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8卷第3期

2 0 1 8 年 5 月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8N〇. 3May 2018

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马世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中原地区,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考古发现来 看,城址是文明的标志。迄今为止,河南境内发现的先秦城址已有200余座,为探索中原地区华 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华夏文明形成以后,经历了邦国一王国一帝国 阶段。大体而言,邦国阶段相当于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王国阶段相当于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 是文明的转型期,即从王国到帝国的过波期。从秦王朝开始,华夏文明进入到帝国阶段。通过对 河南境内先秦城址的剖析,可以窥见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演进轨迹:华夏早期文明为“重 瓣花朵”式文明,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的城址,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随着万国林立、“满天 星斗”的仰韶龙山时代文化被一枝独秀的夏文化取代,在二里头遗址建立了“月明星稀”式的中央 之邦;河南境内发现的商、周时代城址说明,华夏文明体系基本建立,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从

“无处不城”的考古发现来看,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华夏文明从此开始由王国

时期向帝国时期过波。

关键词#中原;先秦;城址;华夏文明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320(2018)03 -0019 - 11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系指我国黄河流域中 下游地区,即今之河南省而言,具有“天下之中” 或“天地之中”的含义。城(Walled town or walled city)是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并以城墙为突出标 志。它与村落一样,同为古代聚落的一种基本类 型。《史记•五帝本纪》云:“一年而所居成聚,二 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说'“或久无 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可见聚落的本义是指 人类居住的地方,相当于英文中的Settlement — 词,后来扩展为人类聚居的场所。村落也称村庄, 是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 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

会关系在特定地域环境内的总和,都是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相对而言,城比村更具有聚 集的特征,是一定因素的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的结果。城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2]。据 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河南境内已经发现先秦城 址200余处,这为探讨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

华夏也是一个地域概念。“华”指华山,《周 礼•职方氏》云:“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 钱穆据此而论:“古书上说豫州有华山,豫州现在 是河南省,所说的华山,在洛水东边,大概就是现 在的嵩山,现在的登封、禹、密数县间,古人称做 华,这里是夏朝的兴起地。&[3]唐兰释“命簋”时指 出'“华,地名……在今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 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4]

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

台[1]526 _530。城即城邑,村落与城邑的径迹,构成 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两翼。城与村都是自然物和社

收稿日期#2017-11-16作者简介:马世之(1937—

),男,河南省温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考古历史研究工作。

• 20 •

南都学坛2018年第3期

华邑即华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 村。夏,指夏地,夏部族最早活动在嵩山地区,并 以此为中心,建立起历史上的夏王朝。古代“华” 与“夏”均在河南境内,而中原地区即为华夏文明 的发祥地。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文言》:“见龙 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 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在这 里,“天下文明”已臻文化上升、社会进步的境界。 现代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是对英文Civilization 的翻译,该词源于拉丁文CAs(市民),并派生出 Civitas(城邦)和Civititas(市民资格),其原意与城 市有关。以后大都用它来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 态,即由氏族解体而进人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 会阶段[+ ]。

关于文明的含义和标志,恩格斯在《家庭、私 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 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 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 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 前的整个社会。”并且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 括”[)]。著名汉学家W •埃伯哈德认为文明有五 个特点:分成阶层的社会和国家机构;用牲畜耕作 的谷物农业;至少有一个城市类型的中心(有城 市建筑等);有文字及记载;使用金属[7]。夏鼐在 《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现今史学界一 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 解体而进人了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 种社会中,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 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 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 [8]美 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认为,初期文明的一般标 志是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建 筑、庙宇文化及巨型建筑[9]。关于文明的概念和 标准,中外学者有诸多歧义,但将城市作为国家文 明诞生的主要载体,则是众所公认的。英国史前 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认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是 城市革命的结果,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开 始[1〇]。社会学家阿摩斯•霍雷也说过'“城市和 文明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如果我们所说 的文明是指一种高度发展、广泛传播的文化,那么 每一种文明就必有一个中心,把知识、思想、经验 等逐渐累积起来,并整理、加工、组织成一种约定 俗成的生活秩序。&[11]这些说法都从不同角度强 调了城市在文明起源和发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关于“城市”的概念,苏秉琦把它称之为“古城”, 认为“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 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市&[12]131。从考古发现来 看,一般都把城址作为文明的标志。曹兵武认为: “如果一定有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形成并必须选择 考古学的标志,城市是较为恰当的。&[13]刘庆柱指 出:“ ‘国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而最 早国家机器的物化形式与载体以‘城’最具代表 性……它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宫殿、宗庙、官 署及其相关遗物。”[14]许宏说'“似乎可以认为,城 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而金 属器、文字、礼仪性建筑等具体的现象,都应是作 为论证城市产生的考古学依据,它们总体构成城 市的内涵。”[15]51^2由此看来,探讨华夏文明的起 源与发展,应以中原先秦城址为切人点。

一、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的早期 文明

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的华夏早期文明,又称 “重瓣花朵”式的古文明,来源于中国新石器文化 “重瓣花朵”说。1987年,严文明在《中国史前文 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指出,中国新石器文化 可以分为中原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 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区和江浙文化区,后面“这 个文化

中 原文化 ,

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 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 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 的核心作用……假如我们把中原地区的各文化类 型看成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 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 算作第三个层次”[16],并解释说:“ ‘重瓣花朵’式 的结构是有核心,有主体,有外围的一个整体,才 会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一种超稳定 的结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虽然有跌 宕起伏然而仍然能够一直向前发展的根本原 因。&[17]94由此可知,华夏文明最早形成于“重瓣 花朵”的花心,也就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中原地 区,说明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根脉性、核心性 和主源地位。这种情况可以从仰韶晚期城址中找 到一些线索。

