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视听语言——画面 第二章:视听语言——声音 第三章:视听语言——编辑
应该观看的电影:《难以忽略的》,《行星地球》,《地球,earth2007》,
《微观世界》,《国家地理》,《深海迷宫》。
第一章:视听语言——画面 一:镜头
镜头的分类:物理学上的镜头,拍摄时的镜头,剪辑后的镜头 二:构成镜头的基本元素 1:机位:摄像机的位置 2:构图:画面的结构布局
3:景别:画面范围的大小,距离的远近 4:角度:摄像机与被摄像物体的水平距离
5:焦距:从镜头的镜片中心点到光线能够清晰聚焦的那一点 6:摄像机的运动:摄像机在拍摄时位置,角度的变化 7:照明:拍摄场景中的光效 8:色彩:画面中的色彩表现
9:场面调度:对于拍摄现场中各个元素的综合调度 10:长度:镜头持续时间的长度 三:分镜头
四:视听语言分析的基本方法 1:分镜头分析
2:截图,截取片段分析 3:机位图分析 五:了解背景资料 1:导演的个人背景 2:作品创作的背景 3:文本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种元素(主体,配体,前景,背景,空白)的连接关系,组合结构 二:如何构图(构图时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1:水平与垂直 2:线条
3:几何形状(明显的,潜在的):具有审美意义和叙事功能 4:位置,重心,平衡
(1):画面中个元素的位置不同形成构图的重心差异 (2)构图的重心居于比较重心的位置——平衡稳定的构图 构图的重心偏于画框边缘——不平衡,不稳定的构图 例如:构图的重心位于——严肃,庄严的气氛 构图的重心位于顶部——权利,威望
构图的重心位于边缘——渺小,无力量 构图的重心位于下方——从属,脆弱
5:合理安排画面中个元素的对比(长短,大小,面积) (1):色彩对比:
冷色调为主调画面中的暖色调 暖色调为主调画面中的冷色调 (2):明暗对比:暗场景中的高亮点 (3):线条对比 (4):运动方向的对比 (5):动静对比
6:光线(照明,自然光) (1):光线的戏剧性表现 (2):光线的纪实性表现 三:构图的原则(创作) 1:美学原则 (1) 内容美
① 为了表现好主题,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画面
② 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创造不规则的构图)
A:构图内容不美 B:构图形式不美
C:如果某个构图优美的画面,于整个作品的风格主题不符,甚
至妨碍主题思想的表达,必须忍痛割爱。 (2):形式美——怎么拍(选择什么拍摄方法) ①主体不要居中
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一分为二的分割画面 ③画面的色调,布光不要一分为二的平分画面
在低调场景中:2/3是暗色调,1/3是亮色调 在高调场景中:2/3是亮色调,1/3是暗色调 黄金分割定律——1:1.618 2:3 3:5 5:8 ④ 主体不要过分孤单
⑤ 主体和陪体应主次分明,不应该喧宾夺主
⑥ 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序 ⑦ 人货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⑧ 水平线,垂直线不能歪斜不稳
⑨ 人或物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出现,应与镜头形成一定角度 ⑩ 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2:变化原则
(1):构图内容的变化
(2):构图形式变化(景别,角度,运动„„)
扩展:从构图角度如何拍摄人物采访(单机拍摄,双机拍摄)
1:单机拍摄
(1) 环境选择:利用环境来突出人物,利用背景增加信息
量
(2) 视线方向 (3) 细节捕捉 (4) 反打拍摄 2:双机拍摄 (1) 遵守轴线规律
(2) 灵活运用内外反拍角度
第三节:景别
一:景别的含义:
景别是指被摄对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 二:景别的划分
通常:以画面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作为划分景别的依据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大远景 远景 大全景 小全景 中景 中近景 近景 特写 大特写
全景系列景别 过度景别 近景系列景别 大景别 小景别
三:影响景别的因素
1:场景空间: 场景空间越大,越应该出现全景系列景别 场景空间越小,越应该出现近景系列景别 2:拍摄距离:在镜头焦距固定的前提下:
拍摄距离越近,被摄主体在画面上越大,景别越小 拍摄距离越远,被摄主体在画面上越小,景别越大 3:镜头焦距:在拍摄距离不变的前提下:
镜头焦距越大,被摄主体在画面上越大,景别越小
镜头焦距越小,被摄主体在画面上越小,景别越大 4:镜头焦点:选择性聚焦——长焦距,大光圈——小景深 利用连贯的焦点变化,凸显景别的变化 5:作品风格:写意性,戏剧性较强——小景别 叙事性,生活化较强——大景别 6:导演的风格:
叫你看什么——小景别 随你看什么——大景别 四:景别的特点和拍摄要求 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1) 画面时表现具像为主或引发联想为主 (2) 画面表现人物为主或表现景物为主 (3) 画面表现人物关系或某种气质 (4) 画面表现人物动作或表现人物内心
1:(大)远景 (1):大远景特点
①写景为主,画面中可能有人可能没人
②(大)远景中的人或物体只是一个画面构成元素,很难看清细节 ③(大)远景的画面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借景抒情 2:(大)远景的拍摄要求 ① 季节因素(春夏秋冬) ② 时间因素(早中晚)
