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 白丁: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金经: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 惟: 吾: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7、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1、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说明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言以证“陋室”的句子是: 5、写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作者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分析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这篇短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生活情趣?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
2、三峡
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 2、夏水襄陵 襄:
3、沿溯阻绝 沿: 溯: 4、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
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霜旦: 6、属引凄异。 属引: 7、哀转久绝。 转: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1、文中写春冬之时景物特点和给予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2、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3、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4、侧面写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6、写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文章为何先写夏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直接描绘三峡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道:“渔者歌曰”这是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6、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2
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闲人: 耳: 5、念无与为乐者 念: 6、盖竹柏影也 盖: 7、何夜无月 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1、文中苏轼把月光描写得精妙,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
2、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是:
4、表现与朋友关系密切的句子是:
5、交代作者睡而复起的原因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4、马 说
韩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其: 道: 2、执策而临之 临: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4、才美不外见 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6、不以千里称也 以: 7、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8、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1、点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2、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3、表现“食马者”愚妄无知的排比句是:
4、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自己见解句子是: 5、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为什么?
3、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4
5、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稍: 逾约: 2、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道: 3、又患无名人硕师与游 硕师: 4、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5、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6、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7、腰白玉之环 腰: 8、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 9、色愈恭,理愈至。 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盖予之勤且艰若此 。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7、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三、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1、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得书之难的句子是 : 2、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师之难的句子是 : 3、写自己的虔诚恭敬之态的句子是: 4、文中写师道尊严的句子是:
5、写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2、作者写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4、对比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
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5
6、醉翁亭记
韩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 环滁皆山也 环: 3、名之者谁 名: 4、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上下: 6、射者中, 弈者胜。 射: 弈: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9、杂然而前陈者 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根据提示写出原句。
1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定下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2、点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 : 3、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4、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5、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喝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句子是: 6、写醉翁的自画像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怎样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 ?
2、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之年为1046年,即他39岁时,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醉翁”呢?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游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朝暮图和四时之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6、学习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作: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3、入则无发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拂: 出: 4、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畎亩: 5、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忍: 曾: 7、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劳: 饿: 空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根据提示写出原句。
1、第三段中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2、表明本文的论点的句子是:
3、课文第2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文中阐述在思想、行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分别是: 四、内容理解。
1、开篇作者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其用意是什么?
2、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3、文章第二段叙述了什么内容?阐述了什么道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是怎样的?
5、你由本文的题目联想到了什么成语?
7
8、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1、 故不为苟得也。 苟: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3、 贤者能勿丧耳。 丧: 4、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尔: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6、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7、是以不可以已乎? 已: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0、 此之谓失去本心 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根据提示写出原句。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2、文中体现“性本善”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四、内容理解。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8
耳:
屑:
与: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