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城址,是仰韶文化晚期 的古城,迄今为止,在河南境内发现的仰韶晚期城 址有两座,即郑州西山和淅川龙山岗。其中西山 城址的年代在距今4800年~ 5300年之间。城址

2018年第3期

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 21 •

平面近似圆形,直径约180米,面积约3.45万平 方米。城外有壕沟环绕,并发现了外围壕沟,从而 形成了三重防御体系,这在早期城邑中是极其罕 见的;城墙的建造,采用了夯打、版筑和挖槽筑基 等多种方法,表现出其建筑技术的进步,在城建史 上,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城内发现有灰坑、房基、 墓葬;西城门北侧城垣上可能有望楼一类的建筑; 城内有百余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84); 在房基底部、城墙墙基底部和城门门道下均发现 有埋婴现象,这是建筑过程中具有特殊宗教意义 的奠基礼仪;城内发现有纵列于城址东北部的道 路(L1 ),道路系统的形成,是其人流、物流、信息 流畅通的重要保障[18];它颇类于八角形的近圆形 平面,是从仰韶文化早中期的环壕聚落到龙山时 代方形城制的过渡形态。“它的出现,宣告了一 个旧时代的结朿,开始了以后持续千年的那种群 雄逐鹿,争战不已的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龙 山时代的先河。&[ 1(]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代,是中 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所谓“五帝”,系指黄帝、颛 顼、帝喾、尧、舜而言。仰韶晚期大体上相当于黄 帝之世。刘庆柱在论及西山城址时指出:“它们 恰好与‘黄帝时代’的时空相吻合。”并说:“黄帝 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是造就‘最 早中国’的时代,‘早期中国’就是从‘黄帝时代’ 走进世界的历史舞台。&[20]他还说过:“中国的国 家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 而合证实了这点。&[21]王巍认为,五帝时代是华夏 文明的初期,标志之一是战争法制化,这就是黄帝 炎帝时代。另外,社会分层和分化显著,社会分化 成不同的人群阶层,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结构。比 如说出现了大型城址和墓葬,比如说西山城 址[22]。索全星也认为,郑州西山城址始建于距今 5300年,若以此说起则中华文明至少有5300年 悠久历史[23]。黄帝之世距今5300多年,大体上 与考古发现的西山城址在时间上相当。需要特别 关注的是,2015年8月,**在“致第二十二届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有着 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24]从中国文明发 展史来看,西山古城的发现,标志着中原地区开始 进人国家阶段,华夏文明已正式形成。考古发现 的龙山城址,可以分别同颛顼、帝喾、尧、舜相对 应,中国从此进人了五帝时代,也就是最早“中 国”的时代。从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已经 处于“邦国文明”阶段。

除了仰韶晚期城址,河南境内又发现了一批

龙山文化城址,主要有安阳后8、濮阳戚城、辉县 孟庄、博爱西金城、温县徐堡、登封王城岗小城、淮 阳平粮台、漯河郾城郝家台、平顶山蒲城店等,它 们分别属于河南龙山文化后8、煤山和造律台类 型(或称王油坊类型)。这些古城基本上分布在 太行山和嵩山以东地区,从北到南形成了一条中 原“古城线”,主要是为了应对来自东夷集团的威 胁和南方苗蛮集团的干扰,捍卫着以尧舜为盟主 的华夏集团的核心地带。

在这些龙山文化城址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 于淮阳平粮台,该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 185米,城内面积3.4万平方米,如包括城墙及外 侧附加部分,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它是龙山城 址中布局最为方正的一座,此后方形几乎成为中 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 则[25]。其南北两门大体居中,已颇具中轴线的味 道。南门门道两侧专设有门卫房,这是一种贵族 专用的“门禁社区”。南门中间路土下铺设有陶 质排水管道,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有规划的 公共排水设施。此外,城内有十几座用土坯硇筑 的分间式房屋建筑,还发现了陶窑和铜渣,城内西 南角内侧埋有两头完整的牛骨架,当为杀牲祭奠 的遗迹。平粮台城址已经具备了初期城市的基本 要素,应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这样 一个中心城邑的日常生活需求,由周围大大小小 的聚落予以支持,而政治管理和宗教祭祀的权力, 却主要由中心城邑中的上层居民独断了。于是, 在城址、聚落之间形成的分层网络结构,也使居住 于这些城址和聚落中的人群由此产生了层级分 化。针对上述情况,学者们大都主张平粮台城址 已经发展为最初的城市。俞伟超认为:“在中国 古代,这种公共的排水设施,常见于以后的城市遗 址,而村落遗址则从未发现过。从这些局部情况 来判断,平粮台遗址似已发展为最初的城市。&[2)] 许宏指出,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时代城址的陶 质排水管道距今4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 的有规划的公共排水设施,值得注意的是,这处中 原国家形成期的城址,是同时代的城址中布局最 为方正规矩的一座。而此后,(长)方形几乎成为 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根本思想和原 则[27]。严文明通过分析,认为平粮台龙山城具有 以下六大特点。一是规划整齐。全城成正方形, 坐北朝南,为磁北偏东6度,几乎与子午线重合。 这种格局显然是精心规划的,它所体现的方正对 称思想一直影响到中国古代城市几千年的发展,

