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4题,题分合计28分,单选)
1.对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违背了农民意愿 B.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3.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D.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取消都起因于
A.所有制改造问题 B.市场经济问题 C.农业政策问题 D.国家工业化问题
6.1922年,最早参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是
①俄罗斯联邦 ②白俄罗斯 ③外高加索联邦 ④乌克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8.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B.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展开
9.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
10.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1.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D.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2.苏联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C.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3.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社会主义制度现今却不复存在,
这表明
A.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B.苏联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C.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自我调节功能完全丧失
第1页,共3页
D.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暂时进入了空前的低潮时期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什么后果? 1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有
①阻碍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②同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③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④这种体制是形成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温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题分合计4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朝,苏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联)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
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说明其效果。
第2页,共3页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
一、选择题(共14题,合计28分,单选)
1.933答案:D 2.940答案:C 3.941答案:D 4.949答案:D 5.1386答案:C 6.1848答案:D 7.1852答案:C 8.1853答案:C 9.5211答案:B 10.937答案:B 11.945答案:D 12.946答案:A 13.947答案:C 14.1854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合计4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917答案:
(1)变化及影响: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一停滞状态。 (2)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并保证农、轻、重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稳步高速发展。
2.948答案:
(1)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俄国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在斯大林时期,开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3页,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