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初中体育的赏识教育

浅谈初中体育的赏识教育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谈初中体育的赏识教育

摘要:受学科特质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初中体育教师多不重视或不认同赏识教育,这个问题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质量,也不利于新课程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落实。赏识教育既能有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又可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应得到教师们的重视和有效实践。在策略上,可关注直接赞美、审美引导、自我认同三个途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赏识教育;研究

新课改后,赏识教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践率并不高,不被体育教师重视和认同。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受学科特质影响——教师认为体育是需要坚毅品质和严格纪律为保障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嘻嘻哈哈”,会影响锻炼效果;第二,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初中生自律性较差,而赏识教育意味着师生间一定程度上的“一团和气”。那么,学生就可能会不遵从指令,不配合安排,出现放纵心理。这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其实,以上两点都是对赏识教育的错误理解。赏识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是与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相匹配的一种教学模式,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积极实践。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第一,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和目标。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单一指向训练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理念,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形成主动、长期坚持参与体育的习惯。传统的监管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的抵触心理,其效果是只有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才会被动完成运动任务,而不是在课下主动、有规律地进行常态体育锻炼。赏识教育则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的愉悦感,从而喜欢体育,并最终发展为终身体育意识。

第二,除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外,新课改还赋予了体育新的教育职能——心理教育。即,体育教学应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成长。而初中学生

处于青春期,较容易出现负面心理(如自闭、自卑、逆反、消极等),赏识教育显然可以对学生积极阳光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强硬”式教学的短板。

二、赏识教育的策略 1. 直接的赞美

不在少数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习惯于给予负面评价。认为这种评价更能够激励学生坚持、奋进。比如,“别人能坚持,你怎么坚持不

了?!”“跳远成绩上不去,是因为你不努力”……这些负面评价,表面上可以使学生坚持完成训练量。但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心理,使其失去自信,更不愿意参与体育,甚至是厌恶体育。在赏识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减少负面评价,而多去发现学生的亮点、进步,给予更多正面、积极的评价。如,“这一次又比上次进步了”“这次虽然跳得不远,但动作是正确的。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成绩很快就能大幅提升”“这次比赛,虽然是最后一名。但你能够咬牙坚持完成,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有这种精神,就还能进步!”通过此类直接的正面评价,使学生们逐渐建立信心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审美的引导

体育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这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经过长期体育训练后,人会体现出一种健康阳光的气质美和挺拔健硕的形体美。而且,运动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肌肉张弛的力量美等等——这也就是很多人热衷于观看体育运动比赛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让学生们体悟、观察到体育运动的美,也是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体育比赛来赏析体育运动的美,然后引导他们关注自身通过体育训练在身体、行为、气质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从而由对体育的“赏识”发展为对自身成长的审美期待。

3. 自我的认同

由审美引导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赏识教育途径——学生的自我赏识。学生对自身体育活动的赏识,往往比教师的赞美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前者是由内而发的,而后者是外在的。引导学生实现体育的自我认同(即,自我赏识)应特别关注一点——尊重个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运动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是客观事实。这种差异性往往会给一部分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即,跑步成绩无论怎样努力也比不过别人。那么,这就不可能产生自我的赏识,也就是自信缺失。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创造建立自信的平台。比如有的学生身体较胖,跑跳能力显然要差一些,但此类学生往往力量较足——所以,教师多给他参与投掷项目比赛的机会,让其展示自身的体育运动特质,从而建立自信。再如,女生在肌肉力量上不如男生,但其柔韧性要比男生好得多。因而,教师可将瑜珈、健美操等项目引入课堂,给女生们展示自己运动特长的机会。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身运动特长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自然就能逐渐形成体育参与的自我赏识。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既能有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又可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目标以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初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并积极实践赏识教育——在策略上,可以关注三个途径:给予正面评价、进行审美体验、引导自我赏识。

参考文献:

[1]蒲锐. 也谈初中体育赏识教育[J]. 明日, 2019(20):109-109. [2]韦位红.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施[J]. 未来英才, 2016, 000(015):60-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