• 22 •

南都学坛2018年第3期

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二是防卫设施严密。 城墙本身便是很大的防卫设施,为加强管理,还专 门设立了门卫房。三是有公共下水管道设施。供 水设施现尚未发现,估计应为水井。排水设施也 仅发现了 5米多长的一段,整个长度和走向尚不 清楚。虽然如此,已足以说明当时有了公共的下 水道设施。四是有较高级的房屋建筑。现在仅挖 掘了十几座房基,都在东南角,应不是主体建筑, 即使如此,这些房子一般都是用土坯硇筑的分间 式建筑,有的用夯土做台基,房内有走廊,比一般 村落的房子讲究得多。由此可知城内的居民主要 是贵族,是统治者。五是有手工业设施。在城内 东南、东北、西南都发现了陶窑;东南的第15号灰 坑内发现铜渣,说明当时在城内有炼铜和制造陶 器的活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城堡。六是有 宗教活动的遗迹。如城西南角内埋一大一小两头 完整的牛骨架,当为杀牲祭奠的遗迹。城内发现 一些小孩墓葬,有瓮棺葬、土坑葬和灰坑葬。其中 有些是正常埋葬,有的也可能是祭奠的遗留。

上述几个特点足以说明,像平粮台那样的城 址,已经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它应是政治 中心,因而有较高级的房屋,有规划整齐的市政建 设;它也可能是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因而才有炼 铜(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手工业)和烧制陶器的遗 迹,以及宰杀大牲畜祭奠的遗迹。正因为它有如 此重要的位置,才会调集那么多人力修建那么坚 固的城堡。这种城堡显然已不是一般村落的土围 子,而是一个具备雏形的城市了[28]。

除淮阳平粮台外,其他一些城址也各具特色, 如博爱西金城遗址发现了粟、黍、水稻、小麦、大豆 等五种粮食作物的碳化遗存,尤其是小麦遗存在 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说明当 时已经由种植粟类作物的单一种植制度逐渐地转 变为多种农作物种植制度,这种先进的种植制度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总产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粮食 种植的危险系数,是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 标志。

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城邑的出现,恰值已经 产生严重社会分化、征服与掠夺性战争频起的时 代,城防设施就是战争冲突和社会分化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分化而出现的、汇集诸种代表当时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最高的文明要素于一处的这些 城址,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从“多元”到“一体”的夏文明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长期以来

学术界盛行着“满天星斗”说,这是著名考古学家 苏秉琦最早提出来的。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 探》中,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山东莒县陵阳河、 山东寿光边线王、上海福泉山、江苏常州武进寺 墩、辽宁朝阳喀左一建平一凌源、内蒙古乌盟老虎 山等,分布地域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 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中华大 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

势。”[12]118_11(中国历史发展到夏代,随着万国林 立、“满天星斗”的仰韶龙山时代落下帷幕,二里 头文化一枝独秀,建立了“月明星稀”式的中央之 邦。根据历年来的考古成果,可知由龙山文化晚 期、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 的夏文化

河南境内发现的夏代城址,主要有登封王城 岗大城、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济源原城、偃师二 里头、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其中王城岗大 城城址内出土的黑陶杯上,刻有形似“共”字的文 字,还有一件铜鬵残片,城址、文字和青铜器等文 明要素,均在这里被找到。王城岗城址是公认的 夏代第一都一一禹都阳城。新砦城址现存面积大 约100万平方米,城内北部的浅穴式大型建筑,面 积1000多平方米,是同时期最大的祭祀遗存—

神坎。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 现存面积约5平方千米~ 6平方千米。这里发现 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宫城位于遗址中东 部,面积10. 8万平方米。城内分布着数十座宫殿 建筑基址,已经探明的有34座。宫城城外四面均 现平

城 的

10

20

的 城

道,四条大道垂直相交,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路网系 统。在宫城南侧大道的二里头文化二期路土之 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迹,为探索中国 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宫城以外,分布 着居住区、祭祀活动区、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 遗址、绿松石作坊遗址和墓葬,出土有陶器、玉器、 青铜器等。2002年春,三号宫殿建筑基址南院 M3出土一件绿松石龙,头朝西北,尾向东南,由 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整个 图形置于一个长条呈梯形的托座上。绿松石龙为 巨头,蜷尾,龙身起伏有致,颜色絢丽,整个龙体栩 栩欲动,十分珍贵。

在以往论及二里头遗址聚落总体状况时,一 般都是认为一号、二号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遗 址和贵族墓葬等重要遗存珠玑般散落于这一大型

2018年第3期

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 23 •

都邑之中。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人 们逐渐改变了这一观念,充分认识到二里头聚落 的布局是事先经过精心规划的:它的中心区有作 为城市“骨架”的纵横交错的道路网;还有围以方 正规矩城垣的宫城;宫城内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 群都有明确的中轴线。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遗 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可以归纳为如 下十大发现:一是初步探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 都邑的聚落大势;二是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 道;三是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四是发现中国最早 的“紫禁城”一

宫城;五是发现中国最早的中轴

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六是发现中 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七是首次在宫殿 区发现了贵族墓及随葬其中的绿松石龙;八是发 现与祭祀有关的巨形坑一

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

祀场;九是发现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 十是发现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以上十个中 国之最,表明二里头遗址是“满天星斗”陨落后的 文明之都。

