国家标准委将积极引导、努力推动新机制的形成并 为新机制的运行提供充分的保障。”国家主体转向 企业主体是特别重大的一项举措。 国家把制定权全部放给企业,以企业为主体,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标准设计体系。此举一定能成 功,有例为证: a)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以科研带动自主创新 标准”是能够成功的; b)国外的经验也证明这是成功之路。据资料 报道,国际上有6万多家企业,控制了90%世 界技术的转移80%的投资。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公 司,标准的开发研究就是以本公司为主。由本公司 的标准机构负责,标准化课题由本公司委托研究院 /q:校进行,科学研究成果制定成为标准,为本公 司的专有技术。 自主创新的第三个目标,就是要下功夫化力 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企业、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三方强强联合的标准设计体系。 (4)自主创新第四目标:自主创新标准的工作 网络 企业为主体需要一套相应的工作网络。有了工 作网络才能够保证自主创新顺利进行。该网络包括 以下七项子网络: 1)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委组建。由 l3位中国标准化科学家和l5位标准化专家组成, 其中有l1位院士。 专家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a)科学规划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b)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协调; c)提高标准化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d)推进标准战略实施。 2)开发工作的主体 12项新举措的第1)项非常明确地指出:开发 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涵义广泛,还包括:企 业联盟、企业群及团体等。 3)开发机构 开发机构包括企业标准化机构、企业联盟标准 化机构、企业群标准化机构及团体标准化机构。 开发机构的职责如下: a)开发自主创新的新型标准; b)组织科学试验和研究; c)设计自主创新的新型标准; 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d)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协调。 4)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按管理权力的大小,依次分为:国家 标准化机构,地方标准化机构,企业标准化机构 (企业标准化机构兼有开发和管理双重职责)。 管理机构的职责如下: a)组织国家/地方/企业标准化计划的完成; b)标准项目的立项及批准; c)组织全国/地方/企业对标准文本内容进行 协调和统一; d)提供高效、便捷和准确的标准信息服务; e)标准的颁布和实施; f)国家标准化机构对外代表中国处理国与国 之间的标准化问题。 5)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国内外普遍设立的标准化 技术权力机构。12项新举措第9)项指出:我国要 成立2600个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业设置 与国际对口。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般职责如下: a)审查,批准标准立项; b)审查,批准标准报批稿; c)对技术标准的协调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最 终决定; d)对技术标准中的技术问题,做出最终决定; e)对外代表中国处理本专业标准化问题。 6)工作程序 企业标准的工作程序如下: ①企业标准化机构——②提出企业标准立项申 请——③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④企业领导审查 /批准立项——⑤进行科学试验和研究——⑥将科 研成果转化为自主创新技术——⑦设计自主创新的 新型标准——⑧企业领导审查批准——⑨标准颁布 实施 国家标准的工作程序如下: ①企业——②提出国家标准立项申请——③提 供可行性分析报告——④国家标准化机构审查/批 准立项——⑤进行科学试验和研究——⑥将科研成 果转化为原创新技术——⑦设计自主创新的国家标 准草案——⑧上报国家标准化机构——⑨标准草案 内容进行全国协调——⑩根据协调意见修改标准草 案——⑩完成标准报批稿——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6 审查批准——⑩国家标准机构审查——⑩国家标准 颁布实施 7)工作规则 a)标准自主创新可以采用原始性创新、集成 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 b)扩大国际科技和标准化合作,全球标准资 源更多为我所用; c)必须采用国际标准作为制定国家标准的 基础; d)不制定、不采用和不实施给国际贸易造成 障碍的标准; e)尽可能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使国家 标准与国际标准广泛一致; f)国家标准定稿时,要充分考虑各国提出的 意见。一经批准,要立即出版; g)应WTO成员国的要求,提供我国新标准化 计划或最新标准。若需方有要求,应提供英/法/西 班牙等外文文本; h)对一种产品,全国只能有一个《产品规程》、 一个《合格评定程序》和一个《产品技术法规》; i)标准必须全国协调一致。 对外,在国际上要协调一致,表现为一个中 国,一个团体,一个标准,一种声音。 对内,在国内也要协调一致,即:所制定的标 准的内容和指标,在各地方之间,各标准化机 构之间,各利害关系单位之间都要协调一致,取得 大家一致同意。形成全国一致、统一遵守的标准。 (5)自主创新的第五目标:培养造就百万标准 化专家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分别 占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但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 力和人才质量仍有待提升。我国科技人才中,标准 化专家更是凤毛麟角,尤其缺乏国家级的标准化专 家。l2项新举措第7)项要“造就我国百万标准化 专家,实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无疑将会大大提 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值得大书特书的英明举 措。国家标准清理阶段,我国就有6000名标准专 家参与工作。标准自主创新,更是急需高水平标准 专家。要优化气氛,人尽其才,鼓励创新,不拘一 格地促进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我国百万标准化专家 和一批国家级标准化专家。 (收稿日期:2006—10—2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