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材第93~94页活动
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木林。
2.高山草甸在南坡位于4 500~4 800米之间,在北坡位于4 000~4 800米之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比较好,高山灌木林分布上限至海拔4 500米的高度,使得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
3.不会。因为两者的水热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必然有差别。
学业达标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A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解析:塞北和江南的差异主要体现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差异,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D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从甲到丙距离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变为荒漠。甲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为温带草原带,丙为温带荒漠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A
4.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向两极 C.垂直地带性
B.从沿海向内陆 D.随纬度而变化
解析:中纬度沿海地区为森林,内陆地区水分少形成草原荒漠的地域分异规律,即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B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解析:北坡是向阳的,是南半球,基带是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 答案:C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B.纬度位置 D.山体坡度
解析:山麓自然带主要取决于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B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第7题。
7.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类型最丰富的位于( ) A.a B.b C.c D.d
解析: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多少,与海拔高度有关,与山脉所在的纬度有关。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四座山峰的山顶都是永久冰雪带,海拔差异不大,a山脉的山麓地带是热带雨林植被,b的山麓地带是亚热带植被,c的山麓地带是温带植被,d的山麓地带是寒带植被,所以a的自然带最多。
答案:A
8.某年秋季,一批来自欧洲的地理考察团分成三组在中国考察区域自然地理差异。 第一组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省。 第二组从连云港向西一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三组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西北到藏北高原。
考察完后三组人员集合整理考察结果,发现三条路线景观有的差别很大,有的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图是三小组路线图,根据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每条路线植被变化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路线1是由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 B.路线2是由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路线3是由海拔的变化造成的
D.路线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路线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路线3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2)写出路线1和路线2沿途的植被变化。
(3)路线3沿途植被的变化和路线1、路线2中哪一条有相似之处?每条路线植被的变化分别体现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D (2)路线1: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路线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3)路线1。
路线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路线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路线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回答9~10题。
9.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10.图中非地带性沙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C.海陆分布
B.洋流 D.降水
解析:第9题,图中M侧为迎风坡,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其自然带也随之提高了分布高度。第10题,图中沙漠的形成不符合地域分异规律,是由西部凸起的山脉阻挡水汽这一因素形成的非地带性景观。
答案:9.D 10.A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序号②~③~荒漠所代表的地域分异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解析:从图中水热状况推断六种植被类型分别为:①为热带雨林,②热带季雨林,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为亚寒带针叶林,②~③~荒漠体现植被东西方向变化,显示水分逐渐减少,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南极洲纬度高,终年气温低,为冰雪覆盖的大陆,不会出现图示的水热条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D正确。
答案:D
12.造成地表植被按序号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C.海拔高度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D.坡向差异
解析:①~②~⑤体现植被南北方向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热量,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海陆位置对水分影响大;海拔及坡向体现的是植被垂直方向变化。
答案:A
13.撒哈拉荒漠与塔克拉玛干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下垫面 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撒哈拉荒漠位于非洲北回归线附近,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而成荒漠,属大气环流影响;塔克拉玛干荒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形成荒漠属海陆位置影响,结合选项B正确。
答案:B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遗漏图例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甲图中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3)分析乙图中E处形成草原的原因。 (4)分析甲图B山脉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
答案:(1)针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2)A
(3)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能滋润草的生长。
(4)南坡为阳坡,温度高;南坡为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