在洛阳盆地,已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25处, 加上内地与澳门联合考古队在巩义境内伊洛河下 游调查到46处,合计达170余处。这些遗址包括 王都、区域性中心聚落、次级中心聚落与小的村 落,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作为夏代王 都的二里头遗址,在这个聚落格局中别具一格,从 而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论及二里头遗址和二里 头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时,许宏说:“二里头文 化的周围乃至更远的区域分布着若干各具特色的 考古学文化。它们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不 同程度的联系与交流。这种联系与交流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在二里头文化周围甚至边远地区 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中,经常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 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二里头文化中也包含着来自 四面八方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这支高度发达的 青铜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汇集了中 华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最终达致王朝文明的辉 煌。它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向四周发射出 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在 这一过程中,华夏国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体的转 型,‘中国’世界的雏形得以形成。”[290陈星灿说,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之前多元 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 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

“最早的中国”[30]。由此可见,二里头文化与二里 头都邑的文明底蕴,经过商周时代的传承扬弃,发 展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三、高度发达的商文明

商邑烈烈,宫室33。河南境内发现的商代 城址,主要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焦作府城、郑州 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等。其中郑州 商城被称为“从地下挖出来的文明”,也是迄今发 现的商代早期都城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都城。 该城址由宫城、内城、外郭城、城壕组成,规模约 25平方千米。宫殿区内夯土建筑基址密布,初步 统计约有数十座之多。宫殿区东北部墙体外约8 米处,发现用青石板材硇筑而成的石筑水管道涵 洞和石筑水槽遗址,应为宫城外侧的水利设施。 内城内外,分布着祭祀遗迹,窖藏铜器坑,铸铜、制 骨和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等,出土有大 量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和骨器。

郑州商城规模巨大,布局严谨,具有如下特 点。第一,出现了三重城垣相套的平面布局,将宫 城、内城和一般居民区截然分开。宫城于内城东 北部,主要是宫殿遗址,为帝王贵族聚居地。外郭 城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这种层层相套 的格局,开创了中国早期城市分区的先河。第二, 修筑了高大的夯土城垣,城垣之外绕以宽阔的护 城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继承并延续了 仰韶龙山时代以来中国城市的防御功能,对中国 古代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 城门数量明显增多,表明当时可能存在较为发达 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便于居民出行和商品经济 交换,为后世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奠定了基 础。第四,发现较为完备的供水排水设施,符合人 类居住生活条件。不仅建造有面积约2000平方 米的蓄水池和石筑管道涵洞,而且挖掘有大量水 井,并通过挖壕沟、铺筑地下陶水管的方法进行排 水,确保城内人们的正常生活。第五,城内具有较 为发达的祭祀遗存。第六,宫殿区内的高台建筑, 对后世宫殿建筑影响深远,不仅显示王室的威严, 而且利于防潮,为后代王朝所继承。

郑州商城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部 衡认为:“迄今发现,有史可查的‘历史之最’就是 商代中央政权所在的国都,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中国文明,是从郑州开始的。另从世界范围看,文 明古国如埃及、印度、希腊及罗马城等,都没有发 现像郑州商城遗址规模如此宏伟、历史又如此久

• 24 •

南都学坛2018年第3期

远的都城遗址。”李伯谦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 程’研究结果,郑州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前 后,距今有3600年的历史,其中多达25万平方千 米的规格,三重城垣的结构,宫殿区及给水设施的 兴建,成组合的大型青铜器礼器群的聚造,在当时 世界诸文明古国中独占鳌头。”李维明更是认为: “如今探讨夏文化,它的‘立身之本’就是郑州商 城,没有郑州商城,二里头作为夏文化,就只能在 云里飘着,根本落实不下来。”有学者将人们心目 中最为崇拜的女神一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

郑州商城相媲美,他们十分感慨地说:“天上掉下 来个林妹妹,地下冒出来个郑哥哥。”[m

54这个

所谓的“郑哥哥”,代表了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 平。

与郑州商城同为早商都城的偃师商城,又称 尸乡沟商城,被认为是商汤所都之西亳,它同郑州 商城的始建年代一起成为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标。 郑州小双桥遗址规模巨大,周围设有环壕,中部建 有宫城,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祭祀场与祭祀坑、 青铜器铸造作坊及青铜建筑构件、朱书陶文等遗 迹遗物,应是中商时代的一处重要都邑,很有可能 就是仲丁所居的隞都。垣北商城发现有大城或曰 “外城”,城内有宫城、小城和宫殿宗庙建筑,这是 商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从区域研究角度看,该城 址的发现,有助于理解殷墟作为商代最后一处都 邑出现于洹河岸边的历史背景及洹河流域古代聚 落的发展演变规律,并为完善商代考古学文化的 编年框架提供了关键性资料。位于洹北商城西南 的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邑。其规模巨大,面 积约36平方千米。殷墟的布局以宫殿区为中心, 宫殿区位于洹河南岸,历年来共发掘50多座宏伟 壮观的宫殿建筑基址。宫殿区周围为居民区和手 工业作坊区,再外则是墓葬区。出土遗物以甲骨、 青铜器、玉器等最为引人注目。共出土刻辞甲骨 约15万片,殷墟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写经、满 州老档并列为20世纪初我国学术史上的四大新 发现。在出土的数千件青铜器中,司母戊方鼎、司 母辛方鼎、三联獻、偶方彝、鸮形尊等代表了中国 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从出土的 器物看,商代的青铜礼器对周边地区影响巨大,在 王权中心,以郑州、洛阳和安阳为主,文化发展水 平极高,青铜礼器充分显示出王权的霸气和不可 一世。次文化区则属于王权达不到或者分封的区 域,其出土的礼器显示出体量上与规制上的不同,

但却体现出追求奢靡与华丽之风。”[31]商王朝前 后经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六百余年,并且控制着 “肇域彼四海”的广阔疆域,仅从商代城址考古发 现来看,当时华夏文明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张 渭莲认为,商文明是极具影响力的文明。这种影 响力表现在商文明一旦定格即以中原为中心向外 扩张,这种向周边地区的扩张以长江流域最为明 显。许多证据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特点在 商时已经基本形成[32]。从世界范围看,商文明高 度发达,同当时诸文明古国相比较,占有极其崇高 的地位!

