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转变的影响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及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人口的变化也必然导致社会的变迁。因此,人口转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原始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农业社会的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的转变,人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一转变对社会、对自然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人口规模影响社会治乱
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可以供养的人口也是有限。若是急剧增长的人口超出这一限制,就必然导致资源的相对匮乏。得不到充足资源的群体为了生存或者利益,必然会激化与占有资源的群体的矛盾,进而引发冲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入侵,以及起义。
最为典型的入侵应该是少数民族入侵。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因为草原相对于耕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更加有限,而游牧民族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的规模,再加上牛羊等牲畜的需求,仅凭放牧难以满足生存的需求,在秋冬季节草原枯黄时更为凸显。根据中国部分学者的研究,古代中国的气候大致呈现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的局面。温暖期时,游牧民族的压力较小,加之可以交换农耕民族无法消化的资源,大多可以和平共处,而在寒冷期,并不充分的资源更难供养温暖期壮大的人口。为了获得足够的物资,甚至为了“消化”部分人口,游牧民族只好不断犯边,掀起战争。
再如起义。每逢大灾之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因为无法生存,几乎只能起义叛乱。如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自光武中兴以来,二百多年“承平日久”,大汉王朝
的人口迅速增长。在没有灾害时还可以生存。但是在171-177年爆发了连年的灾害。大旱使农业受到极大损失,当旱情结束,人民拿出节省出来的种子栽种时,又爆发了涝灾,种子全部沤烂了,粮食成为最重要的物资。底层农民得不到足够的粮食,生活愈发艰难,在张角的带领下掀起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严重动摇了大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为汉末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埋下了种子。
同样的还有明末。人口众多的明王朝因为旱灾而导致的闯王李自成举兵,则直接覆灭了崇祯帝重振明王朝的梦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1)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的结果就是贫穷。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在某些背景下,却也有一些道理。遍观中国历史,每个王朝几乎都在其最强盛之时急转直下,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口快速增长的结果。前面说过,人口增长使得资源不足,为了养活更多人口,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人口越多,对土地的需求也就越大。这也就使得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保障更多人的生存,必须要扶植农业发展,大都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的进步。
(2)另一方面,马尔萨斯的理论同样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在某些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汉文景帝时期、唐贞观天宝年间、两宋时期、明初、清康熙乾隆时期,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人口的增长不仅没有抑制,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3)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口规模应当有所限制。在一定规模内会促进经济发展,超出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人口的急剧减少却几乎一定会伴随经济的衰退,至少在中国历史上如此。每逢动乱之时,人口的锐减带来的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衰败。当然,这极有可能是由于前面分析的结果。人口增长→动乱→人口减少(经济衰退)。
3、人口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从来就不是孤独地生活着。我们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的行动也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围的世界。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同样对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中国古代贤人倡导合理开发的缩影。但是,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人类不得不加大开发,而这则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结果。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森林变黄土。
4、人口迁移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的南移浪潮促进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开发,也由此促进了一系列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部分王朝政治重心南移等等。同时也在迁移过程中促进了各地区人民的交流,使得南方地区文化趋于多样,促进了多个少数民族的产生。
近代历史上的闯关东等迁移潮,同样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口的迅速增加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使东北地区迅速繁荣。东北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地。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对当地习俗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狼图腾》中曾有提及,蒙古的满族与东北满族生活方式以及观念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