③ 天气因素 ④ 机位光线因素
⑤ 线条(结构,画面引导观众视线) 2:全景
(1) 全景的特点①人物画框近似等高②全景表现重点是人物,环
境表现是以人物为出发点
(2) 全景拍摄的要求
① 人物要头脚带全,但不能顶天立地
② 全景往往是某一个拍摄的总角度(决定其他小景别镜头的调度) 3:中景(常用中的常用)
(1)中景的特点:①画框截取人物的大半身,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 ②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形体关系,情景关系,人物关系) (3) 中景拍摄的要求:
① 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记录和描写要注意把握据定性的瞬间和过程 ② 对环境背景的选择要注意烘托情绪气氛 ③ 要使人物和镜头调度富于变化,构图要新颖完美 4:近景
(1) 近景的特点
① 画面包括人物胸部以上,占据画幅一半以上(电视新闻,纪实节目) ② 表现的重点是人物的头部,面部,眼睛
③ 哎大多数情况下,近景的环境空间被虚化(流流行大景深)
(2) 近景的拍摄要求①构图要讲究②用光要讲究 5:特写
(1) 特写的特点
① 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占据整个画面
② 人物的表情更加突出,容易影响观众的心里,形成近距离交流感 (2) 特写的作用
① 特写是影视作品重要的表现手段
② 特写能够有力的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 ③ 特写是强调表现对象的细节,特写是心灵的逼近
④ 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对生活的认识
(3) 特写的拍摄要求: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文学中的惊叹号 五:景别的匹配 (一) 匹配方式 1:前进式句子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适合于从事物的整体引向细节的介绍,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环境逐渐引向兴趣点,给人的感觉是情绪和气氛越来越强 2:后退式句子
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适于表现越来越低沉,安静,深远的情绪和减弱气氛
3:环形句子
一个后退式句子+一个前进式句子: 情绪先高昂在转低沉然后变得更高昂 一个前进式句子+一个后退式句子: 情绪有低沉压抑转到高昂有逐步转变为低沉 4:穿插式句子
通过不同景别镜头的穿插组接,使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具有悬念感
(二):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原则(不适用于新闻编辑)特殊节奏,特殊气氛进行跳跃式景别组接 2:“不同”不接
相同主体,相同景别,相同机位镜头不直接组接 (1)同一主体,同一角度的上下两镜头 景别要保证至少有一个幅度的变化(否则“抖”) (2)同一主体,同一景别的上下两镜头 角度的变化至少要在15°以上(否则“跳”) 3:积累加强原则
内容相近,景别,组接方式切换速度都几乎相同的一组镜头,组接在一起产生积累,加强的效果 补充:
拍摄电视新闻时从景别的角度讲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景别要成龙配套(拍好拍全) 2:景别要画龙点睛(近景,特写)
第四节:角度——拍摄角度
一:拍摄角度的含义
1: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几何角度 2: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心里角度 二:拍摄角度的划分
1:几何角度(通常所说的夹角)
摄像机与被摄主体的水平方向夹角和垂直方向夹角的综合 垂直方向夹角——拍摄方向 垂直方向——拍摄高度 (1) 拍摄方向
A:正面角度: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正面方向,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
特点:a:使别射对象庄重,正规 b:表情镜头
c:易于准确,客观,全面的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
不足之处:物体透视感差,主体效果不明显,若画面布局不合理,被摄对象会显得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 B:侧面角度:摄像机处于被摄主体的侧面方向 a:适合表现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谈 b:运动镜头
c:侧面角度会使被显对象显得活泼,自然
不足之处:对人物表情刻画不强烈 C:背面角度: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的背面 a:不利于交代被摄对象的背面 b:特殊效果
D:斜面角度(最常用) a:透视效果,立体感强
b:3/4面部朝向镜头(既能很好的刻画面部表情,又能减轻观众观看的心理压力) (2) 拍摄高度
A:平角度:(平等,客观——电视新闻,纪录片) 摄像机处于人眼相同的高度 a:成人视角 b: 儿童视角 c:动物视角 B:仰角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