四、“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文明

周人原是商王朝的一个方国,竟以蕞尔小邦 崛起渭上,翦灭殷商,使其文化成为华夏的主流, 而且开八百年的基业,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 时代。孔子云:“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八佾》)极度推崇西周的文物制度。

夏商周三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西周。“周 代社会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的奠 基。”[33]374 _ 375从城市建设来看,西周曾经筑城于 镐,曰“宗周”;后又营建东都洛邑,称“成周”。成 周所以称“成”,取义于周朝开国大业的完成,建 立了统一四方的都邑,表示“周道始成,王所都 也”。从考古发现来看,虽然在洛阳嫿河两岸找 到一些线索,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城垣与城壕。 “成周”是王都性质的城邑,其规格之高,仅有镐 京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西周时期,除在洛邑建设 成周为东都外,周王朝还建立诸侯国作为王室的 屏藩。这些诸侯国的都城多有线索可寻。河南境 内发现的西周城址较多,主要有韩旗城址、祭伯城 遗址、娘娘寨城址、官庄城址、焦国故城、上阳故 城、寥国故城、蒋国故城等。其中虢都上阳故城城 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 1050米,南 北残宽560米~600米,周长约3200米。宫城位 于城内西南部,平面近似长方形,周长约1350米。 在宫城内中偏西的北部,发现一座大型宫殿建筑 基址,横贯基址中部有一条窄浅而较规整的沟槽 遗迹,相当于古代“承水之器”,是为了测定基址 地面而特意设置的“水准仪”。此外,还发现了横 贯宫城的陶水管道,说明上阳城内已有比较完备 的排水系统。在宫城与外郭城之间,分布着制陶、 制骨、铸铜作坊和粮库遗址。上阳城北约4. 5千 米处的上村岭,是著名的虢国墓地,墓葬总数在 500

上。

掘 理的 200 多

葬中,

2018年第3期

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 25 •

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虢季墓内出土的玉柄铁剑 尤为珍贵。该剑通长34. 2厘米,由铁质剑身、铜 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而成。剑身中部有 脊,锋作柳叶形。铁质剑身与铜质柄芯两面接合, 铜质柄芯前端作条状与剑身脊部接合。条状柄芯 表面镶人条状绿松石片,圆形柄芯下端套人中空 的玉柄之内。玉柄由茎首两部分套接而成,两者 均为和田玉,玉质细腻,光洁透润。剑茎为圆柱 形。剑首下端嵌以形状不同的绿松石。剑茎表面 饰成组的斜向平行线与C型云纹,剑首表面饰以 四瓣花萼形纹样。这说明至迟在西周晚期,冶铁 技术已经出现。

以城墙作为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是 历代城址所共有的特征。西周城址沿袭了仰韶龙 山时代及夏商古城传统,非常重视城邑的防御建 设,除修筑高耸的城垣外,还围以宽阔而深的城 壕。三门峡焦国故城用两重城壕进行层层设防, 虢都上阳城址外面也围绕两重城壕,不仅如此,城 内西南部的宫城外面,也挖了一道壕沟。“筑城 以卫君”,为了守卫国君的安全,竟然用多重城墙 与壕沟将贵族所居的宫殿区重重包围起来。官庄 城址的情况也是如此,系由外壕、大城、大城环壕、 小城和小城内外环壕构成,防卫之严密程度,使人 叹为观止!

从高耸的城垣到锋利的铁剑,表明西周时期 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情况的一斑!西周社会在华 夏文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从意识形 态方面考察,自西周开始,“中国三千年来历史的 主旨是以华夏世界为文化主流……西周三百多年 来,华夏意识渗人中原各地,自西徂东,无往而没 有分封网的触角伸人各地,当地文化层次,一方面 吸取新成分,一方面反哺华夏文化,经过三千年的 融合,西周代表的华夏世界终于铸成一个文化体

系 & [34]

五、转型期的春秋战国文明

西周末年,周幽王被西夷犬戎杀于骊山之下, 随着丰镐降下都城的帷幕,东方的洛邑揭开了新 的一页,公元前''0年,周平王从镐京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坠落,礼崩乐坏,社会进 人了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和重新组合的“革新时 代”,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正值 我国商品经济由滥觞期步人发展阶段的关键时 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促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开土地,涌人城市。当 时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夯筑城垣,开挖城壕,构筑 军事防御屏障,从而造成了城市数量的剧增。 “旧的等级城制遭到破坏,新的城市不断涌现,春 秋时期正处于这一大的历史变革的过程中。这一 过程充满着新旧间的矛盾和斗争,春秋时期的筑 城运动也因此带有极为浓厚的过渡色彩……进人 战国时期,政治上兼并战争愈烈,七雄争霸的局面 最后形成;经济上,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 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人口的大量增 长。城市的空前发达与性质的转变是这二者交互 作用的直接结果。&[15]128春秋战国之世为城市发 展的转型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阶段。仅河南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城 址就多达1'0余处,比较重要的有洛阳东周王城、 郑韩故城、蔡国故城、宋国故城、陈楚故城、黄国故 城等,从而呈现出“无处不城”的壮丽局面。

洛阳东周王城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 形,面积约9平方千米。在城内西南部,发现南北 组

建筑

- 王城西南

, 现

大面积粮窖群。城内西北部是手工业作坊区,发 现有制陶、制玉和铸铜作坊遗址。王城的东半部 主要为墓葬区,现已发现上万座东周时期的墓葬, 在王城广场的一处车马坑中,发现一辆车子前面 排有6匹马,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一处“天子驾六” 遗迹。

关于王城的城市规划布局,《周礼•考工记》 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 夫。”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都城布局模式,它以宫 室为中心,宫室位于王城中心,宫室南北中轴线便 是王城规划的主轴线。宫的前面是朝会诸侯群臣 的庭殿,后面是商业贸易市场。宗庙、社稷则据主 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室前方的左右两侧。这便是 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 系- 个城 方正

三 ,

呈方 网

状纵横交错。“经”为南北干道,“纬”为东西干 道,“夫”为田制基本单位,古代百亩为“夫”,十夫 为“井”。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那套方格 网系统,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 络,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坐标主轴 线而

的……

网系

法,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而为我国城市规划的 传统方法[35]。王城城市布局模式,显示出中国特 有的讲究均衡、对称的审美观,透露出中国特有的

• 26 •

南都学坛2018年第3期

“礼”文化特征,由于考古资料的限制,目前还不 能完全按照《考工记》这部经典对东周王城进行 复原,但在城内已经发掘出三条南北大道,一条路 面宽18米左右,一条路面宽12米左右,一条路面 宽20米左右,可能都是王城的主干道,为王城“方 格网系统”的规划方法提供了线索。

王城城内西南隅发现两座大型建筑群组,如 果说这两组建筑群就是东周的主体宫室所在,似 与《考工记》“营国制度”不尽相符。从东周宫室 偏居一隅的做法,获知春秋时期王城建设虽大体 遵循“营国”的制度,但由于受到特定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了变通。 尽管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已不能控制 全国礼乐征伐之事,而这些大型建筑表明,自西周 以来作为宗主国的躯壳却依然存在。

战国时,东周王城与成周合称“二周”。《盐 铁论》称:“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 都。”洛阳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它是特殊范畴 的城市,同列国都城相比,它是规格最高的都城, “华人自古还以王城居于六合(东西南北上下)中 心,认为王城中轴线即天下中轴线”[36]。虽然当 时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诸多新的地域文化 圈一

秦、楚、巴蜀、吴越、燕、三晋、齐鲁等,但只

有王城才是整个华夏文化圈的核心。在一个漫长 的历史阶段内,位于洛阳盆地的东周王城,在中国 古代核心地带的作用,是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 拟的。

新郑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韩国的 都城,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余年之 久。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周长20千 米,城内面积约16平方千米。城内中部有一道南 北向隔墙,将城址分为东西二城。西城北墙上发 现许多“马面”建筑,东城北墙发现了瓮城设施, 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中极其 罕见。郑城之内,道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系统, 比较著名的有逵路和周氏之衢。城中闾里市肆甚 多,有中分、东匠之闾、逵市、羊肆等。考古发现的 郑国宫殿建筑基址,位于西城西北部,保留在地面 上的一座春秋大型夯土台基,俗称“梳妆台”,可 能是郑国的朝宫。东城内发现有郑国宗庙遗存, 社稷祭祀遗址,仓廪遗址,铸铜、制骨、制玉、制陶 等作坊遗址。郑国墓地分布在郑城内外,主要有 李家楼、后端湾、仓城西等。李家楼郑公大墓内出 土青铜和玉器共102件,所见青铜器,“都是气象 伟大,铜质精绝,体重胎厚(全部88件,共重2360

斤),纹饰精工,钟必成律,鼎必成列,簠簋成 隅”[37]。其中两件莲鹤方壶,是迄今所见最为珍 贵的青铜艺术品,两壶大小基本相同,稍有差异。 现存河南博物院的一件,通高1. 62米,宽0. 54 米,重64. 28公斤。此壶造型庄重,设计精巧,铸 造精致,被誉为中国青铜时代的杰作,为“时代精 神之象征”,是“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 实表现&[38]。

韩国宫殿区位于西城中北部,这里发现有宫 城、韩国宗庙遗址、官署建筑遗存、地下冷藏遗址 等。在宗庙遗址的中心处,出土一件圭形石碑,为 黄灰色花岗岩,长方体,顶为圭形,前后两面磨光, 中部偏下有一圆穿,上部左右两侧有突出的不等 长半圆形翼。碑根部为毛石,竖斜尖状。碑高 3.26米,中部宽0.45米,厚0.26米。这是我国 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碑和周代唯一的宗庙碑。东城 内发现的铜兵器窖藏坑,出土各类兵器180余件, 均系战国晚期专为韩国驻军制造。仓廪遗址和铸 铜、冶铁、制陶作坊遗址,也大都分布在东城内。 韩国墓地可分为王陵区与中小贵族及平民墓区两 类,王陵区均分布于韩都郊外,中小贵族及平民墓 区多分布在郑韩故城周围地带。已经发掘的有许 岗韩王陵与胡庄韩王陵,经过清理,在韩王陵的布 局及

方面

了 多珍

料。

郑韩故城在规划布局上有许多特征。第一, 打破了西周以来“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制必需规 整的要求,以讲究实效的革新精神,按照地势构筑 城垣。因三面带水,状似牛角,故被称为“四十五 里牛角城”,从而印证了《管子•乘马篇》的说法: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 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是 一座建于广川之上的名城。第二,该城系由东西 二城构成,西城或称内城,东城或称外郭城,在形 制上犹如一个两城并列的复合体。郑国的宫殿区 在西城西北部,宗庙与社稷则分布在东城西部;韩 国的宫室与宗庙均在西城。传统的看法认为,都 城坐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发生在东 汉时期的洛阳城,现在看来,中国都城坐向的转 变,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故城。第三,西城 为政治活动中心,东城为经济活动中心,但其具体 功能则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墓葬区的规划上,郑、 韩两国各不相同。郑国墓葬区广泛分布于故城内 外,韩国不在城内设置墓葬区,所有墓地均分布在 城区周围,体现了郑、韩两国在都城规划上的不同

2018年第3期

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 27 •

特点。第四,城外增筑马面、瓮城,加强防御体系 建设。郑韩故城上述规划特点,大都为后世城市 所继承。“郑韩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个半 世纪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位置。其地位与作用 不亚于齐、魏、楚、秦等国之国都,而更在其他诸国 国都之上。”[39]

除洛阳东周王城与新郑郑韩故城外,值得一 提的还有上蔡蔡国故城、淮阳陈楚故城与淅川龙 城城址。蔡国故城是蔡国之都,春秋中后期它与 陈和东西二不羹并称“四国”,成为“赋皆千乘”的 楚之别都。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之优越,使其能 够汇长江、黄河文化于汝宁,聚淮南、汝北之浩气 于上蔡,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陈楚故城又称陈国故城或陈郢故城,是西周与春 秋时期陈国之都和战国后期楚国之都。历史上以 “城郭高沟池深”著称。城东南5公里的马鞍冢, 是楚国贵族墓地,南冢可能是楚顷襄王墓,北冢应 为楚顷襄王夫人墓。楚顷襄王冢西的车马坑内, 随葬有错金银龙首辕头,表明墓主人规格之高,非 王者莫属。龙城城址被认为是楚都丹阳所在,附 近分布着20多处楚国墓地,出土许多珍贵的文 物。其中下寺M2出土的云纹铜禁,器身为长方 形,通高28. 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 6厘 米,周围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所组成。禁身四 周攀附有12个铜怪兽,怪兽有角,张口伸舌,凹 腰,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紧抓禁外壁,似要 吞食禁上面的美味佳肴。禁底部卧有12只虎形 足,虎头饰高冠,昂首吐舌,竭尽全力。整个器形 庄重瑰丽,实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徐家岭M9 出土的2件神兽,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 厘米,大小、造型、纹饰基本相同,应是一对尾部相 对的鼓架。神兽头部六龙探首,分向不同的方向, 张口,吐舌,颈、身、尾为虎的造型,龟足。单身脊 背正中铸一方座,座上又有一怪兽作直身欲搏状。 其口内更衔一龙,头上有三个角,吐蛇、躬身。神 兽身上镶嵌孔雀石,组成飞龙、凤鸟、虎及涡纹图 案。神兽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实乃罕见的艺术 品。

河南境内发现的列国都城遗址,还有刘国故 城、滑国故城、陆浑故城、宜阳故城、苑陵故城、大 梁故城、宋国故城、阳翟故城、许国故城、鄢邑城 址、胡国故城、东不羹故城、西不羹故城、顿国故 城、南顿故城、道国故城、新蔡故城、房国故城、柏 国故城、江国故城、沈国故城、都国故城、番国故城 等,这些历史名城同其他城址一道,谱写了春秋战

国时期中国城市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为“轴 心时代”。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在公 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 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时候,我们今 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 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 件,在中国诞生了老子和孔子……这个时代产生 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建立了 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40]从华夏文 明发展进程来看,在这一时代的中国河南境内,修 筑了许许多多的城邑,出土了无数珍贵的文物精 品,因而也可以说,这是东周王城和郑韩故城的时 代,是莲鹤方壶、神兽与云纹铜禁的时代。从社会 发展观念来看,“总结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发展, 如果从夏代算起,到战国末年,已经有了近两千年 的时间,这几乎占了进人文明时代以后中国古史 的一半。这样长阶段的社会历史发展对于此后中 国古史的发展的影响巨大,自是情理中事,不待多 论。近两千年间日积月累的变迁,点点滴滴的进 步,都汇总于春秋战国时代,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也积贮于此。在中国古史中,春秋战国的经济与 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表明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社 会形态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深刻变化,是这个辉煌 时代的基石。秦汉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 的

时 。

个时

社会形态及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决不可小 觑&[33]528。这个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特殊重 要的地位。

六、小结

据河南境内考古发现的先秦城址来看,从始 建于5300年前的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算 起,华夏文明已经结朿了“文明前夜”或曰“文明 曙光”时期,从而步人了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 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文献 记载和考古依据的。华夏早期文明,可以被形象 地称之为“重瓣花朵”式文明。处于重瓣花朵花 心之中的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被公认为是 中国最初的城市。由此可知,仰韶晚期与龙山时 代的城址,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当时中原 地区已步人华夏文明的“邦国”阶段。

在华夏文明早期,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火花犹 如满天星斗,已成燎原之势。夏王朝的建立,开启 了华夏文明史上的新篇章。随着万国林立、“满

• 28 •

南都学坛2018年第3期

天星斗”的仰韶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夏文化一枝 独秀,在二里头遗址建立了“月明星稀”式的中央 之邦。华夏国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中国”世界的雏形得以形成。华夏文明进人到 王国文明阶段。

河南境内发现的商代城址,主要有郑州商城、 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等,其中郑州商城规模巨大, 年代最早,在中国城市史上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里 程碑,以致有的学者说,中国文明是从郑州开始 的。安阳殷墟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被评为中国 20世纪百项考古之首。有人说郑州商城是“从地 下挖出来的文明”,其他城址何尝不是如此,整个 商文明都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 同世界诸文明古国相比较,商文明占据着极其崇 高的地位,直接为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奠定 了

西周时期的城址布局严谨,大城、小城和内外 环壕层层设防,“筑城以卫君”,其防卫严密的程 度使人叹为观止!当时文化昌盛,经济发展,已经 开始铸造铁器,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 城市规划到社会生活,一切按“礼” “乐”制度办 事。孔子一再说“吾从周”,竭力推崇西周文物制 度。夏商周三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西周,当时 华夏文明体系基本建立,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又

[参考

[1] 徐坚.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J].山地学报,

2002(20) :526 -530.

[2] 马世之.中原早期城址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3

(2) *39 -45.

[3 ]钱穆.黄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4.

[4]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

局,1986*337.

[5] 马世之.中外文明起源问题对比研究[J].中原文物,

1992(3) *58 -66.

[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2*171 - 174.

[7 ] EBERHARD W. Settle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Asia

[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7.[8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81.

[9] 张光直.古代中国及其在人类学上的意义[J].史前研

究,1985(2)*41 -46.

[10] 柴尔德.远古文化史[M].北京:群联出版社,1954*

称“轴心时代”,河南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城址甚 多,呈现出“无处不城”的壮丽局面。洛阳东周王 城的布局,显示出中国特有的讲究均衡、对称的审 美观,透露出中国特有的礼文化特征,表现出其在 当时整个华夏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郑韩故城的 布局也有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大都为后世城市所 继承。此外,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淅川出土的云 纹铜禁和神兽,均属极其珍贵的艺术品,代表了当 时文化发展的高峰。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表明 这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华夏文明从此开始了 由王国时期向帝国时期的过渡阶段。

中国古代进人文明社会后,其政治实体演进 为邦国一王国一帝国三个阶段。邦国阶段相当于 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王国阶段为夏商周时期;帝 国阶段始于战国之后的秦王朝。“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41]公元前3世纪末,华夏大地上一 片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秦王政“续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先后灭 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 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国家一一秦王朝。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华 夏文

了帝 时 。

原先秦城址的考古发现,可以窥见华夏文明的发

文献]

131-168.

[11] 约翰• R •拉瓦蒂.城市革命[M]//国外城市文选.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2] 苏秉時.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

[13] 曹兵武.中国文明起源:理论与实际[J].中原文物,

1996(4) *50 -57.

[14 ]刘庆柱.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形

成[C ] //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河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会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 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5]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6]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

1987 (3 ) *38 -50.

[17] 赵嵩海.郑州*中国八大古都—

中华文明的修炼与

重塑[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18] 马世之.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J].中州

学刊,2006(3)*167 - 171.

2018年第3期

[19] 张玉石.探索者的足迹—

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

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

• 29 •

[30] 李曼,张丛博.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昨日在洛阳偃师奠

基[N].大河报,2017 -06 - 12(A1 % 05 版).

[31] 窦志力,陈晓.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五个特征

及其意义[〇]//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2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2] 张渭莲.商文明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

发掘纪实(五)[N].中国文物报,1996 -04 -24.[20] 刘庆柱.从黄帝祭祀的“祭祖”到“祭国”“国祭”探

讨[C]//炎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

届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2016.

[21] 刘庆柱国祭”也是“祭国'

09 -07(国学版).

[22]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

2003(3) :9 - 13.

[23] 索全星,刘文科.寻找中华文明的“华源”圣地河南

新郑华阳城遗址[J].大众考古,2016(12):25 -32.[24] **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

幕[N].人民曰报,2015 -08 -24(01).

[25] 曹桂岑.河南早期古城建筑考古[G]//河南省古代建

筑保护研究所,编.文物建筑: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174 - 187.

[26]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

为中

[N].光明日报,2015 -

2008:233.

[33]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

[34] 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316.

[35]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5:42.

[36]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88.

[37]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1:83.

[38] 郭沫若.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G]//殷周青铜器铭文

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39] 朱士光.论新郑古都文化研究与古都文化资源之开

发[O]//中国古都研究:第15辑.北京:三秦出版 社,2004.

[40]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M]//现代西方史学

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8 -40.

[41] 李白.秦王扫六合[M]//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1983:202 -203.

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J].文物,1985 ( 2 ): 52 -60.

[27] 许宏.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N].中国文物报,

2012 -08 -03.

[28]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4:319 -321.

[29]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J].寻根,2000

(3 ):4-12.

The Ancient Ci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MA Shizhi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li

a lasting history

first

form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course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city site is a sign of civilization. Until now, there are more than200 pre-Qin city ment of the

sites found

in

Henan in

and the

they central

provide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After

the

proofs

for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ins area. formation, the

kingdom—empire stag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tate stage is equivalent to the late Yangshao period and the Longshan era. Thekingdom stage is similar to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ing States period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ivilization, tha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kingdom to empi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Qin Dynasty,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empi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Qin city sites in Hena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rack of the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can be glimpsed.

Key words:central plains; pre-(^)in; city site; Chinese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岳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